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血药谷浓度(Cmi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浓度变异的因素,并对其进行用药安全性评价。方法:患者使用的维持剂量有减半维持剂量(A组)和标准维持剂量(B组),采用HPLC法测定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收集伏立康唑用药相关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影响伏立康唑Cmin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监测了53例肝硬化病患者的74个血药浓度。A组患者伏立康唑Cmin为(4.02±1.94)μg·mL-1,B组患者伏立康唑Cmin为(6.89±4.57)μg·mL-1。其中A组中有30.8%的Cmin高于治疗窗上限,B组有63.4%的Cmin高于治疗窗上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中伏立康唑Cmin与白蛋白值、INR值、合并使用肝毒性药物和CYP2C19抑制剂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对B组血药浓度有影响的因素。伏立康唑在A组和B组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4%和38.9%。结论:减半维持剂量在肝硬化患者中仍具有较高的血药浓度。肝硬化患者使用伏立康唑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从而保证伏立康唑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接受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重症感染患者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0名重症感染患者(CRRT组8人,非CRRT组22人)接受静脉用多黏菌素B治疗48 h后测定多黏菌素B谷浓度(Cmin)、中浓度(C1/2t)和峰浓度(Cmax),收集2组患者临床信息,并分析CRRT对药物浓度、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CRRT组CminC1/2tCmax分别为(0.983±0.872)μg·mL-1、(2.141±1.116) μg·mL-1、(4.644±1.597) μg·mL-1,非CRRT组分别为(2.333±0.967) μg·mL-1、(3.502±1.191) μg·mL-1、(7.252±2.272) μg·mL-1,2组间各浓度差异显著(均P>0.01)。疗效方面,CRRT组临床有效率(25.0%)低于非CRRT组(40.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RRT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无相关关系(P>0.05),非CRRT组Cmax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临床有效的Cmax最佳阈值为8.352 μg·mL-1。不良反应方面,CRRT组和非CRRT组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分别为25.0%和9.1%(P>0.05),非CRRT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为54.5%,均与血药浓度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CRRT会降低多黏菌素B的血药浓度,非CRRT组中Cmax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对接受多黏菌素B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有必要的,特别是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用药的指导作用,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方法,依据患者是否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进行分组,A组(未进行基因检测)和B组(基因检测组),B组根据代谢表型分UM组(超快代谢型),EM组(快代谢型),IM组(中间代谢型),PM组(慢代谢型),均采用标准给药剂量,比较各组血药谷浓度(Cmin)、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采用RT-PCR法检测基因型,RP-HPLC法检测Cmin。常规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和治疗结束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细菌学情况、肝、肾功能检测。结果:A组和B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EM、IM和PM 3组间Cmin和不良反应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PM组的Cmin显著高于EM组(P<0.01),PM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EM和IM组(P均<0.01)。单因素分析表明CRP和基因型对Cmin有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基于CYP2C19基因型和炎症严重程度进行伏立康唑起始剂量用药,有助于获得目标谷浓度,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药动学等效性评价技术与流程。方法: 6名健康受试者双周期空腹经口吸入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200 μg(2掀),2周期间清洗期为7 d。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沙丁胺醇浓度。DAS 3.2.8软件统计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计算药动学参数Cmax、AUC0-20 min、AUC0-t和AUC0-∞及其个体内变异系数。结果: 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285.33±158.83)pg·mL-1和(222.12±108.02)pg·mL-1,tmax分别为(0.72±0.52)h和(1.03±1.03)h,t1/2z分别为(6.39±1.75)h和(5.91±1.22)h,AUC0-20 min分别为(63.77±42.27)pg·h·mL-1和(47.56±33.54)pg·h·mL-1,AUC0-t分别为(1 469.79±701.96)pg·h·mL-1和(1 292.24±498.59)pg·h·mL-1,AUC0-∞分别为(1 596.30±772.95)pg·h·mL-1和(1 383.21±488.82)pg·h·mL-1。药动学参数Cmax、AUC0-20 min、AUC0-t和AUC0-∞的个体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9.04%、17.64%、27.12%和27.63%。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经济和准确的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药动学等效性评价技术与流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拉莫三嗪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剂量校正浓度(C/D)的影响因素,为其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9-2020年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及139例患者统计学资料,考察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及合并用药对稳态谷浓度及C/D的影响。结果: 患者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均值为(4.64±3.37)μg·mL-1,平均日剂量为(142.35±81.66)mg,患者的C/D均值为(36.06±22.97)μg·mL-1·g-1·d,无合并用药患者与合并丙戊酸用药患者血药浓度分别为(3.2±2.19),(6.42±3.70)μg·mL-1,C/D分别为(24.76±14.76),(50.31±23.16)μg·mL-1·g-1·d。合并丙戊酸患者组的C/D明显大于无合并用药患者组(P<0.001)。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对血药浓度和C/D无显著影响。结论: 合并丙戊酸用药可显著增加拉莫三嗪剂量校正后血药浓度,建议合并丙戊酸用药患者可实施拉莫三嗪剂量减半,同时密切监测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普萘洛尔对氯氮平血药浓度及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4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氯氮平片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随机、开放、2周期交叉的空腹生物等效性试验,其中15人早晚服用氯氮平片100 mg,另外9人服用氯氮平片+普萘洛尔,每周期在固定的时间点进行血样采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样中氯氮平的浓度,使用WinNonlin 7.0软件计算参比制剂组氯氮平的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单用氯氮平相比,合并使用普萘洛尔后,氯氮平的平均AUC0-12Cmin,ssCav,ss均显著增高(P=0.043,P=0.017和P=0.042);合用普萘洛尔组的氯氮平Cmax,ss均值也较单用氯氮平组高[(854.11±286.47) ng·mL-1 vs.(671.14±160.98) ng·mL-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用普萘洛尔组氯氮平的平均t1/2显著长于单用氯氮平组(P=0.001)。结论:合并使用普萘洛尔可显著增加氯氮平的系统暴露量,在临床上需注意普萘洛尔对氯氮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单次给药、随机、开放、两周期、双交叉的试验设计,健康受试者分别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各40 mg,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1)空腹试验中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546.52±102.32),(521.71±85.80)ng·mL-1,AUC0-t分别为(7 398.89±1 298.56),(7 278.29±1 173.38)ng·h·mL-1,AUC0-∞分别为(7 488.82±1 311.38),(7 372.49±1 172.09)ng·h·mL-1。(2)餐后试验中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529.41±82.52),(502.21±65.15)ng·mL-1,AUC0-t分别为(7 305.10±1 320.74),(7 066.12±1 136.99)ng·h·mL-1,AUC0-∞分别为(7 393.21±1 317.32),(7 160.22±1 140.11)ng·h·mL-1。(3)空腹和餐后试验中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Cmax、AUC0-t和AUC0-∞几何均数的90%CI均在80.00%~125.00%范围内,表明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酮洛芬择时释药片(受试制剂)和酮洛芬胶囊(参比制剂)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双交叉试验,每只Beagle犬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于相应时间点取静脉血检测酮洛芬血药浓度。采用DAS 2.1.1软件分别计算2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并计算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4.28±1.59)h和(5.90±2.33)h,Cmax(61.36±2.37)μg·mL-1和(67.59±10.72)μg·mL-1tmax(5.83±0.61)h和(2.04±0.19)h,tlag(3.46±0.25)h和(0.46±0.22)h,AUC0-t(341.16±19.09)μg·h·mL-1和(355.93±51.82)μg·h·mL-1,AUC0-(354.29±19.91)μg·h·mL-1和(416.77±42.49)μg·h·m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5.01%。结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AUC0-tCmax是生物等效性的,但在tmaxtlag生物不等效。受试制剂在一定的时滞(约3.458h)后释药,符合择时释药制剂的释药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吲达帕胺试验制剂(缓释片)和参比制剂(片剂)的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24名健康志愿者按随机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分别口服受试制剂(吲达帕胺缓释片)和参比制剂(吲达帕胺缓释片)1.5 mg,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吲达帕胺的全血浓度。利用DAS药动学程序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和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吲达帕胺试验制剂和参比片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2.9±7.1),(32.3±5.4)ng·mL-1;Tmax分别为11(5,15),12(5,15)h;T1/2ke分别为(15.0±2.2),(14.9±2.1)h;AUC0-t分别为(977.3±217.7),(965.1±179.6)ng·h·mL-1;AUC0-分别为(1 028.6±237.1),(1 015.3±193.7)ng·h·mL-1;受试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27±11.3)%。结论:经方差分析及双单侧t检验结果显示,受试的吲达帕胺缓释片与参比的吲达帕胺缓释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个体化给药辅助决策系统"pharmVAN个体化给药方案"(A系统)与"万古霉素剂量推荐和血药浓度预测系统"(B系统)对重症患者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的应用情况。方法: 以2019年9月至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并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测定入组患者的稳态血药浓度,并使用上述两款决策系统预测万古霉素初始给药方案的稳态血药浓度,计算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绝对权重偏差和相对预测误差,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绝对权重偏差的相关因素。结果: A系统和B系统分别入组23例、15例样本,A系统入组患者的实测浓度为(20.36±13.65)μg·mL-1(1.39~58.66 μg·mL-1),预测稳态药物浓度是(11.81±9.14)μg·mL-1(1.1~36.04 μg·mL-1),绝对权重偏差为(42.83±23.21)%,相对预测误差为(-39.04±29.37)%;B系统入组患者的实测浓度为(19.67±9.88)μg·mL-1(5.78~41.01 μg·mL-1),预测稳态谷浓度是(15.72±8.65)μg·mL-1(4.53~33.83 μg·mL-1),绝对权重偏差为(37.29±29.95)%,相对预测误差为(-11.75±47.32)%。单因素分析发现,A系统绝对权重偏差的影响因素包括采样天数、给药次数和药物浓度,B系统绝对权重偏差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和肌酐清除率。再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未显示统计学意义,上述因素均不是影响预测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系统和B系统两款个体化给药辅助决策系统不适用于重症患者万古霉素稳态血药浓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采用拉丁方设计,分为A、B、C3组,分别交叉单剂量口服阿奇霉素胶囊受试制剂1(规格:每粒0.25g)、受试制剂2(规格:每粒0.125g)及参比制剂(规格:每粒0.25g)后,用微生物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制剂1、受试制剂2、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1.06±0.41)、(0.99±0.54)、(1.07±0.53)μg·mL-1,tmax分别为(2.38±0.86)、(1.86±0.85)、(2.52±1.40)h,AUC0~144分别为(11.00±6.15)、(10.65±5.17)、(10.49±5.17)μg·h·mL-1,AUC0~∞分别为(12.48±7.27)、(11.65±5.64)、(11.57±5.87)μg·h·mL-1;阿奇霉素胶囊受试制剂1、2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2.73±15.63)%、(103.17±13.64)%。结论:2种规格的阿奇霉素胶囊与参比胶囊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进口右酮洛芬氨丁三醇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志愿者的人体药动学。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给药的单中心试验方案。12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和多剂量(50mg)静脉滴注右酮洛芬氨丁三醇注射液,采用液-质联用(LC-MS)法测定右酮洛芬氨的血药浓度,利用WinNonLin6.2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剂量和多剂量静脉滴注右酮洛芬氨丁三醇的药动学参数为:c_(max)(6.698±1.058)、(5.088±0.525)μg·mL~(-1),t_(1/2)(2.2±0.3)、(2.4±0.7)h,t_(max)(0.5±0.1)、(0.5±0.1)h,AUC(8.043±0.907)、(6.120±0.796)μg·h·mL~(-1)。结论:右酮洛芬氨丁三醇注射液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酮洛芬在人体内无明显蓄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巴洛沙星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随机双交叉试验设计,12名健康志愿者口服巴洛沙星片100mg或200m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尿药物浓度,用D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巴洛沙星片100、200mg的Cmax分别为(0.970±0.245)、(1.849±0.466)μg.mL-1,tmax分别为(1.25±1.10)、(1.24±0.81)h,t1/2分别为(7.14±1.01)(7.11±0.72)h,AUC0~36分别为(7.309±1.368)、(15.214±1.727)μg.h.mL-1,AUC0~∞分别为(7.531±1.386)、(15.695±1.762)μg.h.mL-1,36h尿平均累积排出率分别为(64.47±11.56)%、(63.24±11.93)%。结论:健康志愿者口服巴洛沙星具血药峰浓度高、半衰期长的良好药动学特点。本方法灵敏、准确、可靠、特异性强,可满足药动学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壳聚糖(CS)对丙酸倍氯米松(BD)凝胶在大鼠体内的促透皮吸收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含1%CS的BD凝胶经皮给药后在大鼠血浆及皮肤中的药物浓度,并与含1%氮酮的BD凝胶及不含透皮促进剂的BD凝胶进行比较。结果:含1%CS的BD凝胶、1%氮酮的BD凝胶及不含透皮促进剂的BD凝胶,其大鼠血浆Cmax分别为(11.2±3.64)、(19.1±5.61)、(3.05±0.11)μg·mL-1,tmax分别为(4.46±0.10)、(4.96±2.39)、(5.15±0.74)h,AUC0~t分别为(142±7.42)、(263±8.68)、(61.7±3.44)μg·h·mL-1;其皮肤Cmax分别为(13.5±4.28)、(19.4±3.55)、(18.9±1.35)μg·mL-1,tmax分别为(3.12±0.30)、(2.68±0.21)、(2.87±0.12)h,AUC0~t分别为(216±4.18)、(285±6.23)、(298±5.29)μg·h·mL-1。结论:CS对BD凝胶具有透皮促吸收作用,但比同浓度氮酮作用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3种头孢克洛制剂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并评价3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三交叉分别口服干混悬剂(受试制剂1)、头孢克洛分散片(受试制剂2)和头孢克洛片(参比制剂)500mg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数据经DAS软件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价生物等效性。结果:头孢克洛受试制剂1、2与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13.94±3.76)、(13.54±2.27)、(13.86±3.13)μg·mL-1,tmax分别为(0.56±0.13)、(0.55±0.14)、(0.51±0.13)h,t1/2分别为(0.67±0.09)、(0.68±0.15)、(0.80±0.26)h,AUC0~4分别为(15.16±2.58)、(14.56±1.70)、(14.74±2.07)μg·h·mL-1。受试制剂1、2的F0~4分别为(103.80±17.80)%、(100.50±18.40)%。统计分析表明,2种头孢克洛受试制剂的cmax、tmax、AUC0~4、AUC0~∞与参比制剂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和分散片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6.
咖啡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美英  周婷婷  周茂金 《中国药房》2008,19(16):1220-1222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咖啡酸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用于药动学研究。方法:测定大鼠灌胃与静脉注射给药后咖啡酸的血药浓度,采用药动学程序Topfit 2·0进行统计处理,计算非室模型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灌胃给药后咖啡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0·56±0·12)μg·mL-1,tmax为(0·18±0·04)h,t1/2为(0·67±0·12)h,ke为(1·05±0·20)h-1,AUC(0~t)为(0·34±0·05)μg·h·mL-1;大鼠静脉注射给药后t1/2为(0·45±0·05)h,ke为(1·55±0·18)h-1,AUC(0~t)为(9·07±2·24)μg·h·mL-1。结论:大鼠灌胃给予咖啡酸后,吸收迅速,消除半衰期较短,其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种阿奇霉素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采用随机、自身对照、交叉法单剂量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受试制剂)与阿奇霉素胶囊(参比制剂)后,采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浆中阿奇霉素的血药浓度,利用3p97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2.40±0.48)、(2.29±0.55)h,Cmax(0.34±0.06)、(0.30±0.06)μg·mL-1,AUC0~14(42.80±0.80)、(2.82±1.44)μg·h·mL-1,AUC0~∞(2.95±0.67)、(2.91±1.68)μg·h·mL-1。2种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奇霉素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99.29±3.85)%。结论:2种阿奇霉素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种注射用亚叶酸盐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血样采用三氯乙酸沉淀蛋白,直接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亚叶酸的浓度。计算注射用亚叶酸钠(受试制剂)与注射用亚叶酸钙(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剂量注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tmax分别为(0.292±0.096)、(0.25±0)h,Cmax分别为(31.973±4.337)、(33.332±3.312)μg.mL-1,AUC0~24分别为(139.670±13.859)、(144.401±13.574)μg.h.mL-1,AUC0~∞分别为(154.246±16.481)、(161.306±17.871)μg.h.mL-1,MRT0~24分别为(6.795±0.730)、(6.963±0.713)h,t1/2分别为(7.183±1.469)、(7.316±2.045)h。受试制剂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2±3.7)%。结论:2种制剂在健康人体内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9.
吴畏  孟德胜 《中国药房》2010,(5):420-422
目的:建立犬血清中更昔洛韦浓度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更昔洛韦分散片进行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色谱柱为Dikma DiamonsilTM C18,流动相为0.015mol·m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2.50,含乙腈0.25%),流速为1.75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40℃。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设计,6只家犬分别单剂量口服更昔洛韦分散片与更昔洛韦胶囊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DASver1.0软件处理药动学数据。结果:血清样品中更昔洛韦检测浓度在0.05025~100.5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90%,RSD<4%;分散片和胶囊的Cmax分别为(50.91±13.36)、(42.27±14.69)μg·mL-1,tmax分别为(2.70±0.67)、(3.20±0.57)h,AUC0~24分别为(361.50±72.76)、(280.60±101.87)μg·h·mL-1。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28.83%。结论:所建立的更昔洛韦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灵敏度高,专一性强,能够满足药动学研究的要求。分散片与胶囊之间吸收速度等效,吸收程度不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单剂量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的药动学特征,并评价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方法,18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2种盐酸伐昔洛韦片600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盐酸伐昔洛韦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69±0.25)、(1.72±0.26)h,Cmax分别为(3.34±0.58)、(3.40±0.49)μg·mL-1,t1/2分别为(2.73±0.31)、(2.97±0.33)h,AUC0~14分别为(11.22±2.21)、(11.12±1.90)μg·h·mL-1,AUC0~∞分别为(11.76±2.15)、(11.61±1.86)μg·h·mL-1。受试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101.06±11.72)%。结论: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