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乳腺癌PCNA、c-erbB-2和CD44V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乳腺癌PCNA、c-erbB-2、CD44V6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状态、淋巴结转移等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2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PCNA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1),c-erbB-2的表达与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呈负相关(P<0.01,P<0.05),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 联合检测乳腺癌PCNA、c-erbB-2、CD44V6的表达,有助于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雌孕激素受体的状况、腋窝淋巴结的状态等,对判断肿瘤对激素治疗和化疗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及判断其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44V6和PC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 5 8.6 % ,PCNALI为 5 6 .5 1± 18.82。CD44V6阳性表达率和PCNALI在侵及浆膜层者明显高于侵及肌层者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DukesC、D期明显高于A、B期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CNA高LI者CD44V6阳性率明显高于PCNA低LI者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D44V6和PCNA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石麒麟 《浙江实用医学》2004,9(3):153-153,168
目的 探讨CD4 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6 5例乳腺癌中CD4 4V6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资料、C -erbB - 2、ER综合分析。结果 CD4 4V6阳性率淋巴结转移组 73 5 % ,高于无转移组 4 5 2 % (P <0 0 5 ) ;脉管神经浸润组 76 0 % ,高于非浸润组 5 0 0 % (P <0 0 5 ) ;随组织学分级的提高 ,CD4 4V6表达呈递增趋势 ,Ⅰ、Ⅱ、Ⅲ级阳性率分别为 4 4 4 %、5 9 4 %、86 7% ,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同时CD4 4V6在C -erbB - 2阳性组 (70 7% )高于阴性组 (41 7% ) (P <0 0 5 ) ,ER阴性组 (71 3% )高于ER阳性组 (5 0 0 % ) (P <0 0 5 ) ,而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结论 CD4 4V6可作为乳腺癌患者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44V6、ER、P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 P方法 ,对 6 0例乳腺癌及 15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进行了CD44V6、ER、PR检测。结果 :CD44V6、ER、PR在乳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 5 5 .0 %、85 .0 %、80 .0 % ;导管内癌 4 4 .4 %、4 4 .4 %、4 4 .4 % ;浸润性导管癌 6 1.1%、72 .2 %、6 6 .7% ;黏液腺癌 83.3%、5 0 .0 %、5 0 .0 % ;髓样癌 5 7.1%、71.1%、5 7.1% ;乳腺良性病变 33.3%、4 6 .7%、4 0 .0 %。乳腺癌组织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相比较 ,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5 )。在浸润型与非浸润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癌癌旁的正常乳腺组织中无表达。CD44V6在腋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D44V6和ER、PR可作为乳腺癌判断转移、预后的生物学行为 ,对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CD4 4V6 和p5 3在喉癌患者中的表达。方法 :将喉鳞状上皮癌 30例术中取的肿瘤中心组织及癌旁 >0 .5cm“正常”黏膜组织新鲜标本分为 2组。 1组行常规病理定性分析及分级 ,1组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正常”组织镜检未发现肿瘤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喉癌中心、癌旁“正常”组织中CD4 4V6 及p5 3蛋白的表达。分析各部位CD4 4V6 和p5 3表达有无差异 ,不同临床分期 ,组织学分级 ,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CD4 4V6 与p5 3表达有无差异。分析CD4 4V6 与p5 3表达在各期肿瘤及不同分化的肿瘤中有无相关性。结果 :肿瘤组织中CD4 4V6 及p5 3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1)。不同分化程度 ,各临床分期 ,有或无淋巴结转移各组间p5 3的表达及在各临床分期各组间CD4 4V6 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在低分化组与中分化组 ,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 ,有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间CD4 4V6 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0 .0 1)。p5 3蛋白与CD4 4V6 分子间表达无相关 (P >0 .0 5 ) ,CD4 4V6 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 (P <0 .0 1) ,不同组织分化程度 (P <0 .0 5 )有等级相关关系。结论 :在喉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p5 3及CD4 4V6 异常过度表达。p5 3及CD4 4V6 在喉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是独立事件。CD4 4V6 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和微血管计数 ( MV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 SP法测定微血管计数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 VEGF表达水平 ,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 VEGF中位数为 393.5 pg/ml,健康人 66.0 0 pg/ml。乳腺癌患者血清 VEGF高于健康人 ,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1 )。血清 VEGF临床分期 、 期高于 期 ,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1 )。 、 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临床分级 、 级高于 级 ,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1 ) , 、 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腋窝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未转移者 ,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1 )。高 MVC组患者血清 VEGF阳性率明显高于低 MVC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血清 VEGF表达与乳腺癌的进展、恶性程度、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 ,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应用LSAB法对76例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CD44、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CD44阳性率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为70.6%, 无转移组为45.2%,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CD44表达呈递增趋势,Ⅰ级与Ⅱ、Ⅲ级间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CNA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与组织学分级间差异显著(P<0.01).CD44与PCNA表达存在平行关系.提示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CD44、PCNA联合检测对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乳腺癌间质T细胞亚群与患者5 a生存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中CD4+、CD8+T细胞和Foxp3+调节性T细胞(Foxp3+Treg)的表达。结果乳腺癌间质中T细胞亚群的表达与患者5 a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乳腺癌间质中Foxp3+Treg的浸润与p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间质中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与p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间质Foxp3+T细胞可抑制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打破肿瘤间质免疫平衡状态,对癌细胞免疫逃逸和肿瘤的侵袭、转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CD44V6和原位癌基因Bcl-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3例宫颈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和宫颈不典型增生中CD44V6和Bcl-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间关系。结果:①CD44V6表达在宫颈癌中最高,其次为宫颈不典型增生,在正常宫颈组织最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分级越高,CD44V6表达率越高,并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②Bcl-2表达在宫颈癌中最高,其次宫颈不典型增生,在正常宫颈组织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D44V6和Bcl-2在宫颈癌中表达不相关(P>0.05)。结论:CD44V6、Bcl-2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宫颈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16,PCNA和CD4 4V6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ABC法 ,对 90例乳腺癌及淋巴结转移癌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同时对其中 4 3例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72~ 144个月。结果 :( 1)p16表达强度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无转移组 (P =0 .0 0 3) ,PCNA的表达则相反 (P =0 .0 2 6) ,CD4 4V6的表达强度及百分比在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 ( 2 )CD4 4V6染色百分比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 (P =0 .0 35) ,回归系数为 0 .2 4 6。结论 :淋巴结转移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有关。CD4 4V6表达的百分比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44V6表达与乳癌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名单组化染色方法和微波抗原修复检测78例原发性乳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分别各病理因素和CD44V6表达与乳癌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55.1%,腋淋巴结阳性乳癌中的表达率为72.78%,明显高于阴性乳癌中CD44V6表达率32.4%,P〈0.01。CD44V6阳性乳癌患者的预后明显较阴性组差。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粘附分子CD4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求更加深入地探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的机制,为乳腺癌临床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CD44S及CD44V6在5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结果:在52例乳腺癌中,CD44S阳性18例(34.6%),阴性34例(65.4%);CD44V6阳性16例(30.8%),阴性36例(69.2%).CD44的表达未发现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雌孕激素受体有统计学相关,CD44V6的表达,腋淋巴结阳性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腋淋巴结阴性组,且组织学分级Ⅲ级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 Ⅱ级.结论: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腋淋巴结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内间质血管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内微血管密度及VEGF、CD44V6、CD34的表达规律,探讨肿瘤区域淋巴结内转移的机制及机体的相关反应。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SP法检测30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原发灶与转移灶及8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乳腺癌CD34、VEGF和CD44V6的表达。 结果:原发灶内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转移灶(P<0.05);VEGF的表达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原发灶内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呈正相关(r=0.3963,P<0.05),但转移灶内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094,P>0.05);原发灶和转移灶间CD44V6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淋巴结转移阳性乳腺癌其微血管密度、VEGF、CD44V6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5)。 结论:乳腺癌的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间血管生成能力不同,体内某些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灶内的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余天雾  龚建平  郭丹  周健 《重庆医学》2016,(9):1223-1227
目的:探索乳腺癌干细胞(BCSCs)相关基因CD44、Twist1、OCT4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腋窝肿大淋巴结中的表达与乳腺癌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法和组织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腋窝淋巴结中BCSCs相关因子CD44、CD24、Twist1和OCT4的基因和抗原表达。结果在术前和术中确诊为乳腺癌的14例患者中均有癌细胞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法测得乳腺癌癌组织、腋窝肿大淋巴结BCSCs相关因子CD44、Twist1和OCT4抗原阳性过表达,而CD24呈低表达;RT-PCR检测乳腺癌组织、腋窝淋巴结中BCSCs相关因子CD44、Twist1和OCT4的基因表达增强(P<0.05),CD24基因低表达(P>0.05)。结论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BCSCs相关因子CD44、Twist1和OCT4的基因、抗原表达明显增高,可能表明BCSCs相关因子与乳腺癌细胞易早期转移、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细胞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灶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及CD44V6,CEA和CK19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 10 5例乳腺癌原发灶CD44V6的表达及腋下淋巴结 (转移阳性 5 4例 ,阴性 5 1例 )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检出率。结果 淋巴结转移阳性 5 4例 ,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百分率分别为 85 2 % ,90 7%和 10 0 %。淋巴结阴性 5 1例 ,有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百分率分别为 15 7% ,9 8%和15 7% ,三者共在淋巴结转移阴性 5 1例中检出有微转移病灶存在 13例。原发灶CD44V6阳性表达百分率为 74 3 % ,与腋下淋巴结转移有关 (χ2 =8 3 8,P <0 0 0 5 ) ,淋巴结转移灶CD44V6阳性表达百分率为 89 6%。结论 乳腺癌腋下淋巴结常规检查阴性病例 ,若原发灶表达CD44V6阳性 ,则行淋巴结CD44V6和CK19免疫组化检测 ,有助于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44v6,增殖细胞抗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胃癌侵袭性转移的关系以及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62例原发性胃癌中CD44v6,PC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阳笥率为64.5%,PCNA阳性率为100%,其中弱阳性(Ⅰ-Ⅱ级)表达率为24.2%,强阳性(Ⅲ-Ⅳ)表达率为75.8%。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CD44v6,PCNA的表达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CD44v6的阳性经以及为75.8%。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CD44v6,PCNA的表达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CD44v6的阳性率以及PCNA的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结论:胃癌组织中CD44v6,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子学改变,联合检测其结果有助于评估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和抑癌基因nm23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乳腺癌及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及nm23-H1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CD44V6和nm23-H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结论:CD44V6和nm23-H1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改变。同时检测两者可更好地预测其进展程度和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44v6,MMP-9和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60例胃癌组织CD44v6,MMP-9,VEGF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MMP-9,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53.8%和75%,CD44v6,MMP-9,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CD44v6,MMP-9,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