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内皮祖细胞(EPCs)在体内、外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能力。方法将兔自体外周血 EPCs 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按联合培养时细胞增殖率最大时配比(EPCs ∶ BMSCs =1∶2)体外培养(联合培养组),在体外采用实时定量 PCR 方法检测成骨相关细胞因子 Osteonectin 、Osteopotin 、Col-1及成血管相关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于培养3、7、14 d 观察表达量的变化并与单纯 EPCs 及 BMSCs 组比较;将单纯 EPCs 、BMSCs 及联合培养组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到兔四肢肌袋内,于移植后2、4、8周观察组织工程骨生长情况,同时制成组织切片行 CD34、CD105、ZO-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 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光密度值,比较3组工程骨表达量变化。结果3、7、14 d Osteonectin 、Osteopotin 、Col-1、VEGF 各组表达均逐渐增高,其中联合培养组增高最明显,且各时间点表达量最高(P<0.01);2、4、8周兔四肢肌袋内的组织工程骨中联合培养组细胞复合的工程骨随时间延长成骨增加最明显,新生血管长入最多,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CD34、CD105、ZO-1表达最明显(P<0.01)。结论自体 EPCs 与 BMSCs 相互作用,在体内、体外均可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  相似文献   

2.
肖仕辉  韦积华  韦庆军 《广东医学》2012,33(11):1680-1682
组织工程骨经过大量试验研究证明是修复骨缺损较理想的方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但在临床应用方面仍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受制于组织工程骨血管网缺乏造成的细胞供养障碍而导致失败.组织工程骨血管化贯穿整个移植修复过程,对骨再生与融合的方式及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研究表明,单纯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出的组织工程骨厚度不能大于0.7 mm,仅能培养出微小的颗粒状组织工程骨,否则骨块中心的成骨细胞将因缺少营养而死亡,因此使其应用受到了明显限制.由此可见充足的营养对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至关重要,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是解决其营养和代谢的唯一途径[1-2].  相似文献   

3.
由各种创伤、感染、先天畸形、恶性肿瘤等造成的大范围、大节段骨缺损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其修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多年来,许多研究者摸索了大量修复骨缺损的方法,先后经历了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异种移植、人工组织代用品及组织化人工骨几个阶段,但都存在不足。现今组织工程骨在组织工程学中研究较多,发展较快,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临床应用时却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经进一步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4.
由于外伤、肿瘤术后及整形外科等原因可以造成骨组织缺损、功能丧失,临床上多采用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来修复治疗,但二者均有明显不足。随着组织工程的提出与发展,组织工程人工骨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被证明是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但是单纯人工骨构建方法在静态培养条件下不能建造出厚度〉0.7cm的骨组织^[1],应用生物反应器和灌流培养体系则可明显提高其成骨能力。复合物植入体内后,细胞只有在200μm之内才可以通过血液弥散营养和氧气而存活^[2]。因此解决成骨区血供的问题成为了骨组织工程领域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骨矿物相材料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是一种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接近骨矿物相,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和原位固化性能,来源丰富,使用方便,被誉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革命性进展。本就碳酸化羟基磷灰石近年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灌注成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3只恒河猴的25个胫骨上制备20mm的骨膜与骨缺损,依据填充的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五组,A组:β-磷酸三钙(β-TC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血管束;B组:β-TCP+血管束;C组:β-TCP+BMSCs;D组:β-TCP;E组:空白对照。术后4、8、12周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SSmax)和基线值(SIbeseline),拍摄恒河猴胫骨X线片并计算其透光度,同时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术后4、8、12周A组的SSmax值最高,术后8周与4周相比SSmax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03)。术后8周A组5个样本的同位素计数比值与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的SSmax呈正相关关系(rs=0.899,P=0.038),术后12周A组5个样本的SSmax与X线片透光度呈负相关(rs=0.892,P=0.042)。结论SI-T曲线的SSmax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情况,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高灵敏度和可定量分析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带血管蒂组织瓣预构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β-TCP生物陶瓷和单纯β-TCP生物陶瓷在大鼠体内与不同带血管蒂组织瓣联合植入后的血管再生能力。方法:80只成年SD大鼠,根据植入材料不同分2组,即左侧的复合MSCs的β-TCP生物陶瓷(实验组)和右侧的单纯β-TCP生物陶瓷(空白组),再按不同的处理因素分为带膝最上血管骨膜支的骨膜瓣包裹组和贯穿组,带腹壁浅血管的深筋膜包裹组和直接股部皮下埋放组。于术后第2,4,8,16周处死动物后进行Masson染色、墨染大体透明标本、墨染切片HE染色及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新血管的生成。结果:实验组墨染区和Ⅷ-RAg阳性区比例(Pv值和Pr值)在2-8周时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带血管蒂组织瓣处理组4-8周时的Pv值和Pr值均高于非组织瓣处理组。结论:MSCs在材料植入后2周内对诱导新血管形成起主要作用;带血管蒂组织瓣在材料植入后4-8周对诱导新血管生成起主要作用;带血管蒂骨膜瓣有较好的血管化和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8.
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骨的溶血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临床用于修复骨缺损的材料有多种,但单独应用均存在一定的缺点,故有学者提倡用两种或多种材料复合,以期取优去劣,弥补各自的不足[1]。羟基磷灰石(HA)是一种生物活性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引导成骨能力,但其难于成形固位、质脆、易碎裂游走。医用高分子材料虽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加速多孔羟基磷灰石血管化,采用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内植血管束。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将复合VEGF及内植股血管束的多孔羟基磷灰石放在兔的左侧大腿肌群内,不复合VEGF的多孔羟基磷灰石放在对侧进行对照,分别在术后1、2、3个月后处死动物,通过大体观察、墨汁灌注及组织学分析等方法进行观察。结果通过对术后1、2、3个月的观察,多孔羟基磷灰石内单位面积上血管数目增多,但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或)内植血管束的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增多在同期较对照组明显。结论复合VEGF及内植血管束能加速多孔羟基磷灰石血血管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近年来认识到软骨修复中软骨下力学性能的支持对软骨修复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软骨下骨促进移植物与宿主组织的锚定。羟基磷灰石因其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能和生物活性,能与软骨下骨组织形成牢固的骨性结合促进支架材料的锚定,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本文将对近年来羟基磷灰石在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放射性骨显像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时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情况。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分别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评价术后不同时期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进程及成骨情况。结果感兴趣区(ROI)计数和摄取比值显示:术后3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正常对照。术后2、4、8周,各组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实验组在各个时相点均高于自身对照及阴性对照组。术后12周,各组均开始下降,其中延迟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与自身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均高于阴性对照组。术后16周,血池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低于自身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延迟相结果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修复过程中的血管化及成骨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12.
骨缺损一直是困扰矫形外科医师的一大难题,针对此的研究较多,但目前仍没有一种特别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研究表明,血管束植入骨缺损处可以促进成骨。本文主要就血管(或束)植入在自体骨、组织工程骨治疗骨缺损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医用硫酸钙Osteoset在犬下颌骨骨缺损中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随机将4只犬的左右下颌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侧下颌骨骨缺损时植入医用硫酸钙Osteoset颗粒,对照组植入羟基磷灰石(HA)颗粒,分别于术后4、8周处死2只犬,取下颌骨作为标本,术后大体观察、术后X片、环境扫描电镜及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  相似文献   

14.
脂肪干细胞(ADSCs)作为组织工程材料中最为重要的种子细胞,被广泛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中。单独应用脂肪干细胞,因其自身成脂特性较强,无法满足骨缺损修复的需要,通过复合不同因子及生物技术而制成的组织工程材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以ADSCs为“种子细胞”的骨组织工程支架种类繁多,但尚无文章进行总结。因此,本文总结近年来中外研究所报道的此类骨组织工程支架,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深入总结,为今后临床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用不同配比羟基磷灰石和胶原海绵制备成复合材料,研究其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为构建组织工程人工胸壁支架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质量比1:1和1:2制备不同配比羟基磷灰石/胶原海绵复合材料,纯胶原海绵作为对照,进行扫描电镜检查,观察材料结构特性;进一步进行体内植入试验,通过大体标本检查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结果:纯胶原海绵呈三维网状结构,胶原蛋白呈细纤维丝状,结构蓬松,强度差;植入体内2周内多孔海绵结构破坏,4周完全降解吸收.1:2配比羟基磷灰石/胶原海绵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粉末与胶原蛋白完全混合均匀,孔径大小100~400 μm;植入体内后生物相容性良好,4周时仍保持多孔结构,8周降解吸收.1:1配比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粒子团聚成块,植入体内可见明显钙磷颗粒聚集,组织反应相对较大.结论:胶原海绵复合一定比例羟基磷灰石后,结构改善,孔径大小适中,在体内保持结构时间及降解时间延长,生物相容性良好,具备开发应用价值,可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人工胸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医用羟基磷灰石(HA)纳米粒并观测其特性;方法采用常态表面活性剂(水包油)制备HA纳米粒,用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等对HA纳米粒进行观测。结果HA纳米粒的平均尺寸为:长10-30nm,宽5-10nm;电子衍射图像显示纳米粒为多晶质,且存在晶格缺损。结论成功制备了一种适合医用的新型羟基磷灰石纳米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免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传代扩增后,与胶原海绵混合培养后植于免挠骨干1.5cm缺损处。12周后处死动物,通过大体形态及x线、组织学检查进行评价。比较细胞和胶原海绵复合物移植与单纯胶原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以组织工程骨移植于骨缺损处,骨缺损完全愈合,骨髓腔通畅。而单纯胶原移植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髓腔不通,与实验组有明显差别。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是一种良好的骨源细胞,能定向分化成骨细胞,其成骨机制为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8.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负重骨大段骨缺损的长期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的长期效果及所用支架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的体内最终转归情况。方法 中国青山羊15只,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骨缺损,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骨(珊瑚羟基磷灰石+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术后早期行ECT、X线、组织学等手段检测,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远期在术后6、12、18、24月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及珊瑚羟基磷灰石的体内转归。结果 早期ECT显示在术后2个月内骨再生和再血管化进展顺利,X线和组织学显示术后组织工程骨成骨呈渐进性和偏心性:远期X线和组织学显示组织工程骨与山羊胫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且出现髓腔再通,珊瑚羟基磷灰石在体内逐渐成为骨基质的组成成分,自身架构消失。结论 组织工程骨可以完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形成正常骨组织并发挥功能;珊瑚羟基磷灰石最终被降解转化成骨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