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方法 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病人,使用0.5T的MRI机,选用自旋回波行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T1WI,轴位或冠状位PDWI、T2WI,增强后行矢状位、轴位或冠状位T1WI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肿瘤多为等T1等或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向周围组织浸润表现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10例MRI示0级浸润病例,术中证实均无海绵窦侵犯;14例MRI示1级浸润病例.3例证实肿瘤侵犯海绵窦,并包绕颈内动脉;20例MRI示2级海绵窦侵犯病例,15例证实有海绵窦侵犯;9例MRI示3级浸润病例,8例证实肿瘤侵入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外侧间隙;5例MRI示4级浸润病例,术中证实均有海绵窦侵犯,并包绕颈内动脉。结论 MRI可为术前诊断垂体瘤的侵袭性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低场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低场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特征。方法.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病人,使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open0.2T常导磁共振仪,选用自旋回波序列行T1WI冠状位、矢状位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侵袭性垂体瘤易向鞍区多个方向侵犯,其中以海绵窦和颅底骨质侵犯为主要特征,向周围组织浸润表现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肿瘤多为等T1等或长T2信号,可伴有坏死和出血,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结论:MRI可清楚反映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侵袭特征,为术前诊断垂体瘤的侵袭性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MRI对侵袭性垂体瘤并瘤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患者,使用0.5T的MKI机,选用自旋回波序列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T1WI,增强后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T1WI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8例示侵袭性垂体瘤并瘤体卒中,9例坏死或囊变,9例出血;累及海绵窦15例,突入蝶窦8例。肿瘤多为等、高、低混杂T1信号,增强后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向周围组织浸润,表现为海绵窦受累,颈动脉被包绕,鞍底受侵,部分肿瘤突入蝶窦,突破鞍隔。结论MRI为诊断侵袭性垂体瘤并瘤卒中提供了依据,对协助临床手术选择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对侵袭性垂体腺瘤(PI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PIA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13例PIA均向鞍区不同方向生长,致周围组织受累,海绵窦受侵6例,表现为包绕颈内动脉,鞍底受侵下陷或肿瘤进入蝶窦4例,瘤体突破鞍隔进入鞍上9例,颞叶受压2例,PIA在T_1WI表现为等、低或等低混杂信号,出血呈高信号,T_2WI呈高或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9例,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呈长T_1、长T_2信号,无强化效应。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PIA的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周围组织累及情况,是诊断PIA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色瘤样垂体炎临床上极少见.1例33岁女性患者,因头痛、视力障碍、停经入院,实验室内分泌学检查提示皮质功能减退;MRI检查表现为鞍区占位,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均匀强化,垂体柄增粗,视交叉被向上推压移位,左侧海绵窦受侵,肿块包绕左侧颈内动脉,冠状位上略呈“三角形”.术前诊断为垂体腺瘤,在全身麻醉下行鞍区及鞍上占位病变切除术+视神经减压术,病理检查表现为镜下见间质泡沫细胞、淋巴浆细胞、粒细胞明显增生,支持黄色瘤样垂体炎.黄色瘤样垂体炎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其最典型的MRI特点是垂体柄增粗及由于增粗的垂体柄、侵犯海绵窦而在MRI冠状位上表现为“三角形”.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黄色瘤样垂体炎临床上极少见。1 例33 岁女性患者,因头痛、视力障碍、停经入院,实验室内分泌学检 查提示皮质功能减退;MRI 检查表现为鞍区占位,T1WI 呈等信号,T2WI 为略高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均匀强化, 垂体柄增粗,视交叉被向上推压移位,左侧海绵窦受侵,肿块包绕左侧颈内动脉,冠状位上略呈“三角形”。术前 诊断为垂体腺瘤,在全身麻醉下行鞍区及鞍上占位病变切除术+ 视神经减压术,病理检查表现为镜下见间质泡沫细 胞、淋巴浆细胞、粒细胞明显增生,支持黄色瘤样垂体炎。黄色瘤样垂体炎的MRI 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其最典型 的MRI 特点是垂体柄增粗及由于增粗的垂体柄、侵犯海绵窦而在MRI 冠状位上表现为“三角形”。分析其影像学特 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鞍底、海绵窦及鞍上的MRI表现与Cox-2、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0例垂体腺瘤的标本及影像学资料(MRI表现),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应用免疫检测法测Cox-2及VEGF表达情况,评价Cox-2及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向海绵窦、鞍上、鞍底侵袭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3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ox-2呈高表达26例,低表达4例,VEGF呈高表达24例,低表达6例;3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ox-2呈高表达14例,低表达的16例,VEGF呈高表达13例,低表达17例;在垂体腺瘤相关MRI侵袭表现中,向海绵窦及鞍底方向生长的不同程度间Cox-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鞍上方向生长不同程度间Cox-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x-2、VEGF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异常与垂体腺瘤侵袭性有关;垂体腺瘤MRI侵袭特征与Cox-2及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MRI检查对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方法。方法经MR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鞍区脑膜瘤5例,分析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垂体腺瘤组中32例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其中21例视交叉受累;26例向下破坏鞍底进入蝶窦;17例向一侧或两侧侵犯鞍旁和海绵窦,推压或包裹颈内动脉。鞍区脑膜瘤组中鞍隔脑膜瘤2例,鞍旁脑膜瘤3例。结论MRI能鉴别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对临床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判定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钢  郑履平  唐文渊 《医学争鸣》2007,28(8):711-713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判定标准.方法:以140例垂体腺瘤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中判定的垂体腺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它们的MRI影像学表现,通过计算各项观测指标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报值(PPV)和阴性预报值(NPV),来确定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判定标准.结果:①肿瘤和海绵窦之间存在正常垂体者NPV为100%;②肿瘤未超过ICA内侧壁切线者NPV为100%,而肿瘤超过ICA外侧壁切线者PPV为100%;③海绵窦内侧静脉丛间隙存在者NPV为100%,而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和≥3个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者PPV均为100%;④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在25% 以下者NPV为100%,而包绕在50% 以上者PPV为100%.结论: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表现为:①肿瘤超过ICA外侧壁切线;②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③≥3个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④窦内ICA被包绕≥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M RI多种扫描征象在预测垂体大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的实用价值。方法垂体大腺瘤患者212例,手术前均行M RI多种序列扫描,分别观察以下4个征象:(1)冠状位T2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的海绵窦内侧壁的完整性;(2)冠状位T1加权像上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的环状增强影;(3)肿瘤是否突破颈内动脉外切线;(4)肿瘤是否长入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下间隙。另外,测量肿瘤包绕颈内动脉所成的角度,并以ROC曲线进行分析。手术中神经内镜直视下观察海绵窦内侧壁是否完整,以确定是否具有侵袭性。结果212例垂体大腺瘤,术中证实侵袭海绵窦36例,4个征象综合起来判断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7%和97.2%,阳性预测值达92.8%。当颈内动脉被包绕达135°以上时,海绵窦被侵袭的可能性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8.9%和84.1%。结论综合应用多种M RI扫描征象对于预测垂体大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术前准确判断垂体大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将有助于优化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1.
垂体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一般呈局限性生长,不发生远处转移,但部分垂体腺瘤的生长呈侵袭性,常侵犯周边的硬脑膜、鞍上结构、骨质,包绕邻近的血管、侵入海绵窦等,从而使临床症状多样化,治疗复杂化,且很难全切除肿瘤、术后易复发。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神经内镜或导航等辅助设施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经蝶手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鞍上脑膜瘤与垂体腺瘤MRI鉴别要点。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鞍上脑膜瘤的MRI征象与病理证实的17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结果11例鞍上脑膜瘤均显著强化,长脑膜尾征8例,包绕颈内动脉使其狭窄5例,蝶鞍扩大7例,垂体柄不能辨认7例,肿块与垂体分界不清5例,无腰征。17例垂体大腺瘤7例显著强化,但不均匀,短脑膜尾征8例,推压颈内动脉使其外移10例,蝶鞍扩大14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7例,仅1例见到垂体结构,腰征13例。结论长脑膜尾征,瘤肿瘤明显均匀强化,无腰征是鞍上脑膜瘤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鞍上脑膜瘤与垂体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鞍上脑膜瘤与垂体腺瘤MRI鉴别要点. 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鞍上脑膜瘤的MRI征象与病理证实的17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结果 11例鞍上脑膜瘤均显著强化,长脑膜尾征8例,包绕颈内动脉使其狭窄5例,蝶鞍扩大7例,垂体柄不能辨认7例,肿块与垂体分界不清5例,无腰征. 17例垂体大腺瘤7例显著强化,但不均匀,短脑膜尾征8例,推压颈内动脉使其外移10例,蝶鞍扩大14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7例,仅1例见到垂体结构,腰征13例.结论 长脑膜尾征,瘤肿瘤明显均匀强化,无腰征是鞍上脑膜瘤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鞍上脑膜瘤与垂体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符慧芬  于正涛  夏鹰 《海南医学》2016,(23):3955-3956
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因垂体激素过量分泌导致各种内分泌代谢紊乱,肿瘤压迫正常垂体引起垂体功能低下或肿瘤压迫鞍区周围结构引起占位效应,导致相应功能的严重障碍.而侵袭性垂体瘤常由鞍内向鞍外生长,侵犯鞍区周围结构,包绕重要的血管,破坏周围骨质,生长较快,手术全切困难,容易复发;有些较重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由于就诊时间较晚,术前已经发生严重的尿崩症,甚至下丘脑反应,术后尿崩症及下丘脑反应加重,可危及生命,因此其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1],而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微侵袭垂体瘤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MR I检查对垂体腺瘤手术入路选择的运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近4年经MR 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分析垂体腺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32例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其中21例视交叉受累;26例向下破坏鞍底进入蝶窦;17例向一侧或两侧侵犯鞍旁和海绵窦,推压或包裹颈内动脉。结论:MR I能明确垂体腺瘤向周围的侵犯范围及生长方式,对其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鞍区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青少年鞍区肿瘤的CT及MRI表现,其中13例经病理证实,2例经药物治疗随访病灶消失而证实.结果(1)颅咽管瘤8例,CT表现为鞍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部分囊壁蛋白壳样钙化;MRI T2W像表现为高信号,T1W像分别表现为高中低信号;(2)生殖细胞瘤5例,CT表现为鞍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大部分均匀强化;MRI T2W像表现为高信号,T1W像表现为等或低信号;(3)垂体微腺瘤2例,CT无异常发现,MRI T1W像表现为垂体内略低信号小结节.结论MRI在青少年鞍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分析垂体大腺瘤累及邻近结构的CT、MRI表现与临床表现 ,探讨CT、MRI对垂体瘤侵犯周围组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38例侵及邻近组织的垂体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2 1例行CT检查 ,单纯平扫 12例 ,平扫 +增强 9例 ;18例作MRI检查 ,单纯平扫 4例 ,平扫 +增强 14例。结果 :5例肿瘤单纯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 ,2 0例以向上生长为主并有鞍旁受累 ,13例以向一侧或两侧鞍旁生长为主并向上或 (和 )向下侵犯。临床症状大多数为渐进性 ,表现为视觉障碍、海绵窦占位症状、头痛、内分泌症状等。结论 :CT、MRI能明确垂体瘤向周围的侵犯范围 ,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61例垂体腺瘤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01.01~2019.04.01期间经术后病理及临床相关检查确诊垂体腺瘤的61例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垂体大腺瘤45例,垂体微腺瘤16例。结果垂体大腺瘤的MRI表现为T1WI等、稍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常向两侧侵袭海绵窦,向上累积视交叉,垂体柄局部受压推移改变,部分第三脑室或双侧侧脑室受压积水。垂体微腺瘤因体积小、常无垂体形态改变及肿瘤信号可与正常垂体相仿,所以在MRI平扫中信号表现不明显,需行MRI增强检查。其中10例患者出现垂体腺瘤卒中,8例患者出现第三脑室或双侧侧脑室扩张积水,7例患者出现"腰征"。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腺瘤的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侵及海绵窦垂体腺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21例侵及海绵窦垂体腺瘤头颅CT断层扫描及MRI影像检查,确定诊断,做出分级分型,选择经颅或经蝶两种不同手术入路,采用显像微外科技术经海绵窦硬膜内或硬膜外肿瘤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因并发症死亡1例。手术致动眼神经损伤2例,外展神经损伤3例,三叉神经损伤2例。其中术后1例动眼神经损伤部分功能恢复,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功能完全恢复各1例。结论 侵及海绵窦垂体肿瘤,只要诊断明确,选用合适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窦硬膜内或硬膜外方法可达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向海绵窦不同间隙侵袭表现与Cox-2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2例垂体腺瘤的标本及影像学资料(MRI),根据海绵窦不同间隙侵袭进行分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Cox-2表达情况。结果向海绵窦上间隙侵袭的垂体腺瘤18例,Cox-2高表达占38.8%(7/18);向海绵窦下间隙侵袭的垂体腺瘤15例,Cox-2高表达占73.3%(11/15);向海绵窦内侧间隙侵袭20例,Cox-2高表达占15%(3/20);向海绵窦外侧间隙侵袭的垂体腺瘤10例,Cox-2高表达占80%(8/10);经卡方检验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向海绵窦下间隙及外侧间隙侵袭的垂体腺瘤Cox-2表达强度高,具有较强的侵袭性,术后应给予放射治疗或是药物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