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且多为不稳定性骨折。我院从2005年至今采用动力髋+空芯螺钉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对于早期护理和预防各种并发症效果优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原因,以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对1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内固定术失败主要与内固定物选择、手术操作、医患配合、术后护理不当、骨质疏松和基础病的治疗有关。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内固定物的选择、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医患配合和基础病的治疗等因素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何莉  曾仙梅  曾琳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108-109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康复护理要点。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2月收治的1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手术内固定术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对术前进行健康指导预防并发症、术后分阶段进行功能锻炼康复指导以促进功能恢复。结果: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可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4.
李小宁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3):176-177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骨科收治10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围手术期综合干预护理组)和对照组(传统护理组)各52例,分析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的应有措施及效果,指导临床骨科护理实践。结果:进行综合护理患者在疾病治愈、并发症等方面好于传统护理组,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情特殊,全面综合性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使患者尽快康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慈香 《中医临床研究》2015,(1):144-145,148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试验组实施制定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满意度、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舒适度。结果:试验组在患者术后恢复、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期间舒适度及出院满意度调查结果等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的恢复程度有着积极的影响,住院期间并发症有所降低、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有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多为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本文作者出于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进行探究的目的,从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型、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刘云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714-715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观察组(3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及护理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护理效果满意度达96%以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在接受观察和护理后,患者的行走功能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是内固定术治疗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及重要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极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多种并发症。本组64例患者中53例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术后3例发生呼吸道感染,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6例发生褥疮。无一例死亡或出现伤残。结论高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围手术期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伤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主要并发症是老年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其主要后遗症为髋内翻畸形。因此,护理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起关键作用。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所收治的7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周岚 《内蒙古中医药》2013,(34):144-144
目的: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择5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及相关记录与分析。结果:5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平均年龄74.3岁,术后3-5d,患肢肌力接近健侧,术后7-14d无负重站立。住院时间9—22 d,平均14 d,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无红肿。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经PFNA手术治疗后,术后护理效果明显,能早期获得较好的功能锻炼,减少手术并发症,使患者早期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通过对5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功能训练、出院指导,同时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护理方案制定合理,未发生因护理不当而导致的并发症。结论: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案设计及护理操作是手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越来越高。可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骨折类型、功能要求等选择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该文就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6例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积极治疗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未见脱位,术后恢复独立行走12例,扶拐或助行器行走4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同时加强重点环节的护理,积极治疗并发症,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PFNA(股骨近段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结果:应用精细化护理的患者均顺利地完成手术,其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3min,平均出血量为200m L,平均住院时间为12d;26例患者应用精细化护理前后疼痛程度(PPI)及不良情绪(SAS)的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后者指标明显低于前者。结论:精细化护理在PFNA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疼痛指数及不良情绪,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对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后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从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该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抽取42例在术后行早期康复护理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早期康复护理组,再从中抽取42例在术后行常规护理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常规护理组。结果早期康复护理组有效率85.7%高于常规护理组69.0%,护理后早期康复护组Barthel指数(79.1±13.7)分高于常规护理组(70.5±11.2)分,早期康复护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9%低于常规护理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杨洁  张加佳  沈缓 《河北中医》2013,(11):1722-1723
股骨粗隆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下至粗隆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1]。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导致患者行动障碍,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幅下降。2011-01-2012-05,我科室采用APA 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5例,其中105例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该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费用相对低等特点,可使患者及早恢复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带来一定的手术风险,所以术前、术后均需制订完善的护理措施,提高手术成功率。现将我科室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选择DHS以及PFNA内固定方法治疗后获得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60例):选择DHS(动力髋螺钉系统)展开疾病治疗;观察组(60例):选择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展开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情况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对照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情况(21.67%)对比,观察组总发生率(3.33%)获得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择PFNA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同DHS治疗效果比较,在改善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方面获得明显效果,从而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综合治疗水平的提升做出充分保证。  相似文献   

19.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髋部骨折之一,目前治疗基本原则是手术牢固固定,使患者早期恢复活动。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最为普遍的内固定物。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展较快,但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及手术技巧,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高龄(7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14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96例,女44例, 均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对手术耐受性也较差。动力髋螺钉(DHS)适合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手术要求,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