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夏文君 《护理研究》2005,19(7):609-610
[目的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特点进行分析观察。 [方法 ]选择 88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A组 )与同期 12 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B组 )的临床资料作对照分析。 [结果 ]A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前后心绞痛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 ,但心力衰竭、休克、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心肌酶学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 ,住院病死率低。[结论 ]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抗栓、康复训练及介入诊疗等治疗护理干预 ,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戴淑婷 《护理研究》2005,19(10):863-864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心电图 (ECG)ST段抬高的振幅是反映心肌损伤程度的指标 ,与梗死范围及预后密切相关[1,2 ] ;但ST段抬高的形态对评价AMI预后的重要意义尚不明确。AMI时ECG特异的墓碑型ST段抬高是AMI早期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有研究报道预示AMI后住院第 1周有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 ,即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及死亡的发生率较高[3 ] 。为探讨墓碑型心电图改变对心肌梗死病人左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首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并急诊再灌注治疗病人 15 2例。1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干预效果。[方法]将88例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观察组在临床路径护理基础上对心律失常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健康知识达标率、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流程优化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50例STEMI病人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的50例STEMI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给予护理流程优化。比较病人的心电图监测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等,记录病人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复发率、二次PCI术率、ST段降低率,比较两组病人家属急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心电图监测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AMI复发率、二次PCI术率低于对照组,ST段降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护理流程优化能够缩短STEMI病人急诊抢救时间,提高PCI术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专案改善进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D2B时间管理,缩短病人救治时间,提高胸痛病人医疗救护水平。[方法]以建设胸痛中心为契机,实施流程改造并标准化、健康教育个性化、PCI术前准备规范化、职责制度化及质控反馈信息化等措施比较应用专案改善前后的效果。[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D2B时间达标率明显提高(P0.01),病人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降低(P0.05)。[结论]采用专案改善提高D2B时间达标率,有利于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救护流程进行精准化、信息化及全程化干预,提高医疗救护效果,保障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院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流程,针对延迟原因优化院内急救流程。[方法]现场跟踪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就诊流程,记录各时间段用时;针对延迟原因采用PDCA循环理论优化院内流程,跟踪优化流程及各时间段用时。[结果]直接PCI院内延迟现象较严重57例,病人就诊各时间段用时均长于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原因主要在于就诊流程繁琐、医院信息落后、相关科室衔接不畅等。流程优化后66例,除签订知情同意时间(P=0.059)外,就诊至直接PCI各环节用时缩短(P0.05)。[结论]针对院内直接PCI延迟,加强统一协调与管理,优化急救流程,可以短院内直接PCI时间。  相似文献   

7.
郭庆平  原巧灵 《全科护理》2012,(35):3288-3289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谵妄病人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恰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32例并发谵妄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观察组、未发生谵妄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的致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类型、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病死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谵妄病人的危险因素多、并发症发生率高、心肌梗死范围大、住院时间长、痛死率高,应加强此类病人的护理。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重要类型,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及时再灌注、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PCI)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首要治疗策略[1]。有循证医学证实,AMI病人从症状出现到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 方法:选择2003-01/2004-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住院并 接受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按照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及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进行诊断分类。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3例(非ST段抬高组),男30例,女3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例(ST段抬高组),男27例,女6例。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结果:进入结果分析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3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例。非ST段抬高组与ST段抬高组具有相同程度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年龄、血脂紊乱、高血压、肥胖、合并糖尿病、有吸烟史、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P>0.05)。非ST段抬高组患者具有2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其病变血管数与ST段抬高维相似;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于ST段抬高组[狭窄程度<50%:8,3例;50%~74%:9,9例;75%~99%:53,43例;100%:1,20例,Z=3.45,P=0.001],但>75%以上严重的狭窄病变占总病变的76%。严重狭窄病变形态差于ST段抬高组(Z=3.23,P=0.001)。 结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更严重,而且较严重的病变形态多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10.
华小丽 《护理研究》2006,20(23):2102-2103
为了缩短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就诊至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尽可能地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提高AMI的存活率,2003年1月-2006年1月我院急诊室对22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由于护理配合对溶栓治疗至关重要,故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利  王宜芝  张洪君 《护理研究》2007,21(7):611-61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院前延误情况,分析影响病人就医延误的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就医延误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病人就医院前延误中位时间为2.26h,在发病1h、2h、6h内就医者分别为20.7%、39.6%、75.0%;影响延误的因素包括:将症状归因于心脏和症状加剧促使病人及早就医;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凌晨发病、在家中或外出时发病以及现有吸烟史使病人就医延误。[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延误状况不容忽视。影响延误的因素涉及认知-行为、临床特点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延误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利  王宜芝  张洪君 《护理研究》2005,19(13):1212-121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时就医的因素,旨在为减少病人延误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深入访谈。[结果]运用类属分析法,归纳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决策的3大主题:认知、心理及环境-社会因素。[结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延误原因时,应在认知、心理和环境、社会这一系统框架的指导下进行,以便给予个体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选择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的因素及对入院交通工具的选择。方法选择2008年1-5月上海2家三甲医院AMI患者150例,使用“急心梗患者就医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50例患者中,29.3%患者应用EMS到达医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严重、疼痛严重、伴有慢性病是患者应用EMS的预测变量,而他人催促来院、之前有相似症状和身为女性是不应用EMS的预测因子。结论AMI患者应用EMS的效率低,应加强EMS的宣传,使EMS的效率得到提高,有助于AMI患者的急救治疗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急性期、恢复初期和恢复期的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2年2-6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AMI患者100例,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对其发病的急性期、恢复初期和恢复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AMI患者在住院急性期焦虑阳性检出率占29%,恢复初期占38%,恢复期占44%;在住院急性期抑郁阳性检出率占40%,恢复初期占50%,恢复期占53%.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和年龄是急性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心肌梗死范围和既往史是恢复初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既往规律锻炼情况、居家照顾、婚姻和共同居住者是恢复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MI患者在病程各期均有焦虑和抑郁发生,且得分逐步增高.病程各期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加强评估并提供针对性的压力管理措施,预防和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到达医院时交通工具的选择类型及影响患者选择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因素。方法2003-09~2004—07连续住院并确诊的329例SFEMI患者,根据是否应用EMS到医院分为两组:EMS组和自我转运组,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仅有26.75%的患者应用EMS到达指定医院。单因素分析表明。与选择EMS相关的因素是冠心病住院史、症状进展、恶心、呕吐、头晕、晕厥、知道心肌梗死应及早治疗、严重疼痛、重视反应、等待症状消失、恐惧感、认为是心脏起源的疾病。而症状能忍受、等待症状消失、不想打扰别人与自我转运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症状进展、恶心、晕厥、认为是心脏起源的疾病是预测患者应用EMS的独立变量,而症状能忍受是不应用EMS的预测因素。结论只有1/4的STEMI患者应用EMS到达医院,只有当患者感觉病重时才想到EMS。应当宣传EMS不仅仅是运输工具,同时也是及早诊断和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AMI合并Ⅲ度AVB患者(AMI-AVB组),并随机选择35例AMI患者(AMI组),比较临床特征;另选择与AMI合并Ⅲ度AVB每例患者相同梗死部位的AMI患者共35例作为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冠脉对照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位置.结果 AMI-AVB组与AMI组比较,前者患者年龄大、下壁及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比例高;AMI-AVB组与冠脉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前者病变于RCA开口及近段比例高;AMI-AVB死亡病例多与高龄、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和室速室颤有关.结论 AMI伴Ⅲ度AVB患者病死率高,需要采取积极的血运重建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个性化护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06年1月-2008年5月分3个时段。采用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IDAS)对长沙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204例AMI患者进行调查。结果AMI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MIDA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MIDAS评分低于入院时的评分。患者不同时段MIDAS评分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其中入院时的心功能和年龄进入了以入院时MIDAS评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共同解释AMI患者入院时生活质量的35.8%;人院时心功能和本次治疗方式进入了以出院时MIDAS评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共同解释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的16.3%;出院后的遵医嘱行为、本次治疗方式、入院时心功能、出院后再入院次数进入以出院后6个月MIDAS评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共同解释出院后生活质量的49.4%。结论AMI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MIDAS评分不同;不同时段AM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均不同。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出入院不同时段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迟就诊的影响因素,为护士有针对性地去发展和实施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应用卡方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就诊延迟的相关因素。结果:根据就诊时机将患者分为及时就诊组和延迟就诊组,及时就诊30例(28.30%),延迟就诊76例(71.70%)。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教育背景、收入水平、医疗状况、胸痛程度、转运方式及发病时身边是否有人等7项因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患者的年龄、医疗状况及转运方式OR值>1,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年轻患者、医保患者及呼叫急救车的患者就诊比较及时,且危险程度比其他患者低。结论:护士应作为改变媒介、让广大公众认识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立即呼叫救护车是最有效的救治方法。通过护士的干预,让更多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减少由于就诊延迟导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呼吸重症患者严重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治的12例严重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例,年龄63-89岁,中位年龄81岁。50%以上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病或慢性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存在明显缺氧。12例患者中发生心肌梗死当天出现热峰升高、氧合恶化、血压下降、胸闷气急比例分别为10、9、7以及6例。7例患者均出现血压下降及氧合恶化。出现心电图T波倒置、病理性Q波、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的患者分别为6、4、4以及3例。前壁心尖段及中段梗死均为8例,下壁心尖段及中段梗死分别为7及6例。患者从发生严重脓毒症至急性心肌梗死的时间为1~2 d。12例患者均因病情危重采用保守治疗,其中9例患者死亡。结论:呼吸重症患者在发生严重脓毒症后短期内可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热峰上升、血压下降及氧合恶化,此类患者病死率高。心电图主要表现为T波倒置、病理性Q波以及ST段压低,其心肌梗死部位以前壁及下壁多见。  相似文献   

20.
刘红梅  罗亮 《护理研究》2005,19(11):2366-2367
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就医时间分段、就医时间分布、就医影响因素以及病人寻求救治的原因和动机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