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对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影响。方法:对到本院就诊的已排除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尿蛋白/尿肌酐(UACR)测定,筛选出符合30 mg/g≤UACR≤300 mg/g的患者202例,其中正常高值血压组86例,正常血压组116例,分析两组UACR差异。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UACR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0.08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常高值血压与糖尿病MAU呈独立相关。结论:正常高值血压是糖尿病性MAU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清蛋白尿(MAU)的出现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2例,调查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病程、糖尿病、吸烟、体质量指数(BM I)、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以及合并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以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24 h尿微量清蛋白,再按尿微量清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正常清蛋白尿组(〈30.0 mg/24 h)和微量清蛋白尿组(30.0~300 mg/24 h),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及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别,而微量清蛋白尿组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清蛋白尿组(P〈0.05)。对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提示MAU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微量清蛋白尿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独立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郭红丽 《当代医学》2021,27(8):87-8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UACR分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组(UACR≥30 mg/g,n=72)和正常蛋白尿组(UACR<30 mg/g,n=228)。糖尿病肾脏疾病组又分为大量蛋白尿组(UACR≥300 mg/g,n=62)和微量蛋白尿组(30≤UACR<300 mg/g,n=10)。检测血清25-(OH)-D、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24h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UNAG)和Cr浓度,计算UNAG/Cr比值。分析UACR及UNAG/Cr与25-(OH)-D的关系。结果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程延长,UACR水平逐渐升高(P<0.05)。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BMI、HbA1c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随着UACR水平逐渐升高,患者高血压比例升高(P<0.05)。随着UACR水平逐渐升高,TG、25-(OH)-D逐渐降低(P<0.05)。大量蛋白尿组eGFR明显低于微量蛋白尿组和正常蛋白尿组(P<0.05)。UACR与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HbA1c、TG相关(P<0.05)。UACR、UNAG/Cr与25-(OH)-D呈负相关(P<0.05),eGFR与25-(OH)-D无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缺乏较为普遍,25-(OH)-D和肾脏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5羟维生素D缺乏可能通过影响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导致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6例(男性68例,女性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8,采用依折麦布10 mg/d联合瑞舒伐他汀10 mg/晚)与对照组(n=48,仅用瑞舒伐他汀10 mg/晚),给予标准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1年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粥样斑块变化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及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TC、LDL-C及hs-CRP水平下降更为显著[(3.21±0.58) mmol/L vs (3.72±0.80) mmol/L、(1.87±0.43) mmol/L vs (2.33 ±0,64) mmol/L、(1.31±1.73) mg/L vs (2.27 ±2.69) mg/L,P<0.05].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3.2±1.2)mm vs(4.2±1.5)mm,P<0.05],亦明显好于对照组[(3.2±1.2)mm vs(3.8±1.4)mm,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③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2.1%),稳定型心绞痛2例(4.2%),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6.3%,显著低于对照组(6.3% vs 22.8%,P<0.05).结论 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药物可更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与炎性因子,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阿卡波糖对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了解其对IGT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139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73)接受阿卡波糖50 mg,3次/天;对照组(n=66).两组平均随访年限为(1.6±0.3)年,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新发生的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阿卡波糖可以显著降低IGT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减少11.53%(P=0.017),新发生的心绞痛的发生率减少11.80%(P=0.029),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减少11.39%(P=0.012),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34.72%(P<0.001).  相似文献   

6.
刘国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31-1332
目的:探讨踩臂指数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483例(年龄≥60岁)经冠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分为PAD组(ABI≤0.9,n=144)和非PAD组(ABI>0.9,n=339),随访1年。结果:PAD组共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住院、冠状动脉血运重建)49例(34.0%),高于PAD组的59例(17.4%);(P=0.001)。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ABI(OR=2.45),糖尿病(OR=2.01),年龄(OR=1.74),陈旧心肌梗死(OR=1.65)。结论:ABI是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使用辛伐他汀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早期使用辛伐他汀对其急性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 86例U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 (n =4 5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n =4 1) ,观察用药前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组用药后总胆固醇 (TC)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 -C)比用药前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UA患者早期使用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胡硕强  梁峰  李宁 《中外医疗》2010,29(13):23-24,2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衰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为防治慢性心衰早期肾损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12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他汀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2组患者治疗3个月前后TG、TC、LDL-C、Scr、Bun、MAU、hsCRP值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后以及两组治疗后比较,TG、Scr、Bun值均无显著性差异;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他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C、LDL-C、MAU、hsCRP值均显著降低(P〈0.05);MAU、hsCRP相关性分析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4)。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衰早期肾损害有保护作用,他汀类抗炎作用是其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 madia thickness,CIMT)与低度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T2DM患者460例,检测CIMT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根据UACR四分位切点将全部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0<Q1<7.06 mg/g(n=112),7.06≤Q2<8.91 mg/g(n=118),8.91≤Q3<12.10 mg/g(n=115),12.10≤Q4<30.0 mg/g(n=115)。收集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IMT和UACR的相关性。结果: Q1-Q4组CIMT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30.36%、38.14%、45.22%、53.91%,且CIMT与UACR呈正相关(r=0.30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CR与CIMT增厚发生率相关(OR:1.166,95%CI:1.080~1.259,P<0.01)。 结论: 随着UACR升高,CIMT增加。UACR是T2DM患者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例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其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n=66)、微量白蛋白尿组(30 mg/g≤UACR<300 mg/g,n=64)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n=70)。并采用Lp-PLA2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Lp-PLA2组(Lp-PLA2<104 ng/ml,n=66)、中Lp-PLA2组(104 ng/ml≤Lp-PLA2<161 ng/ml,n=67)和高Lp-PLA2组(Lp-PLA2≥161 ng/ml,n=67)。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间变量差异;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相关分析Lp-PLA2与各指标间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p-PLA2对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预测价值。结果 大量白蛋白尿组Lp-PLA2水平明显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临床效益和风险。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Scr265~442μmol/L)患者214例,剔除12例消化道出血者,最终202例患者进入临床研究,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1例,给予基础治疗及阿司匹林(75 mg/d口服);对照组101例,给予基础治疗及安慰剂(3粒/d)。2组均随访2年,以Scr水平较基线值增加1倍,或需要进入血液透析作为为主要研究终点,以主要心血管事件作为次要研究终点。结果 (1)治疗2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达到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8%、24.8%(P>0.05)。(2)观察组次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9%vs 20.8%,P<0.01)。(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vs 3.0%,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努尔巴哈提  妮莎 《重庆医学》2015,(25):3547-354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TIMI 危险评分与血浆 N 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及血清肌钙蛋白Ⅰ(TN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照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患者进行 TIMI 危险评分,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n=23)、中危组(n=34)、高危组(n=41),采用 AQT 快速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浆 NTpro-BNP 及 TNⅠ水平,研究 TIMI 危险评分、NTpro-BNP 及 TNⅠ的相关性。结果TIMI 评分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临床上对于不同分型疾病的判断具有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IMI 危险评分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其中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均较3个月和治疗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高危组各个时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危和中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低危、中危、高危组患者随着 TIMI危险评分的升高,NTpro-BNP 和 BNP 水平均升高,NTpro-BNP 升高更加显著(P <0.01)。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可知,NTpro-BNP 与 TIMI 呈正相关(P <0.01),与 TNⅠ呈正相关(P <0.05);TIMI 与 TNⅠ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TIMI 危险评分与 NTpro-BNP 相关性良好,而且与 TN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术前测定 6 5例连续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 (PCI)术患者 [31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和 3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CRP <3.0mg l(30例 )和CRP≥ 3.0 (35例 )两组 ,观察患者临床特征 ,并随访 7.0± 3.5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 :术前血清CRP水平在ACS比SAP组高 [(12 .6± 4 .2 )比 (4 .8± 1.2 )mg l,P <0 .0 1];术后随访 7.0± 3.5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CRP高者远高于CRP低者 (2 5 .7%比 10 .0 % ,P <0 .0 1)。结论 :术前血清CRP水平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置入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这提示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支架置入术前炎症细胞活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与尿微量白蛋白(MAU)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160例行PCI治疗并于1年[平均随访(10.2±2.5)个月]内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的冠心病患者。通过术前MAU的测定及术后1年内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支架内再狭窄与否的结果,分为无再狭窄组(NISR)(作为对照组)及再狭窄组(ISR)。依据再狭窄组中植入支架的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结果ISR组MAU水平(60±19)mg/L,较NISR组(41±17)mg/L明显增高(t=5.109,P〈0.05);ISR组三支组MAU水平(83±12)mg/L较双支组(58-4-7)mg/L明显增高(P〈0.05),双支组MAU水平较单支组(38.9±2.0)mg/L明显增高(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可能是预测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成银宏  傅国胜  唐欧杉  陈钟良  秦丰明 《浙江医学》2011,33(9):1263-1264,1268
目的 评估对于未行血运重建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未行血运重建的NSTE-ACS患者68例,均在常规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其中34例(强化组)予阿托伐他汀40mg/d,1个月后20mg/d维持;另34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10mg/d,疗程至少6个月。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个月行血脂、肝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及严重心血管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T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强化组治疗后6个月TC、LDL-C、hs-CRP均明显改善(P<0.05)。住院期间强化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3例,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强化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而且强化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对照组亦明显减少(P<0.05)。结论 对于未行血运重建的NSTE-ACS患者,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其安全性和低剂量相当。  相似文献   

16.
何春  邰迎东  吴翔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0):1352-1355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病人应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降低血脂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联合用药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28例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脂血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用药情况将病人分为3组,未规律服用降脂药超过6个月的病人纳入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40 mg)和合剂组(阿托伐他汀20 mg联合依折麦布),对比各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的血脂变化情况,统计各组2年内缺血性卒中终点事件、心血管意外、周围血管闭塞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病人治疗6个月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 0.05~P < 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合剂组治疗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而阿托伐他汀组和合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合剂组因缺血性卒中再次发作而住院治疗者均少于对照组(P < 0.05),而合剂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合剂组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合剂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脂血症,尤其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应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可安全有效地达到更佳的降脂效果,且在脑卒中二级预防及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方面提供相似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依折麦布10 mg/d,n=41)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38)。治疗2周后检测患者血脂、丙氨酸转氨酶(ALT)、磷酸肌酸激酶(CK)水平,并观察两组治疗2周内心血管事件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胆固醇水平下降较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清sCD40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并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方法入选80例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替罗非班组(40例)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首先给予负荷量0.4μg/(kg·min)持续30min,继而给予维持量0.1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48h;常规治疗组(40例)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于用药前和持续用药48h后,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与替罗非班组在持续用药48h后,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36.27±15.89)%、(9.04±6.16)%,与基线(49.88±11.81)%、(47.73±10.31)%比较均有下降,且替罗非班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替罗非班组的sCD40L水平由(1.69±1.16)ng/ml降至(0.54±0.48)ng/ml,有显著性差异,而常规治疗组下降不显著。治疗前后两组hs—CRP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0d,替罗非班组2例有顽固性心绞痛发作;对照组5例有顽固性心绞通发作,1例再发心肌梗死,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盐酸替罗非班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降低sCD40L水平,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166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81例)和氯吡格雷组(8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即刻给予氯吡格雷300mg,随后每次75mg,每日1次,连续服14d后观察两组间复合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发生9例主要心血管事件,对照组20例,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均无主要和次要出血事件,氯吡格雷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氯吡格雷组3例,对照组2例,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以降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近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及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2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A组(阿司匹林组)67例,首剂150mg/d,而后100mg/d;B组(氯吡格雷组)68例,首剂300mg/d,而后75gm/d;C组(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67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随访2年,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抗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住院期间及随访2年中均能降低心脑事件发生,但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心绞痛(AP),心律失常,心力衰竭(HF)发生危险C组优于B组(但P>0.05),优于A组(P<0.05),而B组优于A组(但P>0.05);随访2年中,复发性AP,再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心律失常、HF、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等,C组明显比A组减少(P<0.05).同时,3组治疗6周后,P-选择素、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C组在降低上述5项炎症物作用优于B组(P<0.05),优于A组(P<0.05);B组作用优于A组,但P>0.05.3组治疗6周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比(E/A)(3组P均<0.01),上述3项指标改善C组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优于A组(但P>0.05);同时3组治疗1年和2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颈内动脉(ICA)的IMT和颈总动脉(CCA)的IMT(P均<0.05~0.01),上述作用C组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而B组优于A组(但P>0.05).3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且一直用2年,能明显减少住院和随访期心脑事件发生,明显抑制炎症因子,改善收缩/舒张功能,减少ICA/CCAIMT,且安全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