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三者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9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UAER<20 μg/min)35例,微量蛋白尿组(UAER 20~200 μg/min )30例,大量蛋白尿组(UAER>200 μg/min)32例;另选健康体检正常者3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检者内脂素、脂联素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UAER,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血清内脂素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低于对照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脂素和CRP分别与病程、收缩压(SBP)、HbA1c、FPG、TG、TC、LDL-C、BUN、SCr、UAER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脂联素与病程、SBP、BUN、SCr、UAER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RP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三者水平可能对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常俊佩  戴卫  辛宁  贾中春 《当代医学》2012,18(25):100-10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N)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0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DM)患者150例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以及大量蛋白尿组,每组各50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的血脂、胆固醇、载脂蛋白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TG、TC、LDL-C以及Apo-B1的水平以及HbA1c均上升,而HDL-C和Apo-A1的水平均下降.TC、TG、LDL-C、Apo-B1与UAER呈正相关,而TG、LDL-C也与HbA1c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血脂代谢异常,血脂代谢紊乱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陈春莲 《中外医疗》2013,32(14):89-9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内脂素和脂联素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接收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96例,根据尿蛋白排泄率将其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每组各32例,同时选取3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每组患者的血清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UAER。结果三组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正常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低于对照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内脂素分别与SBP、FPG、HbA1C、TG、TC、LDL-C、SCr、UAER、脂联素均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脂联素分别与SBP、SCr、UAER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和内脂素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抵抗素(Resistin)与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尿微量白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72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U)组、微量白蛋白尿(MAU)组和临床蛋白尿(CAU)组,另选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血清Resistin、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血脂指标(TC、TG、LDL-C、HDL-C)、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 DN组血清Resistin、HbA_(1c)、TG、TC、LDL-C、UAER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P<0.05),而HDL-C、Ccr显著低于NC组(P<0.05)。CAU组、MAU组与NAU组比较,HbA_(1c)、TG、TC、LDL-C、UAER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HDL-C、Ccr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DM组中,血清Resistin与TG(r=0.66,P=0.01)、TC(r=0.56,P=0.01)、LDL-C(r=0.51,P=0.01)、HbA_(1c)(r=0.50,P=0.03)、UAER(r=0.66,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Ccr(r=-0.64,P=0.01)、HDL-C(r=-0.55,P=0.01)呈负相关。结论血清抵抗素与血糖控制水平、HbA_(1c)、高脂血症及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2)患者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59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蛋白排泄量(UAE)分成3组,分别测定其尿MCP-1的水平及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与27例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2型DM患者尿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正常蛋白尿组中尿MCP-1就已经开始升高(P<0.05),微量蛋白尿组及临床蛋白尿组尿MCP-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且临床蛋白尿组尿MCP-1水平显著高于微量蛋白尿组;2型DM患者尿MCP-1水平与UAE、收缩压、舒张压、LDL-C、CHO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HbA1c、HDL-C、TG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MCP-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发生发展,检测尿中MCP-1含量对于早期DN的诊断及其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晓玲  陈孟华 《海南医学》2010,21(24):17-19,3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DN)不同阶段血清脂联素(ADPN)的变化趋势,探讨血清ADPN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89例DN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3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2例);大量白蛋白尿组(22例)。检测血清ADPN(ELISA法),同时测定BMI、WHR、HbAlc、血脂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指标,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1)DN患者血清ADPN水平低于正常人群;DN患者各组间比较,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ADPN水平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病程、UAER、DBP、2hPG、HbA1c与脂联素水平密切相关。(3)相关分析提示:血清ADPN与BMI、WHR、HbA1c、FPG、2hPG呈负相关,与年龄、病程、UAER呈正相关。结论 (1)DN患者血清ADPN水平低于正常人群。其血清ADPN水平与年龄、病程、UAER、HDL呈正相关,与血糖控制状态(FPG、2hPG和HbA1c)、BMI、WHR呈现负相关关系。(2)DN患者血清脂联素随着尿蛋白排泄率增加而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其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大量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3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 20-200μg/min 38例),非白蛋白尿组(UAER〈20μg/min 32例),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BNP水平。[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白蛋白尿组(分别为(192.1±72.5)pg/mL、(429.9±165/3)pg/mL、(101.3±46.7)pg/mL,P〈0.01),后者高于正常对照组,(57.6±43.4)pg/mL,P〈0.01,且与UAER呈明显正相关(r=0.83.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的水平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和放免法分别测定3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30例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患者、28例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sICAM-1和UAER水平。结果:①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在排除代谢因素影响后(两组年龄、病程、BM 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bA1 c等无显著性差异),2型糖尿病组中微量白蛋白尿组与正常白蛋白尿组sICAM-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2型糖尿病组UAER与sICAM-1正相关,相关系数0.53(P<0.01),尤其在微量白蛋白尿组,相关系数达0.59(P<0.01)。结论:sICAM-1增高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过程,它的检测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治疗、预后观察的一个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中PAI-1、TNF-ɑ等与该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100例,其中正常白蛋白尿组3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4例,大量白蛋白尿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其尿蛋白排泄率(UAER)、PAI-1、TNF-ɑ等指标.结果 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血清TNF-ɑ、PAI-1水平显著高于DM组(P<0.05或P<0.01),临床DN组血清TNF-ɑ、PAI-1水平显著高于早期DN组(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UAER和糖尿病的病程、TNF-ɑ、Scr、PAI-1呈正相关(P<0.05或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NF-ɑ与PAI-1呈正相关(r=0.452,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TNF-ɑ、PAI-1水平的高低与糖尿病肾病的病变阶段密切相关;PAI-1、TNF-ɑ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可能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清Fractalkine(FKN)因子和C反应蛋白(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Ⅰ组45例为无糖尿病肾病组(UAER<20 μg/min);Ⅱ组43例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UAER 20~200 μg/min);Ⅲ组42例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组(UAER>200 μg/min).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FKN和CRP的浓度,分析其在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结果 (1)糖尿病肾病组FKN和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无糖尿病肾病组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均P<0.01);(2)FKN与UAER、CRP、FPG、2hPG、HbA1c呈正相关,CRP与UAER、FKN、2hPG、HbA1c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FKN与CRP随着UAER的增加而升高,血清FKN和CRP与DN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FKN和CRP可作为检测糖尿病肾病预后及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缬沙坦对2型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n=30):仅用缬沙坦,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ER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AER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尤以实验组降低为明显(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PG、HbA1c、SBP和DBP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缬沙坦能显著降低2型早期DN患者UAER,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病人炎性指标、肾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46例2型糖尿病病人,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入组糖尿病病人分为3组,即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30 mg/24 h)9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 mg/24 h≤UAER<300 m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肾病(DN)的保护作用.方法 67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α-硫辛酸观察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治疗前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内皮素(ET-1)、血清一氧化氮(NO)、空腹血糖(FPG)和血脂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UAER及ET-1均显著降低(P〈0.01),NO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UAER、ET-1及NO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FPG和血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α-硫辛酸能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降低ET-1,升高NO水平,对早期肾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AT1受体阻断剂(ARB)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对老年糖尿病肾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41例老年糖尿病肾病病人,随机分为ACEI组、ARB组、联合给药组3组,各47例,ACEI组病人给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ARB组给予缬沙坦进行治疗,联合给药组给予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3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3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微量清蛋白(UAER)含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SBP、DB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1),FPG和HbA1c仅联合给药组治疗后较前显著改善(P < 0.01),PBG2h则是ARB组和联合给药组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1)。3组治疗后除FPG外,PBG2h、HbA1c、SBP、DB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其中联合给药组治疗后PBG2h、HbA1c、SBP、DBP改善情况均优于ACEI组和ARB组(P < 0.05~P < 0.01)。3组治疗后BUN、SCr、UAER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1);3组治疗后BUN、SCr、UAE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联合给药组治疗后BUN、SCr、UAER改善情况均优于ACEI组、ARB组(P < 0.01)。ACEI组1例、联合给药组2例病人出现顽固性干咳退出研究,其余均完成研究。ACEI组、ARB组、联合给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4%、4.24%、6.36%,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I联合ARB双重阻断RAS系统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疗效好,可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制,显著改善肾功能指标,优于单用ACEI或ARB,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胱抑素(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门诊85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使用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予尼群地平,两组均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进行12周临床观察,比较两组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hsCRP及Cys C的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12周的治疗,两组UAE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HbA1c、hsCRP、CysC和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0.01);而治疗组的UAER、TC、HDL-C、LDL-C、hsCRP及CysC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早期DN,能有效改善hsCRP、CysC及减少UAER,可能对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益。  相似文献   

16.
Chen HB  Jia WP  Lu JX  Bao YQ  Li Q  Lu FD  Lu W  Yu HY  Xiang K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8):1230-123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血清色素上皮源因子(PEDF)水平变化及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49例健康对照,132例T2DM患者,并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4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50例、临床蛋白尿组(PR)34例。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PEDF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lc)、空腹血糖(FPG)、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T2DM患者血清PED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7±1.3)mg/L,MA组患者血清PEDF(4.7±2.9)mg/L显著高于NA组(3.7±2.2)mg/L,(P〈0.01);PR组(5.7±2.8)mg/L显著高于MA组(P〈0.05)。血清PEDF水平与HbAlc(r=0.198,P〈0.01)、FPG(r=0.231,P〈0.01)、甘油三酯(TG)(r=0.302,P〈0.01)、hs.CRP(r=0.214,P〈0.01)和UAER(r=0.169,P〈0.05)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37,P〈0.01)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TG(B=0.314,P〈0.01)、hs.CRP(B=0.260,P〈0.01)、UAER(B=0.148,P〈0.05)是血清PEDF的独立决定因子。结论PEDF在T2DM患者中显著升高,并随白蛋白尿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TG、hs-CRP和UAER是血清PEDF的独立影响因子。血清PEDF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Ⅳ-C、CERP、NAG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测量60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正常38例(DM-1组)、升高22例(DM-2组)和20例正常人的Ⅳ型胶原(Ⅳ-C)、铜蓝蛋白(CERP)、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并分析其与血糖、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尿Ⅳ-C、CERP和NAG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DM-2组与DM-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氏0.01或P〈0.05),且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尿微量蛋白升高,与血尿素氮、肌酐等呈正相关;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结论:尿Ⅳ-C、CERP、NAG作为DM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优于尿微量蛋白,其升高反映肾脏损害程度,联合检测对预测DM早期肾脏损害的发生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血清白介素-18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8(IL-18)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3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33例)和临床蛋白尿组(CP组,31例),并设正常对照组(NC组)25例,同时检测各组血清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和血脂、血压等指标,并记录糖尿病病程和计算BMI。结果(1)DM组血清IL-18中位数水平较NC组显著增高(P〈0.01);DM组血清IL-18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hs-CRP、UAER呈正相关(均P〈0.01),而NC组血清IL-18水平与HbA1C、hs-CRP、UAER无相关(均P〉0.05);hs-CRP、糖尿病病程、HbA1C、收缩压、IL-18与UAER呈正相关(均P〈0.01)。(2)MA和CP组的血清IL-18水平均较NA组显著升高(均P〈0.01),而CP组水平则较MA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IL-18水平在2型DM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HhA1C水平相关;同时血清IL-18水平的变化可能与2型DN早期阶段的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87例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45例口服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组42例口服阿卡波糖片,疗程4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血压(BP)、空腹血糖(FP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FPG、HbA1c均显著下降,但在降低BP、HOMA-IR、Hs-CRP、UAER方面二甲双胍组优于阿卡波糖组(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二甲双胍较阿卡波糖更有效地降低UA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