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50例,采用针灸+穴位注射治疗。结果:痊愈15例,显效30例,有效5例,100%有效。结论: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  相似文献   

2.
中风的中医药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秀胜  吴明华 《陕西中医》2011,32(10):1354-1355
中风始源于《内经》,风、火、痰、瘀、虚是其最基本的病理因素,而以痰瘀标实最为多见,肝肾阴血亏虚为其本;治疗仍以辨证施治为大法;恢复期配合针灸推拿、肢体功能锻炼、脑反射、高压氧治疗等康复手段,促进肌体功能康复;完善卒中单元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风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古人认为中风是由于风、火、痰、瘀、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痰瘀是比较重要的病理因素,这都是因为肝肾瘀血所致。在中医治疗中治疗中风主要的手段就是辩证治疗,后期配合以针灸按摩、肢体功能锻炼、脑反射等常见的中医疗法,再辅助以高压氧治疗等康复技术手段,使机体恢复健康,发挥中医药特色。本文主要简述中医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首先讲述什么是中风,分析其治病机理,其次讲述中医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文献及临床实践,笔者发现既往教科书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中风理论存在一些失误;并提出相应的观点。①中风的关键原因是“痰瘀故邪”,不是“风、火”。②“风”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火”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或闭阻心窍使火郁而暴亢。③中风的受病部位在“神”,表现为神机障碍,而非在经络。肝魂损伤致口眼歪斜、运动性失语、肢体瘫痪;肺魄损伤致肌肤麻木不仁;肾志损伤致感觉性失语;心包受邪,心神受蒙致神志异常。④“神”损伤为虚证,补气血是治疗中的关键,兼祛邪,平衡阴阳;肝魂损伤补血为主;肺魄损伤养气为主;肾志损伤,填精为主;心包损伤,气血双补。  相似文献   

5.
王光耀  张倩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65-1267,1280
根据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多样化的趋势,我们认为中风病急性期是风、火、痰、瘀、气、虚六种因素同时作用于机体,相互影响,于分秒之间病机瞬息万变;虚为中风之本,气机逆乱为中风之基,风、火、痰、瘀为中风之邪,六种病机相兼为病,相互消长;提出“整体性、多元性、一方合多法”围攻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600例中风探讨其病因病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600例中风病人的动态观察,我们体会到中风病尽管在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但总的来看是“痰”、“火”、“风”、“瘀”、“虚”几种病理因素在起作用。抓住这五个方面进行辨证,是灵活掌握治疗的主要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黄帝内经》中最早将中风后意识障碍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属于“中脏腑”范畴。主要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相关,在疾病早期常以治标为主,醒脑开窍、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等。针灸治疗中风疾病源远流长,如《灵枢·刺节真邪》:“大风在身宜用针”,认为用针可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从而促进人体的“阴阳平复”。全经针刺法是周国平教授在总结陈玉老中医、王哲天教授、严洁教授等名老中医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经验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一种专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针刺方法。但关于全经针刺法治疗中风意识障碍的治疗鲜有报道,为便于实际操作,本研究经简化针刺方法后应用于中风急性期昏迷患者,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是一类临床的常见和多发疾病,在西医可归类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自古代起,就有很多医家对于中风的诊治以“痰浊”“瘀血”因素展开论述。近五年以来,随着对中风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痰、瘀”角度论治中风疾病的论述愈发普遍。导师在临床工作中同样发现“痰、瘀”两者已变成中风疾病的基本致病因素,“痰”与“瘀”两者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相互促进。故治疗上也应注意痰瘀同治。笔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简要论述古代与近现代的医家对于中风疾病中痰瘀理论的理解;通过整理相关临床试验研究,观察痰瘀并治方法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通过总结分析中风病各个时期的理法方药,来论述以“痰、瘀”角度论治中风疾病的近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中风疾病的诊疗与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风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因不外风、火、痰、虚、血、气六端,其发作则以风、火、痰、瘀标实为主,张建夫教授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缺血性中风中痰瘀互结是其病机之关键,辨证用药应以化痰祛瘀为主,并创立化痰祛瘀汤辨治缺血性中风,取得较为良好的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位、病机及治疗方法的新见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文献及临床实践,笔者发现既往教科书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中风理论存在一些失误;并提出相应的观点。①中风的关键原因是"痰瘀故邪",不是"风、火"。②"风"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火"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或闭阻心窍使火郁而暴亢。③中风的受病部位在"神",表现为神机障碍,而非在经络。肝魂损伤致口眼歪斜、运动性失语、肢体瘫痪;肺魄损伤致肌肤麻木不仁;肾志损伤致感觉性失语;心包受邪,心神受蒙致神志异常。④"神"损伤为虚证,补气血是治疗中的关键,兼祛邪,平衡阴阳;肝魂损伤补血为主;肺魄损伤养气为主;肾志损伤,填精为主;心包损伤,气血双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技术探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经穴选用规律。方法:利用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检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处方150首,采用频数分析,获取主要腧穴;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 21. 0统计软件,进行主要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主要腧穴包括16个,其中频数最高的5个腧穴是曲池、足三里、合谷、肩髃、阳陵泉,频数最高的5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均为阳经,以及4个腧穴聚类结果(即组类)。结论:从古代针灸处方中,发现中风半身不遂治疗选用腧穴的组类,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提供了用穴规律参考,为有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1急性期 1.1风火痰瘀实证为著 若因情志或劳倦过极,使阴愈亏于下,阳易亢于上,则阳亢化风,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之说.或气候变化,使机体气血阴阳失调,内应于肝风,而发为中风.若因痰瘀阻滞,日久化热,复感五志过极或饮食不节化火,从阳而化,热极生风,风火相煽,挟痰瘀上扰清空亦易发为中风.故急性期常以风、火、痰、瘀病理因素相兼为患.但因体质因素或诱因等不同,风、火、痰、瘀之邪偏盛各异.  相似文献   

13.
王占华 《陕西中医》1990,11(2):75-76
<正> 中风一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由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清喻昌语)其病理机制,中医多认为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瘀血)六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突然发病。笔者认为,此六端因素中,痰瘀二因尤为重要,可以说痰瘀互结阻滞经脉,蒙闭清窍是中风的关键病机。现就此略呈管见。一、痰湿与中风祖国医学对痰湿与中风  相似文献   

14.
陈慧娲 《河南中医》2012,32(10):1387-1388
陈宝贵教授认为中风之病机以风、火、痰、瘀、虚为主,治疗以祛风、平肝、豁痰、祛瘀、补益为主,临床多见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同时致病,致使病机复杂,在具体治疗上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郑丽 《光明中医》2009,24(11):2186-2188
通过探讨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中风后常见证型,而本虚多以气血亏虚多见,标实则与痰、瘀、风、火相关,临床常以痰瘀、痰湿、痰火、风痰或夹杂多见。因此,从虚实辨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基本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腾  聂志玲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97+1106
<正>1中风病的发病机制中风的发病虽然有外风与内风之说,但其病理性质乃属于本虚标实证,其中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导致卒中。中风病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  相似文献   

17.
浅谈窠囊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瘀是形成窠囊的病理关键,朱丹溪首创“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之说。窠囊可以存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脑髓也不例外。痰瘀的现代医学的研究是体内脂质代谢异常,为“微观之痰”,窠囊与中风的关系密切,痰瘀也是导致中风的致病因素。因此,笔者首次提出:“窠囊中风及窠囊中风痴呆”这一新的中医病名。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中风发病前多有风阳痰火之始动诱因,而脑脉破裂,血溢脉外所形成的瘀血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水瘀毒雅互结,损伤脑髓为该阶段的主要病机,阳明腑实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转归的关键,从而指出祛瘀利水、解毒开窍为该病的治疗大法,辅以通腑泻下有助于急性期的救治。  相似文献   

19.
从痰瘀致毒探讨中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痰瘀致毒导致中风发生的机制,从痰浊和瘀血的相互关系,痰瘀互结成为中风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致毒是中风发病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降痰化浊是临床治疗中风的主要法则等方面加以系统论述.探讨了痰瘀致毒与中风发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面瘫,又称“口僻”,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炎。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夹痰夹瘀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致使经脉痹阻,气血郁滞,筋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该病的发生是以气虚为本,风痰瘀为标。笔者以此病理基础立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取用针灸配合面瘫宁方,以针药并治的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现做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