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 9月~ 1991年 12月 ,我科共收治腮腺低度分化粘液表皮样癌 6 7例 ,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诊断 ,进行回顾性分析 ,着重分析讨论了影响其预后的各种因素 ,现将该组病例的临床治疗情况和远期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腮腺肿瘤患者 6 7例 ,男 32例 ,女 35例 ,男女比例为 1∶1.1。年龄 2 4~ 72岁 ,发病高峰为 35~ 5 5岁。1.1 临床分期 按UICC 1987年头颈肿瘤分期标准 ,Ⅰ期 2 0例 (T1N0 M0 ) ,Ⅱ期 2 7例 (T2 N0 M0 ) ,Ⅲ期 13例 (T3 N0 M0 、T1~ 3N1M0 ) ,Ⅳ期 7例 (T3 N0 M0 、T1~ 3 N1M0 )。1.2 病理分级 …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9岁,发现左腮腺包块1月于2007年6月6日入院.查体:左侧腮腺包块约3cm×3cm,质硬,与周围粘连.临床诊断为左腮腺包块待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块大小约3cm×3cm,与周围腮腺组织粘连,质硬,无明显包膜,予以切除送病检.[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粘液表皮样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6.
43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组织学分型和临床分期与手术预后的关系,为临床确定理想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43例得到病理学证实的涎腺MEC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基组织学分型、TNM分类和临床分期与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得到长期随访的36例中,6例出现局部复发或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在组织学上属高分化型4例,低分化型2例;属临床Ⅰ、Ⅱ期1例,Ⅲ、Ⅳ期5例;现生存23例,死亡13例,其中死于MEC4例,死于其他疾病9例;死于MEC的4例均属临床Ⅲ、Ⅳ期。这表明MEC术后的复发转移率和病死率与其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1),临床Ⅰ、Ⅱ期MEC的手术预后明显优于Ⅲ、Ⅳ期。结论:对于临床Ⅲ、Ⅳ期的MEC应高度重视原发灶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及相应区域的淋巴结清扫。对手术切除不彻底的病例,可考虑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7.
连军胜 《当代医学》2013,(31):79-80
目的研究分析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断和鉴别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5例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其中14例高分化者,1例低分化者,高分化者和低分化者比为14:1。肿瘤细胞OK、CEA、EMA、CK8均呈阳性表达。结论根据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免疫组化和组织学变化,有助于鉴别耳鼻喉肿瘤与其他肿瘤。掌握组织学分类方法对于临床正确诊断耳鼻喉肿瘤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腮腺粘液表皮样癌手术加术后放射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综合治疗组30例和同时期的单纯手术治疗组(对照组)20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综合治疗组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5%,5年生存率90%,对照组肿瘤局部控制率为71%,5年生存率65%。病理分级中,Ⅰ-Ⅱ级者预后较好,Ⅲ级者预后较差,临床分期中,Ⅰ-Ⅱ期者预后良好,Ⅲ-Ⅳ期预后最差。结论:采用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腮腺粘液表皮样肿瘤局部控制率及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近10年来32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11例保留面神经腮腺全切术,4例因面神经受累切除面神经,2例术中行面神经重新吻合术,7例行颌下三角清扫术,6例腭部行部分骨切除术;有14例行颈淋巴清扫,18例进行术后放疗。结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前应该仔细询问检查,避免与多形性腺瘤混淆,尽量采用术中快速冰冻来明确诊断、术后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联合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周淑妍 《吉林医学》2008,29(13):1065-1066
目的:通过对腮腺黏液表皮样癌67例临床分析,探讨不同时期手术对手术后存活的影响。方法:将67例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根据UICC 1987年头颈肿瘤分期标准,Ⅰ期20例(T1N0M0),Ⅱ期27例(T2N0M0),Ⅲ期13例(T3N0M0、T1-3N1M0),Ⅳ期7例(T3N0M0、T1-3N1M0),分别于术后随访5年及10年存活率。结果:5年存活率Ⅰ期、Ⅱ期无差异,与Ⅲ期、Ⅳ期存活率比致明显升高,10年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存活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对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手术后的存活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涎瘘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腮腺涎瘘的诊治情况.结果腮腺涎瘘的主要病因是外伤,其次是医源性损伤,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导管瘘则以手术治疗为佳.结论正确、及时的诊断是治疗腮腺涎瘘的关键,并要区分腺体瘘与导管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MRI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均单侧发病,3例位于右侧腮腺,2例位于左侧腮腺;3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2例形态不规则;4例边界清楚,另外1例边界模糊;病变最大径约23- 51mm,平均34mm。MRI表现:平扫3例病变信号较均匀,其中2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1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其余2例信号不均匀,1例伴钙化,1例伴出血坏死及囊变;1例病变周围可见增粗流空血管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实质部分呈明显持续性强化,2例强化均匀,3例强化不均匀。结论 MRI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均匀/不均匀持续强化是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同时MRI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天津317例腮腺肿物回顾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江涛  王东  彭诚  李毅 《中原医刊》2011,(12):17-19
目的初步总结和分析10多年来天津腮腺肿瘤的临床特点变化,探索更佳的诊断和治疗腮腺肿瘤的方法。方法对2000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317例腮腺肿物进行回顾临床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相应后续治疗。结果317例腮腺肿物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19~82岁,良性肿瘤比率大于恶性肿瘤,在良性肿瘤呈现腮腺Warthin瘤发病例数呈上升趋势。肿瘤手术治疗有效,良性6例复发,恶性5例复发。结论腮腺肿物构成比有变化的趋势。腮腺肿块的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法意义重要,并且术式的选择对患者的肿瘤的复发率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10年345例腮腺肿瘤的统计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最佳治疗方案,提高腮腺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的腮腺肿瘤病例,随访其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5例腮腺肿瘤中,良性301例,恶性44例.良性肿瘤如多形性腺瘤、沃辛瘤的发病有增多的趋势.345例腮腺肿瘤患者中,326例行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19例沃辛瘤患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术后效果良好,无面神经损伤及肿瘤复发病例.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者,无面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较好地保存了患侧腮腺功能.[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有增多的趋势,warthin瘤等好发腮腺后下极的肿瘤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术后效果良好,保存了腮腺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腮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诊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07年~2010年间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136例腮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117例(86%),恶性肿瘤19例(14%),所有病历均行手术治疗,4例恶性肿瘤术后辅助放疗。术后有暂时性面瘫16例、涎瘘及皮下积液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永久性面瘫1例、恶性肿瘤复发1例。结论腮腺肿瘤手术治疗治愈率高,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式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决定,小的腮腺良性肿瘤实施瘤周正常腺体切除术,不增加复发率,并能减少腮腺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收集术前CT检查肿瘤直径≤20 mm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为直径11~20 mm组与直径≤10 mm组,对两组进行临床随访,比较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 共收集原发性上皮性腮腺肿瘤患者2 067例,其中肿瘤直径≤20 mm者有685例(33.1%),男女性别比例为1 ∶1.93,平均年龄(45.3±13.8)岁(12~83岁),中位病程12个月(1周至30年)。685例中良性肿瘤635例(92.7%), 恶性肿瘤50例(7.3%),良恶性比例为12.7 ∶1;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黏液表皮样癌。肿瘤直径≤10 mm的患者有74例,占肿瘤直径≤20 mm患者的10.8%(74/685)。肿瘤直径11~20 mm组(n=611)和≤10 mm组(n=74)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学分型比较提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1~20 mm组患者良性肿瘤占92.8%(567/611), 恶性肿瘤占7.2%(44/611), 良恶性比例为12.9 ∶1;直径≤10 mm组良性肿瘤占91.9%(68/74), 恶性肿瘤占8.1%(6/74),良恶性比例为11.3 ∶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1~91个月),有2例患者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总体2年生存率为93.7%, 5年生存率为89.3%。结论: 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以良性多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的腮腺恶性肿瘤预后良好,应积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腮腺混合瘤术后复发和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68例腮腺混合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术后复发原因。对手术术式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李孝仕 《安徽医学》2004,25(5):396-397
目的 分析评价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 5 6例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  5 6例中 ,肿瘤复发 4例 ,暂时性面神经损伤 9例 ,涎瘘 7例 ,耳颞神经综合征 9例。结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体积的大小及其在腮腺中的部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切除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加肿瘤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或多形性腺瘤22例。结果除1例失访外,余21例经1—3年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腮腺肿瘤及瘤周部分正常腺体区域性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峡部和后下极良性肿瘤和临界瘤的较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沈时岳 《吉林医学》2012,33(12):2479-2481
目的:探讨生物膜对治疗腮腺涎瘘的影响。方法:将腮腺肿物区域切除术患者8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所有病例均施行手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生物膜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静态唾液流率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明显下降(P<0.05)。手术后治疗组肿瘤侧刺激腮腺液流率与术前相比显著减少(P<0.05),非肿瘤侧刺激腮腺液流率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手术前后刺激腮腺液流率对比都无明显变化。结论:生物膜应用于腮腺涎瘘的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唾液流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