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当归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影响及其治疗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 ,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血小板粘附检测仪检测 3 9例活动期及 2 5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 3 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血栓烷B2 (TXB2 )、6-酮 -前列腺素F1a( 6-Keto -PGF1a)、血小板粘附率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 (vWF :Ag)水平。结果 患者组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活动期UC患者又明显高于缓解期UC患者 (P <0 0 5 )。当归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及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一般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当归注射液能明显抑制UC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 ,减轻炎症反应 ,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NF-a,IL-6,sIL-2R等因子在其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5例及对照组血清TNF-a,IL-6,sIL-2R的水平。分别比较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缓解期、正常对照组的TNF-a等细胞因子血清水平的差异;比较缓解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比较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轻、中度患者血清TNF-a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并观测TNT-a与IL-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a,IL-6,sIL-2R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患者血清TNF-a,IL-6,sIL-2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a,IL-6,sIL-2R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a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8476,P<0·05)。结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NF-a,IL-6,sIL-2R等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病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测定血清TNF-a,IL-6,sIL-2R水平可反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变化,并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 1 4 0 )含量与血小板平均容积 (MPV)的变化及其在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与自动血细胞分析系统 ,检测 32例活动期UC患者、2 5例缓解期UC患者及 30例健康对照者的GMP - 1 4 0含量、MPV大小 ,并评价活动期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结果 活动期UC患者GMP - 1 4 0含量、MPV分别显著高于与低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 (P <0 .0 1 ) ,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 ,此两指标仍有明显变化 (P <0 .0 5) ,且二者与UC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均呈显著相关性。结论 活化的小容积血小板是UC患者的一个特点。GMP - 1 4 0、MPV可作为UC患者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P -选择素的水平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 2 8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和 13例缓解期患者血浆P -选择素的含量。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血浆P -选择素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活动期组患者血浆P -选择素的含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P -选择素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 ,检测P -选择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及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参数MPV、D-二聚体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活动性的评价。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扩散比浊法和自动血细胞分析系统分析及免疫比浊法检测65例活动期和36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53位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参数MPV、D-二聚体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其间的关系,比较临床严重程度对MPV及D-二聚体及CRP的影响。结果:(1)、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CRP及D-二聚体与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缓解期患者MPV较正常对照组也降低(P0.05),缓解期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型UC患者MPV、CRP及D-二聚体水平与轻中型患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V、CRP及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UC)的活动性的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活动期、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不同时期中外周血中IL-8、TNF—α及ICAM-1的分子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TNF—α、IL-8及ICAM-1的表达较对照组和缓解期组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缓解组患者TNF—α、IL-8及ICAM-1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NF-α、IL-8及ICAM-1的水平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重度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8,TNF—α、ICAM-1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疾病活动性增高而增高,提示炎症免疫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与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的变化及在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价中的意义。方法检测活动期与缓解期UC患者及对照者GMP-140、MPV并进行比较。结果活动期患者GMP-140、MPV分别显著高于与低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二者与病情活动性及分型呈显著相关。结论GMP-140、MPV可为评价UC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4月医院克罗恩病患者50例为克罗恩病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为溃疡性结肠炎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二维灰阶超声、能量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分别测量炎症性肠病的肠壁厚度、血流分级、动脉阻力指数。结果超声诊断克罗恩病的准确率为92%,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准确率为84%;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肠壁内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壁内血流分级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缓解期肠壁内血流分级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缓解期的肠壁内动脉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缓解期的肠壁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灰阶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准确率高,并能评估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活动期、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不同时期中外周血中IL-8、TNF-α及ICAM-1的分子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TNF-α、IL-8及ICAM-1的表达较对照组和缓解期组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缓解组患者TNF-α、IL-8及ICAM-1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NF-α、IL-8及ICAM-1的水平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重度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8、TNF-α、ICAM-1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疾病活动性增高而增高,提示炎症免疫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和血小板激活状态的关系及丹参对其影响,并探讨丹参治疗UC疗效. 方法 UC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观察组(35例).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支持、对症常规治疗及柳氮磺吡啶,治疗组加用丹参静脉滴注.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用SH93钾能血液凝聚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用ELISA法检测P-选择索和血栓素B3(TXB2),并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肠镜检查情况和住院时间.选择同时期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和TXB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和TXB: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肠黏膜血管征象改善率(83.3%)、总有效率(83.3%)和住院时间[(41±9)d]也明显优于观察组[分别为34.3%、54.3%和(57±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UC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激活,可能是UC发生和发展主要因素之一;丹参可有效治疗UC,与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和抗氧化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凝血标志物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标志物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与血小板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活动期UC患者、20例缓解期UC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FPA、F1+2、AT-Ⅲ水平。结果血浆FPA、F1+2水平活动期UC患者高于缓解期UC及对照组,缓解期UC患者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活动期UC低于缓解期UC及对照组,缓解期UC患者低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UC患者随着疾病严重度加重血浆FPA、F1+2水平逐渐升高(P<0.05),血浆AT-Ⅲ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变范围扩大,血浆FPA、F1+2水平升高(P<0.05),血浆AT-Ⅲ水平下降(P<0.01)。结论 UC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FPA、F1+2、AT-Ⅲ水平的变化与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病变累及范围及血小板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林静 《现代保健》2011,(27):65-66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COPD的患者128例,分别测定急性加重期及治疗后缓解期的85例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136例健康老年人血小板参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PLT、P—LC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PV明显低于缓解期组(P〈0.01);缓解期组各项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对COPD患者病情判断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血清可溶性CIM0配体(sCIMOL)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UC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3例活动期UC患者、33例缓解期UC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sCD40L含量,并评价活动期UC患者病情轻重程度,规范治疗后复查血清sCIMOL含量。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sCIMOL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和对照组(P〈0.01),缓解期UC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sCIMOL含量无明显升高(P〉0.05);血清sCIMOL含量与活动期UC病情活动性、病情轻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468,0.617,P〈0.01)。结论活动期UC患者血清sCD40L含量显著升高,其可作为病情活动性、严重性及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血小板功能改变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同时测定69例2型糖尿病病人和14例正常人(K组)血小板ADP聚集率和血小板表面颗粒膜蛋白(CD62P和CD63)表达的变化,并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糖尿病病人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结果 与K组比较,B组和C组血小板ADP百分率显著升高,P值分别小于0.05和小于0.0l;A组、B组和C组血小板表面CD62P和CD63表达阳性率均显著升高,以C组最高;血小板ADP聚集率与CD62P和CD63表达的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和活化功能显著增强.尤其在伴有白蛋白尿的病人中,并参与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白细胞分类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85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作为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研究对象,其中活动期40例、缓解期45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病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分类计数、未成熟血小板分数,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未成熟血小板分数、白细胞分类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点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活动期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IPF比例明显高于缓解期、对照组患者(P 0. 05),N/L、IPF与ALT、AST、TB、ANA滴度、病情活动度均呈正相关(P 0. 05) ANA滴度、N/L、IPF均是患者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未成熟血小板分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益生菌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与缓解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和双岐三联活菌片,同时配以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和甲硝唑,同时配以综合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2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6.38%。结论益生菌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与缓解期颇具疗效,应该得到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FPA、F1+2、AT-Ⅲ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活动期UC患者、20缓解期UC患者及20例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血浆FPA、F1+2水平活动期UC高于缓解期UC及对照组、缓解期UC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活动期UC低于缓解期UC及对照组、缓解期UC低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UC患者随着疾病严重度加重及病变范围扩大,血浆FPA、F1+2水平升高(P<0.05)、血浆AT-Ⅲ水平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FPA与AT-Ⅲ、F1+2与AT-Ⅲ的变化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UC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FPA、F1+2、AT-Ⅲ水平的变化与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及病变累及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36例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以及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并把脓毒血症患者分为器官功能不全组和器官功能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脓毒血症患者CD62P和CD63及TXB2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6-keto-PGF1α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器官功能不全组CD62P和CD63以及TXB2均高于器官功能正常组(P均<0.01);而6-keto-PGF1α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处于高激活状态,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血小板激活指标可作为判断脏器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常并发广泛的血管病变。受损的血管内皮易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活化而释放和激活许多促凝物质〔1〕。为了解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的改变情况 ,对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进行分析。选取符合 1985年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 2型糖尿病患者 87例为病例组 ,其中男 4 7例 ,女 4 0例 ,平均年龄 (5 6 .9±15 .3)岁 ,无冠心病、肾病并发症。门诊健康体检者 92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 5 9例 ,女 33例 ,平均年龄 (5 2 .3± 12 .7)岁 ,均为尿糖阴性 ,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指标正常 ,内科检查正常。观察指标为血小板计数 (PL 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SF-3000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62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积分法)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PDW升高(P<0.05),肝硬化A级组PLT,B级、C级组PLT、MPV显著降低,B级、C级组PDW显著升高。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肝功能损害可能是血小板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