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淋巴滤泡在淋巴结内的分布及组成淋巴滤泡的细胞。描述了正常淋巴滤泡的发生,讨论了EDC出现与B淋巴细胞聚集发生的先后关系;探讨了实验条件下滤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灰尘颗粒在引流肺淋巴的淋巴结内的分布和淋巴结的组织变化。方法 :取成人和儿童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 ,石蜡切片。取肺切除术患者的肺门淋巴结作超薄切片。结果 :尘细胞和灰尘颗粒分布于淋巴结被膜、淋巴窦和髓索内。肺门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的光密度比气管旁淋巴结高 ,成人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的光密度高于儿童的淋巴结。成人淋巴结的血管密度与儿童淋巴结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在引流肺淋巴的淋巴结内 ,肺门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内的灰尘颗粒明显多于气管旁淋巴结 ,成人淋巴结灰尘颗粒比儿童多。在成人 ,灰尘颗粒引起淋巴结的淋巴组织减少 ,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  相似文献   

3.
陈东  陈爱军 《解剖学杂志》1998,21(5):393-396
目的:研究大鼠淋巴结淋巴滤泡的生后发育,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及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了大鼠Guo窝淋巴结内淋巴滤泡的发生,结果:生后18天始,淋巴结浅层皮质内sIgM阳性B淋巴细胞聚集形成初级淋巴滤泡,生后3周ED-5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出现,随着鼠龄及体重的增长,初级淋巴滤泡不断扩大,每个淋巴结构淋巴滤泡数亦增多,生后13周滤泡数达高峰,平均每个淋巴结86个,13周以后体重缓慢增长,淋巴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淋巴结淋巴滤泡的生后发育.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及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了大鼠腘窝淋巴结内淋巴滤泡的发生.结果:生后18天始,淋巴结浅层皮质内sIgM阳性B淋巴细胞聚集形成初级淋巴滤泡.生后3周ED-5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出现.随着鼠龄及体重的增长,初级淋巴滤泡不断扩大,每个淋巴结内淋巴滤泡数亦增多.生后13周滤泡数达高峰,平均每个淋巴结86个,13周以后体重缓慢增长,淋巴滤泡数逐渐下降.生后8周时,次级淋巴滤泡出现,ED-5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亮区.结论:初级淋巴滤泡形成过程中B淋巴细胞聚集可能诱导局部网状细胞分化成滤泡树突状细胞;发育期间淋巴滤泡数随体重增长而增加可能与某些决定机体生长的因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内淋巴囊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60侧(左36,右24)正常成人的内淋巴囊,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的内淋巴囊压迹处,大小约9.2×10.0mm;另外还注意了内淋巴囊与周围结构(特别是乙状)的毗邻关系,从而提出手术入路的新设想,供临床应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尘粒在人胸腔淋巴结内的沉积及其对于淋巴结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切片、超薄切片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儿童和成人以及非吸烟者和吸烟者淋巴结的尘粒分布和结构变化。结果:成人组淋巴结的光密度和血管密度比儿童组高,吸烟组肺门淋巴结的光密度比非吸烟组高。尘细胞主要分布于髓索内,含有吞噬体、次级溶酶体和残留体。在成人组、非吸烟组和吸烟组,尘粒在淋巴结内明显沉积。髓索增厚,髓窦变窄,胶原纤维增生。淋巴组织减少,皮质变薄。结论:成人胸腔淋巴结的尘粒沉积显著,特别是吸烟者淋巴结。尘粒沉积可引起淋巴结结构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我们观察了幼年小白鼠腘淋巴结淋巴窦的超微结构,窦壁由腔面向外一般出3层构成:(1)一层连续的内皮;(2)由一薄层细胞间质构成的基膜;(3)一层外膜网状细胞及其扁平的突起。内皮细胞核扁圆,异染色质细小,核仁不明显,胞质极薄,含粗面内质网极少,而有大量的吞饮小泡。细胞邻接处相互重叠或嵌合,有20nm宽的间隙相隔。有的地方可见不发达的细胞连接。当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穿越内皮时,可出现临时性间隙,内皮边缘与穿越细胞相贴。基膜由电子透明的无定形基质及细的胶原原纤维构成。外膜网状细胞的核异染色质较多,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含许多粗面内质网而很少吞饮小泡。外膜网状细胞之间常见0.5μm宽的间隙。在窦腔内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星状的网状细胞等。由于小白鼠腘淋巴结的淋巴窦小,故窦内星形的网状细胞很少,其超微结构特点,与外膜网状细胞及淋巴组织内的网状细胞相似,在突起的切面上,常见包有小束的胶原原纤维。巨噬细胞较多,形态不规则,常贴附于内皮细胞表面,核椭圆,常有凹陷,胞质丰富,含许多溶酶体。在取材前1h,于足垫注射中国墨汁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了大量粗的墨汁颗粒。本文认为,淋巴窦壁可能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证实哺乳动物颈部血淋巴结的存在 ,并探讨其形态学特征。方法 取健康雄性家犬颈部淋巴结 13个 ,行常规HE染色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果 所获取的 13个淋巴结中有 6个是血淋巴结 ,表现为髓窦内含有大量红细胞 ;而其他 7个普通淋巴结内罕见红细胞。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哺乳动物颈部也存在着血淋巴结 ,可能参与了哺乳动物颈部的防御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向小鼠采用一次及多次注入T细胞促有丝分裂剂植物血凝素铝吸附物(Alum-PHA)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淋巴小结的形成。实验分1次注入及3次注入组,不同时期取出guo淋巴结后,用免疫组化法、三维重建进行观察。结果:(1)淋巴结中大量次级淋巴小结形成,说明淋巴小结的形成不但与刺激T细胞有关,而且与活化巨噬细胞有关。(2)1/3量注入组产生的淋巴小结数比全量1次注入组产生的多;但第12周末不同组别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治疗甲状腺癌手术清除淋巴结和放射治疗范围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例新生儿及婴儿尸体上,用普鲁士兰氯仿溶液向甲状腺侧叶的实质内注射,观察其淋巴引流及颈淋巴结。结果:①甲状腺侧叶的淋巴引流主要注入同侧颈深上、中、下淋巴结,气管旁、气管前淋巴结,喉前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②此外,有些淋巴管经颈深淋巴结后注入同侧的副神经淋巴结和下颌下淋巴结;③还有部分淋巴管越过中线注入对侧的颈深中、下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结论:患甲状腺癌时,不仅要清除同侧的颈深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还要注意对侧的颈深中、下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的清除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大鼠心房室结区血管活性肠肽神经的分布和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和放射免疫测定研究了大鼠心房室结(AVN)区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和含量,发现房室结区不仅含有VIP神经纤维而且含有VIP神经细胞。结果提示AVN的VIP能神经可能在房室传导等心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舌的淋巴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例尸体上,用间接的淋巴管注射方法,观察了舌的集合淋巴管及其所注入的局部淋巴结。舌前部集合淋巴管多为1~2条,主要注入颏下淋巴结。舌中央部集合淋巴管多在两侧颏舌肌间吻合成网,再合成1~2条集合淋巴管,主要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和颈总动脉分歧处的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群。舌侧部的集合淋巴管多为3~4条,主要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和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舌后部集合淋巴管多为2~3条,几乎全部注入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1806例受检者的体表窦房结电图检查结果,常规心电图均诊断为窦性心津。其中正常人861例,各类心脏病患者945例。根据有无表示窦房结活动的特征性“P前波”,正常人中存在窦性心律(包括窦性心律、窦房及窦房结内游走心律)者828例,房性自主心律33例(占3.8%)。各类心脏病患者存在窦性心律者852例,房性自主心律93例(占9.8%)。正常人的窦房传导时间男女分别为44.73±15.36及43.32±13.45毫秒(P>0.05)。本研究说明,少数正常人确实存在房性自主心律,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有关;心脏病患者出现持续性房性心律与其窦房结起搏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鼠窦房结中央区细胞类型的形态特征和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澈  陈彩云 《解剖学杂志》1998,21(5):402-407
目的:为研究起搏机需辨认,计数和分离大鼠窦房起搏(P)细胞,方法:根据最早起搏点和细胞电位记录确定大鼠窦房结中央区位置,取窦房结连续切片,HE和Masson染色,以光镜,图像仪及电镜辨认,分析窦房结内各类细胞形态学特点和各类细胞数量,结果,从细胞大小,外形,染色浓淡,核/胞浆比,核面积和核灰度,肌原纤维分化程度等指标,可区分各类细胞,并算出各类细胞的数量比,结论:确立了各类细胞的辨别标准,中央区P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蛋白和mRNA在大鼠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皮肤淋巴管内皮的表达模式,明确VEGFR-3在胚胎淋巴管发生中的生物功能.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对61例大鼠胚胎第15 d和第21 d皮肤组织进行VEGFR-3蛋白和mRNA检测.结果皮肤淋巴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VEGFR-3蛋白和mRNA,在大鼠胚胎发育的第15 d和第21 d,VEGFR-3蛋白在淋巴管内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8.71%(12/31)和73.33%(22/30),第21 d胚胎皮肤淋巴管内皮VEGFR-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第15d胚胎淋巴管内皮VEGFR-3蛋白的表达水平(χ^2=7.408 P〈0.01).VEGFR-3 mRNA在淋巴管内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1.29%(19/31)和80.0%(24/30).结论1.大鼠胚胎皮肤淋巴管阳性表达VEGFR-3蛋白和VEGFR-3mRNA.2.随着大鼠胚胎的发育,VEGFR-3蛋白和mRNA在皮肤淋巴管的阳性表达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3.VEGFR-3在大鼠胚胎皮肤淋巴管的发育中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于苏国  王健本 《解剖学报》1997,28(2):179-183
为了探讨神经肽对心功能的调节,用6-羟多巴胺化学损毁大鼠以及交感神经纤维后,观察了动物心电图的变化,而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放射免疫测定观测了窦房结构神经肽Y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同时应用组织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生化测定观测了窦房结区去甲肾上腺素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对狗心淋巴回流障碍时窦房结亚微结构及ECG改变进行了研究。ECG显示:心率加快,S-T段抬高,T波方向改变和P-R间期延长。窦房结的明显变化是线粒体脱嵴呈空泡状,有时见多个线粒体空泡融合成大泡。心肌细胞膜断裂,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微丝断裂,溶酯体增多,但糖原颗粒减少。此变化可能与淋巴郁滞后结缔组织的反应性改变有关。结果为某些心脏疾病机理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胃癌组织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胃癌淋巴转移机制。方法取人胃癌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组织块,常规固定,树脂包埋,半薄切片,光镜下定位,检出淋巴管经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人胃癌中心区未见淋巴管;胃癌周边区较正常区淋巴管增多(t=3.270,P=0.002),管腔较小(t=-5.315,P=0.000),开放连接增多(χ2=12.895,P=0.000),淋巴管破坏增多(χ2=15.674,P=0.000);淋巴转移组胃癌周边区比无淋巴转移组胃癌周边区淋巴管多(t=2.523,P=0.021),被破坏的淋巴管多(χ2=5.281,P=0.022),开放连接/非开放连接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7,P=0.641)。结论人胃癌周边区存在淋巴管新生;胃癌细胞可能是通过胃癌周边区被破坏的淋巴管进行转移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卵巢淋巴孔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隋梅花  李继承 《解剖学报》2001,32(3):220-222,T004
目的 研究人类卵巢淋巴孔的超微结构 ,并与动物卵巢或卵巢囊淋巴孔比较以探讨其功能。 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新鲜卵巢组织 ,进行常规和NaOH消化扫描电镜观察 ,应用Elescope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人类卵巢淋巴孔作定量处理。 结果 在扫描电镜下 ,人类卵巢上皮细胞可区分为扁平细胞和立方细胞。在立方细胞间、立方和扁平细胞之间有成簇或散在分布的淋巴孔 ,其直径 1 80± 0 82 μm ,周长 6 2 7± 2 6 5 μm。同时发现卵巢囊腺瘤瘤壁外表面也存在淋巴孔。 结论 人类正常卵巢上皮细胞之间 ,以及卵巢囊腺瘤瘤壁外表面都存在卵巢淋巴孔 ,藉卵巢淋巴孔使卵巢内淋巴管与腹膜腔相沟通 ,并为解释卵巢肿瘤早期腹腔转移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