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所选患者均应用CT检查诊断。结果:肿瘤部位:12例胰腺体尾部,6例胰头或者胰颈部,2例胰腺边缘;平均肿块直径(7.4±3.7)cm;4例为囊性结构,伴少量实性成分;12例囊实性结构,囊性部分主要分散于实性结构内;4例主型为实性成分。结论: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应用CT诊断,能够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特点准确反映出来,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胰腺囊实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经手术、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8例胰腺囊实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影像和病理学特点。结果:28例患者最小年龄12岁,最大49岁,平均年龄为24.5岁,均为女性,11例因触及上腹部包块就诊,12例有腹胀症状,5例无症状,查体B超和CT发现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特征性表现为“飘带征”。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体尾部,多有完整包膜,不伴有胆总管和胰管扩张。病理特点为肿瘤实性部分由实性区、假乳头区及两者过渡区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囊性区由坏死、液化、陈旧性出血组成。结论:胰腺囊实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诊断,术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声像图特征和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资料。结果:11例SPTP均为单发且包膜均完整。11例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晰;3例可见钙化灶,瘤径约2.2~13.8cm,平均直径约8.3cm。声像图表现为以囊性为主或以实性为主的混合回声团块,多数瘤体可探及血流信号。CT平扫为等低密度混杂团块影,增强扫描包膜强化,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强化略低于静脉期,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成分始终不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声像图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及内部结构,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PTMC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光镜观察18例PTMC冷冻切片,并对其中16例石蜡切片进行免疫标记。结果18例PTMC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样核、核沟、核内假包涵体、玻璃样变的纤维间质和砂砾体。免疫组化标记:TG(+)、CK19(+)、14例EMA(+)、8例CEA(+)。结论PTMC为乳头状癌特殊亚型,PTMC的冷冻切片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PT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于1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治疗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12例,1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局部肿瘤切除术4例月中瘤扩大切除术3例,胰腺节段切除术2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2例,1例侵犯门静脉无法切除仅行活检术。结果: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380例(95%),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20例(5%)。1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6例(50%),有效(症状有所减轻)4例(33.33%),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例(16.67%),总有效率83.33%。对手术治疗有效的10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4年。各随访时间段的例数分别如下:〈1年4例,1-3年5例,3-4年1例,10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无腹部不适症状。结论:手术切除被认为是SPTP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胰腺囊实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经手术、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8例胰腺囊实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影像和病理学特点.结果:28例患者最小年龄12岁,最大49岁,平均年龄为24.5岁,均为女性,11例因触及上腹部包块就诊,12例有腹胀症状,5例无症状,查体B超和CT发现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特征性表现为"飘带征".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体尾部,多有完整包膜,不伴有胆总管和胰管扩张.病理特点为肿瘤实性部分由实性区、假乳头区及两者过渡区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囊性区由坏死、液化、陈旧性出血组成.结论:胰腺囊实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诊断,术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常见囊性肿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其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MRI与MSCT资料),包括浆液性囊性肿瘤(SCN)32例,黏液性囊性肿瘤(MCN)28例以及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20例。结果SCN患者中,形态为分叶状,囊小且多,均具有中心痕,T2WI可显示其囊性特征;MCN囊大而少,边缘绝大多数为光滑;IPMN与胰管之间进行相连,单房者一般多表现为杵状指样的囊,多房者囊的形态较多。结论胰腺常见囊性肿瘤中囊肿的特定影像学表现对鉴别与诊断疾病具有一定的判断或者提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螺旋CT(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螺旋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病例13例。结果 SPTP表现为囊型结构为主6例,实性结构为主4例,囊、实性结构比例接近3∶2。MSCT平扫囊性呈低密度,实性呈等低密度,钙化4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行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 SPTP的MSCT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木通致大鼠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木通所致大鼠肿瘤的发生演变过程、生物学行为、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用不同剂量木通水煎剂给大鼠灌胃建立急性肾损伤模型,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的动态观察。结果:(1)实验头3个月组织形态学未见大鼠发生肿瘤及肾脏发生明显肿瘤样增生改变。(2)实验6个月3个剂量组肾脏肿瘤样增生发生率均为100.0%。其中2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波形蛋白(vimen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均表达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53均表达阴性。(3)实验6个月3个剂量组肾脏肿瘤发生率分别为42.8%、25.0%及0,包括4例肾脏间叶性肿瘤及1例肾母细胞瘤。其中3例肾脏间叶性肿瘤免疫组化研究显示,vimentin、PCNA:肿瘤细胞均表达阳性。SMA、p53:分化成熟的肿瘤细胞表达阳性。(4)实验6个月3个剂量组肾外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4.3%、12.5%和12.5%,其中乳腺导管上皮肿瘤、甲状腺滤泡上皮肿瘤和皮肤附件上皮肿瘤各发生1例。对照组未见肿瘤发生。结论:大剂量木通具有较大鼠肿瘤作用。其中肾脏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组织学类型以肾脏间叶性肿瘤为主。分化成熟的肾脏间叶性肿瘤伴有vimentin、SMA、p53和PCNA的阳性表达。肾外肿瘤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粘液瘤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PAS特染及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原发性心脏粘液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50例心脏粘液瘤中,女性35例,男性15例,年龄14-69岁,平均35.2岁。38例位于左心房,10例在右心房,2例位于左房及右室。粘液瘤内可发现出血、钙化、骨化、脂肪化、纤维化。粘液样基质PAS染色弱阳性。粘液瘤的间质细胞SMA(+)、actin(+)、CD68(+)、V im(+)、EMA(+),腺样结构LCK(+)、Syn(+)、星形细胞S-100(+),肿瘤表面凹陷细胞CD34(+),粘液瘤细胞K i-67(-)。结论:心脏粘液瘤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以左心房最多见。大体形态多样,质软,易碎。其生物学行为有非良性倾向,其可能起源于多能间充质的心肌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办法。方法:选取2006年-2009年本院就珍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例80例,随机分组。炎性包块型组:①局部切除+灌洗组;②局部切除+灌洗+拿身用药组;③局部切除+灌洗+局部封闭组;④局部切除+灌洗+局部封闭组+全身用药组;脓肿型组:①局部搔剐+灌洗组;②局部搔刮+灌洗+全身治疗组;③局部搔刮+灌洗+局部封闭组;④局部搔刮+灌洗+局部封闭组十全身用药组。随访时间6个月~2年。结果:除了综合治疗组(局部切除或搔刮+灌沈+局部封闭组+全身用药)没有复发,其余各组均有复发(平均复发率23.3%)。结论:综合治疗非哺乳性乳腺炎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癌术后方对HER2介导的p38 MAPK、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对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运动和黏附能力的影响,评价乳癌术后方抗HER2过表达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周龄左右发瘤相当的HER2/neu转基因自发乳腺癌小鼠,行原发肿瘤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乳癌术后方组)、西药组(曲妥珠单抗组)、联合组(乳癌术后方+曲妥珠单抗组),干预4个月。评价肿瘤的复发率、瘤积抑制率及肺转移抑制率;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干预结束后各组小鼠复发肿瘤组织中HER2相关信号通路中Total-Akt、p-Akt、p38、p-p38的表达及与细胞运动和黏附相关的基质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E-cadherin)、上皮间质转化标记物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各组小鼠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时平均瘤积为11.11 cm3,中药组为5.56 c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对照组平均肺转移结节数为16个,中药组为10个,中药组肺转移抑制率达37.85%,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药组、西药组、联合组p-p38及p-Akt表达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对照组与联合组E-cadherin几乎不表达,中药组与西药组E-cadherin表达显著增加(P〈0.05)。各组复发肿瘤组织中Vimentin表达水平相似。结论乳癌术后方能够抑制HER-2/neu转基因小鼠术后乳腺复发肿瘤瘤积的增长,阻断HER2介导的p38 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乳癌术后方能够上调细胞间黏附分子E-cadherin的表达,其可能通过增加细胞间的黏聚力,维持乳腺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发挥抗复发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辉  杜欣颖  花宝金  孙桂芝 《世界中医药》2013,8(11):1329-1331,1334
目的:筛选抗乳腺癌增殖的益气药、活血药适宜配伍。探讨益气药、活血药抗肿瘤的配伍的内在含义。方法:建立小鼠乳腺癌EMT6细胞BALB/C小鼠荷瘤模型。按照处理方式设立:空白对照组( Control );紫杉醇组( Taxel );黄芪+苏木组( HQ+SM);黄芪+苏木+蒲黄组(HQ+SM+PH);黄芪+苏木+蜂房组(HQ+SM+FF);黄芪+苏木+炮山甲组(HQ+SM+PSJ);黄芪+苏木+蒲黄+蜂房组(HQ+SM+PH+FF);黄芪+苏木+蒲黄+炮山甲组(HQ+SM+PH+PSJ);黄芪+苏木+蜂房+炮山甲组(HQ+SM+FF+PSJ);黄芪+苏木+蒲黄+蜂房+炮山甲组(HQ+SM+PH+FF+PSJ),共10组。成瘤小鼠共100只,随机分入以上各组中,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中药组方灌胃,生理盐水、紫杉醇注射液腹腔注射。观察成瘤后第8天,荷瘤重量。并计算抑瘤率。结果:黄芪+苏木+蜂房+炮山甲组肿瘤组织块重量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5,该组抑瘤率为27.05%。结论:益气药、活血药组合黄芪+苏木+蜂房+炮山甲,具有抑制乳腺肿瘤EMT6细胞在BABL/C小鼠体内增值的作用。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不同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急性脑出血(ACH)后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N)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258例患者分别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中康组125例)和西医综合康复方案(西康组133例)治疗,并观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与免疫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等相关指标。结果:ACI后CRH、TNF-α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值,说明ACH时存在NEIN功能紊乱。治疗28天后中康组在降低CRH、ACTH、CS和TNF-α、IL-6、IL-1β水平,改善CD4+、CD4+/CD8+含量等方面均优于西康组(P<0.05或0.01)。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较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更能改善ACH后NEIN免疫学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结合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抗肿瘤药物治疗;治疗组除接受常规抗肿瘤药物治疗外,结合口服中药益气健脾疏肝颗粒治疗及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研究周期为12周。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NK)的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D3+、CD4+、CD4+/CD8+和NK细胞均值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CD8+下降,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中药结合心理干预可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使NK细胞活性上调,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上调,从而使机体更有效地发挥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肺积方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37例)常规化学治疗;中西组(40例)肺积方与化疗结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肿瘤稳定和有效率中西组为92.9%,西药组为86.5%,两组疗效相当(P>0.05);KPS评分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提高幅度中西组大于西药组(P<0.01);NK细胞活性中西组治疗后高于治疗前,西药组则有所降低(P<0.01);CD3+/HLADR+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提高幅度中西组大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肺积方对晚期NSCLC患者具有一定的客观疗效,主要表现为稳定病灶、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机理与提高患者的内源性NK、CD3+/HLADR+细胞从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协助控制肿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祛菌通幽汤替代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236例患者中,初治患者1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复治患者9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西药四联疗法:初治患者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复治患者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甲硝唑片+左氧氟沙星片。治疗组均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祛菌通幽汤。疗程为2周。治疗后1、3、6个月时复查碳14-尿素呼气试验,观察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HP转阴率、总有效率及HP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联合祛菌通幽汤能有效抑杀HP,促进HP转阴,减少HP复发,促进胃黏膜炎症修复和溃疡愈合,改善症状,不良反应少,治疗HP相关性胃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冬凌草片辅助榄香烯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前瞻性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75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保留膀胱经尿道肿瘤切除术。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术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8例,术后口服冬凌草片,术后1周行榄香烯膀胱内灌注;对照组37例,术后1周行榄香烯膀胱内灌注。随访2年,观察患者肿瘤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平均随访26.6个月,2年复发率16.22%。治疗组平均随访29.8月,2年复发率10.53%,两组患者2年复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凌草片辅助榄香烯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3月-2007年8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预防组)和对照组(阿司匹林预防组)各60例,随访观察2年,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的复发情况。结果:(1)观察纽60例患者复发7例,复发率为11.7%;对照组60例患者复发16例,复发率为26.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不大,但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且对血脂及动脉斑块形成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9例.治疗组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理疗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神经营养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1 d后的腰部疼痛情况和腰部功能,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及复发率.结果:①腰部疼痛情况.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9±1.22)分,(6.33±1.41)分,t=0.713,P=0.886];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4.75±0.46)分,(3.71±0.68)分,t=10.522,P=0.005].②腰部功能.治疗前2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0±1.23)分,(10.46±1.38)分,t=0.180,P=0.895];治疗后2组患者的JOA评分均增加,治疗组增加更明显[(12.91±0.51)分,(8.77±0.64)分,t=42.023,P=0.005].③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21例,有效8例,无效4例;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14例,有效16例,无效20例.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95%CI为(0.334,0.471),R=0.403;对照组95%CI为(0.529,0.666),R=0.598].④复发情况.治疗后12个月内,治疗组3例复发,对照组11例复发,对照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χ2=5.088,P=0.024).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手法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腰部功能,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