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酚妥拉明、甘利欣联合治疗慢性重度淤胆型肝炎的降黄疗效。方法 将我院同期慢性重度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86例 (用酚妥拉明、甘利欣联合治疗 ) ,对照组 82例 (用复方丹参、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 ,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血清胆红素降低显著 ,总有效率 81.3 6%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酚妥拉明、甘利欣联合治疗慢性重度淤胆型肝炎降黄疗效显著 ,副作用少 ,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2.
姜宏伟  叶虹 《临床医学》2006,26(1):54-55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用复方甘草甜素)与对照组(用复方丹参、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疗程21天,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退黄总有效率为93.3%,平均降血清总胆红素幅度为(211.8±127.4)μmol/L,对改善皮肤瘙痒疗效显著,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以上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发汗法治疗淤胆型肝炎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1例,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发汗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7.10%和对照组65.52%,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淤胆型肝炎患者的皮肤瘙痒、失眠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发汗法配合精心的护理是淤胆型肝炎患者皮肤瘙痒症状临床改善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淤胆型肝炎属中医黄疸范畴,是急性黄疸性肝炎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胆红素明显增高、肝脏肿大、皮肤瘙痒、粪色变浅为特征。近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病例选自1998 ̄2005年住院和门诊淤胆型肝炎100例,诊断依据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为同期住院、门诊病人,并且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如下标准: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常伴有肝脏明显肿大、皮肤瘙痒、粪便灰白,肝功能检查血…  相似文献   

5.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淤胆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路  王青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29-173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前列地尔10μ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菌栀黄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2~6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保肝药物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满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皮肤透析法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给予护肝药(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张仲景内服汗法治疗黄疸的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基础上加味,采用汽疗仪进行皮肤透析,对照组加用S-腺苷蛋氨酸。结果观察组在改善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皮肤透析法采用透皮给药方式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并且能够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皮肤瘙痒是淤胆型肝炎患者特征性症状,虽不直接威胁患者生命,但确是令患者感到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常因抓挠皮肤破损引起感染,甚至因奇痒而影响睡眠,加重临床症状,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痛苦。因此,皮肤护理非常重要。我科使用中草药滋阴润肤方治疗淤胆型肝炎患者皮肤瘙痒,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对象选择2005年6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淤胆型肝炎患者52例,均伴皮肤瘙痒症状,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18~6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保肝、利胆、祛黄、对症支持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实验组采用滋阴润肤方,对照组采用温(热)…  相似文献   

8.
中频电刺激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胃电活动紊乱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体表中频电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治疗作用。方法 :3 0例FD患者分为电刺激组 2 0例 ;药物组 10例。另选择健康自愿者 10例为健康组 ,电刺激组用中频电体表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各 2 0min ,每天 2次 ;药物组用果胶铋和维生素C口服 ,均观察 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和记录餐前后体表胃电图 (EGG)各 3 0min。结果 :治疗后电刺激组FD症状、EGG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缓解 (P <0 0 1,P <0 .0 5~ 0 .0 1) ,药物组则不明显 ;2组EGG各项参数明显低于健康组 (P <0 0 1,P <0 0 5)。结论 :中频电刺激穴位可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逆转胃电节律紊乱和增强胃电功率 ,可作为胃动力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31例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组采用西药加中药赤栀黄汤结合治疗。1个疗程后作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70%,治疗组总有效率92.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肛肠疾病手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肛肠疾病手术后出现尿潴留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心理放松、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等诱导排尿法.[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首次排尿量、排尿时间、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皮穴位电刺激法治疗较为安全.[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肛肠疾病手术后尿潴留,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常规康复,对照组加用单侧电刺激,治疗组加爬行训练和双侧电刺激,共2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MAS 评分、FMA评分及改良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优(P<0.05)。结论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能比传统的患侧刺激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肌肉中低频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卒中后伴吞咽困难障碍的110例患者随机分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5例,联合组接受神经肌肉中低频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藤岛一郎评价标准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神经肌肉中低频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联合中药热奄包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及疼痛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妇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根据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联合中药热奄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疼痛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智能化、多通道步行模式功能性电刺激(FES)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及其与治疗时间的相关性,为步行模式FE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nimize软件将1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60 min步行模式FES组(60 min组)和30 min步行模式FES组(30 min组),每组各9例。2组的常规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60 min组采用步行模式FES辅助行走30 min+卧位电刺激30 min;30 min组采用步行模式FES辅助行走30 min+卧位安慰刺激30 min。电刺激1次/d,5 d/周,共15次。在治疗前、治疗7次后、治疗15次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徒手肌力检查(MMT)、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FMA-LE)、Berg平衡评定(BBS)、10 m步行测试(10MWT)步速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以判断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组内比较发现,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7次后、治疗15次后和随访时的MAS、MMT、FMA-LE、B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min组在治疗后的3次评估中MBI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 min组仅在治疗7次后和治疗15次后的MBI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min组在治疗7次后和治疗15次后10 MWT步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 min组仅在治疗15次后的10 MWT步速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7次后,60 min组MAS、10MWT步速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15次后,MAS、FMA-LE、MBI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MAS、MB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化、多通道步行模式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行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延长治疗时间(从治疗30 min到60 min)可以达到降低肌张力、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速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且能够延长生活自理能力的疗效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结合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并伴有单侧空间忽略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二等分线段、删除试验和临摹图形评定,凯瑟琳-波哥量表(CBS)评价法、上下肢Fugl-Meyer评价法(FMA),评估患者的单侧空间忽略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2组二等分线段、删除试验和临摹图形试验、CBS、FMA评定均有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结合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单侧忽略的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腺苷蛋氨酸序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静点组和序贯治疗组,比较治疗后2组间及组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酸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DBill)、总胆汁酸(TBA)的变化。结果序贯治疗组ALT、AST、GGT、TBill、DBill、TBA 6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序贯治疗组降低TBill、DBill及TBA显著优于单纯静点组,P〈0.05。结论对于各类原因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腺苷蛋氨酸序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观察肠道综合物理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0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A组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进行肠道运动疗法治疗,C组进行肠道综合物理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肠道运动疗法)的治疗,治疗前后比较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量表、Wexner便秘评分量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PAC-QOL)、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分(PAC-SYM)、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肛门直肠测压等指标,分析评估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3组的NBD、Wexner便秘,PAC-QOL及PAC-SY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肛门收缩压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1),直肠容量感觉阈值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肛门静息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各项量表评分、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A、B组有明显减少(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测压各项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方法均可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便秘症状,肠道综合物理疗法比单独生物反馈电刺激及肠道运动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便秘的改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EMG-FE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侧上肢给予EMG-FES,对照组患侧上肢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2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min,每周5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和10s抓握测试(HGRT)进行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 结果:治疗前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FMA、BI和HGRT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56.45±9.05)分、(91.00±7.18)分和(10.4±4.51)次;对照组分别为(55.55±9.71)分、(84.7±12.62)分和(8.05±4.27)次,HGRT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62.95±3.32)分、(98.7±3.93)分和(13.0±3.68)次;对照组分别为(58.60±7.70)分、(89.7±10.94)分和(9.26±4.12)次,经比较,治疗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偏瘫手的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