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报告了 1981年 12月在印度KarigiriSchief felin麻风研究培训中心开始的WHO推荐MB麻风联合化疗 (MB MDT)方案治疗 2年的研究中 ,3例多菌型 (MB)麻风治疗后经 12~ 15年随访 ,复发为组织样麻风瘤。例 1:男 10岁 (196 8年 )时临床和病理诊断为瘤型麻风 ,常规部皮肤查菌涂片细菌指数 (BI)为 3.5 ,经氨苯砜 (DDS)单疗 5年 ,皮肤查菌阴性 ,以后继续用DDS单疗。在DDS单疗 14年和皮肤涂片查菌转阴 9年后 ,即在 1982年 6月患者BI为 0 .75 ,临床仍不活动 ,予WHOMB MDT治疗 2年停止治疗。此…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日本骏河麻风院发现2例瘤型麻风并发皮肤钙沉着症,因此从现住院196例瘤型麻风患者中,选择出19例四肢有严重浸润者,经过局部X线检查,发现4例皮肤钙沉着,加上原发现的2例共6例(男4例,女2例) 特点:皮肤钙沉着症好发于病期长的瘤型麻风患者,涂片查菌2例阳性,其余4例经3年连续查菌均为阴性。6例年龄均  相似文献   

3.
只有神经损害而没有任何原发性皮肤改变的麻风病人,被称之为神经炎型(或纯神经炎、原发性神经炎型)麻风。由于这些病人麻风菌素(光田氏)反应多为阳性、皮肤涂片查菌均为阴性,通常被列入麻风光谱的结核样型端。从现场管理出发,近年来则被作为少菌型的一部分,尽管报告有少数病例组织学示界线类和瘤型麻风特点,神经内查菌强阳性,因此,进一步详细研究,严密地确定它们是否都属于同一类型是必要的。作者对在流行区陆续发现的108例未经治疗的神经炎型麻风进行了研究,以期发现患者受累神经的数目和临床表现,能否提供神经  相似文献   

4.
米易县麻风防治工作始于1959年,截至2006年共发现病人609例,1986年前主要采用氨苯砜(DDS)单疗为主,1986年7月开始实施WHO的MDT方案治疗麻风,现将1例DDS单疗治愈、1例MDT治愈后复发,发生病型转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2岁,汉族,农民。1967年诊断为TT型麻风,采用DDS治疗,于1976年12月判愈出院,1997年复查时发现患者面部、胸部浸润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淡红斑,双足干燥,皮肤涂片查菌BI2 ,病理查菌阳性(3 )~(4 ),病理诊断BL型麻风。例2男,53岁,汉族,农民。1986年发现左侧腰部一块4cm×4cm大小红斑,皮肤涂片查菌阴性,病理查菌阳性…  相似文献   

5.
自从 Browae 提出氯苯吩嗪(B663)有抗炎作用以来,已经证实它对控制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即Jopling 分类的Ⅱ型麻风反应)有效。以后有大量文献报导 B663对Ⅱ型麻风反应有效,但很少有报导其对Ⅰ型反应有作用。作者用 B663治疗10例Ⅰ型麻风反应,发现它能使反应状态加剧,要停用 B663并投给强的松龙控制反应。其中两例详细介绍如下:例一:非洲妇女,曾被诊断为瘤型麻风,于1969年8月12日住院。左耳涂片查菌阴性,右耳阳性。用丁氨苯硫脲1.5克/日治疗无效。以后发生“反应”,病情恶化。1970年3月23日后投给B663 500mE/日,反应加剧。1970年5月28日转院治疗。体检见面部有高起的色素沉着皮损,边缘清楚。鼻肿大、色素沉着、皮肤干燥和结痂;躯干和四肢有很多高起、大小不一、边缘清楚的皮损,皮损之间的皮肤正常。7个部位查菌6处阴性,左耳(++),但菌体呈碎裂状。  相似文献   

6.
对244例长期治疗瘤型病人的皮肤切刮涂片作了研究。病情活动者(74例)手指的麻风菌总数和完整菌均没有耳垂和另外四个部位的多;病情稳定者(170例),则以耳垂涂片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联合化疗后麻风病人皮肤和周围神经内麻风菌的数量和活力进行了研究,其中18例多菌型(MB)和16例少菌型(PB)分别用 WHO 方案至少治疗了2年和6个月。所有病人在皮肤活检前多处作皮肤涂片查菌。皮肤活检取自外观最活跃的皮损,如无活动性皮损,瘤型病人取自一耳垂,皮损消退的 PB 病人则取自非活动性皮损。MB  相似文献   

8.
35例新发和复发的多菌型麻风用RFP、B663和DDS治疗三年。治疗前所有病人均有活动性皮损,平均BI为4.06。治疗2年时大多数病例的话动性皮损均消失,但度肤涂片查菌却均未阴转。治疗3年时皮肤查菌阴转者8例(22.9%),BI降至1.10,平均每年下降0.98。这表明细菌多的新发和复发前多菌型麻风需治疗4~5年细菌才能阴转。鉴于对麻风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有一定主观性,因此建议在现场治疗中应强调正确使用皮肤涂片查菌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尼泊尔多菌型麻风 (MB)的诊断是依靠临床发现而不是皮肤涂片查菌的结果 ;从 1999年起尼泊尔所有MB患者均采用 12个月MDT方案治疗。但在现场工作中发现有一定比例的皮肤涂片查菌高度阳性 (HSP)的MB患者在停止MDT治疗后复发率高 ,已推荐延长MDT的疗期。然而不作皮肤涂片查菌就无法确定这些复发的高危患者。该研究试图确定是否有一种或几种特殊的临床特征可用来现场鉴定皮肤涂片查菌高度阳性的患者。研究病例为 1989~ 1997年间到Anandaban麻风院就诊 ,并根据临床和细菌而确诊的 5 5 5例新发MB患者 ,皮肤涂片部…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一次较大剂量利福平(RFP)可能杀死皮肤涂片阴转多菌型病人体内的持久菌,从而降低停止化疗后的复发率。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36例多菌型病人,男91例,女45例,平均年龄56岁(24~78岁),均以氨苯砜(DDS)单疗5~32年不等(平均14年)。在1982~1985年,所有病人在活动性皮损和神经损害消退,皮肤查菌阴转,停止DDS治疗前即予RFP1500mg一次量监服。在停止治疗后病人来门诊时,作详细的临床体检,尤其是麻风检查。如在最近12个月内未作过检查,还要作皮肤涂片  相似文献   

11.
瘤型麻风病人的复发被认为和治疗中断、耐氨苯砜杆菌的出现有关。相隔一定时间作皮肤涂片查菌,当在过去皮肤涂片已阴转或只有颗粒状菌的部位出现一或多条染色完整的杆菌时可及时发现复发。作者以往主张对制止期瘤型病人,规则地每隔6个月作皮肤涂片查菌,部位为两耳垂及面、躯干或四肢原来有皮损或过去查菌的4~6个部位。本文对瘤型麻风病人的手指作常规皮肤涂片查菌进行研究。 30例住院的、经6月~25年治疗(其中26例至少经5年治疗)的瘤型病人,涂片查菌部位为两耳垂,躯干和四肢已消退或消退中的皮损4处,两中指  相似文献   

12.
1963年Wade介绍用皮肤切刮法涂片查菌来估计麻风病人细菌情况.用细菌指数(BI)对涂片部位细菌作半定量的估计;以形态指数(MI)评价化疗效果和早期发现麻风杆菌对抗麻风药物产生耐药性.为了对药物疗效作出正确的评价必须使研究方法标准化.本文研究未治瘤型麻风病人不同部位涂片BI和MI的差别,并建议以BI和MI最高的6个部位作为皮肤切刮法涂片查菌的标准部位.  相似文献   

13.
323例少菌型麻风,用WHO的MDT方案后,最长的已随访7.5年。此方案易被接受,214例(TT 23、BT 187、I 4)完成了至少6个月的治疗;治疗前皮肤涂片均为阴性;197例麻风菌素试验早、晚期反应均为(++)、3例  相似文献   

14.
瘤型(LL)麻风患者的特征是缺乏对麻风菌的细胞免疫反应(CMR),甚至经过长期治疗、皮肤查菌阴性后,其麻素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仍然阴性。LL 患者治疗前也可有非特异性 CMR 的部分缺陷,但治疗后可有所恢复。LL 患者经长期砜类药物治疗后仍能检出少量活菌。估计这种“持久菌”的存在至少部分是由于宿主针对麻风菌的特异性CMR 缺陷。因此欲清除这些“持久菌”,除化疗外尚需重建宿主对麻风菌的 CMR 能力。本文作者此前已报告过健康者用灭活的麻风菌  相似文献   

15.
瘤型麻风经多年抗麻风治疗后,皮损消退,病情一直稳定,查菌长期阴性,但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有不少病人可见典型的黄色瘤样泡沫细胞。为探讨在治愈标准中病理改变的价值如何,我们对12例长期临床稳定和查菌阴性的男性瘤型患者作了皮肤活检观察,其年龄为46~80岁;病期8~20年,平均14年;抗麻风治疗8~17年,平均9.5年;细菌明转时间已12~26年,平均19年。所有标本均取自左额部皮肤,作HE和WF染色。  相似文献   

16.
印度学者观察到,少菌型麻风用6个月联合化疗是不够的。作者研究了42例未定类麻风经12个月联合化疗的疗效,均属新病人,从未接受抗麻风治疗。所有病例每月给600mg利福平,同时日服100mg氨苯砜,连续12个月。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各作临床评价,6个月末有30例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开始时31例(73.8%)只有一个斑疹,30例(71%)有感觉障碍,所有病人皮肤涂片均阴性。疗前皮肤病理见淋巴和组织细胞围绕皮肤附件,有真皮神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印度南方的二个村庄进行,是麻风病和结核病高流行区。麻风流行率48.58‰,患病率7.56‰,麻风接触者患病率12.56‰。研究包括来自上述二个村庄的麻风病人,总计345例,瘤型44例,非瘤型301例。麻风家庭接触者870名,其中瘤型接触者120名,非瘤型接触者750名。从每个接触者右耳垂和鼻粘膜组织液涂片并泸纸采血,同时进行光田氏麻风菌素试验。如果4周后丘疹≥5mm为晚期反应阳性。涂片做抗酸查菌。做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LA-ABS)用以检查抗麻风菌抗体。抗原在1:40或更高稀释度,血清显示2~+或以上者是为阳性。870名接触者中,发现皮肤、粘膜涂片检菌、FLA-ABS和麻风菌素反应阳性的,分别是5名(0.6%)、29名(3.3%)、125名(14.4%)和622名(71.5%)。麻  相似文献   

18.
麻风皮肤涂片检查的质量对麻风病的诊断、分型、疗效、预后及复发的判定至关重要。在确定初诊病人的诊断时,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而又难以确诊的病例,皮肤涂片检查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在实施联合化疗(MB)方案中,不可靠的查菌结果往往会影响病人的分型和治疗效果。若涂片报告为假阳性时,多菌型(MB)病人可能被错误地分类为少菌型(PB)而缩短病人的疗期,有可能导致复发。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告多菌型麻风(MB)经2年固定疗期联合化疗(MDT)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MB病例条件为:①皮肤查菌阳性的瘤型(LL)和界线类偏瘤型(BI)病例;②未经治疗过者;③曾用DDS单疗不足24周者;④对所用抗麻风药物无禁忌证者。疗期为WHO推荐的MB麻风MDT方案治疗2年。复发标准为细菌指数比以前增加1+以上,伴或不伴有临床体征。在监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多菌型(MB)麻风患者在MDT停药后7年复发,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7岁。1984年10月觉面部浮肿手足发麻到县皮防站检查,因皮肤查菌细菌指数BI2.0+,病理活检:真皮内有麻风特异性炎症,抗酸染色1.0十而确诊为麻风,同时给予氨苯视单疗。1986年11月给予WHOMB麻风联合化疗方案治疗。1988年10月治疗满2年而停药监测。停药时,躯干、四肢弥漫性浸润基本消退,皮肤查菌BIO斗十,病理检查示界线类偏瘤型(BL)麻风,接近临床治愈抗酸染色阴性。患者于1989年10月查菌阴性,1995年11月面部又出现轻度浮肿,躯干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