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讨论手术治疗成年人的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近期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脊柱脊髓病医院2013年4月~2014年1月期间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凸,共28人.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最后的回访治疗的效果. 结果: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ODI评分为61.37 ±8.36分,JOA评分为10.37 ±2.08分:影像学资料:矢状位腰椎前凸角15.36 ±3.05°,冠状位Cobb为20.38 ±5.29°;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评分:ODI评分为35.73 ±4.34分,JOA评分为22.04 ±3.34分;影像学矢状位腰椎前凸角28.95 ±5.26°,冠状位Cobb为8.64 ±1.45°,经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P<0.05). 影像学资料也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 对患者实施为期最少半年的随访,28名患者均未出现矫正角度明显丢失,无假关节形成,无螺钉移位、断钉、松动、拔出现象. 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经过手术治疗在近期内具有良好的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得到显著的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9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近期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的50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8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后路减压、矫正侧凸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不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和后外侧植骨融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1年,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AS)、腰椎JOA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症状、植骨融合情况展开分析。结果椎间植骨融合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后外侧植骨融合组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发现,两组患者VAS、JO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和脊柱变形的情况,恢复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32例老年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经手术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融合矫形手术,术后随访1-2年.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后脊柱平衡的重建及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进行分析,并采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是否缓解.结果:所有患者外观矫形效果满意,C7中点铅垂线距骶骨中点距离由术前平均±7.2 c...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治疗脊柱侧凸的CT影像学特征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脊柱侧凸患者42例,对其行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对患者手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腰背疼痛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CT影像学参数改变情况,评价近期疗效;对典型病例的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患者腰背疼痛情况较治疗前显著缓解(P0.05),术后患者冠状位Cobb角度逐渐变小,顶椎偏移距离减少,矢状面和躯干平衡逐渐恢复(P0.05)。结论胸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侧凸效果显著,CT扫面有助于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疗效判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由于椎间盘及双侧椎间小关节等严重退变引发非对称性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侧凸,在矢状面上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及节段性后凸[1]. 相似文献
6.
7.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35)
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作为一种脊柱常见退变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脊柱外科临床常见疾病,是引起老年人腰痛、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解除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治疗该DLS的首要目的。根据不同的病情,此类疾病的好发人群常伴其他慢性疾病。手术治疗根据Cobb角的大小、患者身体基础条件等选择单纯减压、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减压联合长节段内固定、减压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本文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50例AD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新型混合融合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依从率、并发症发生率、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t=6.199,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6.242,P=0.000);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8,P=0.38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P=0.031);观察组患者手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χ2=5.357,P=0.021);治疗后1和3个月2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71,P=0.225;χ2=0.725,P=0.395;χ2=1.587,P=0.208;χ2=0.739,P=0.390),治疗后6和12个月2组患者上述2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χ2=4.500,P=0.034;χ2=4.667,P=0.031;χ2=5.357,P=0.021;χ2=7.018,P=0.008)。结论: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ADS具有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手术时间短和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河南医学研究》2016,(8)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根据临床表现,选择两种手术方法:A组(10例)以根性症状为主,腰部疼痛较轻,无冠状位及矢状位失平衡,行短节段固定、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B组(15例)以大范围的下腰痛为主,伴有腰部支撑功能受损,行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椎管选择性减压、选择性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两组均术后1周左右佩带胸腰部支具下床活动。结果 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腰椎侧凸Cobb’s角平均9.7°(5°~20°),VAS评分平均为2.3分,术中脑脊液漏1例,术后切口不愈合1例。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疗效满意,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脊柱失平衡状态及退变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均行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并测量术前和术后患者X线上腰椎冠状面Cobb's角和矢状面的前凸角.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0个月.优1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术后冠状面Cobb's角为5°~20°,平均12.5°;腰椎前凸角为-45°~-20°,平均-31.5°.结论 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并能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脊柱,对巩固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南医学研究》2016,(3)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给予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随访记录术后12个月患者腰椎前凸角、Cobb角情况,并统计其术后12、18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和腰腿部疼痛情况。结果手术12个月后患者的腰椎前凸角、Cobb角、ODI指数及腰腿部VA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患者的ODI指数及腿部VAS评分情况均优于术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期疗效较好,可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恢复,减轻腰腿部疼痛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后外侧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后路手术治疗7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年,下腰痛、神经根病症状、间歇性跛行、直腰困难等明显缓解,腰椎前凸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植骨生长满意.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已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评价后路椎弓根钉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矫形,根据不同患者分别采用椎间植骨融合(15例)或后外侧植骨融合(21例),分析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s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椎JOA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临床改善率83.3%;术前ODI为(67.1±11.4)%,术后改善至(32.1±10.8)%(P<0.01);冠状位Cobb’s角术前平均26.7°,术后改善至平均12.3°(P<0.01);矢状位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10.7°,术后改善至平均36.6°(P<0.01)。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8个月(12~50个月),随访期间无矫正效果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移位、断裂现象,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矫形、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可获得良好疗效,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式选择是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DLS)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患者56例,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式选择后路正中切口并进行椎管的减压,长节段进行固定加去旋转和凸侧的加压、椎体间融合术以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术等。进过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均有明显的好转,手术前后差异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DLS的治疗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确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行彻底的减压,以便重建腰椎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的平衡,最终达到稳定脊柱的目的、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症(DLS)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DLS的41例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为26.9°。术式为后路正中切口,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去旋转、凸侧加压及凹侧撑开矫正侧凸,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55.1%。全组病例术后随访4~48个月,平均25个月。术前JOA评分10分,末次随访24分,优良率为89.1%。术后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椎间隙高度的丢失。结论 DLS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彻底减压,重建腰椎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平衡,可融合固定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脊柱侧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可致严重的畸形并影响心脏及呼吸功能 ,甚至造成截瘫 [1 ] 。对脊柱侧凸较为有效的治疗 ,是 5 0年代开始的 Risser氏石膏矫正法及后融合术。6 0年代初 Harrington手术法的问世 ,使脊柱侧凸的治疗得到了质的飞跃。我国的脊柱侧凸治疗工作于 70年代末期引进Harrington手术才开始 [2 ,3] ,近 10年多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脊柱侧凸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亦受到重视 ,现将国内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一概述。1 手术指征 一般认为脊柱侧凸的手术指征仅限于 [1 ] :1支具等保守治疗无效的进行性侧凸畸形 ;2… 相似文献
19.
张志刚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14)
目的探讨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DS并接受后路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长节段固定48例(72.7%),男18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1±7.6)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36.5±7.2)。短节段固定18例(28.3%),男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5±10.2)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16.7±8.2)。评估指标:年龄、性别、减压节段、融合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冠状面Cobb’s角及整体平衡状态,早期(术后3个月)和晚期(≥术后3个月)并发症所占比例。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减压节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0.072和0.058)。长节段融合固定组平均融合固定节段(10.2±4.5)个,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11.4±5.6);短节段融合固定组平均融合固定节段(2.9±1.8)个,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6.9±5.4)。长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5.6±40.7)min,(2230.0±72.6)ml,(7.8±5.4)d,明显大于短节段固定组,分别为(167.5±18.9)min,(1458.0±38.6)ml,(5.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19.7%)出现并发症,长节段融合内固定组9例(13.6%)出现并发症,早期并发症4例(6.1%):术中大出血1例,(术中出血量3000 ml),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下肢不全瘫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晚期并发症5例(7.6%):术后断钉(或断棒)2例,冠状面失平衡1例,假关节形成1例,近端交界性后凸1例。短节段融合内固定组共出现并发症4例(6.1%):早期并发症1例(1.5%)为术中硬脊膜撕裂;晚期并发症3例(4.5%):侧凸进展1例,近端临近节段病变1例,假关节形成1例。结论虽然短节段融合内固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易出现侧凸进展、临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长节段融合内固定虽然能够显著改善畸形,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远期随访过程中出现躯干倾斜及断棒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