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及血管成像对诊断颅颈交界畸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8例经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术前均做6排螺旋CT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分析椎体骨质的异常情况及椎动脉相互关系。结果:寰枢椎脱位11例(前脱位),寰枕融合12例,齿状突型颅底陷入4例,颈椎融合6例,扁平颅底2例,寰椎前后弓未闭合3例.外伤后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2例,外伤后枢椎假关节形成,齿状凸与寰椎前弓相融合2例,齿状突发育不全l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Arnold-chiari畸形9例。结论:6排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多种三维重建方法可同时观察骨结构与血管走行及周围软组织关系,能够正确诊断并能发现少见的畸形.对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手术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浮 《护理研究》2004,18(24):2200-2200
颅颈交界区畸形 (如颅底凹陷、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等 )使寰枢椎不稳发生脱位 ,导致斜坡齿突、寰椎后弓和周围增生韧带组织等对颈髓、延髓的双重压迫 ,临床表现多样化 ,其功能异常 ,临床症状常是隐匿的 ,少数病人在受到轻微外伤后可出现急剧恶化 ,并很快死亡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先天发育畸形 ,治疗较困难。HaLo氏架在国内外广泛用于各种类型颈椎不稳定的治疗 ,我科将HaLo氏架用于 46例行后路枕下减压和 (或 )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的寰枢椎脱位病人 ,对前路、后路减压术后病人颅颈交界区进行可靠固定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颅底凹陷症的CT-病理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及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病理机制。资料与方法:本文分析72例颅底凹陷症及100例正常人的CT表现。结果:病理组单纯颅底凹陷症29例,伴寰枕融合者43例,寰枕高度小于31mm者32例,其中寰椎发育不良短小者13例,枕骨髁发育不良短小者24例,二者同时存在者6例;寰枕高度大于31mm者11例。寰枢椎脱位18例,其中枕骨髁发育不良短小者2例,合并寰椎发育不良短小者15例,仅一例脱位甚轻者为单纯颅底凹陷症。横韧带断裂11例,全部合并寰椎发育不良短小,齿状突凸入枕大孔者9例,均合并寰椎发育不良。结论:作者认为:单纯颅底凹陷症及颅底凹陷症合并枕骨髁发育不良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延、颈髓屈曲后弓并与小脑扁桃体相互挤压。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椎发育不良的病理机制为齿状突对脑干腹侧面的直接压迫及小脑扁桃体对脑干背侧面的压迫  相似文献   

4.
颅颈交界区畸形主要是指枕骨底部及第一、二颈椎发育异常,其中包括有扁平颅底、颅底陷入、寰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寰枢椎脱位、小脑扁桃体下疝(Arnold-chiari氏畸形)等[1],常伴有脊髓空洞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松解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16-48岁。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6例,齿状突不连2例,横韧带松弛症2例,寰枕畸形1例。前路C1/C2松解,清除寰枢椎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后路PCF经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融合术。结果:术后11例获得复位,行寰枢椎复位固定术;1例行枕颈融合术。术后随访正常。结论:前路松解PCF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骨折脱位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6.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经口咽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技术日趋成熟。寰枢椎脱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颅颈交界区的畸形,多为先天性,其机理主要是齿状突或G椎体后上缘从前方压迫延髓-颈髓。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可有效地缓解其压迫。2003年1月-2005年8月,我科采取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治疗寰枢椎脱位4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寰枢椎脱位病人常因延脊髓受压导致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而死亡;病人可合并齿状突发育异常、颅底凹陷症及先天性寰枕融合、脊髓空洞症等先天性畸形。经口腔入路齿状突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仍是目前该病的标准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颅颈区腹侧畸形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颅颈区腹侧畸形寰枢椎脱位15例,手术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下切除齿状突、斜坡下部及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的压迫。结果:痊愈8例,好转7例,无手术死亡和感染。结论: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术,是治疗延髓、颈髓腹侧受压的颅颈区畸形的首选方法,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李浮 《护理研究》2004,18(12):2200-2200
颅颈交界区畸形(如颅底凹陷、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等)使寰枢椎不稳发生脱位,导致斜坡齿突、寰椎后弓和周围增生韧带组织等对颈髓、延髓的双重压迫,临床表现多样化,其功能异常。临床症状常是隐匿的,少数病人在受到轻微外伤后可出现急剧恶化,并很快死亡,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先天发育畸形,治疗较困难。HaLo氏架在国内外广泛用于各种类型颈椎不稳定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以来,7例患者在我院接受经口咽前路行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后发生感染,分析感染原因并进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13~58岁.手术原因:齿状突骨折39例,韧带损伤8例,先天性颅底畸形和齿状突畸形14例,寰椎侧块肿瘤2例.均择期在全麻下经口咽前路进行手术,术后7例发生感染,其中手术切口感染4例,呼吸系统感染2例,颅内感染1例.  相似文献   

11.
背景:枕颈部后路融合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能让失稳枕颈部重新早期获得稳定。解剖型设计的Cobra系统对失稳的枕颈区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结合Halo-vest外固定,具有固定,复位,利于植骨融合的作用。目的:观察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行术前术中牵引复位固定,固定后依患者耐受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除Halo-vest等针对性治疗。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根据尹庆水等制定的方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内固定后3,6,12,24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平片、CT及三维重建,以判断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对部分患者同时行MRI检查以明确颈脊髓减压情况。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内固定后未出现脊髓症状加重病例。内固定前JOA评分平均8.2分,内固定后平均14.8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1例并发脑梗死死亡。内固定后6个月复查,2例患者植骨块部分吸收骨不连,2例患者枕骨板螺钉出现松动,1例螺钉脱出,1例切口不愈合。10例患者术后继续Halo-vest外固定,并于内固定后三四个月拆除;其余患者佩戴颈托至植骨完全愈合。提示Cobra枕颈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配合Halo-vest便于术中固定和复位,适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及Leonar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78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经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动脉瘤8例,其中大脑后交通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约3—16mm;6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闭塞或颅内多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8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影像学诊断Currarino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urrarino综合征的影像表现及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各种伴发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9例Currarino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患儿均行腹部平片及消化道造影(或瘘管造影),8例行MSCT扫描,5例行骶尾部MR扫描。结果 9例患儿中6例为肛门闭锁,其中4例伴直肠会阴瘘,3例为肛门直肠狭窄。骶尾骨畸形:6例患儿为一侧骶骨缺如,表现为“弯刀征”,2例表现为椎体融合,1例表现为骶尾骨短小,发育不良。骶前包块:5例为畸胎瘤,4例为骶前脊髓脊膜膨出伴脊髓栓系。结论 Currarino综合征临床少见,但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影像检查能对其明确诊断。对Currarino综合征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骶尾骨发育情况及有无骶前包块。  相似文献   

14.
肺癌脊椎转移瘤MRI表现与血供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鹏  邓开鸿  伍定平  魏懿 《华西医学》2002,17(4):483-485
目的:探讨肺癌脊椎转移瘤MRI表现与血供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Elscint Gyrex V型0.5TMR成像仪、扫描序列包括:矢状位T1WI、T2WI,轴位T1WI,增强扫描矢状位T1WI。选择15例MR扫描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诊断的肺癌脊椎转移瘤,以脊椎血供解剖特点为基础,分别观察分析肺癌脊椎转移瘤对椎体、椎体附件、椎间盘、椎旁软组织、椎管内等侵犯的MRI表现特征。结果:肺癌脊椎转移瘤共有26个椎体受累,其中颈椎3个(8.3%),胸椎17个(47.2%),腰椎14个(38.9%),骶椎2个(5.5%)。单椎体受累6例,多椎体受累9例。共有14个椎体伴椎弓根受累,13例有硬膜囊和脊髓受压,6例伴椎旁软组织块。癌栓可经椎体节段动脉的周围支、中央支和后支进入椎体,其中经中央支进入椎体多见,还可进入脊椎静脉丛,致椎管内硬膜外转移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通过对15例肺癌脊椎转移瘤MRI表现的研究,表明其与椎体血供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脊柱结核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脊柱结核的诊断、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和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57例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分析脊柱结核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表现。结果 57例患者中颈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12例、腰椎结核24例,颈椎合并胸椎3例,胸椎合并腰椎8例,腰椎合并骶椎5例。单椎体受累2例,相邻2个椎体受累41例,3个及3个以上椎体受累14例。43例椎间隙狭窄或消失,40例脓肿形成。增强扫描41例病灶区域明显强化,16例弱强化或无强化。57例患者均接受1~3月不等强化多联抗结核化疗治疗。15例患者术前多次行MR增强扫描检查,12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不同程度好转,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早期诊断脊柱结核及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小肠梗阻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 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工作站对C 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将C 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36例小肠梗阻患者均通过多层螺旋C T扫描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0%,均表现为小肠扩张、积液和积气;梗阻原因中肠粘连16例,肿瘤性病变5例,炎症性病变5例,腹疝5例,肠套叠3例,粪石2例,病因诊断准确率为94.4%。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能够准确诊断小肠梗阻,并且在确定梗阻病因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GIST患者MSCT检查资料,其中34例接受手术治疗,8例不可手术或转移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分析手术治疗经MSCT随访复发与转移情况;分子靶向治疗经MSCT随访后采用Choi标准评价疗效,并评估病灶的特征。 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随访时间6~24月,复发12例,平均肿瘤直径1.64±0.49 cm;7例边界清楚,5例浸润生长;8例内部密度均匀,4例发现液化坏死区域;8例外形呈类圆形,4例呈现椭圆形;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5例;8例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例钙化。接受分子靶向治疗的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月,其中2例边界清楚,3例边缘光整,3例边缘模糊;6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4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2例重度强化;均有肿瘤血管;5例伴周围浸润,3例不伴周围浸润。第1次MSCT随访疾病控制率为75.0%,第2次疾病控制率为75.0%,末次疾病控制率为62.5%;伴MSCT随访的进行,GIST患者的肿瘤最长径与静脉期肿瘤CT值均呈现下降,且CT值与基线比较平均下降幅度高于肿瘤长径下降幅度。42例患者治疗后9例出现转移病灶,包含肝脏转移4例,腹腔转移2例,多处转移1例,盆腔转移2例。 结论 MSCT在胃肠间质瘤治疗效果评价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为GIST患者手术或分子靶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及治疗指导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颈区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颅颈式腹侧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颅颈区腹侧畸形6例,手术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下切除齿状突,斜坡下部及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的压迫,结果:痊愈4例,好转2例,无手术死亡和感染,结论: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术,是治疗延髓,颈髓腹侧受压的颅颈区畸形的首选方法,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采用联合非融合及融合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但相关远期临床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目的:综述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内固定2种方式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2004年1月年至2014年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美国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于前路融合、非融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植入物材料;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融合;非融合;进展;杂交;综述”。英文检索词为“implant material;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nterior;surgery/operation;fusion;non-fusion;research progress;hybrid;summary”。纳入35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方式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各具优势,从适应证来看,非融合固定方式相对局限。目前,融合固定仍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非融合固定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固定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但其有待于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Hybrid 固定可综合上述两者的优势,减压的同时减少了融合节段,尽可能的保留颈椎的活动度,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关于Hybrid固定的研究大多是回顾性研究,缺乏对照,总体随访时间短,需要进更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