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50例正常人和10例唇腭裂头颈标本,做动脉照影和解剖观测。发现唇裂者的上唇动脉沿唇红缘和裂缘走行,终止于鼻翼基部(患侧)和鼻小柱基部(健侧)。双侧完全唇裂的人中部和切牙骨的动脉来自鼻中隔后动脉,筛前动脉,鼻翼动脉或鼻外侧动脉。正常腭部由腭大动脉,腭小动脉,鼻腭动脉,腭升动脉,咽升动脉和扁桃腺动脉供应。腭裂者腭大动脉不与鼻腭动脉吻合(患侧)。腭大动脉、腭升动脉不能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腭升动脉前支缩小,后支前移并沿裂缘前行,咽升动脉咽支不是循咽腭肌至软腭,而是从颅底沿腭帆提肌后内侧下行至软腭的鼻腔面。  相似文献   

2.
现代腭裂外科手术已不是单纯地用某种手术方法消除裂隙,取得一定程度的发音改善,而是如何达到腭咽闭合生理功能,并加以准确的音声语言训练,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当人们发音说话时,软腭及咽部肌肉就开始协调性收缩。软腭主要由五对肌肉组成:即咽腭肌、舌腭肌、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悬雍垂肌。咽部的咽上缩肌在咽后壁及侧壁分一部分纤维仲入软腭,两  相似文献   

3.
腭帆提肌及相关肌肉的尸体解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目的 观察腭帆提肌(levator veli palatini,LVP)、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PP)及咽上缩肌(supe-rior constrictor,SC)的解剖结构和组成,及其与腭裂修复术式的关系和意义。(2)方法 选择10例健康成人、4例健康新生儿、4例左侧完全性唇腭裂及2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尸体的头颈标本,对LVP,PP及SC行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3)结果 LVP是软腭的主要功能肌肉,PP为一扁圆形的肌肉,呈扇形分布于腭帆中线,被LVP分为前后两束,包裹LVP,在腭中线与对侧肌束相连接,占据腭帆长度的1/2.SC为一薄弱的片状弯曲的阔肌,于咽侧壁与PP交叉,在咽后壁中线与对侧肌束汇合,两肌共同构成腭咽闭合环的侧、后壁,腭理解病人的LVP与腭咽肌在裂缘融合,附着点向硬腭裂缘和后缘延伸前移,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可见肌纤维退行性变,同时软腭长度缩短。(4)结论 发音或吞咽时LVP和PP使腭帆形成向上、向后的力,以上提、后退软腭完成腭咽闭合,腭裂病人LVP及PP肌纤维数量的明显减少及肌纤维退行性变,是造成术后发音时软腭后退、上提乏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1概述 咽旁间隙位于颅咽筋膜的外侧,呈一倒置的三棱形,上至颅底,下达舌骨平面,以茎突及茎突诸肌为界分为咽旁前、后间隙.咽旁前间隙较小,内有腭帆提肌、腭帆张肌、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下颌神经及其分支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针电极口内刺激猴软腭肌肉诱发腭咽闭合运动的模式,取得软腭肌肉运动的有效刺激数值,为软腭肌肉功能重建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解剖成年猕猴软腭的五组肌肉,确定其体表位置;利用实验动物用腭部肌肉电极定位刺激器及针式电极对软腭肌肉进行有效刺激;结合鼻咽纤维镜、头颅侧位X片及软腭造影技术观察、记录肌肉收缩及腭咽闭合动作。结果在猕猴口内定位目标肌肉进行针电极刺激可诱发肌肉收缩。刺激电压为3 V、刺激频率为20 Hz时均能诱发单侧软腭肌肉的有效收缩;单侧腭帆提肌在刺激电压为5 V、20 Hz时可发生腭咽闭合动作。咽腭肌、舌腭肌在刺激电压5 V、刺激频率100 Hz时发生软腭下降动作。腭帆张肌仅发生收缩,而未发生腭咽闭合。应用鼻咽纤维镜和X线成像技术配合能记录腭咽闭合动作。结论弥猴可作为研究软腭肌肉运动模式的实验动物。应用电极刺激软腭肌肉,可初步建立腭咽闭合的动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黄新玲 《右江医学》2010,38(3):373-374
腭裂性中耳疾病主要是渗出性中耳炎,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腭帆提肌是咽鼓管开放的主要肌肉,由于两侧腭帆提肌、腭帆张肌中线连线中断,止点前移,软腭缩短,导致两侧肌肉肌力薄弱而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鼓室产生负压致鼓室积液形成分泌性中耳炎.  相似文献   

7.
苏伟  向述天  许章典   《中国医学工程》2011,(9):54-55,59
目的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腭裂修补术后诊为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患者腭咽部侧位X线片测量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软腭在形态学、运动能力以及腭帆提肌附着位置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研究腭咽闭合不全的原因,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腭裂修补术后诊为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患者4例和正常健康对照组4例进行腭咽部侧位动态摄影(每例摄静止及发"衣"音像各1张)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腭裂术后组的软腭相对长度较对照组短,患者的腭帆提肌附着点相对位置比对照组靠前,发音时软腭抬高角度较小。结论软腭相对长度、腭帆提肌附着位置及发音时软腭抬高角度是诊断腭裂修补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腭咽部侧位动态摄影是观察、分析软腭形态、运动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具有良好腭咽闭合功能腭裂修复的方法。方法:采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对100例1岁内腭裂进行显微镜下手术修复,手术后对50例患者进行回访。结果:其语音清晰,腭咽闭合好47例。结论:腭帆张肌、腭帆提肌重建术恢复正常腭帆提肌的解剖位置,能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获得良好的腭咽闭,是一种值得推荐应用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Ⅱ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OSAHS)行不同的腭咽成形术式(UPP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Ⅱ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OSAHS)行不同的腭咽成形术式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的呼吸紊乱指数。结果:采用腭帆肌V型部分切除的OSAHS患者72例及单纯软腭部分切除的OSAHS患者60例,行腭帆肌V型部分切除病例的呼吸暂停紊乱指数(AHI)值明显低于单纯软腭部分切除病例,有显著性差异。行腭帆肌V型部分切除的病例,术后每小时呼吸暂停的次数远比未行切除的患者少,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Ⅱ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行腭咽成形术治疗时,易选择行腭帆肌V型部分切除术式,其术后各项指标均可达正常,远期无复发,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咽升动脉与腭升动脉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30侧半头标本(胎儿20侧、成人10侧)作充分解剖暴露及对比观察的基础上,对咽升动脉与腭升动脉的全程及其分布作了详尽描述,结果为:①动脉分型,根据动脉管径及其对鼻咽部、软腭及咽鼓管的分布情况,可以划分为咽升动脉优势型;腭升动脉优势型及均衡型三种;②详细叙述了咽升动脉的各类分支及书刊上未提到或提得很少的一些分支;③介绍了一种在标本上暴露这二条动脉的简捷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Background: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be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acute or chronic hepatic disease.Bile duct complications are common event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Th...  相似文献   

13.
多排螺旋CT在腭部解剖及肿瘤病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腭部的解剖结构特点,提高对腭部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本组腭部肿瘤39例,男性22例,女性17例,发病年龄7岁~79岁,平均年龄43.8岁,所有病例行MSCT检查。结果:腭部肿瘤好发于软硬腭交界部,有30例,4例发生硬腭,5例位于软腭;其中良性肿瘤2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17例,乳头状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2例,黏液囊肿2例,肌上皮瘤1例;恶性肿瘤12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鳞癌3例,腺样囊性癌2例。9例腭大管扩大,其中7例为恶性肿瘤,2例见于潜在侵袭性的涎腺混合瘤。结论:MSCT能够立体清晰显示肿瘤病变,腭大孔改变在判断腭部肿瘤良、恶性及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组50例尸体,发现胃后动脉20例(40%),按其起源不同分为三型:①起于脾动脉16例;②起于左膈下动脉3例;③起于胃网膜左动脉1例。本组中的20例发现胃后静脉7例(35%),均回流到脾静脉。作者指出:胃后动脉是胃大部切除后残胃的主要血供。胃后静脉是门静脉高压症时的另一组反常血流,也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血管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述同种异体头皮、面颈部和双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具8侧灌注的尸体标本及8具16侧新鲜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头皮、面颈部和耳廓等面部浅表器官的血管走行、分支及其分布。结果:头面部皮肤软组织以及头面部体表器官的血液供应均由颈外动脉分支提供的,其中颞浅动脉分支分布于额顶、耳颞、侧面颈等处,约占头面部57%的区域,面动脉供应颏部、唇部、鼻部以及眼睑等,两者间以及与其他颈外动脉分支间有丰富的交通支吻合。结论:颞浅动脉作为头皮、双侧耳廓及额颧颊颈部复合组织的血供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鼻咽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采用肉眼解剖,过氧乙烯铸型和酸性染料灌注等方法,共观察了鼻咽部动脉标本81侧。结果表明;供应鼻咽部的动脉来自咽升动脉,腭升动脉和上颌动脉,它们在起源和分布具有各种变化。本文从解剖学角度就鼻咽癌的动脉插管化疗和大出血时的急速止血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学及其起源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解剖学和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资料和参考。方法在114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椎动脉椎前部的起源、形态、行程和起始部外径。结果正常起源型:左侧89.47%、右侧100%起于锁骨下动脉。异常起源型均出现于左侧,占5.29%(12/227例),其中主要起于主动脉弓(83.34%):起点在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者占75%;起点在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后方者占8.33%;起点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外动脉者分别占8.33%,后者与枕动脉共干,而且起源和行程独特。左侧椎动脉外径41±0.09mm,右侧39±0.1mm。结论由于胚胎发育的关系,椎动脉起源异常主要发生在左侧,而且以起于主动脉弓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儿面神经颅外段及腮腺血供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采用血管乳胶灌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的方法,对婴儿面神经颅外段的位置、行程、分支、分布及腮腺的血供来源进行观测。结果:获得了有关婴儿面神经颅外段及腮腺血供的一系列相关数据。结论:本实验研究可为腮腺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起始部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多数人体解剖学教科书及参考书对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始部位的描述均较一致,本文所研究的内容除涉及该动脉的传统描述外,主要着重论述一般较少记载的变异及与此有关的应用解剖,以供临床参考。材料及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男尸25具共50侧,逐层解剖并除去下颌支,以显露和观察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始部位,用1/20毫米游标尺测量有关距离。  相似文献   

20.
经颞浅动脉进行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66具男尸(30~70岁),用1/20mm精确度的卡尺测量了以下内容:(1)颞浅动脉从耳屏前缘中点水平至上颌动脉、面动脉、舌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上缘和至颈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2)颞浅动脉在耳屏前缘中点水平和颈外动脉干在其各主要分支起始部上缘处的最大口径(外径);(3)颈外动脉各主要分支起始部的最大口径;(4)颞浅动脉与上颌动脉间、颈外动脉主干间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