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雕刻法制作人内耳膜迷路铸型标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耳骨迷路埋藏在颞骨岩部内,而内耳膜迷路又套在骨迷路内,其形态不规则,方位难辨识。有关内耳标本的腐蚀铸型,雕刻磨制等方法已见报道[1 ̄4],但腐蚀铸型用的是干骨材料,与内耳有关的神经结构不可能显示;雕刻磨制法虽能显示内耳的毗邻结构,但此种方法技术要求高,特别是对于初学  相似文献   

2.
内耳骨迷路的磨制与雕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耳骨迷路埋藏在颞骨岩部内 ,其形态不规则 ,方位不规范 ,示教较为困难。我们用干骨磨制和湿骨雕刻的方法 ,制作了一些内耳骨迷路的标本。由于标本真实 ,立体感强 ,用于课堂教学后 ,效果好。现将内耳骨迷路的干骨磨制和湿骨雕刻的方法步骤介绍如下。1 干骨内耳骨迷路的磨制1.1 材料 选用骨质较好的完整颞骨、用双氧水漂白 ,以增加标本的美观感。1.2 器械 牙科钻、各型号钻头。1.3 磨制方法 磨制时 ,参照内耳模型 ,按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的顺序进行。1.3.1 前骨半规管的磨制 先将颞骨岩部弓状隆起表面的骨质磨掉 ,一次不要去的太…  相似文献   

3.
基于内耳体素模型的膜迷路三维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基于内耳体素模型三维可视化膜迷路。方法磁共振显微成像颞骨扫描影像数据使用3D Slicer软件进行表面模型体裁剪,将内耳体素模型通过表面绘制和体绘制混合成像三维显示膜迷路。结果通过内耳体素模型可以三维可视化膜迷路,且内耳体素模型文件较表面模型文件容量更小。结论内耳体素模型对于内耳解剖学习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颞骨可视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颞骨可视化模型,初步探索该模型的功能。方法:采用中国数字人数据在个人计算机上用3d-doctor软件重建颞骨及其内部部分结构;在模型中测量内耳门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结果:所建模型能清楚地显示颞骨、颈内动脉岩内段、下颌髁突、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内耳道、骨迷路、鼓室和部分咽鼓管、外耳道、乙状窦和颈静脉球;通过模型测量内耳道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分别是7.0mm,10.3mm。结论:可以通过虚拟人数据实现骨迷路、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等精细结构的可视化。此模型在相关结构间距离测量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人内耳骨迷路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人胚胎内耳骨迷路的组织发生。方法 :取因故人工流产的胚胎 42例 ,将内耳作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光镜观察。扫描电镜标本用冷冻割断法 ,观察其割断面的表面结构。结果 :胚胎第 6周蜗管周围的间充质聚集 ,7- 8周变为初软骨 ,9- 12周分化为真性软骨 (透明软骨 ) ,14周骨化开始 ,2 5周骨化完成。结论 :骨迷路的形成是以软骨内成骨的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正>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之间,为构造复杂的管腔。由于颞骨岩部的骨质致密、坚硬,且其形态和方位不规则,所以内耳骨迷路标本的制作在解剖学技术中难度较大。我们采用湿骨经脱钙后雕刻的方法,制作内耳骨迷路的标本。由于该标本不仅能显示内耳迷路在颞骨内的位置及其形态特征,而且方便美观,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用于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颅内部的动脉供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面神经颅内部的动脉供应。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法显露并观测了 49侧面神经颅内部的动脉来源。结果 :面神经小脑脑桥角段、内耳道段主要由小脑下前动脉发出的迷路动脉供应 ;面神经迷路段由脑膜中动脉发出的岩浅支供应 ;面神经鼓室段、锥曲段、乳突段由耳后动脉发出的茎乳动脉供应。结论 :面神经颅内部主要由迷路动脉和茎乳动脉供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西壮、汉族青年面神经各段在不同方位高分辨率CT上的最佳显示层面以及各解剖结构间是否存在民族差异.方法:选取160例壮、汉族青年,用螺旋CT以眦耳线相垂直的直线扫描,获得厚度为0.625 mm的连续CT图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横断和斜矢状位断层图像,选取面神经显示良好的层面进行观测.结果:冠状位能完整显示内耳道段和乳突段,横断位能完整显示内耳道段和迷路段,斜矢状位能完整显示鼓乳段.面神经内耳道段和迷路段长度、膝状神经节到颅后窝、迷路段与鼓室段夹角、内耳道段与迷路段夹角以及鼓室段到外半规管的距离在民族和/或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面神经内耳道段在冠状位和横断位显示最佳,迷路段在横断位显示最佳,鼓室段在斜矢状位显示最佳,乳突段在冠状位和斜矢状位显示最佳;面神经内耳道段、迷路段和鼓室段与部分周围解剖结构存在民族和/或性别差异,对面神经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成人颞骨骨迷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制作26侧成人颞骨骨迷路标本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半规管长度以后半规管最长,前半规管次之,外半规管最短。(2)半规管横断面呈椭圆形,其弓顶处管腔纵径大于横径。(3)壶腹端、单脚端、总脚端均近似圆形。后、前、外半规管壶腹端的纵径分别为:1.94mm,1.95mm,1.92mm。外半规管单脚端纵径为1.20mm,前、后半规管总脚端纵径为1.60mm。(4)三个半规管弓除外半规管弓在同一平面上外,前、后半规管弓均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呈不同程度的扭曲。(5)同侧三半规管之间并非相互垂直。(6)26侧中前半规管位于弓状隆突下的有16侧(61.54%),余10侧(38.46%)与弓状隆突不相重叠。结论:本研究结果为骨迷路结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临床内耳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削学基础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的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应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显微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对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分为进出脑干段(rootentry/exitzone,REZ),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REZ有重要的解剖三角;桥小脑角段面神经运动支与前庭蜗神经走行关系恒定,走行在前庭蜗神经前上方,中间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根在内耳道中部融合成一支;桥小脑池蛛网膜象袖套一样延续至内耳道底部。结论:(1)听神经瘤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面、前庭蜗神经池与桥小脑池相连续;(2)听神经瘤可利用REZ解剖三角来寻找面、前庭蜗神经的起始段,并根据肿瘤生长方向不同与REZ的解剖关系分3种类型,有利于术中面、前庭蜗神经功能的保留;(3)磨除内耳道后唇不能超过1cm,以免进入骨迷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成年国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图像,观测内耳主要结构磁共振成像(MRI)的正常解剖测量值,为临床耳显微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5名健康志愿者,使用GE-signal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机,环行耳颞部线圈,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FSE/T2W1)(水成像)及脂肪抑制技术,对两侧耳部同时进行扫描。原始扫描图像行MIP三维重建,多角度旋转对内耳主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IP三维重建能满意显示两侧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解剖结构,其中3个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蜗管及内耳道呈高信号。测量结果内耳主要结构均无显著的侧别差异。结论临床MIP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结构,为成年国人内耳主要结构MRI正常解剖测量值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国人内耳骨半规管的形态学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人类学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内耳铸型法制作内耳骨迷路标本 30例 (6 0侧 ) ,对骨半规管的跨度、高度、内径、弧长、各骨半规管间的顶点间距及总骨脚的长度进行观测 ,所得数据用SAS 6 1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6 0侧内耳硅胶铸型标本骨半规管显示为半环形小管。前骨半规管的跨度为 (4 91± 0 70 )mm ,高度为 (5 4 94 - 0 5 7)mm ,内径为 (1 784 - 0 2 3)mm ,弧长为 (18 344 - 1 95 )mm ;后骨半规管的跨度为 (2 784 - 0 5 2 )mm ,高度为 (6 184 - 0 6 3)mm ,内径为 (1 86 4 - 0 2 8)mm ,弧长为 (2 0 18 ± 1 93)mm ;外骨半规管的跨度为 (4 30 4 - 0 4 5 )mm ,高度为 (4 0 6± 0 5 2 )mm ,内径为 (2 0 94 - 0 2 4 )mm ,弧长为 (11 80± 1 5 2 )mm ;总骨脚的长度为 (4 984 - 0 4 9)mm。各骨半规管的顶点间距分别是前 -外骨半规管为 (8 0 6 4 - 0 77)mm ,前-后骨半规管为 (9 95 4 - 0 96 )mm ,外 -后骨半规管为 (5 4 6 4 - 0 75 )mm。左右两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个骨半规管的大小、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13.
迷路后桥脑小脑三角区内镜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内镜在桥脑小脑三角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10侧成人尸头进行大体解剖,熟悉桥脑小脑三角区诸结构解剖关系;在10例2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径路内镜手术,将镜下结构按解剖位置分为面神经、三又神经、舌咽神经三个区域,重点观察各区域各组颅神经之间、神经和血管之间关系;在15例标本上,于颞骨岩部后骨板平面测量内耳门外缘距后半规管外缘、颞骨表面距离,内耳门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结果:10例标本通过内压小脑均能成功导入内镜进行模拟手术;内耳门及第7、8颅神经可作为内镜手术的解剖标志。内耳门外缘距颞骨表面距离为(33.82±2.80)mm,距后半规管后缘距离为(13.24±2.55)mm,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为(6.26±1.05)mm。结论:迷路后径路桥小脑角区内镜手术完全可行,较显微镜手术而言具有微创、能多角度观察病变区域、更清晰分辨血管神经关系等优点,更适合耳科医生采用,但需熟悉和掌握有关解剖知识以及内镜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豚鼠内耳缺血对血迷路屏障中occludin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4只豚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组.采用FeCl3诱导小脑前下动脉血栓形成制备耳蜗缺血豚鼠模型.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检测耳蜗血流量CoBF;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经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检测耳蜗血流,实验组耳蜗血流量降低至手术前30%,缺血24 h后,豚鼠耳蜗组织中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有所降低.结论:内耳缺血会导致血迷路屏障中occludin蛋白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解剖学技术资料中,涉及内耳骨迷路制作方法的较多,而内耳膜迷路的则较少,作者解剖人内耳120余例,总结出一套简便的人内耳膜迷路整体标本的制作方法。过程介绍如下:一、取材与准备取死亡不久(七个月以上)的胎儿颞骨,粗略暴露骨性耳蜗,在蜗尖打一小孔,打开圆窗、卵圆窗,用滴管向蜗尖孔、蜗底两窗分别  相似文献   

16.
内耳免疫反应中白细胞上α4-整合素和L-选择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α4-整合素(α4-integrin)和L-选择素(L-selectin)在内耳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钥孔虫戚血蓝蛋白激发已2次全身致敏的大鼠内耳,诱发其内耳免疫反应,制造迷路炎模型,然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内耳L-selectin在内耳中的表达。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selectin和α4-integrin在外周血白细胞上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IL-1)浓度。结果 内耳炎症期间L-selectin表达与炎症程度成反比,α4-integrin的表达上调。迷路炎期间,IL-1浓度明显升高。结论 内耳免疫反应时,α4-integrin在炎性细胞从循环系统进入内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α4-integrin升高与外周血IL-1浓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面神经颞骨内段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面神经颞骨内段进行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应用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结合手术入路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颞骨骨质内分支分为四段,即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分别长为(10.11±1.41)、(3.81±0.74)、(10.51±1.44)、(15.51±1.94)mm。内耳道段与位听神经伴行,鼓室段与骨迷路和中耳关系密切,经茎乳孔出颅。结论(1)经岩前入路中可利用弓状隆起和岩大神经定位。(2)经迷路入内耳道底的Bill嵴是寻找面神经内耳道段的重要标志。(3)岩大神经起点内侧5mm的垂直线是定位耳蜗方便、可靠的标志线。(4)弓状隆起和岩大神经的夹角平分线是从颅中窝寻找内耳道的最好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有着丰富的分支和交通支,是人体在骨管内走行最长的神经,有长达3·5cm的面神经管位于颞骨内,与中耳、内耳解剖关系紧密,行程较为复杂[1]。制作面神经标本须在掌握面神经理论的基础上,将脑干剥离技术、内耳雕刻技术和软体标本制作技术相结合,以完整显示面神经的行程和分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内、中耳容积再现(VR)重建中应用价值。方法 60例被怀疑耳部疾病患儿,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5天~3岁。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随机选择30例CT诊断解剖结构正常、临床检查未见异常的健侧耳为研究对象。常规剂量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1岁8个月;低剂量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1岁5个月。用75mAs(常规剂量组)和15mAs(低剂量组)的剂量分别扫描婴幼儿颞骨,行VR重建,比较不同剂量对骨迷路和听骨链三维结构再现能力的影响。结果 60例中除镫骨板、镫骨脚和半规管外,其余结构均100%完整再现。常规剂量组中,镫骨脚、镫骨板的完整再现率分别为63.3%(19/30)、26.7%(8/30),完整再现率最低的半规管为上半规管73.3%(22/30);低剂量组中,镫骨脚、镫骨板的完整再现率分别为60.0%(18/30)和26.7%(8/30),完整再现率最低的半规管为外半规管70.0%(21/30)。两组图像上述部位完整再现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mAs为目前颞骨CT扫描的最低剂量值,能获得理想的婴幼儿骨迷路和听骨链三维图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人体解剖学在感觉系统的位听器中,有关内耳迷路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方面,由于该器官所处部位及其本身的复杂性,给真实地了解迷路在实际标本(顳骨)中的自然位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往在这方面多广泛地采用不同方位的切面进行观察;但由于这种方法系在坚硬的骨体上进行操作,故较为困难。同时不易建立明确的立体概念。为了探求该器官在顳骨锥体内位置形态的显示,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并获得了初步的结果,现将其过程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