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埃本膦酸钠对肺癌细胞骨转移动物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通过贴骨接种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制作骨转移动物模型,皮下注射埃本膦酸钠干预.利用放射学检查及病理分析等手段观察埃本膦酸钠对肺癌细胞骨转移的干预效果。结果 放射学检查显示裸鼠接种H446细胞后引起明显的肿瘤性骨损伤,骨病灶处的99Tcm-MDP放射性浓聚.肿瘤细胞大量侵袭至骨髓腔中。经埃本膦酸钠干预后,此骨损伤病程被明显抑制。结论 埃本膦酸钠可明显地干预肿瘤细胞对骨的侵犯,减轻肿瘤引起的骨损伤,可作为一个治疗骨转移的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骨转移在肿瘤晚期比较常见 ,发生率约为 5 0 -80 % ,骨转移大多以溶骨性破坏为主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高钙血症及骨折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双膦酸盐类药物为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重要手段之一[1] ,目前在国内常用的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包括氯屈膦酸钠 ,帕米膦酸二钠等[2~ 6] 。伊班膦酸钠是继氯屈膦酸钠 ,帕米膦酸二钠后新一代的双膦酸盐类药物 ,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双膦酸类产品。我们自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 ,分别采用国产伊班膦酸钠和帕米膦酸二钠对 5 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3.
伊班膦酸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生长及其对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伊班膦酸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RT-PCR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下VEGF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 伊班膦酸对人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药物浓度作用后,A549细胞VEGF表达与对照组相比逐渐减少.结论: 伊班膦酸能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增殖,抑制VEGF表达可能为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双膦酸盐的抗骨吸收机制研究比较明确,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标准药物.越来越多的体内外临床前实验表明,包括唑来膦酸在内的双膦酸盐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以及血管牛成、调节免疫等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与放化疗联合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双膦酸盐的抗骨吸收机制研究比较明确,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标准药物.越来越多的体内外临床前实验表明,包括唑来膦酸在内的双膦酸盐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以及血管牛成、调节免疫等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与放化疗联合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产氯屈膦酸二钠(洛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屈膦酸二钠(Clodronate disodium)是人工合成的焦磷酸类似物,属双膦酸盐类的骨代谢改善剂.对骨组织有特异性吸附作用,通过防止羟磷灰石结晶溶解、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和强力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起到选择性抑制骨吸收作用.对各种骨吸收增加的骨代谢疾病(包括恶性肿瘤的溶骨性转移和高钙血症、骨质疏松症、佩吉特氏病)均有显著疗效,其作用强度是第一代双膦酸盐的十倍.氯屈膦酸二钠对磷酸钙有很强的亲和性,能改善骨的组织结构,在处理溶骨性骨转移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措施,开拓了新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地防治或延迟由癌肿引致的溶骨性骨转移及继续恶化,并可减少病理性骨折,而不影响正常的骨矿化作用;对消除骨转移灶及高钙血症引起的剧痛十分有效;并能防治高钙血症及保持血清钙浓度正常.最新研究表明,氯屈膦酸二钠还可以通过与细胞杀伤因子协同,以及影响恶性肿瘤骨转移所涉及到的过程(凋亡、粘附分子和蛋白酶)来减少肿瘤的骨转移及内脏转移.  相似文献   

7.
 氯屈膦酸二钠(Clodronate disodium)是人工合成的焦磷酸类似物, 属双膦酸盐类的骨代谢改善剂。对骨组织有选择性吸附作用, 通过防止羟磷灰石结晶溶解、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和直接强力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起到抑制骨吸收作用, 对各种骨吸收增加的骨代谢疾病(包括恶性肿瘤的溶骨性转移和高钙血症、骨质疏松症、佩吉特氏病)均有显著疗效, 其作用强度是第一代双膦酸盐的十倍。氯屈膦酸二钠对磷酸钙有很强的亲和性, 能改善骨的组织结构, 在处理溶骨性骨转移的过程中, 突破了传统的措施, 开拓了新的治疗方法, 能有效地防治或延迟由癌症引致的溶骨性骨转移及继续恶化, 并可减少病理性骨折, 而不影响正常的骨矿化作用; 对消除骨转移灶及高钙血症引起的剧痛十分有效; 可防治高钙血症及保持血清钙浓度的正常水平。最新研究表明, 氯屈膦酸二钠还可以通过与细胞杀伤因子协同, 以及影响恶性肿瘤骨转移涉及到的过程(凋亡、粘附分子和蛋白酶) 来减少肿瘤的骨转移和内脏转移。  相似文献   

8.
骨转移瘤是晚期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以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最为常见。骨转移可造成溶骨性结构破坏而引起剧烈疼痛、功能障碍甚至病理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止痛成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问题。近年来用抗骨溶解制剂双膦酸盐类逆转溶解病变的进展,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先后投入临床应用的有骨膦(氯甲膦酸二钠)和博宁(帕米膦酸二钠)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 月至2013年4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83 例至少接受6 个月双膦酸盐治疗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膦酸盐类型分为帕米膦酸二钠组、唑来膦酸组及帕米膦酸二钠序贯唑来膦酸组,探讨骨转移的特点、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s)、治疗及预后特征。结果:胸椎和肋骨为骨转移的常见转移部位,骨转移至发生首次SREs的中位时间为4.2 个月,51.9%(95/ 183)患者发生SREs,累计SREs事件数达167 次,其中110 次(65.9%)发生在骨转移后1 年内,SREs类型以骨放疗为主。患者在不同双膦酸盐药物组的SRE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83 例患者骨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为43.1 个月,激素受体状态、无病生存期、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及脊柱转移与否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 < 0.05)。 结论:胸椎和肋骨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转移部位,SREs主要发生在骨转移后1 年内并以骨放疗为主。激素受体阴性、无病生存期短、合并内脏及脊柱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骨转移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双膦酸盐制剂是肺癌骨转移治疗的主要用药之一.唑来膦酸在体外和体内能抑制小细胞肺癌瘤株的生长,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并且与常用的抗癌药物联用有协同作用.本文用人肺腺癌骨转移细胞株SPC-A-1BM的免疫缺陷小鼠动物实验模型,观察比较唑来膦酸钠联合紫杉醇与单用紫杉醇、单用唑来膦酸钠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荷瘤鼠的实验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双膦酸盐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①将人肺腺癌骨转移细胞株SPC-A-1BM,接种于40只等体重的NIH-BNX小鼠左心室,制成骨转移瘤治疗模型.②将4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唑来膦酸钠(B组)、紫杉醇(P组)、唑来膦酸钠联合紫杉醇(B P组)和0.9%氯化钠溶液组(对照组),每组10只.接种后第8天开始用药,治疗5周.③每只小鼠每周称体重2次,记录生存情况.至第8周放血处死小鼠,留取血清样本,ELISA法检测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水平;ECT核素骨扫描和X线摄片检测骨转移部位和数量;HE染色病理检查可疑转移部位及未转移的全脊柱的骨和骨髓结构;观察小鼠肺部、肝、淋巴结和肾上腺有无转移结节,用膨胀压片法计数肺部转移灶数,HE染色病理切片检查.结果:①核素显像和X线摄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骨转移均有显著差异(P=0.013,P=0.036),以B P组骨转移鼠数较少;病理检查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骨转移鼠数有边缘性统计学差异(P=0.058),以P组、B P组骨转移较少; 骨转归生物标记物-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检测显示B P组血清NT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7); B P组未见肺转移(P=0.036); ②唑来膦酸联合紫杉醇组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 (log rank=0.022).结论:唑来膦酸钠与紫杉醇联合处理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景  黄香  宋海珠  陈龙邦 《癌症进展》2011,9(6):631-638,645
目的 观察顺铂( Cisplatin,DDP)预处理化疗联合CIK细胞对B16恶性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探讨DDP预处理化疗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 induced killer cells,CIK cells)抑瘤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B16黑色素瘤模型,测量肿瘤体积,绘制...  相似文献   

12.
Lung cancer 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and a major therapeutic burden with poor survival rates. The discovery of rare cells with stem cell‐like properties in solid tumours is emerging as an important area of cancer research and may help explain the resistance of these tumours to current therapeutics. Despite rapid developments in cancer stem cell research in other solid tumours, progress in the lung has been hampered by an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pithelial stem cell hierarchy, the heterogeneity of disease and the lack of a suitable in vivo transplantation model to assess stem cell behaviour. In this review we critically discuss what is currently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normal stem cells and cancer‐initiating cells in lung tumour development, and briefly discuss strategies aimed at advancing the field of lung stem cell biology,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esign and manipulation of state‐of‐art mouse models.  相似文献   

13.
记忆性干细胞样T细胞(stem memory T cells,TSCM)是最近几年发现的一个细胞亚群,约占外周血中总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2%~4%,是记忆性T细胞的早期分化阶段,具有记忆性细胞和干细胞的特点,基因谱介于初始T细胞和中央记忆T细胞之间.记忆性干细胞样T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长期存活能力,这些特点使它们成为肿瘤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将简述记忆性干细胞样T细胞的一些特点,以及它们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自1989年1月至1991年10月,我们应用6~7个月龄的胎儿脾脏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IL-2)共培养3天后制备成胎儿LAK细胞,静脉输注或肝动脉插管灌注治疗中晚期肝癌18例.结果疼痛减轻16例,占88.9%;食欲增加14例,占77%;临床完全缓解2例,占11%;部分缓解14例,占77%;总有效率占88.9%(16/18).而且LAK细胞治疗后患者周围血OKT_4比率升高,OKT_8比率下降,说明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结果提示:①胎儿脾脏含有丰富的LAK前身细胞;②胎儿LAK细胞治疗中晚期肝癌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对LA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分化诱导剂苯乙酸钠是否能够增强LAK细胞的治疗效果,作者采用MTT法分析了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MKN-28和MKN-45对LAK细胞的杀伤敏感性均增强。另外,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粘附LAK细胞的活性亦增强。因此,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增强可能在于其增强了效靶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苯乙酸钠与LAK细胞相结合有可能增强LAK细胞治疗肿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CIK细胞在癌症患者外周血中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CIK细胞在癌症患者外周血与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对 145例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CIK细胞 (CD+ 3 CD+ 56)及NK细胞 (CD-3 CD+ 56)进行标记分析。结果 :在中、晚期实体瘤患者中 ,CIK细胞表达呈高水平 ,CIK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为 (9 4 5± 5 4 4%) ,在早期表达水平不高 ,为 (3 2 2±2 2 9%)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并不影响其在外周血中的水平。NK细胞水平不如CIK细胞明显 ,两者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CIK细胞在中、晚期恶性肿瘤外周血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 ,发挥其重要的抗肿瘤细胞免疫作用 ,并不受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疾病种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相关基础研究显示其对多种血液及实体肿瘤有显著杀伤活性,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其对肿瘤患者有明确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CIK细胞治疗肿瘤是一种前景广阔且安全的方法,因此建立规范的培养和应用标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Weihua Z  Lin Q  Ramoth AJ  Fan D  Fidler IJ 《Cancer》2011,117(17):4092-4099

BACKGROUND:

Large multinucleated cells (MNCs) commonly exist in tumorigenic cancer cell lines that are used widely in research.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s of MNCs to tumorigenesis are unknown.

METHODS:

In this study, MNCs were characterized in the murine fibrosarcoma cell line UV‐2237 in vitro and in vivo at the single‐cell level.

RESULTS:

The authors observed that MNCs originated from a rare subpopula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and were positive for a senescent marker, β‐galactosidase. In addition, MNC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majority of clonogenic activity when cultured in hard agar; they were more resistant to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than mononuclear cells; they could undergo asymmetric division (producing mononuclear cells) and self‐renewal in vitro and in vivo; and, most important; a single MNC produced orthotopic, subcutaneous tumors (composed mainly of mononuclear cells) that gave rise to spontaneous lung metastases in nude mice.

CONCLUSIONS:

The curr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owth of MNCs may be arrested under stress and that MNCs are highly resistant to chemotherapy and can generate clonal, orthotopic, metastatic tumors. Cancer 2011. © 2011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Wu YY  Huang Q  Dong J  Lan Q 《癌症》2008,27(1):109-112
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大部分肿瘤来源于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与正常干细胞一样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产生肿瘤组织团块中的各种增殖和分化的细胞。肿瘤干细胞可能来源于正常干细胞或分化细胞。干细胞niche是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通过提供抑制细胞增殖和生长的信号来维持干细胞于静止状态。干细胞niche功能异常会导致niche的数量增加,以及干细胞功能异常和数量增加。肿瘤干细胞可能在异常的niche中存活,打破这种异常的niche就会削弱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靶向肿瘤干细胞异常微环境的治疗策略可能是癌症治疗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实体瘤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i XG  Zhao P 《癌症》2006,25(6):775-778
干细胞与肿瘤细胞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可能是肿瘤细胞的起源细胞。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瘤中均分离和鉴定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群,称之为肿瘤干细胞。它们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肿瘤可能是一种干细胞疾病,这对认识肿瘤的发病机理和有效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