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29例脊髓纵裂患者(手术组20例,非手术组9例)行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TNCSEP)测量研究,2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患病组PTNCSEP明显异常,两下肢间的PTNCSEP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组患者手术后PTNCSEP明显改善(P<0.05),非手术组患者随访发现PT-NCSEP无改善(P>0.05)。结果表明:PTNCSEP是一敏感、客观、可靠的诊断工具,可用来判断脊髓纵裂神经损害的程度及机理,评价手术效果,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神经管闭合不全的手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手术治疗的40例神经管闭合不全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做临床评价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测量,发现手术前后神经缺陷的临床评分有显著差异(P<0.002)。行胫后神经CSEP检查的20例患者,16例手术后双下肢胫后神经CSEPP40峰潜伏期明显缩短(P<0.0005);另4例手术前5根胫后神经CSEP波形消失而术后恢复(P<0.01)。说明手术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可阻止神经缺陷的发展,而且使神经缺陷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20例脊髓纵裂患者手术前后进行了两下肢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查,并选择了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手术组与对照组CSEP有显著性差异,手术治疗后患者CSEP的P40峰潜伏期及波幅明显改善,患者两下肢间的CSEP亦有明显差异。表明CSEP是一敏感、客观、可靠的诊断指标,可用来判断神经损害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文中并讨论了神经缺陷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1992年6月~1993年6月对100例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下肢常规(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查,同时进行L_5、S_1皮节刺激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DSEP)检查,发现DSEP可提高常规胫后神经CSEP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防止其局限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脊髓急,慢性损伤CSEP的变化:(附127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0年~1992年9月对127例急、慢性脊髓损伤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查。急性脊髓损伤77例,全瘫39例,不全瘫38例,伤后2周内做减压复位及内固定。术后1~12个月作CSEP检查与术前对比,39例全瘫中的26例CSEP完全消失,瘫痪也无恢复;13例术前有严重异常的CSEP,7例CSEP及部分皮肤感觉有恢复,余6例无变化。38例不全瘫,术前有异常的CSEP,术后瘫痪及CSEP都有不同程度恢复。慢性脊髓损伤50例,术前CSEP均有异常改变,治疗后除2例颈椎病的症状及CSEP无变化外,其余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作者还分析了在急、慢性脊髓损伤者检测CSEP中一些不可靠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用巯甲丙脯酸运动肾显像(Cap-Ex-RS)观察29例正常人及56例原发性高血压(EH)的肾功能,结果显示BUN及Scr正常的EH患者其基础肾显像(BSL)的全肾平均通过时间(KMTT)及高峰时间(TP)比正常人明显延长(P〈0.01),不变(N)及缩短(S)组的介入KMTT比正常人明显缩短(P〈0.05),延长(P),N、S三组间差异显著,表明Cap-Ex-RS是一灵敏的评价EH早期肾功能改变的  相似文献   

7.
比较APACHEⅢ和SAPSⅡ评分系统对ICU术后成人危重患者 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ICU术后成人患者100例,收集入ICU后首日与APACHEⅢ和SAPSⅡ评分有关的资料,分别依据Knaus法和LeGaⅡ法计算两种评分,同时计算死亡组、存活组以及单病种评分,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首日APACHEⅢ和SAPSⅡ评分均与院内病死率呈正相关,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死亡组两种分均明显高于存  相似文献   

8.
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 探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对39例 有L5和S1神经损害表现的腰椎间航空出症的患者进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和L5S1DSEP检查,测定其N40的峰潜伏期。结果 胫后神经SEP检测的异常率为38.5%,其中多 水平突出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单水平突出的异常率(P=-.008);而L5S1DSEP检测的异常率达85.7%,比胫后神经SEP检测的异常率  相似文献   

9.
1992年6月 ̄1993年6对100例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下肢常规(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进行L5、S1皮节刺激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发现DSEP可提高常规胫后神经CSEP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防止其局限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与F波结合测定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与体感诱发电位(SEPs)比较,评估该技术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传导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影像学或手术证实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进行磁刺激MEPs与F波结合测定CMCT及SEPs的中枢感觉传导时间(CSCT)。并对年龄、身高匹配的20例正常受试者进行相同的检查对比。结果:病人组MEPs的CMCT明显延长,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异常率为80%,高于SEPs的CSCT异常率70%。CMCT的延长与该病的受损程度相关。结论:无痛无创的磁刺激MEPs对脊髓型颈椎病运动下行通路受损程度可做定量判断,对该病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齿状突骨折对枕颈部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比较齿状突骨折后对寰枕和寰枢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对6具新鲜尸体的枕颈部骨韧带标本(C0~C3),通过截骨术复制成齿状突骨折Ⅱ型的模型,采用生物力学方法测量了寰枕及寰枢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表明,齿状突骨折后对寰枕关节的三维运动几无影响,该关节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性运动范围,对寰枢关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后伸及侧屈运动范围增大,后伸运动范围由正常的21.50°增至45.42°,增加52.7%,侧屈的运动范围由正常的7.25°增至20.81°,增加65.1%,与正常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结果提示,齿状突骨折所致的枕颈部不稳主要集中在寰枢关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分型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978年5月至2006年11月收洽的有完整资料的121例单管型及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FTNCSEP)P40波峰监测,评价其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5年,平均2年6个月。96例双管型患者中手术治疗86例,术后观察和随访发现24例痊愈、22例有明显改善、28例有一定改善、12例无明确效果,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PTNCSEP术后有明显改变,尤其是以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手术总有效率为86%;10例双管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随访发现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有加重趋势。单管型患者25例,手术治疗16例,术前、术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胛NCSEP无明显变化;未手术治疗的9例,随访时上述指标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脊髓损害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精细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终止神经进行性损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单管型脊髓纵裂患者脊髓损害轻,无须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3.
23例单管型脊髓纵裂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单管型脊髓纵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对23例单管型脊髓纵裂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分,并检查其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INCSEP),按临床表现及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分组,探讨手术适应证及疗效。结果 7例无临床症状患者随访前后的临床评分及PTNCSEP P40潜伏期无变化;11例非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患者,无论是否手术,随访前后临床评分及PTNCSEP P40潜伏期亦无变化;5例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患者,手术后的临床评分及PTNCSEP P40潜伏期明显改善,术中均发现间隔或纤维带等异常结构。结论 对单管型脊髓纵裂应按是否存在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分类并治疗,对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无症状或非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患者不宜手术,应长期观察,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6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微创经皮置钉(微创组,36例)和传统开放置钉(传统组,32例)。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腰部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置钉位置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6~27(21.4±3.35)个月。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下地时间微创组较传统组均显著减少(P0.05)。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腰部疼痛术后1周微创组较传统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心理状况差异。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83例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683例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9例3个月后获得回访,其中手术治疗组261例,非手术治疗组348例。手术治疗组3个月后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治疗组3个月后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因子评分均低于非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心理状况总体较差,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手术治疗者术后早期心理状况好于非手术治疗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手术中,采用钛网充填异体骨植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间,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颈椎结核病例共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平均41.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15.0个月,平均6.9个月.初治患者13例,复治患者19例.根据植骨来源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7例采用钛网充填异体骨植骨,B组15例采用自体髂骨块植骨.随访时间2-5年,平均3.5年.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结核治愈情况、颈椎生理曲度(ARA角)变化、颈脊髓功能(40分评分)及植骨融合率等.结果 切口一期愈合率93.8%(30/32),总治愈率为96.9%(31/32).A、B组间切口一期愈合率及总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72、90 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1、198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术后即刻与术后末次随访颈脊髓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颈椎绝对旋转角(ARA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末次随访之ARA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末次随访之颈脊髓功能及ARA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在个体化有效抗痨的基础上,应用前路病灶清除减压、一期钛网内充填异体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33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单侧组采用通道下单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单侧固定治疗(16例),开放双侧组采用双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双侧固定治疗(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指数、ODI评分、VAS评分。结果微创单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术后ODI及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固定具有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微创单侧固定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合并门静脉血栓(PVT)对原位肝移植(OLT)受者手术和术后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武警总医院836例成人OLT病人中71例术前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组)和765例无门静脉血栓(对照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输血量等手术参数以及ICU时间、住院时间、PVT复发、移植物功能、门静脉血流量、围手术期病死率和1、3、5年生存率等术后参数.结果 PVT组手术时间(min)和无肝期时间(min)明显长于对照组(分别为792.47±162.29和516.18±186.30,P<0.01;77.53±24.76和48.55±31.20;P<0.05).两组间术中输血量、平均ICU时间、住院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PVT组术后再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86%和1.44%,P<0.01).除90 d时PVT组门静脉血流(PVF,cm/s)较高(41.43±17.19和19.85±11.39,P<0.05)外,两组间各随访时段移植物功能和PVF没有显著性差异.PVT组围手术期病死率略高于对照组而1、3、5年生存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均没有显著性.结论 术前PVT可能会增加肝移植手术复杂程度,但并不影响肝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手术治疗64例双侧THA患者按照ASA评级分为两组,A组34例行同期双侧THA,B组30例行分期双侧THA。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费用A组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双侧THA安全有效,节约医疗资源,但需患者身体条件允许且应控制好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CDF组23例,ACCF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和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46个月。手术时间ACDF组为(106±23)min,ACCF组为(142±35)min;术中出血量ACDF组为(121±76)ml,ACCF组为(208±125)ml;两组两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CDF组从术前(10.32±1.47)分增加到(14.55±1.65)分,改善率62.82%±12.58%;ACCF组从术前(10.21±1.53)分增加到(14.39±1.76)分,改善率59.91%±13.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但ACDF组优于AC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和ACC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