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成  谢红雯  袁庆国  裴傲  姜宏志 《广东医学》2004,25(12):1404-1405
目的 研究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15例经手术证实的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颅骨X线检查 13例 ,其中 3例视神经孔扩大 ,4例眶腔扩大 ;CT平扫 15例 ,表现为球后占位性病变 ,密度与眶内结构相似 ,其中增强扫描 7例 ,肿瘤明显强化 ;MRI检查 12例 ,增强扫描 9例 ,T1WI像中 ,肿瘤多表现为中等强度信号 ,与眼外肌相似 ,但低于脂肪信号 ,T2 WI加权像上为高信号 ,肿瘤明显强化 ;血管造影 2例 ,表现为眶内造影剂密集影 ,均未发现明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多可明确诊断。治疗可根据临床症状决定 ,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诊。当出现突眼、视力减退及眼球运动障碍时 ,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SECA)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1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例SECA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影像学及预后情况;4例患者术前均行脊柱X线片、CT轴位平扫及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检查,手术方式被采用后正中入路在显微镜辅助下完整剥离瘤体,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36个月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例SECA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及神经根症状;病变位于C7~T1节段1例,胸椎节段3例;术前X线平片未检出病灶,CT检出1例,MRI全部检出病灶。所有患者均借助显微镜完整切除病变,除1例术后出现了延髓缺血、呼吸和运动障碍,治疗2年后基本康复;余3例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SECA为少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脊髓及神经根慢性受压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及相应体征。X线及CT检查对术前诊断帮助不大,而MRI检查可明确病变位置、形状和大小,并指导临床制订手术方式;SECA一旦发现宜尽早手术切除,据瘤体的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不同术中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借助显微镜可完整切除肿瘤,术中避免损伤脊髓是避免并发症发生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脑内隐匿性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瘤(CA)、毛细血管扩张症(CT)及静脉血管瘤(VA)。其中CA发病率仅次于AVM。在CT和MRI问世前,由于其他的影像学手段未能显示本病,认为是罕见病。随着CT、MRI的普及,提高了本病的认识,国内外有关CA的报道日渐增多[1~4]。笔者总结1992年6月~1998年12月16例C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CA患者,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38±0.2岁(16~47岁),其中<40岁12例。临床以癫发作就诊者11例,以脑卒中就诊者5例。1.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骨不典型慢性硬化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行影像学检查并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为骨髓炎的3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对影像学表现进行讨论.结果:35例中,病变部位在上肢10例,下肢的为25例,以胫腓骨、股骨、肱骨骨干较多见,均可见骨膜反应,29例出现骨皮质密度增高、增厚,6例出现骨皮质不规则斑点状骨质破坏,绝大部分病例无明显髓腔密度增高改变,软组织肿胀不明显,未见软组织肿块影.本组误、漏诊15例(42.86%).结论:长骨不典型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误诊、漏诊率较高,认识其临床及影像表现可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1 病例介绍例 1,患者男 37岁 ,发现右小腿肿块 10个月 ,局部疼痛半年。入院时间体检 :右小腿中部局限性肿块 ,骨样硬度边缘不甚清楚 ,有压痛 ,无红肿。X线表现右胫骨中上部骨干前方骨皮质内有 8 6cm×2 7cm的透光区边缘清楚 ,呈膨胀性生长 ,致髓腔变窄 ,侧位像呈梭形透光区 ,内为粗大骨小梁 ,纵形排列成栅栏状 ,无骨反应。给予手术治疗 ,术中呈暗色 ,易出血 ,予以切除并植骨。病理报告为骨血管瘤。例 2 :患者女 ,16岁左腿疼 3a余 ,近 1a跛行体检 ;左下肢细且较对侧长 ,左膝上偏内侧略隆起 ,表面皮肤正常。左大腿肌力减退。X线表现…  相似文献   

6.
38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分析放射学教研室(046000)仇海法,原华则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徐建民脑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Cavernousangioma)是一种少见的脑内血管畸性病变,有人称其为隐匿性血管畸形。计算机断层成像术(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CT和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病例的CT和(或)MR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总结其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结果肝脏血管瘤的"共性"表现有:(1)类圆形,边缘光整;(2)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其内密度或信号可不均匀,见瘢痕影;(3)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向病灶内部推进、填充,呈典型的"早出晚归"表现,瘢痕不强化。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个性"表现有:(1)病灶内瘢痕可发生囊变、坏死及钙化,或瘢痕生长过大,将整个瘤灶填充;(2)瘤灶出血,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增高影,MR表现为短T1、短T2异常信号改变;(3)瘤体可压迫邻近肝实质及脉管系统,发生继发性改变,如肝组织变形、血供异常、胆管梗阻等。结论典型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不难诊断,当发生某些不典型表现时,仍需多方面观察、分析,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Xie J  Ma Z  Luo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407-409
目的:探讨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990-2000年11年间收治的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30例,其中手术27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30例患者以病灶反复出血所致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MRI显示为以混杂信号或高信号为主,T1像特别是T2像瘤周可见环状低信号影,手术患儿预后良好,结论:MRI是目前诊断和随访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检查手段,手术是治疗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内肉芽肿结节的影像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经临床、病理证实的81例肺内肉芽肿病变的胸片和CT上出现的结节状阴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肺内肉芽肿疾病的结节在其形态、分布、数目、密度、大小、边缘、内部结构和结节周围其它影像改变都具有相应的特点。结论胸片是影像学诊断肺内肉芽肿结节的首选方法,而常规CT和HRCT检查显示肺内肉芽肿结节较X线敏感。掌握肺内肉芽肿结节的形态及分布等影像表现特点,有助于提高肺内肉芽肿病变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的意义,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0例.结果 经角结膜缘结膜入路摘除的14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顺利,时间仅需15~25min,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海绵状血管瘤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经角结膜缘结膜入路摘除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位置及黏连程度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1.
长骨内生软骨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骨内生软骨瘤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长骨内生软骨瘤资料,总结其X线平片、CT及MRI表现。结果11例中发生在股骨上段3例,股骨下段3例,胫骨上段2例,腓骨上段1例,胫骨下段1例,另1例为双侧股骨下段及胫骨上段对称性病变。所有病例X线表现均有囊状骨质破坏区,10例见斑片状、条状、环状钙化或骨化影;5例CT检查中均显示了骨质破坏及不同程度钙化,2例骨皮质断裂,且其周围合并软组织肿块;2例MRI检查显示骨质破坏区呈T1WI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所有病例影像学表现均未见骨膜反应。结论长骨内生软骨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X线平片、CT及MRI可作出正确论断.CT、MRI对臻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颅骨血管瘤是由新生血管构成的良性病变,多发生脊柱和颅骨,长骨较少见.偶呈多发,或与软组织及内脏的血管瘤同时存在.由于生长缓慢,症状轻微,无恶变,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但以成人为多见.临床症状根据病变的范围差异很大.颅骨血管瘤为一种易出血、掺杂于骨小梁间而不易单独分离的肿瘤.可因出血而产生暗红色、黄色的血液凝块.镜检分为2种:①毛细血管瘤,主要成分为内皮细胞构成的极度扩张的毛细血管;②海绵状血管瘤,主要成分为内皮细胞构成的血窦.  相似文献   

13.
肺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影像学检查(X线、CT,血管造影)对肺血管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经过普通X线检查、血管造影和CT检查的9例肺血管瘤病人(其中4例手术证实)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带有少许长条索的分叶状包块,其条索可与肺门血管相连为共有的征象。X线透视可见到病灶血管的搏动,做Valsalva和Muller试验,病灶大小有变化。CT检查示与肺门血管相连的长条索分叶状包块,平扫与强化扫描其密度变化与肺血管相似。血管造影示病灶呈囊状充盈,见到引入与导出的血管和肺静脉的提早显影。结论:X线、CT与血管造影均可根据特征象对肺血管瘤做出准确诊断,但以血管造影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体血管瘤(VH)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禹州市人民医院2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V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20例接受CT检查,24例接受MRI检查。对3种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单发者20例,多发者8例,共36处病灶,颈椎占16.7%(6/36),胸椎占52.8%(19/36),腰椎占30.5%(11/36)。X线检出16处病灶,显示骨小梁排列稀疏,椎体呈骨质疏松样改变,10处表现为"栅栏征"。经CT检查,共27处病灶均获显示,表现为纵向骨小梁间隙增宽,呈"网眼状"。经MRI检查,共26处病灶均获显示,其中16处为稍短T_1、长T_2信号,10处为长T_1、长T_2信号(其中4处T_2高信号病灶中间可见呈低信号的增粗骨小梁)。结论 VH的X线、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其中CT是主要检查手段,可显示骨质改变情况,表现为"栅栏征"或"网眼状"等,MRI对明确VH的分型和压迫性VH对椎管、椎间孔的挤压程度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深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认识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结合22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22例中的20例被证实的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均行胸外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个月~5年不等,病人术后均无复发和转移。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孤立、境界清楚的结节影。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有赖于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的结合,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6.
骨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对发生在不同部位的15例骨血管瘤的X线片和CT片进行了分析对照。结果 骨血管瘤的基本影像学表现为;椎体为栅栏状或网眼状,颅骨为放射状,长管状骨为泡沫状等改变。结论 骨血管瘤发生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这些特点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组织起源、免疫组化。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胸部X线检查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光滑整齐结节或肿块性病变,增强后扫描,病灶强化均匀8例,不均匀4例,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平扫CT值(27.6±7.9)Hu,最大强化值(77.3±6.2)Hu。病理诊断结果,误诊5例,分别诊断为炎性假瘤2例,肺泡腺瘤1例,类癌1例,误诊率为41.67%。结论胸部X线对肺硬化性血管瘤定位有诊断价值,CT特别是动态增强CT扫描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42例52处四肢长骨开放性骨折一期内固定治疗效果,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开放性骨折内固定的早期彻底清创、合理使用抗生素、内固定选择及伤口闭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处理好以上问题是开放性骨折内固定获得成功的关键。作者认为,使用内固定是可行的,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四肢长骨骨折的钢板内固定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我院接治的5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平行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25例,应用手法复位和石膏外固定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总优良率分别为92.0%,骨折愈合时间为(5.08±1.42)个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长骨骨折的钢板内固定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作为姑息疗法,减轻临床症状,延长生长期,保全肢完整。方法骨动脉穿刺插管,腹主动脉。髂动脉造影,与肿瘤供血动脉内,经导管注入抗肿瘤药物及少量栓塞剂,最后造影复查。结果左髂内动脉造影风臀上肢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呈多血管形型,血供丰富,有少量小分支供应臀部软组织,经导管注入抗肿瘤药物及栓塞剂,肿瘤供血血管明显减少。结论骨肉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且术前多辅以放疗化疗,要至少超过一个关节进行截断或离断,多数患者难以接受,骨肉瘤的治疗并不多见,也答不到彻底治疗的目的,就姑息治疗而言,它满足了患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