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皮肤源性前体细胞是一种神经嵴来源的前体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目的:对皮肤源性前体细胞的培养分离、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1-01/2011-01相关文献,以"skin-derived precursor cells,skin-derived precursors,SKPs"为检索词;共检索到文献137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6篇。结果与结论:皮肤源性前体细胞具有来源丰富、易于获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等优点,能够分化为在体内外都有功能的Schwann细胞、骨样细胞和胰岛素样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其在多种组织修复和疾病治疗,特别是神经损伤再修复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背景:表皮干细胞以显著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及皮肤组织工程学中诱人的应用前景,作为"种子细胞"成为皮肤创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的:综述表皮细胞去分化逆转为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近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8-01/2011-01PubMed、Highwire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dedifferentiation,epidermalcells,epidermalstemcells,induction,去分化,表皮细胞,表皮干细胞,诱导"。共检索到文献2754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46篇。结果与结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机体自身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之间在形态学和功能有许多相似点,并可表达表皮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表皮细胞去分化途径制造表皮干细胞,可以作为机体自身来源表皮干细胞的替代细胞应用于皮肤损伤重建和再生的相关研究,为实现皮肤创伤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的"完美修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学术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其体外诱导分化的不同组织对于骨及软骨组织工程、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 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8-01/2008-01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Mesenchyrmal stem cell,differtation,neuron,osteoblast,Chondrocyte,adipocyte,sarcoblast,endotheliocyte,Tissue repair,gene therap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8-01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神经细胞,基因治疗".共检索到52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2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5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方面的随机对照实验.5篇涉及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4篇涉及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组织的研究,1篇涉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软骨组织的研究,2篇涉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研究,2篇涉及体外诱导分化为成肌细胞研究,3篇涉及体外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的研究,3篇涉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7篇涉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生物环境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适宜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神经、成骨、软骨、脂肪、心肌、肝脏等多种细胞,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和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已取得较大进展,在人类医学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认为是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并开启了临床应用干细胞治疗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是细胞工程及基因治疗理想的靶细胞.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7-01/2007-07 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 bone marrow,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mesenchymal stem cells, bone marrow, 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01/2007-03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313篇相关文献,2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87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 文献评价:从检索到的313篇文献中选择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2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26篇文献中,12篇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4篇涉及在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软骨膜、骨膜、骨骼肌、骨小梁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向多种细胞系分化,具有向损伤局部集中的趋化性及"局部专一诱导性分化"、免疫调节、支持造血等生物学特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骨和软骨、心脏、皮肤、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结论:随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认识的深入,其在组织修复领域将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学术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细胞成分,可以向多种组织增殖分化,且免疫原性低,临床实验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用于组织修复及治疗间充质组织遗传缺陷性疾病.目的:深入认识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多向分化潜能.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5-01/2005-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esenchymal stem cells,differentiation,biological characte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5-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生物学性质",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78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或多向分化潜能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多向分化潜能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4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组织中的含量最为丰富,此外还存在于胎盘、羊水、脐静脉内皮下层、外周血及肝脏、脂肪、肌肉、皮肤等多种组织中.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骨、骨骼肌、肌腱、脂肪、神经及肾脏实质的细胞等.②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目前主要有3种: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筛选法:鉴于间充质干细胞与其他细胞密度的差异,采用Percoll或者Ficoll分离液来实现细胞间的分离,同时依据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的特性,将其与非贴壁细胞分离.流式细胞仪分选法:根据间充质干细胞体积小、相对缺少颗粒这一特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分选.磁珠分选法:根据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带有或缺失的抗原成分进行正选或负选,用抗体包被磁珠,获得相对纯化的间充质干细胞.现今常用含5%~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也主要是根据形态、功能等,而且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也不尽相同.③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理化环境和细胞因子诱导下,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内皮等多种细胞类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免疫原性弱,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此外,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在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特性使其在组织工程创伤修复、细胞替代治疗、支持造血、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相当广阔.但目前采用的体外分离培养无法得到单克隆的细胞成分,也缺乏可靠的鉴定标准,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有何差异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目的:肌源性干细胞是近来从成年动物骨骼肌中分离出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它可能参与多种组织的修复过程。推测肌源性干细胞可能参与骨缺损的修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及ScienceDirect(Elsevier),EBSCOhost(ASP),KluwerOnline等数据库1999-01/2005-01相关肌源性干细胞与骨创伤修复的文章,检索词“muscle-derivedstemcell,bone,bonedefect,fracture,boneregeneration,osteogenesis”。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05-02的相关肌源性干细胞与骨创伤修复的文章,检索词“肌源性干细胞,骨折,骨形成”。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肌源性干细胞的起源、分布、分化、参与各种组织修复特别是骨创伤修复的文献。②不排除是否为随机、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排除标准:不采用重复研究、个案报告、综述、Meta分析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2篇,分别对肌源性干细胞的起源、分离方法、分化、鉴定、参与各种组织修复的情况进行探讨,选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0篇。资料综合:肌源性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年干细胞,存在于哺乳动物的骨骼肌中,它可分化为骨髓造血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等。结论:肌源性干细胞参与骨创伤修复,可以作为骨折愈合或骨不连以及骨缺损修复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骨髓基质细胞培养、诱导分化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5-12相关骨髓基质细胞和脊髓损伤的文献,检索词“bonemarrowstromalcells,induction,spinalcordinjury”,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骨髓基质细胞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分化。②骨髓基质细胞和脊髓损伤。排除标准:①神经干细胞。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骨髓基质细胞的文献,纳入2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资料综合: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有贴壁性,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外可以定向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多种神经细胞,在体内循环中能够分布包括脑组织在内的多种组织和器官,可以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和基因治疗。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源性细胞成为可能,进而将骨髓基质细胞应用于临床,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结论:随着骨髓基质细胞研究的日益深入,骨髓基质细胞的应用将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8.
背景: 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目的: 对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别、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6-01/2010-03),以"mesenchymal stem cell"为检索词;同时检索CNKI数据库(1979/2010-02),以"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分化"为检索词.结果与结论: 共收集400篇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和分化的文献,中文86篇,英文314篇.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3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虽然有多种方法,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细胞分化诱导的机制仍不清楚,应用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近来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提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为此就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予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SCs,SCI”,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基质细胞,脊髓损伤”,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定向分化、鉴定以及骨髓基质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或作用机制等内容。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8篇相关文献,2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26篇文献中,13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3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诱导,1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鉴定,3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6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资料综合: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用于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有许多优势,被视为多种组织细胞移植的替代来源和基因治疗的有效运载工具。骨髓基质细胞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研究提示,取材方便、易于扩增、易于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可作为脊髓损伤细胞治疗的一个备选来源,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结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髓基质细胞,随着转基因治疗和联合细胞移植的深入研究,将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干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其成神经细胞特性为脑缺血神经细胞的保护及修复带来希望。文章回顾成体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修复中的研究和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6-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tem cells,cerebral ischemia",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1/2006-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干细胞,脑缺血",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涉及干细胞与脑缺血方面的研究。②选取有对照组的文章。③同一领域的研究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7篇相关文献,8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01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86篇文献,涉及干细胞的分类以及干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的应用基础、途径、可能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内容,选取其中的41篇作为文章参考文献。资料综合: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可发育为某一器官或组织的特性为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保护与修复中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成体干细胞是多种组织中保留有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横向分化特性,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替代脑缺血损伤后丢失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重建具有功能的神经环路;且成体干细胞可为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组织提供营养支持,以及能促进内源性前体细胞的存活、迁移和分化,被认为是脑缺血最有希望的治疗。此外,成体干细胞可避免胚胎干细胞应用的伦理问题和免疫排斥障碍,是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保护和修复所需的理想干细胞供体。结论: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为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修复开辟了新的途径,其在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细胞保护和修复以及功能重建的研究方面已取得相当进展,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相关的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皮肤源性前体细胞(SKPs)经不同方式移植在大鼠的损伤脊髓中的存活情况及对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分离雄性大鼠SKPs并检测其迁移能力。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将DAPI标记的SKPs经局部注射(A组)、尾静脉(B组)、脑脊液(C组)移植到雌性大鼠体内。伤后第3天和第7天取材WesternBlot检测损伤局部趋化因子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脊髓中SKPs含量。BBB法评价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SKPs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损伤局部趋化因子的表达上调,移植后第7天B组和C组脊髓SKPs数量较第3天时增加,但均低于A组;而伤后第7天B组和C组大鼠的功能恢复好于A组。结论:经静脉和脑脊液移植的SKPs可在损伤脊髓局部上调表达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迁移到损伤局部并存活,功能恢复优于局部注射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时相点移植的皮肤源性前体细胞(skin-derived precursors,SKPs)在损伤脊髓中的存活数量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雄性大鼠SKPs,Allen法制备雌性大鼠中度脊髓挫伤模型,伤后即刻、1d、3d、7d和14d取损伤脊髓匀浆离心取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清液中白介素-1(IL-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含量,然后观察上清液、IL-1和PDGF对SKP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上述同样的时相点将DAPI标记的SKPs经局部注射到损伤脊髓处,移植后14d取材采用针对Y染色体的实时定量PCR检测脊髓中SKPs含量,BBB法评价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IL-1可抑制SKPs的增殖活性,促进其凋亡;而PDGF的作用相反。损伤3d后脊髓的提取液培养中IL-1的浓度最高,7d的PDGF浓度最高,7d的脊髓提取液对SKPs促增殖活性最高。伤后7d移植组损伤脊髓局部存活的SKPs数量最多,功能恢复也最好。结论:中度挫伤脊髓损伤后7d移植SKPs存活率最高,对功能恢复的作用最强,其可能机制与损伤脊髓局部表达的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gn2基因转染皮肤干细胞(SKPs)促进神经分化的电生理学机制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SKPs并纯化、鉴定。构建包装含Ngn2基因并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病毒载体。将SKPs分3组:Ngn2组为包装有Ngn2基因的慢病毒转染的SKps,空病毒组为未包装任何基因的慢病毒转染的SKps,空白对照组为未经慢病毒转染的SKps,各组6皿。诱导液诱导14 d,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各组SKPs的电生理活动;Wetern Blot检测各组SKps钠离子通道相关蛋白Nav1.3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Hes1和Dll1表达水平。结果:诱导14 d后,Ngn2组SKPs出现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电流,而其他2组SKPs均未引出钠离子通道电流;Ngn2组SKPs的Nav1.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他2组(P0.01);Ngn2组SKPs Dll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2组,Hes1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其他2组(P0.01)。结论:Ngn2基因促使SKPs表达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其机制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证实,从人类的皮肤中成功分离出皮肤源性前体细胞并在体外长期培养,可分化为神经元、胶质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具有周围神经元表型的细胞和许旺细胞。目的:进一步证实人皮肤组织来源的多能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和多方向分化能力,尤其向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培养人皮肤组织来源的前体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取三四代的细胞分别进行神经元诱导分化、成骨细胞诱导分化、yonKossa法钙染色、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苏丹黑染色。观察皮肤来源的前体细胞巢蛋白、波形蛋白、βⅢ管蛋白、S100及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培养出人皮肤组织来源的前体细胞,增殖聚集能够形成悬浮的细胞球,在培养的不同时间都可检测到巢蛋白阳性的细胞。培养的全部细胞表达波形蛋白,在贴壁的细胞中也能检测到βⅢ管蛋白的表达。利用丹参诱导皮肤源性前体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表达神经细胞的标志物。应用成骨细胞诱导,yonKossa染色发现培养皿中有黑色的钙化结节产生,说明皮肤源性前体细胞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将皮肤源性前体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甲苯胺蓝染色强阳性,部分细胞表达Ⅱ型胶原,证明分化的细胞中含有软骨细胞。实验结果证实,皮肤中存在的多能干细胞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许旺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真皮组织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存在自体移植的可能性.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将皮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淋巴细胞,则可解决许多免疫系统损伤疾病.目的:探讨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向淋巴细胞转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至第14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诱导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的条件培养基由人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和新鲜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以7:3比例组成.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1-8d细胞表面淋巴细胞标志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3,6,9 d人皮肤间充质干细胞自身标记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稳定表达自身特异性标志CD73,Vimentin等,不表达造血系统特异性标志CD34.CD45等,且低表达HLA-1.完全不表达HLA-DR.诱导3 d后,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增殖速度明显低于诱导前,细胞内和细胞间存在许多折光性强的囊胞样颗粒.除CD45淋巴细胞标志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外,诱导后1-4 d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CD3,CD19,CD16,CD4,CD8的表达率均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升高趋势.诱导后5-8 d处于平台期.诱导后3,6,9d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自身标记CD73,CD34,Vimentin,HLA-DR的表达无变化,HLA-l的表达率随诱导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提示在体外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被诱导向淋巴细胞转分化,具有参与免疫系统损伤修复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Local activation of T lymphocytes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immunological component of psoriatic skin lesions. Within psoriatic plaques (PP) there are large numbers of dermal dendritic cells (DDCs) immediately beneath the hyperplastic epidermis surrounded by T cell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ability of DDCs isolated from PP skin to support immune responses to resting peripheral blood T cells. For comparison, other dendritic cells were obtained from blood of the same psoriatic patients, as well as DDCs from skin of normal healthy individuals (designated NN skin). All dendritic cells studied had high surface expression of HLA-DR, B7, and 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1 molecules. T cell proliferative responses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profiles to these various dendritic cells were measured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PHA or bacterial-derived superantigens. In the absence of exogenous mitogens, PP skin-derived DDCs were much more effective stimulators of spontaneous T cell proliferation compared with either psoriatic blood-derived or NN skin-derived dendritic cells. Antibody blocking studies revealed involvement of HLA-DR, B7, and 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1 on PP skin-derived DDCs. Cytokine profiles revealed that in the absence of exogenous stimuli PP skin-derived DDCs mediated a T cell response with high levels of IL-2 and IFN-gamma, but not IL-4 or IL-10. NN skin-derived DDCs produced a similar qualitative response, but quantitative amounts of all cytokines measured were lower. Upon addition of PHA or superantigens, both PP skin-derived and NN skin-derived DDCs mediated high levels of IL-2 and IFN-gamma production, with induction of IL-4 particularly evident for PHA reactions. Addition of conditioned medium from psoriatic dermal fragments did not enhance the autostimulatory capacity of blood-derived dendritic cell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potent autostimulatory potential of PP skin-derived DDCs and suggest an important immunological contribution for these previously overlooked cell types contained within lesional skin sit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概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8-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marrowcells,transplantation immune toleranc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8-12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细胞,免疫耐受",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器官移植学>、 <移植免疫耐受>,以及相关的中英文会议论文集.纳入标准:①形成免疫耐受的相关机制.②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案.③骨髓细胞输入诱导免疫耐受的优、缺点.④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或不切题文章.结果: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主要有清除、无能、调节或抑制、忽略等.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案主要有骨髓细胞输注联合清髓性预处理、骨髓细胞输注联合非清髓性预处理、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化疗药物为主的预处理、以共刺激信号系统阻断为主的预处理、骨髓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等.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通过有效的免疫耐受机制可诱导形成持久稳定的特异免疫耐受,成为目前诱导移植耐受最为有效、最主要的方法.结论:到目前为止,临床免疫耐受仍然是不可控制的和偶发的.通过骨髓细胞输注诱导稳定的免疫耐受,必将为器官移植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干细胞特别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了证实,这为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其功能的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近年来有关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成果较多,从不同的效果及其机制方面提出了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假说理论并进行了相关的临床验证.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7-01/2003-08期间的文章,检索词为stem cell,neural stem cell,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troke,ischemiciniury,nervous system disease,neurotrophicfactor"分别组合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2003-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卒中,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营养因子,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筛,选出与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动物或人,包括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内容.重点选取与缺血性神经损伤相关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文献72篇,其中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14篇,间接相关的文献10篇,排除重复性文献8篇,共16篇文献用于资料的综述.资料综合对于选取的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和综合.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在脑血管病、脑和脊髓损伤、变性病以及周围神经病方面均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和效果.结论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疾病中具有促进分化、神经营养、神经替代等多种积极作用,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子宫干细胞尤其是子宫内膜干细胞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多个学者用不同方式证明了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存在。目的:介绍子宫干细胞存在的依据、位置及表面标志物。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12清华同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子宫内膜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Pud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endometrium stem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233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0篇。结果与结论:近年来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仍在探索中。文章就克隆形成能力、标记滞留细胞实验及组织重建能力等多种方法对子宫内膜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存在部位以及可能的表面标志物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