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子宫内膜癌的盆腔淋巴结的性质,并探讨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9例,所有淋巴结依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性淋巴结组和反应性淋巴结组.所有患者均常规行盆腔MRI检查,计算所有淋巴结的ADC值.2组之间大小、ADC值差异采用两样本t检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结果 反应性淋巴结组大小为(0.7±0.21)cm,小于转移淋巴结组大小(1.3±0.34)cm,2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转移性淋巴结组的ADC值为:(0.79±0.31)×10-3mm2/s,明显低于反应性淋巴结的ADC值:(1.42±0.42)×10-3mm2/s,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1,ADC值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为0.86×10-3mm2/ s,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87%.结论 ADC对子宫内膜淋巴结转移有很高诊断价值,MR弥散加权成像有助于肿瘤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36例,其中鳞癌32例,腺癌4例。全部病例均行常规MRI及DWI(b值取0、500、1000s/mm2)检查,分别测量盆腔转移淋巴结短轴径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盆腔转移淋巴结DWI信号颇具特征性,呈现高信号或较高信号,ADC值为(1.071±0.220)×10-3 mm2/s;2)常规MRI和DWI检查对盆腔转移淋巴结的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0%、88.7%、81.3%和83.1%、94.3%、88.9%;3)淋巴结短轴径分别以5mm、7.5mm为阈值时,DW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5%、58.3%、60.5%和81.2%、85.4%、81.9%。结论 DWI不受淋巴结大小影响,对盆腔短轴径小于10mm的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诊断宫颈癌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DWI使用单次平面回波技术,身体相控阵线圈,b=0、400、800 s/mm2。20例非子宫疾病者行盆腔磁共振检查。对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DWI的ADC值分别进行了测量和比较。采用诊断试验方法,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3项指标判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组织病理结果作为参考标准。结果宫颈癌在DWI表现为弥漫高信号,其ADC值为(0.89±0.07)×10-3mm2/s,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的平均ADC值。子宫颈癌最易受累淋巴结为闭孔淋巴结,DWI对盆腔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94.1%,准确性为91.8%。结论宫颈癌和盆腔淋巴结转移DWI和ADC显示更为突出,DWI区分正常宫颈和宫颈癌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3T MR DWI)对宫颈癌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49例初诊宫颈癌患者,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短径≥5 mm的转移性淋巴结 (24枚)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 (92枚)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MeanADC)、最小表观弥散系数(MinADC)、最大表观弥散系数(MaxADC)、淋巴结短径、长径及短长径比,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分析,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淋巴结的MeanADC、 MaxADC值、MinADC值、短径及短长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中,MeanADC值其ROC曲线面积 (AUC)最大为0.828;两组淋巴结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如果MeanADC值以0.778×10-3 mm2/s为阈值诊断宫颈癌患者短径≥5 mm的盆腔转移性淋巴结,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9%、75%,以常规形态学指标中的淋巴结短径取10 mm和短长径之比取0.7为阈值,其敏感度分别为46%、58%,特异度分别为86%、74%。结论 3T MR DWI对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较高;MeanADC值较常规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李锋  洪欣 《中国医学创新》2022,(34):165-16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颈癌病理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102例,均行MRI平扫和DWI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I平扫判断子宫颈癌病理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 Kappa=0.385,一致性差;DWI判断子宫颈癌病理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Kappa=0.678,一致性佳;MRI平扫联合DWI判断子宫颈癌病理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 Kappa=0.787,一致性极佳。MRI平扫联合DWI判断盆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9%、81.29%、84.80%和88.98%;MRI平扫分别为66.04%、76.98%、76.64%和66.46%;DWI分别为82.39%、79.86%、82.39%、79.86%。Ⅱb期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0.822±0.109)×10-3 mm2/s,明显低于Ⅰb期和Ⅱa期(P<0.05);转移性淋巴结ADC值为(0.843±0.110)×10-3 mm2/s,明显低于非转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WI对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1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800s/mm2),通过DWI图拟合出ADC图,选取ROI并测量其ADC值。结果不同性质子宫内膜病变组的DWI信号虽有一定特点,但无特异性。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13±0.100)×10-3 mm2/s及(1.223±0.225)×10-3 mm2/s,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623,P<0.01),ADC值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826±0.185)×10-3mm2/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5%和76.4%。子宫内膜癌的平均ADC值为(0.727±0.102)×10-3mm2/s,内膜肉瘤的平均ADC值为(0.654±0.065)×10-3 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可准确显示肌层侵犯情况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望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1.5T磁共振腹部检查的95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序列及DWI序列扫描,以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为"金标准",观察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MR表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淋巴结长径、短径及ADC值诊断效能。结果:①95例患者共检出肿大淋巴结146枚,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分别为81枚、65枚。在MR信号是否均匀及是否成簇分布方面,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转移淋巴结长径、短径均大于非转移淋巴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ADC值小于非转移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OC曲线分析:长径、短径、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14、0.505、0.866,阈值分别为1.915 mm、1.200 mm、0.750×10~3mm~2/s;ADC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9%、71.1%,显著高于长径(56.1%、47.4%)及短径(61.0%、53.3%)。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1.5T磁共振DWI诊断宫颈癌转移性淋巴结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1.5T磁共振DW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其对宫颈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总结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ADC值的差异。结果 66例患者手术中切除502组淋巴结,1.5T磁共振DWI检出495组淋巴结,检出率为98.61%,包括122组转移淋巴结与373组非转移性淋巴结。1.5T磁共振DWI检查中:转移性淋巴结的ADCmin(740.5±12.5)×10-6mm~2/s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min(762.8±18.2)×10-6mm~2/s,ADCmean(804.5±20.5)×10-6mm~2/s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min(920.5±16.5)×10-6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T磁共振DWI诊断宫颈癌转移性淋巴结的应用价值极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101-10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26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的术前MRI检查资料,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比较分析宫颈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非转移淋巴结的ADC值差异;比较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最长径、最短径及短/长径之比。结果 (1)26例宫颈癌患者中转移性淋巴结56枚,非转移性淋巴结78枚;(2)转移性淋巴结ADC均值为(874.19±158.72)×10~(-6)mm~2/s),较非转移性淋巴结ADC均值[(921.45±232.98)×10~(-6) mm~2/s]略降低,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原发灶ADC均值为(918.78±146.06)×10~(-6)mm~2/s),与转移淋巴结、非转移淋巴结ADC均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最长径中位数分别为16.50 mm、7.00 mm,最短径中位数分别为8.50 mm、5.00 mm,短长径比的中位数为0.55、0.65,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有利于盆腔淋巴结的检出,但是ADC值测量对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诊断价值并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对宫颈癌患者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44例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肿大(短径≥0.5 cm)的初诊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肿大淋巴结以及宫颈癌原发灶的ADC值,并计算出相应的rADC值(淋巴结ADC/癌灶ADC),参照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转移性、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及rADC值.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C值以及rADC值对宫颈癌患者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44例宫颈癌患者,转移性淋巴结6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35枚,转移性淋巴结ADC值、rADC值均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812,诊断阈值为0.997×10-3 mm2/s,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13%、71.43%;r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695,诊断阈值为1.16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3.49%、77.14%.结论 ADC值和rADC值均对宫颈癌患者盆腔转移性淋巴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rADC值的诊断效能并未优于ADC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变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25例、子宫内膜增生6例、子宫内膜息肉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变性1例,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子宫内膜病变的ADC值。结果 25例子宫内膜癌在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78±0.06)×10-3mm2/s;6例子宫内膜增生在DWI呈略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41±0.12)×10-3mm2/s;4例子宫内膜息肉在DWI呈略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33±0.07)×10-3mm2/s,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在DWI呈等信号,ADC值为(2.19±0.25)×10-3mm2/s。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息肉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与ADC值能有效区分子宫内膜病变的水分子扩散差别,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灶/脊髓信号比值(Lesion-to-spinal cord Ratio,LSR)及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对肺癌胸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非小细胞性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6例。术前行MR常规扫描、DWI及PET/CT检查。全部患者于术中进行了淋巴结清扫,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将淋巴结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分析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DWI、PET/CT特点,对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均值(ADCmean值)、ADC最小值(ADCmin)、LSR值(b=800s/mm2)、SUVmax值进行比较。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以比较ADCmean、ADCmin、LSR和SUVmax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它们各自的诊断阈值和诊断效能。用Z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联合ADCmean与ADCmin、ADCmean与LSR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16例患者共计切除106个淋巴结,其中84个可以在MR图像上找到,34个为转移性淋巴结,50个为非转移性淋巴结。转移性胸部淋巴结的ADCmean、ADCmin值分别为(1.14±0.24)×10-3mm2/s、(0.95±0.21)×10-3mm2/s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1.57±0.33)×10-3mm2/s、(1.30±0.32)×10-3mm2/s(t=-9.021、-7.847,P0.001),而LSR、SUVmax值高于非转移组((1.31±0.81)、(11.85±8.00)VS(0.65±0.31)、(2.05±1.30))(Z=-6.932、-8.903,P0.001)。SUVmax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930,以3.65为阈值,诊断敏感度为89.7%,特异度为86.8%。ADCmean联合LSR诊断效能为AUC是0.875,敏感度75%,特异度84.2%;ADCmean联合ADCmin诊断效能为AUC是0.865,敏感度70.6%,特异度82.9%,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与SUVmax值相当(Z=-1.453;P=0.146,Z=-1.678;P=0.093)。结论 ADCmean、ADCmin、LSR和SUVmax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潜在价值;联合ADCmean与LSR,联合ADCmean与ADCmin对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与SUVmax相当,因此DWI可作为PET/CT鉴别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术前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进行风险分层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手术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宫腔镜诊刮病理联合MR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风险分层的评估价值,同时探讨了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结果 共15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宫腔镜诊刮病理类型诊断的准确率为98.7%,组织学分级诊断的准确率为81.6%。MRI评估子宫肌层浸润的敏感度为99.1%,特异度为96.0%,评估宫颈间质受累的准确率为100%,1例宫颈黏膜受累未检出。宫腔镜联合MRI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2%、81.9%、85.2%、84.2%,87.2%,可将55.7%的患者划分为淋巴结转移低风险人群。SLN成功检出全部盆腔淋巴结转移,但未能检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结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量化指标即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析其常规MRI及DWI(b=800s/mm2)图像,对照15例正常子宫内膜的图像,结合ADC图,分别测量ADC值,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在T2WI及DWI上均呈高信号,肉眼不易鉴别,子宫内膜癌的ADC值(0.907±0.151)X10-3mm2/s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1.376±0.325)X10-3mm2/s(P〈0.05),MRI诊断与病理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 MRI联合DWI及ADC对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中不同序列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MRI图像,采用(FSE)横轴位T1W1、T2WI脂肪抑制(fs)、EPI—DWI;矢状位、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fs)和矢状面子宫容积超快速的三维成像序列(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在子宫内膜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0例患者的图像质量满意,达到诊断要求。T1WI、T2WI-fs、DWI和3D-LAVA动态增强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7%、86%、93%和100%。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子宫的形态、内膜厚度、结合带的完整性和肌层的浸润程度。结论在子宫内膜癌MRI检查中FSE T1WI、T2WI-fs是常规序列,DWI是必不可少的序列,3D-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和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68例子宫内膜癌的磁共振T2加权像(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b=700s/mm2)图像,由2名MR诊断医师采用单纯T2WI与DWI结合T2WI2种方法盲法随机阅片,分析肿瘤肌层浸润深度,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统计学分析包括Kappa一致性检验,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2名医师对DWI结合T2WI的阅片一致性好(Kappa =0.818),2名医师2种方法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单纯应用T2WI医师甲为61.8%、60.0%、65.2%,医师乙为66.2%、64.4%、69.6%;DWI结合T2WI医师甲为86.8%、84.4%、91.3%,医师乙为89.7%、86.7%、95.7%.2名医师诊断内膜癌深肌层受浸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26与0.879、0.670与0.912,DWI结合T2WI均高于单纯应用T2WI (P<0.01).3.0 T MR-DWI作为常规T2W]的补充检查序列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MRI减影技术结合DW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原发直肠癌患者,均采取MRI减影技术结合DWI进针诊断,统计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MRI减影技术结合DWI检出3例T1、8例T2、38例T3、5例T4;病理结果显示2例T1、12例T2、36例T3、4例T4,其符合率分别为66.67%、66.67%、94.74%、80.00%。术前DWI及常规序列检出15mm以下的转移性淋巴结的效果显著优于MRI减影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减影技术结合DWI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诊断中,具有诊断方法便捷、准确性高的特点,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MRI检测方法在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深肌层浸润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MRI扫描,并将T2WI,CE T1WI,DWI等方法诊断深肌层浸润程度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 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病理证实有深肌层浸润者43例,无深肌层浸润者22例。T2WI与DWI融合图像的诊断价值最佳,其准确性达93.8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35%和90.91%,阳性和阴性预测价值也分别为95.35%和90.91%。结论 T2WI和DWI的融合信号能够更好地提供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tice Imaging,MRI)检查中不同序列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3O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MRI图像,采用(FsE)横轴位T1W1、T2WI脂肪抑制(fS)、EPI—DWI;矢状位、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fS)和矢状面子宫容积超快速的三维成像序列(LAVh)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在子宫内膜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0例患者的图像质量满意,达到诊断要求。T1WI、T2WI—fs、DWI和3D—LAVA动态增强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7%、86%、93%和100%。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子宫的形态、内膜厚度、结合带的完整性和肌层的浸润程度。倍论在子宫内膜癌MRI检查中FSET1WI、T2WI-fs是常规序列,DWI是必不可少的序列,3D-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和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临床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于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化放疗中,并通过监测治疗过程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情况来评价DWI对患者化放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并采用化放疗治疗。分别于首次化疗前1天、第二次化疗前1天、首次放疗前1天、第15天放疗当日和第30次放疗当日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采用MRI及DWI进行检查。结果 (1)治疗前,淋巴结平均ADC值为(0.792±0.019)×10-3mm2/s明显低于正常舌肌ADC值(1.387±0.035)×10-3mm2/s,P0.05;(2)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转移性淋巴结ADC值随之而不断上升,但第1-15次放疗期间上升最为显著;(3)经治疗后,患者残留淋巴结ADC值平均为(1.399±0.079)×10-3mm2/s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但其与治疗后正常舌肌ADC值比较,P0.05。结论通过采用DWI及MRI监测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化放疗治疗过程中ADC值变化,可有效评估临床疗效,从而为患者临床合理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