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院1985年以来应用食道低张双对比造影诊断,并经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证实贲门炎20例,现将临床、胃镜、病理和x线表现加以总结并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4~78岁,平均55岁。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剑突下或上腹隐痛不适8例,烧灼感2例,上腹部饱胀感9例,进食不畅或阻塞感6例,返酸嗳气1例。 20例共作24次胃镜检查。检查1次者14例,2次者3例,3次者2例,4次者1例。胃镜下所见炎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数字化成像自然法食道双对比造影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接受数字化成像自然法食道双对比造影(双对比法)检查患者585例的检查结果,与同期于我院接受传统食道造影法(传统法)检查的115例患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数字化食道双对比造影的585例中,发现病变468例,其中食道癌246例(早期食道癌51例,中晚期癌195例),食管炎症、静脉曲张等良性病变222例,正常117例;传统法115例中,发现病变76例,其中食道癌65例(早期食道癌3例,中晚期癌62例),良性病变11例,正常39例。结论数字化成像自然法食道双对比造影检查与传统法食道造影检查相比,显示更清楚,病变检出率更高,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贲门癌在胃癌中居第二位。由于食管胃连接处(即贲门部)生理解剖结构复杂,位置特殊[1],在以往单对比造影检查中.一直是放射科医师难以检查的部位。Eisenbund[2]指出贲门部癌漏诊率要比其它部位高出4借。为提高资门癌的X纹诊断水平.本文总结分析了IOO例责门癌病例.着重就贯门肠的X线检查方法及其诊断价值进行讨论。资料与方法我们于1980年8月至1989年8月间,采用双对比遗搬检查诊断10()例贸门癌病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24例,年龄39~78岁。主诉有吞烟困难、上消化道出血、上腹胀痫不适等。造影前使用低张药物,服产气剂,钡剂浓…  相似文献   

4.
王建国 《攀枝花医药》1998,20(1):17-17,40
本文通过对15例食道贲门粘膜撕裂病人胃镜诊断分析,探讨胃镜对治病的正确诊断。15例中13例为贲门撕裂,1例食道远蠕撕裂,贲门下撕裂1例,总计21个裂口10个裂口有活动性出血,4例因饮酒,1例因腹用阿斯匹林诱发本病,结合病史和急查胃镜可在48小时正确认断本病。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性 ,4 8岁 ,左颊粘膜外生性肿块 8月入我院口腔科就诊。做左侧颊部肿块活检病理诊断 :左颊粘膜疣状鳞癌可能性大 ,于 1999年 1月 4日来我科就诊。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 (KPS 90 )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左颊粘膜靠近臼后三角区可见 1 5× 1 5× 0 5cm外生性肿块 ,周围无糜烂 ,心肺无异常 ,腹部未扪及肿块及结节。为明确诊断 ,我科再次作左颊粘膜肿块活检 ,镜检示 :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 ,乳头较宽、密集 ,与表面垂直向下延伸 ,推压周围组织。乳头表面可见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瘤细胞分化好 ,细胞大 ,浆嗜酸性 ,有细胞间桥。核…  相似文献   

6.
胃癌的治疗,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胃癌的诊断在于X线、内窥镜、病理紧密配合,X线检查作为首要方法。我们近5年来采用双对比造影法,均经内窥镜活检及手术证实的12例早期胃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显示病灶有关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琳  安鹏  杨玲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S):113-113
胃良性溃疡在双对比造影像上有其特殊的表现。本文收集有较完整资料的69例胃良性溃疡病例,均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现对其双对比造影时各种表现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双对比造影对早期胃癌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X线双对比造影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18例早期胃癌,对其进行X线双对比造影,分析造影所见及其病理基础.结果:早期胃癌直径大部分在0.5~4.0cm之间.其主要X线表现为局限性胃壁伸展不良,浅面凹陷和黏膜纠集等.结论:合理的X线检查能发现早期胃癌,良好的双对比造影对早期胃癌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双对比造影对浅小病变的诊断价值合肥铁四局中心医院放射科刘尊清常规钡餐检查,对胃部浅小病变的诊断受到很大的限制,以往被认为广合理”的漏诊。本文根据“1500例胃双对比造影检查,从中选取了病变范围在互厘米左右,高/深度小于0.5厘米的栈小病变。着重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院1989年~1995年行上消双对比造影显示典型溃疡龛影154例,其中仰卧左后斜显示胃部龛影为60%.俯卧左前斜为7%.半立右后斜为21%,三者联合使用显示龛影的正确率为88%,如配合其它体位进行双对比造影,95%以上不同部位及不同形态的胃溃疡病均可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双对比钡餐造影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25例早期胃癌,对其接受的双对比钡餐X线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早期胃癌,位于胃窦部15例,胃体部7例,胃底部3例。10例结节隆起型,5例表浅型,10例凹陷型。结论:优良的双对比钡餐造影能准确发现早期胃癌,对早期胃癌的定性和定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琳  安鹏  杨玲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8):113-113
胃良性溃疡在双对比造影像上有其特殊的表现。本文收集有较完整资料的69例胃良性溃疡病例,均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现对其双对比造影时各种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双对比造影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110001)徐荣天双对比造影是将硫酸钡和气体同时充入胃内,借气体托衬薄层硫酸钡对粘膜表面结构做以细致描写的一种X线检查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双对比造影可以显示胃小区和胃小沟这些微小固有...  相似文献   

14.
胃双对比造影的X线诊断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放射科李利民关键词X线诊断;胃双对比造影胃双对比造影技术发展20多年来,已被各级医院普遍推广和运用,它是发现胃部较小、较早病变的主要手段。回顾我院开展胃双对比造影10余年的临床实践,达到双对比效果的仅占40%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检查对浅表淋巴结疾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SMI、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浅表淋巴结疾病的检出情况和诊断效能。结果:病理活检结果显示,100例患者共123枚浅表淋巴结,其中,反应增生性淋巴结21枚,炎性淋巴结15枚,淋巴瘤48枚,转移性淋巴结39枚;两种检查方法对浅表淋巴结疾病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恶性浅表淋巴结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漏诊率和误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与超声造影检查在浅表淋巴结疾病中的诊断效能相当,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报导12例大肠绒毛状腺瘤在对比对造影的特征性表现。这下象是肿瘤表面呈粗细不均之同格状或颗粒状,肿瘤边级叶分叶状或毛糙模糊。本资料蜉此病来变率高及可能伴存大肠同时或异时龄肿瘤的特点。最后对本病恶变的X线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结肠憩室伴憩室炎的双对比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对比造影对结肠憩室伴憩室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双对比造影共明确诊断结肠憩室10例,伴有憩室炎6例。结果 位于盲肠、升结肠憩室4例,位于升结肠、全横结肠、降结肠2例,位于左半横结肠及降结肠上段2例,位于升结肠1例,位于盲肠1例,憩室直径为2~20mm,数目单发2例,多发8例,10例结肠憩室中有6例伴有憩室炎。对其中2例憩室内钡剂排空进行观察。结论 双对比造影在显示结肠憩室的位置、形态、大小及有无炎症上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成伟  方佳  孙磊  冯祥太 《农垦医学》2001,23(4):255-256
脑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 ,可致残并危及患者生命。无创性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有助于确定颅内大血管的状态 ,以及缺血性病变的严重程度。本文旨在评价MRA对脑血管病变的显示能力和临床诊断价值。1 材料和方法从 2 0 0 0年 3月~ 9月间MRI诊断脑梗塞的病例中 ,筛选出行MRA检查发现有病变的患者 31例。其中男 2 0例、女 1 1例 ,年龄为 38~ 89岁 ,平均60 .9岁。应用GESinginMR/i1 .5T超导型MR机 ,头部线圈 ,SE序列行矢状、冠状、横断面扫描。自旋回波T1WI:TR50 0ms .TE1 1ms ;快速…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好发于食管下段,中段次之,上段较少,食管双对比造影是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搜集经关节镜证实的膝关节双对比造影36例,并与其进行对照、分析,以探讨膝关节对比造影的实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关节造影基本操作步骤:用绷带扎紧膝关节上缘,用注射器由膝部内或外侧刺入关节腔内,尽量抽尽积液,注入约5mL复方泛影葡胺造影剂,再注入约40mL空气,令病人俯卧,缓慢屈伸关节,使造影剂均匀分布,并避免产生气泡形成假影。用关节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