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病历介绍
患者,男,41岁,因发现左眼下睑肿块4个月余人院。4个月余前发现左眼下睑肿块,初起约绿豆大小,后逐渐增大至扁豆大小,左耳前区也出现肿块,无明显疼痛,无视物模糊。查体:左眼视力1.0,下睑外侧可及2cm×1cm大小肿块,边界欠清,质地硬,活动差,无触痛,眼球运动正常,睑结膜面凹凸不平,充血明显。左耳前腮腺区肤色正常, 相似文献
3.
<正>1病历介绍患者,男,41岁,因发现左眼下睑肿块4个月余入院。4个月余前发现左眼下睑肿块,初起约绿豆大小,后逐渐增大至扁豆大小,左耳前区也出现肿块,无明显疼痛,无视物模糊。查体:左眼视力1.0,下睑外侧可及2 cm×1 cm大小肿块,边 相似文献
4.
2004年11月,我科用内支架成形术缓解晚期结肠癌肠梗阻症状1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病历介绍患者,男,24岁。因反复腹痛0.5 a,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7 d在某院确诊为结肠脾曲腺癌广泛转移(肝、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于2004年11月15日来本院就诊,拟行内支架成形术。术前经过积极 相似文献
5.
6.
患者 ,女 ,2 1岁 ,主因颈左侧肿物 3个月余于 2 0 0 1年 1 1月 1 6日就诊。患者于 3个月前于颈左侧摸到一花生米大小肿物 ,无任何不适 ,近 3个月来肿物逐渐增大 ,尤以近 1个月增大明显 ,且由单个发展为多个 ,粘连成团 ,为行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颈部肿物”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 ,伴间断性上腹隐痛 ,进食后加剧 ,偶有呛咳 ,体质量减轻约 6kg ,伴乏力 ,偶有黑便。既往 4个月前曾因“双侧乳腺增生”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 ,给予“桂枝茯苓胶囊”2粒 ,每d 3次口服 ,服药1 0d后自觉皮肤粗糙 ,局部皮肤有色素沉着。2 0 0 1年 9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适合于首诊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UPCMC)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60例经病理证实的首诊UPCMC患者随机地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干预组患者进行常规诊治的同时辅以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诊治和护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配合程度、颈部控制率及原发灶检出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治疗配合程度、颈部控制率和原发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首诊UPCMC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是必要的,其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配合治疗并提高其治疗效果,同时还有助于寻找原发灶。 相似文献
9.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5)
目的观察肺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影像学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01例经病理确诊的肺腺癌患者进行胸部CT平扫+增强检查,分析患者纵隔淋巴结的CT征象及影响因素。结果 101例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转移88例(87.1%),以4组(74.3%)、10组(71.9%)、7组(37.6%)最为常见;其次是5组(29.6%)、2组(26.7%)、6组(25.7%);余下几组则较为少见。其中NO、N1+N2、N1+N2+N3、N1+N3发生率分别为13.9%,28.7%,33.7%,8.9%;N1、N2、N3、N2+N3发生率均低于5%,其中N2、N3跳跃性转移发生率分别为8.0%和9.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UICCT分期、原发灶位置、原发灶大小、UICCM分期、肺外转移与纵隔淋巴转移相关,其中吸烟、UICCM分期、原发灶大小、肺外转移、UICCT分期是影响纵隔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是由肺内向肺外、多站、循站转移,而跳跃性转移相对少见。吸烟、原发灶大小、肺外转移、UICCM分期、UICCT分期均是影响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介绍乔某,男,50岁,住院号219045。患者于1987年5月底出现全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1个月。6月20日因病情加重2天同时伴恶心,稀便,无呕吐,在本院拟诊为弥漫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见升结肠中段处有一穿孔约0.2cm大小,不断溢粪,周围1cm肠壁炎症反应明显,升结肠肝曲处见4cm×4cm肿瘤,侵犯浆肌层,先作结肠造瘘和结肠回肠吻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数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甲状腺癌可经血行、淋巴结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骨等。2011年11月我科收治一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伴胸骨转移患者,为其提供持续性加强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脾亢)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最佳的治疗手段。近年开展的部分脾栓塞术(PSE)改变了传统治疗方法,并获得满意疗效。1999年至今本院采用PSE治疗39例肝硬化伴脾亢患者,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脾动脉瘤(SA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外科疾病,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破裂更是罕有报道,我院于2009年4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西部中医药》2021,34(8)
目的:分析影响胃腺癌肺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分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胃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120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肺部有转移灶)和对照组(肺部无转移灶),每组60例。分析胃腺癌肺转移的危险因素、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中医证型分类。结果:120例患者中,大部分表现为肺部多发转移病灶,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60岁,肿瘤位于上胃体1/3,原发灶未手术治疗,肿瘤标志物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72-4(CA72-4)升高、有其他器官转移、N分期(Node,区域淋巴结regional lymph node受累情况)为N2-N3的患者胃癌肺转移率较高;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60岁,肿瘤位于胃体上1/3,肿瘤标志物CEA、CA72-4升高,有其他器官转移是胃癌发生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灶手术治疗是胃癌肺转移的保护因素。中医证型分类方面,脾虚痰湿型在观察组中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年龄≥60岁,肿瘤位于胃体上1/3,肿瘤标志物CEA、CA72-4升高,有其他器官转移,中医辨证为脾虚痰湿的患者三年内行胸部CT进行随访并适时采用健脾、燥湿、化痰、扶正等方法干预。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用自拟四骨一铜汤治疗转移性骨肿瘤56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谭刚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11):1043-1044
转移性肝癌在癌症的远处转移中发生率较高。癌症出现转移性肝癌是晚期的标志之一,也预示着患者生存期较短。癌细胞转移至肝脏,较多见的是源于胃、大肠癌。中医理论认为,脏腑间病变的相互传变多通过经络,分布于肝脏的经络使肝脏与肺、胃、心、心包、胆等之间有直接通路。肝藏血是肝脏的重要功能,王冰注释《素问·五脏生成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另外“肝体常不足”“肝用常有余”指肝脏易出现阴血亏虚、阳气郁盛的病理变化,使肝脏易处于气郁血凝的状态,易成为肿瘤转移的巢穴。 相似文献
17.
陈正发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13):1949-1949
动脉灌注或/和栓塞治疗恶性肿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有明确转移病灶,尤其是全身多次转移的病例,过去多采用全身静脉化疗。作者对42例有转移灶的病例,分别对原发灶及转移灶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或/和栓塞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水平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常表现为感染、出血及贫血。中医虽无“慢粒”病名,但据其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以上表现及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食纳减少、消瘦、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可归属“虚劳”、“血证”、“积”等范畴。在正虚前提下,感受邪毒,正邪相争,正不胜邪,邪气踞之,逐渐发展而成。内因为正气亏虚,外因情志抑郁、气滞血瘀或饮食不节,滋生痰浊或邪毒侵袭,留恋不去。以上诸邪气常交错夹杂,混合致病,痰、瘀、毒邪搏结于骨髓,连及脏腑,耗损正气而成虚劳。其病位多责之于肝脾,病理改变多为气滞、血瘀、痰结。邪毒久羁,变生多端,据以上病因病机采用中医扶正益气、活血化瘀解毒并配合羟基脲治疗巨脾一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1病历介绍患者,女,56岁,于3 d前无诱因出现左上腹间断性疼痛,钝痛,不放散,伴轻度胸闷,无呼吸困难及呕吐,1 a前曾有受伤史。在当地卫生院对症治疗3 d无好转。入院查体:腹部平坦,无胃肠型,腹软。查体欠合作,未触及明显肿物。叩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腹部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脾恶性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是指病变首发于脾脏,而无脾外淋巴组织受侵的恶性淋巴瘤。本病临床罕见,1931年Krumhbar首次报道,我科曾收治一例,以长期发热,为首发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