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5%鞣酸软膏预防新生儿臀红的临床观察530027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阮秋月尿布皮炎俗称臀红,是由于粪便中的细菌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刺激新生儿娇嫩的皮肤,引起皮炎所致。与粪便的碱性(牛奶喂养者粪便常为碱性)或酸性(腹泻者粪便含较多的脂肪酸)或尿布留有的...  相似文献   

2.
鞣酸软膏配合氧疗治疗新生儿红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兆英 《当代护士》2006,(12):45-45
目的 观察鞣酸软膏配合氧疗治疗新生儿红臀的效果.方法 将76例红臀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经常规处理后,观察组局部外涂鞣酸软膏,中度、重度者局部吹纯氧后外涂鞣酸软膏治疗;对照组,局部外涂复方鱼肝油软膏.2组中度、重度者局部均充分暴露,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鞣酸软膏配合氧疗治疗新生儿红臀能加快红肿消退、收敛创口、促进愈合,其疗效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新牛儿红臀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护理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我科于2005年6月~2006年5月,对93例新生儿红臀应用鞣酸软膏治疗,进行观察,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新生儿红臀也称尿布皮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新生儿皮肤损伤,中医学认为其属于"淹九疮""尿灶火丹"范畴[1]。红臀的发生与尿布更换不及时、局部皮肤长时间受潮湿刺激等密切相关,如果护理不当会导致局部皮肤破损,继发局部和全身感染,因此对于新生儿红臀应以预防为主,如  相似文献   

5.
臀红(尿布皮炎)是臀部皮肤受潮湿尿布刺激所致,亦可因尿布冲洗不净,留有残皂或腹泻粪便刺激引起,经常使用塑料布或橡胶布包扎,也可促进红臀发生。我科自2000年6月份开始在传统使用鞣酸软膏护理红臀的基础上加氧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芬 《护理学报》2001,8(3):48-48
新生儿于出生后 12 h内开始排出胎粪。对超过 2 4h无大便的新生儿应积极寻找原因 ,在排除了新生儿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消化道畸形疾病后 ,如喂养量足 ,每天小便有 6次以上而 2 4h无大便的新生儿可诊断为便秘。我院从2 0 0 0年 1月~ 7月 ,对 2 6例新生儿便秘 ,采用鞣酸软膏诱导排便 ,均取得满意的通便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 2 6例 ,男婴 16例 ,女婴 10例 ,出生 1~ 8天 ,8例出生时排过胎粪后超过 48h无大便 ,7例在出生 10 h内排过胎粪后超过 2 4h无大便 ,5例在出生后第 3天持续 2 4h无大便 ,3例出生后前 3天排便正常而后发生…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430-1431
选取我院收治住院的16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婴儿扑粉联合鞣酸软膏和一次性纸尿布;观察组使用茶油联合百多帮软膏和纯棉尿布,观察两组新生儿红臀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红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茶油联合百多帮软膏防治新生儿红臀简单、方便,效果明显,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新生儿红臀早期护理干预应作为新生儿室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8.
彭红华  潘红英  严艳  艾柳 《护理研究》2013,27(13):1214-1215
[目的]探讨呋喃西林擦剂治疗婴幼儿红臀的疗效。[方法]将78例红臀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局部外涂鞣酸软膏,观察组局部采用我院自制呋喃西林擦剂外涂,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制的呋喃西林擦剂治疗婴幼儿红臀效果优于应用外涂鞣酸软膏。  相似文献   

9.
归纳新生儿红臀的定义、分度,与局部微生物感染的关系,主要危险因素,总结目前临床常采用的预防方法,为选择合适的临床干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两种预防新生儿红臀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新生儿红臀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40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708例)和对照组(700例),观察组使用无痛保护膜,对照组使用甘油制剂。观察两种方法预防新生儿皮肤红臀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红臀的发生率、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红臀的首发时间明显迟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甘油制剂比较,使用无痛保护膜预防新生儿红臀的效果满意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463例新生儿抗生素预防用药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新生儿抗生素预防用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2月新生儿病历中使用头孢拉定预防治疗的原因及用药后新生儿体温情况.结果:胎膜早破<12 h用药组(60.94%)和羊水污染用药组(20 43%) 体温上升例数分别比对照组(78.13%和83.00%)少(P<0.05);胎膜早破 >24 h用药组(55.10%)和胎膜早破12~24 h(52.63%)用药组的体温上升例数与对照组(68.75%和4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早期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是十分必要的;胎膜早破新生儿用药时间选择在胎膜早破<12 h为宜;但口服剂量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单宁酸(tannic acid,TA)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DM)大鼠血清及肾脏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方法 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氨基胍(AG)组和TA低高剂量组,给药10周后处死大鼠。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R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RP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DM大鼠血清及肾组织CRP表达增加,单宁酸可降低DM大鼠血清CRP水平,下调肾组织CRP蛋白的表达。结论单宁酸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微炎症状态,对保护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损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观察单宁酸(tannic acid,TA)对糖尿病(DM)大鼠抗氧化能力及体外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氨基胍(AG)组和TA低高剂量组,给药10周后处死大鼠。化学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肾皮质MDA含量及GSH-Px、SOD、CAT活性。将单宁酸加入到体外建立的非酶糖基化体系,孵育2个月,荧光法进行AGEs测定并计算蛋白质糖基化抑制率。结果单宁酸可降低DM大鼠血清及肾皮质MDA含量,提高GSH-Px、SOD、CAT活性并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体外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结论单宁酸可提升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并具有抑制体外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利塞膦酸钠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并得到完整随访的216例老年单侧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两组。利塞膦酸钠组81例,术后1周予以利塞膦酸钠口服。其中男31例,女50例;年龄70~85岁,平均78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股骨颈骨折28例。对照组135例,术后予以碳酸钙D3片进行基础治疗。男52例,女83例;年龄68~84岁,平均77岁;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股骨颈骨折49例。所有患者获得2年的完整随访,记录服用药物情况,有无再次骨折,骨折部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骨密度值。结果利塞膦酸钠组共发生骨折3例,发生率为3.7%,其中髋部骨折2例,腰椎骨折1例。对照组共发生骨折20例,发生率为14.8%,其中髋部骨折15例,腰椎骨折4例,肱骨近端骨折1例。两组患者总再发骨折及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骨密度值利塞膦酸钠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初次髋部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较高,利塞膦酸钠可有效预防髋部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12月在我院行THA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按骨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MEA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实施FMEA后6个高危因子的RPN值显著低于实施前(P<0.01);两组患者对预防下肢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住院时间、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未发生下肢DVT,对照组发生3例下肢DVT。结论:应用FMEA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准确的把握相应流程中的重点工作,防范于未然,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research, biodegradable multi-arm-star-branched waterborne polyurethanes (MWPUs) were prepared by incorporation of bio-based material (tannic acid, TA) in the structure of waterborne polyurethanes. The prepared MWPU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V-vis spectrometry and FT-IR spectrometry, confirming the presence of TA in MWPUs. The results of DSC and TGA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TA remarkably enhanced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MWPUs.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Young''s modulus and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waterborne polyurethanes after incorporation of TA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ue to the increase of structural rigidity, hydrogen bonding and th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of the TA-based MWPU chains. In addition, the synthesized TA-based MWPUs also exhibited excellent antioxidation capacity and outstanding biodegradation property. Given these excellent properties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TA, the developed TA-based MWPUs exhibited great potential in a wide rang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 facile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preparation of degradable multi-arm-star-branched waterborne polyurethanes (MWPUs) by incorporation of bio-based material (tannic acid, TA) in the structure of waterborne polyuretha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