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方法:研究龙岗区各医院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计输血小板前、后1h和24h血小板值,算出血小板增值(CCI);对治疗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其输血小板前和后1h的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hCCI>7.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92.3%(36/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5.2%(40/4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χ2=0.297,P>0.05);24hCCI>4.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46.2%(18/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5%(38/4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χ2=18.60,P<0.01);用于治疗性输注时,在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无显著性(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t=2.447,P<0.01)。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不佳,而用于治疗性输注时效果优于新鲜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输注血小板提高血小板数以达到迅速止血作用。方法:选人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手术大输血病人进行血小板输注一个治疗量,1次/d对输注前后病人血小板计数进行观察。结果:输注后1h左右出血止住,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有效率为78.6%,手术大输血有效率为100%。本组18例输注前后血小板含量差异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血小板输注是有效提高血小板数,迅速达到止血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坚  黄盛  钟媛 《当代医学》2013,(10):136-13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临床治疗。方法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输注血小板1个治疗剂量前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次日和第3d再次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输注血小板时加大剂量至2个治疗剂量。比较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数量达正常时间、血小板数量达峰值时间、血小板数量达正常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数量峰值明显升高,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血小板后1、24h血小板数均明显升高(P<0.05),CCI24h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输注的效果。方法:将有血小板输血指征的病人分血液病组(实验组)和非血液病组(对照组),分别观察输注冰冻血小板前后血小板数(PLT)、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及出血症状的控制。结果: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后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CCI>10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输注冰冻血小板后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为93.8%。结论:冰冻血小板具有新鲜血小板同样效果的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收集本院诊治的6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输注后的24 h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未进行血小板输注患者60例为对照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和72 h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包括反复输注、肿瘤、血液疾病和抗体(P<0.05)。血小板输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疗效,且影响因素包括反复输注、肿瘤、血液疾病和抗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白血病患儿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对照组患儿直接采取血小板输注,而配型组患儿则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而后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比较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板计数增加指数、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再次输注的时间间隔、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小板参数。结果:配型组在血小板输注1 h和24 h后的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配型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7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00%(P<0.05);配型组患儿再次输注的时间间隔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输注24 h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较输注前均有所缩短,且配型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配型组患儿输注24 h后的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容积(P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7.
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天华  张丽荣  李殿秋  刘铁梅 《吉林医学》2010,31(20):3206-3207
目的: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对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300例反复输血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0例,抗体阳性率为60%。抗体阳性率与血液成分输注次数成正比(P<0.0001),且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勇  王余成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648-2649,265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在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情况下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的效果.方法:住本院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72小时内,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和抗凝药物情况下,抽静脉血抗凝,测定其血小板数;选择35例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脑出血患者,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测定输注血小板后20~24小时血小板数(PLT)、计算输注后20~24小时患者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比较输注前后临床症状、评价输注疗效.结果:输注结果表明,输注后20~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40%,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5.0或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或明显改善26例,输注后20~24小时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4.5和20~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20%,临床症状未得到控制或无明显改善患者即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9例.结论: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35例脑出血患者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有效率占74.3%,且临床出血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机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坚  邓克非  邓世权 《四川医学》2004,25(4):470-471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后 ,引起血小板减少 ,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与手工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60例化疗后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的恶性肿瘤病人 ,随机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 (下称机采组 )和手工浓缩血小板 (下称手工组 ) ,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及皮肤、粘膜、脏器出血改善情况。结果 ①机采组血小板计数升高 ,平均达 81× 10 9/L ,明显高于手工组 45× 10 9/L(P <0 0 5 )。②机采组改善出血有效率为 10 0 % ,手工组有效率为 5 3 % ,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机采浓缩血小板疗效优于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输注 ,使血小板计数升高并能有效改善出血 ,是恶性肿瘤化疗后的重要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肺心病血小板功能变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8例慢性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血小板功能进行了观察,其中缓解期42例,急性期36例,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缓解期病人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较对照组增强(P<0.01);而急性期病人血小板聚集较对照组降低、且血小板数较少,平均出血时间较延长(P<0.01),急性期病人经治疗后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数有所改善,提示慢性阻塞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小板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泉州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血液疾病且需反复进行输血的患者,将其依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情况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各60例。为2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后再输注血小板,比较2组输注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输注的无效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 h的CCI值为(6.62±1.23)×109/L,低于阴性组的(15.53±2.17)×109/L,输注后24 h的CCI值为(2.17±1.16)×109/L,低于阴性组的(7.74±1.36)×109/L,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输注无效41例,无效率为68.3%;阴性组输注无效17例,无效率为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临床反复输血的患者,一旦其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将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因此须及时调整患者血小板抗体情况,确保较高的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配型处理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1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檀  杨岩  王初 《吉林医学》2005,26(12):1338-1338
目的:观察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已发生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进行配型处理的疗效。方法:对10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SEPSA法处理,选择阴性结果的献血者进行血小板输注,计算纠正的计数增值(CCI),CCI>4.5×109/L为输注有效。结果10例PTR病人CCI均>4.5×109/L输注有效,与未配型组10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SEPSA法配型可以避免或减轻由免疫因素引起的PT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80例血液病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非血液病患者40例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对1hCCI、24hCCI值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保存血小板组与血液病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组相比1hCCI值无显著差异(P>0.05),24hCCI值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输注后均无严重输血反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总体相当,冰冻血小板临床疗效良好。结论: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对因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对血液病患者,新鲜机采血小板长期疗效优于冰冻保存血小板。  相似文献   

15.
有输注血小板适应证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如有证据表明不能有效地提高血小板计数,则定义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本文就其病因、诊断和治疗于以综述。1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判定CCI可简单地判断疗效:患者输注后血小板增量(输注后血小板数×10~9/L-输注前血小板数×10~9/L=增量×10~9/ L)除以输注血小板的数量(成年人血小板的输注量通常在3×  相似文献   

16.
9例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血液成分分离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出血,部分出血患者经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治疗后,出现了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为了了解引起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我们对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的9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相关HLA抗体(HLAAb)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Ab)检测,并对我院所用机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了监测,包括浓缩血小板总数、红细胞混入数及白细胞混入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冰冻血小板在急性大失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的 研究冰冻血小板在急性大失血患者抢救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大失血 (失血量≥ 15 0 0ml) ,经抢救后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 ,以①输注后伤口渗血改善情况 ;②输注前、后 1h血小板数 ;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判断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①止血有效率 98 0 % ;②输注后 1h比输注前血板升高 (95 6± 3 3 5 )× 10 9/L ,输注有效率为 91 9% (CCI >10 ) ;③发热反应 2例。结论 输注冰冻血小板具有明显的止血和提升血小板数的效果 ,是急性大失血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介入术前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及输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因肝癌介入术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阈值[(10~20)×109/L(A组)、(20~30)×109/L(B组)、(30~40)×109/L(C组)、(40~50)×109/L(D组)]四组患者输注不同剂量血小板(1 U、2 U)后介入术后的血小板(PLT)计数、凝血功能、肝功能的差异.结果 不同输注阈值的患者输注1 U血小板后术后1 d和3 d的PLT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功能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阈值的患者输注2 U血小板后术后1 d、3 d PLT计数和PTA、I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 PT、APTT、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PT、FIG、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同阈值输注2U血小板后术后1d、3dPLT计数比输注1U血小板的患者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和INR仅在阈值为(10-20)×109/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介入术前预防性输注血小板阈值建议是<20×109/L,且输注量为2 U;当输注阈值>20×109/L时输注1 U或者不输注.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浓缩物(Platelet concentrate,PC)输注对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许多与血小板输注有关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例如血小板输注的指征、输注量、输注间隔时间如何合理确定;如何减少(尤其是在慢性血小板减少时的长期多次输注中)同种免疫的发生,避免血小板无效输注及血浆量增加对机体的影响等,都是临床治疗中常遇到的重要问题。 近几年随着对肿瘤,白血病放、化疗剂量的提高,血小板制剂的使用量急剧增加。如何提高输注血小板的治疗质量,就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临床工作者面前。输注合理,就能拯救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反之则影响疗效,耗费资财。本文就近年来血小板输注方法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输注的效果。方法:将有血小板输血指征的病人分血液病组(实验组)和非血液病组(对照组),分别观察输注冰冻血小板前后血小板数(PLT)、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及出血症状的控制。结果: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后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CCI〉10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输注冰冻血小板后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为93.8%。结论:冰冻血小板具有新鲜血小板同样效果的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