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的实质是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聚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ECM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肝素能抑制ECM的生成[1].为此我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两种ECM成分,层粘蛋白(LN)、纤连蛋白(FN)的表达与TGF-β1的关系,以及肝素对其表达的调控,以进一步了解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机制及肝素是否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 ( DN)是糖尿病 ( DM)的全身微血管合并症之一 ,肾脏典型的病理改变为渐进性肾小球硬化 ,主要为肾小球基底膜 ( 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生。TGF- β1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 ,在外周血中对多种细胞的增殖、趋化、粘附起作用 ,通过加重全身微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而加剧肾小球硬化的进程[1] 。我们检测了 62例 D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 ( TGF-β1) m RNA的表达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 ( UAE)的关系 ,旨在探讨 TGF-β1在肾小球硬化早期进程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对照组为 1 7例健康自愿献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α、PKC-βⅠPKC-βⅡ在人正常肾组织以及糖尿病肾病患者(DN)肾小球中的表达及其与肾小球内转化生长因子(TGF-βⅠ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以正常肾组织为对照,取糖尿病肾病患者活检肾组织,采用PAS染色判定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扩张程度,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KC-α、PKC-βⅠPKC-βⅡ、TGF-βⅠVEGF在肾小球中的表达。结果(1)PKC-α、PKC-βⅠPKC-βⅡ在正常肾小球中均有表达;(2)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中PKC-α、PKC-βⅠTGF-β1和VEGF的表达明显增强而PKC-βⅡ的表达明显减弱,且肾小球ECM明显增加。其中PKC-α与VEGF的表达变化呈正相关(r,=0.600,P=0.039),PKC-βⅠTGF-βⅠ表达呈正相关(r=0.521,P=0.043)。结论PKC-α、PKC-βⅠPKC-βⅡ在正常人以及DN患者肾小球中的表达不同;PKC-α可能通过增强肾小球内VEGF的表达,而PKC-βⅠ能通过增强肾小球内TGF-βⅠ表达参与DN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丝/苏氨酸激酶受体(smad)蛋白在丝/苏氨酸型受体的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TGF-β与膜上特异受体结合后,经smad蛋白转导至核内,调节基因的转录。TGF-β/smad信号通路可通过介导足细胞损伤、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肾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研究为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是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ECM过度沉积的过程,并可介导足细胞的凋亡,通过诱导上皮-间充质转分化作用使上皮细胞具有产生ECM蛋白的能力,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Smad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和蛋白激酶C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阻断上述通路可能成为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丝/苏氨酸激酶受体(smad)蛋白在丝/苏氨酸型受体的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TGF-β与膜上特异受体结合后,经smad蛋白转导至核内,调节基因的转录。TGF-β/smad信号通路可通过介导足细胞损伤、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肾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研究为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糖对原代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TGF-β1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取自愿水囊引产的胎儿肾并解剖取肾皮质剪碎,应用肾皮质组织块法合优生选择法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以ELISA方法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高糖组TGF-β1在24、48、72h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高糖能够升高系膜细胞TGF-β1分泌,这可能与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积聚和糖尿病肾病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脂质与糖尿病大鼠肾小球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脂质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普通饲料组,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加辛伐他汀干预组(辛伐他汀组)和正常对照组。16周后,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肾小球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Ⅱ型受体(TβRⅡ)、Ⅵ型胶原(ColⅥ)mRNA和蛋白和磷酸化Smad2(p—Smad2)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普通饲料组、高脂饲料组、辛伐他汀组肾小球TGF-β1、TβRⅡ、ColⅥmRNA和蛋白及p-Smad2表达均上调,高脂饲料组上调最为明显;与高脂饲料组比较,辛伐他汀组TGF-β1、TβRⅡ、ColⅥ和p-Smad2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脂质通过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加剧糖尿病肾脏病变;辛伐他汀抑制TGF-β/Smad通路的激活,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特征。近年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多种致病因子作用的最终途径,通过促进肾脏系膜细胞肥大和细胞外基质产生,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损害足细胞,参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上调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有助为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0.
蛋白激酶C和TGF-β1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中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动态变化,探讨二者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实验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糖碌病2w组(DM2)和糖尿病4w组(DM4)。断头处死,分离肾小球,提取纯化胞浆及胞膜蛋白,利用(γ-32^P)-ATP底物磷酸化的方法检测胞浆及胞膜PKC括性。用免疫组织化学和400倍光镜检测TGF-β1在各组大鼠肾脏的表达。结果(1)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细胞内总的PKC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胞浆PKC活性略有下降,相差不显著;肾小球细胞膜PKC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膜结合PKC百分比显著增加,且细胞膜PKC活性与肾脏肥大指数及Cer呈正相关。(2)糖尿病组TGF-β1的表达多于正常组。(3)肾小球细胞膜PKC活性与TGF-β1的表达正相关。结论高血糖慢性刺激可引起肾小球PKC活性增高,并诱导TGF-β1的表达。在糖尿病早期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是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ECM过度沉积的过程,并可介导足细胞的凋亡,通过诱导上皮-间充质转分化作用使上皮细胞具有产生ECM蛋白的能力,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Smad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和蛋白激酶C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阻断上述通路可能成为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霉酚酸(MPA)对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MC)增生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大鼠MC为受试对象,以不同浓度MPA分别干预24h、48h、72h,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生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干预72h时细胞内TGF-β和CT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PA能抑制高糖诱导的MC增生,且随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MPA能抑制高糖诱导的MC内TGF-β和CTGF表达。结论MPA可通过抑制MC增生活化及TGF-β和CTGF表达,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肥大及肾小球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给予槲皮素100mg*kg-1*d-1,治疗共8周.放免法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肾小球蛋白激酶C活力.RT-PCR检测方法观察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皮质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观察槲皮素对肾小球形态及病理改变.结果糖尿病大鼠存在肾小球高滤过,尿白蛋白排泄率、肾重/体重、肾小球细胞膜蛋白激酶C活力明显升高.肾脏皮质TGF-β1基因表达显著增加,肾小球肥大.给予槲皮素治疗2周及8周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均较糖尿病未治疗组显著降低,肾小球细胞膜蛋白激酶C活力及TGF-β1基因表达显著下降.肾脏病理改变不显著.结论槲皮素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活力可以纠正糖尿病早期肾脏高滤过、高灌注,并同抑制肾脏皮质TGF-β1基因过度表达有关,抑制蛋白激酶C活性对防治糖尿病肾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突变型生长激素(GH)转基因小鼠,是一个去GH的动物模型.本项研究利用这种转基因小鼠对GH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我们首先用STZ诱导出糖尿病,进而对其肾小球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加以分析,并采用肾小球微分离技术、逆转录和竞争性PCR对肾小球α1(N)型胶原、层粘蛋白β1、72kDN型胶原酶、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因子-3(TIMP-3)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这种转基因小鼠在糖尿病的情况下,不仅组织学上肾小球无异常,肾小球α1(N)型胶原和层粘蛋白B1mRNA的表达也是正常的.这点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完全相符.有趣的是,尽管该模型肾小球无病变,但其肾小球内72kDN型胶原酶、T■MP-3和TGF-β基因的表达,在高血糖的状态下仍呈上调状态。提示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雷米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 20周雄性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DN)对照组与治疗组;非DN大鼠分为非DN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大鼠给予雷米普利(3mg/kg体重)9周.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血压、24小时尿蛋白(UPro/24h)、肌酐清除率(CCr);PAS染色和三色染色观察肾小球及肾小管问质病变;Northern杂交、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hred-2、Smad-4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N组血压、UPro/24h增加,CCr显著下降,TGF-β1、Smad-2、Smad-4的表达明显上调,伴有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雷米普利治疗后使上述指标均逆转.结论 雷米普利对DN大鼠具有肾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干预TGF-β-Smnd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表达调控区甲基化改变情况,探讨甲基化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84例、糖尿病肾病组98例,选取同期体检的老年健康志愿者60名为健康对照组。提取3组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亚硫酸氢盐修饰处理。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初筛3组TGF-β1基因表达调控区DNA甲基化人群,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技术检测3组TGF-β1基因表达调控区DNA甲基化水平。ELISA法检测3组血清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糖尿病肾病组TGF-β1蛋白表达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TGF-β1基因第一外显子区甲基化比例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进一步降低。单纯糖尿病组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P0.05)。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TGF-β1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进一步升高。血清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与UACR、BUN、Scr、FBS、PBS呈明显正相关,与e GFR、基因甲基化呈明显负相关。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 GFR和基因甲基化与血清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是影响TGF-β1表达的因素。血清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糖尿病肾病组12个Cp G位点甲基化含量与病理分级相关。结论 TGF-β1基因表达调控区甲基化是高糖诱导系膜细胞TGF-β1基因表达激活的重要机制,参与老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芪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糖尿病肾病早期微量蛋白尿的原因之一,并与其他因素一起参与肾小球硬化。因此。VEGF可能成为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更为特异的新靶点,对阻断VEGF合成或生物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黄芪对糖尿病肾病有治疗作用,但其确切机制未明。我们于2003年3~6月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该模型的特点及肾脏VEGF的表达,探讨黄芪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早期糖尿病肾病(DN)分成三组:黄芪治疗组、红花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24hm-ALb、尿TGFpl和尿IV-C。结果 黄芪治疗组和红花治疗组治疗后24h尿m-ALb、尿TGFβ1和尿IV-C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相关分析表明,尿TGFβ1、尿IV-C均与尿m-ALb呈正相关。结论 黄芪、红花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以减少TGFβ1、IVC的产生,降低非酶糖化,保护肾脏功能,延缓DN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而巨噬细胞是重要的炎性细胞,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在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骨桥蛋白等细胞黏附分子或趋化因子作用下经历滚动、黏附、迁移等过程,浸润于肾组织而分化成巨噬细胞,体内持续高血糖等因素使其活化,释放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18等细胞因子,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及成纤维细胞增殖,引起系膜细胞外基质沉淀、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等肾损伤,从而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调控巨噬细胞的浸润与活化可能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艳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26-2127
目的探讨灵芝多糖对高糖环境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Ⅳ型胶原(Col-Ⅳ)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加入高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中测不同时间TGF-β1、Col-Ⅳ蛋白的表达。结果高糖可使系膜细胞TGF-β1、Col-Ⅳ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灵芝多糖干预后TGF-β1、Col-Ⅳ表达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灵芝多糖可抑制高糖环境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TGF-β1、Col-Ⅳ过度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其延缓及减轻糖尿病肾病的初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