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90例口服降糖药不能使血糖控制满意、需要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甘精胰岛素组与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组,每组30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胰岛素泵组和甘精胰岛素组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剂量、不良事件、血糖达标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组(P<0.05);胰岛素泵组与甘精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组可作为口服药物难于使血糖控制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作用.方法: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21例采用一天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方案(Mix组),21例实行三短一长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MDI组),26例接受胰岛素泵方案(CSII组),待血糖平稳后胰岛素泵方案组改为3+1方案.观察各组患者血糖达到目标值所需要的胰岛素剂量、时间、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和胰岛素泵改成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后达稳态水平所需的胰岛素剂量、时间及血糖波动.结果:①MDI组、CSII组达标时间、血糖波动小于Mix组.②治疗7d时MDI组与CSII组相比全天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Mix组中餐后血糖明显高于MDI组与CSII组,睡前及夜间2:00血糖则明显低于MDI组.③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Mix组和MDI组.④CSII组改为MDI方案后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波动幅度无明显变化.结论:胰岛素泵和MDI治疗方案控制血糖的效应相似;一天两次预混胰岛素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但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高,血糖波动幅度较大,中、晚餐后血糖控制欠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可靠方法,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采用地特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实施治疗,对照组采用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R和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N实施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前后的FPG、2h-PPG、平均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两组患者的FPG、2h-PPG两项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两项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血糖达标时间上,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指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90 5,P=0.000 0);在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上,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指标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82 8,P=0.000 0);在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上,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指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9 5,P=0.0261)。结论:在临床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地特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秦利亮 《重庆医学》2007,36(11):1092-1093
目的 观察短期内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Ⅱ)两种治疗方法优劣状况.方法 对空腹血糖>11.1mmol/L33例2型糖尿病进行为期2周的强化治疗,比较二者的达标时间与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CSⅡ显示快速稳定的降糖效果,血糖达标时间较MSⅡ短[(5.21±1.53)d与(10.9±1.17)d],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MSⅡ.结论 对伴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Ⅱ强化治疗较MSⅡ解除高血糖毒性更快,低血糖发生率更少.  相似文献   

5.
3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3种短期胰岛素(Ins)强化治疗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效果。方法初诊T2DM 108例按患者自愿分为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泵(CSII)组、门冬胰岛素加甘精胰岛素组(glar)、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诺和锐30)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不同方式的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3组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 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血糖(2hPG)、餐后2 h胰岛素(2hIns)及餐后2 h C肽(2hC-P),计算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治疗后FPG,2hPG,HOMA-IR均明显下降(P<0.01),F ins、FC-P、2hIns、2hC-P、HOMA-β明显升高(P<0.01)。CSII组△FC-P、△2hC-P明显高于glar组和诺和锐30组(P<0.05或P<0.01),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glar组和诺和锐30组(P<0.05或P<0.01),CSII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glar组和诺和锐30组(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频率明显低于glar组和诺和锐30组(P<0.05),而glar组和诺与税3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均可改善伴有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尤以CSII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研究发现,高血糖本身对胰岛B细胞的功能和胰岛素的靶细胞有毒性作用,但在维持短期血糖正常后,高血糖的某些毒性作用是可逆的。因此,对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可阻止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30和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25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1例随机分组,治疗2周。第一组46例,给予门冬胰岛素30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第二组25例,给予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25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制定相同血糖达标值,比较两组胰岛素类似物的用量和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25晚餐前用量比门冬胰岛素30用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25对空腹血糖控制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30每日3次与2次注射及门冬胰岛素30+甘精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3组,门冬胰岛素30每日2次组即早晚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30每日3次组即三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30+甘精胰岛素组即三餐前门冬胰岛素30加睡前甘精胰岛素注射,比较三组治疗后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日血糖波动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门冬胰岛素30每日2次组的中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高于门冬胰岛素30每日3次组及门冬胰岛素30+甘精胰岛素组,门冬胰岛素30+甘精胰岛素组的2am血糖高于门冬胰岛素30每日2次组及门冬胰岛素30每日3次组。与门冬胰岛素30每日3次组及门冬胰岛素30+甘精胰岛素组比较,门冬胰岛素30每日2次组的血糖达标时间、日血糖波动较大,且低血糖发生率较高。结论门冬胰岛素30每日3次注射优于2次注射,与门冬胰岛素30+甘精胰岛素注射类似,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中效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的疗效和低血糖发生率.方法 选取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分别给予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中效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降糖治疗,比较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情况,体质量变化,低血糖发生情况等.结果 3组降糖效果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特胰岛素组体质量增加明显低于甘精胰岛素组和中效胰岛素组(P<0.05);中效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较前2组明显升高,地特胰岛素组和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相近.结论 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地特胰岛素在安全性及体质量增加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中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的慢性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除了坚持有效的饮食控制、合理的运动治疗之外,药物治疗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药物治疗中胰岛素的治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如何合理有效的用好胰岛素,使2型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目前使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本文试就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作一介绍,以期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新诊断的空腹血糖(FPG)≥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8.0%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行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持续皮下组,36例)或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多次皮下组,32例)治疗,强化控制血糖达标后,比较两组胰岛素日用量,治疗前后体重指数、稳态模型计算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结果两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胰岛素日用量持续皮下组(0.53±0.06)U·kg^-1·d^-1,多次皮下组(0.71±0.04)U·kg^-1·d^-1(t=11.100,P〈0.01);两组治疗前后HOMA—β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HOMA-I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发生,中等程度低血糖发生率持续皮下组为0.34%(13/3806人次),皮下多次组为1.09%(44/4045人次)。结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多次与持续注射胰岛素治疗可以短期内有效控制血糖,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而不增加胰岛素抵抗。持续注射给药所用胰岛素量小、中等程度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河南地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析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与预混胰岛素治疗T2DM的疗效及低血糖发生率。方法: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应用口服药物3个月以上且患病低于5年的T2DM患者,抽取血糖控制欠佳且有完整资料的患者239例(男性156例,女性83例)纳入本次分析,随机分2组,分别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与预混胰岛素,观察12周血糖水平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2组的HbA1c下降明显,下降幅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预混胰岛素治疗组(P<0.01)。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能够有效降糖,同时使低血糖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3.
赵春霞 《当代医学》2014,(32):147-148
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不同应用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连云港市东方医院接收治疗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单双日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5)。对照组采用人胰岛素治疗,实验组利用门氡胰岛素治疗,比例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66.7%;实验组患者对治疗比较满意度达到93.3%高于对照组患者60.0%;实验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为(7.11±0.72)mmol/L、血红蛋白为(7.32±0.69)g/L,低于对照组空腹血糖(8.44±1.85)mmol/L、血红蛋白为(8.69±0.25)g/L(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上采用门氡胰岛素注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能够有效降低血糖与血红蛋白含量,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少,同时低血糖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方法 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不同胰岛素治疗.治疗方案:用人胰岛素类似物预混制剂优泌乐25多次皮下注射(A组)32例,人胰岛素类似物预混制剂诺和锐30多次皮下注射(B组)47例,甘精胰岛素每天注射1次(C组)24例,比较3种方法治疗前后平均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平均胰岛素用量、日均胰岛素花费及低血糖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3组均可使血糖显著下降(P<0.01),3组每日胰岛素用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6.904,P<0.05),3组每日胰岛素花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3.992,P<0.05),3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766,P<0.05).结论 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方法日均花费最高,胰岛素用量最少,低血糖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5.
贾红蔚 《中原医刊》2002,29(7):17-18
2型糖尿病人的特征是胰岛素分泌异常与胰岛素作用障碍,胰岛素作用障碍即胰岛素抵抗。临床上我们常见到,晚期2型糖尿病人胰岛功能衰竭,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虽胰岛素用量较大,超过生理分泌量,但血糖控制仍不佳,这样的病人往往有胰岛素抵抗。文迪雅是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化学名为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通过胰岛素泵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模拟正常胰岛素的生理分泌节律 ,使血糖达到或接近生理水平的方法。强化血糖控制是延缓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之一。通过临床对 39例 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分析 ,了解两种方法的差异。1 资料和方法1 1 研究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不同胰岛素抵抗(IR)状态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存在IR分为IR组(n=60)和非IR组(n=30,A组),IR组又随机分为IR胰岛素治疗组(n=30,B组)和IR联合治疗组(n=30,C组),3组均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C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检测并分析3组疗效相关指标。结果 B、C 2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显著长于A组,达标胰岛素日用量显著多于A组(P<0.05)。3组治疗后血糖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2周后有4例患者血糖未达标,其余2组患者血糖均达标。3组患者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空腹C肽、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let(CP)]均显著升高,IR指数[HOMA-IR(CP)]显著下降(P<0.05)。C组患者HOMA-IR(CP)、HOMA-islet(CP)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应进行胰岛β细胞功能、IR的评估,给予个体化治疗,对于存在IR的患者,在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同时,应积极给予胰岛素增敏剂,以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应用于单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用胰岛素治疗组(DM+INS组)40例、联合治疗组(DM+INS+RSG组)40例,在继续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罗格列酮4mg/d,共3个月。观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体重指数的改变。结果DM+INS+RSG组与DM+INS组治疗前FPG、PPG、HbAlC、TC、TG、HDL-C、LDL-C和胰岛素用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DM+INS+RSG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FPG、PPG、HbAlC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P〈0.01)。结论对单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加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使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得以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高血糖本身对胰岛B细胞的功能和胰岛素的靶细胞有毒性作用,但在维持短期血糖正常后,高血糖的某些毒性作用是可逆的。因此,对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可阻止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0.
李海燕  杨立 《吉林医学》2013,(30):6273-6273
目的:探讨胰岛素不同应用方法对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应用赖脯胰岛素辅助治疗,对照组应用人胰岛素辅助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与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空腹血糖和血红蛋白水平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有2.5%和17.5%的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赖脯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能有效降低血糖与血红蛋白含量,同时低血糖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