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初步资料,以便早期干预。方法:新生儿出生3—4天及出生42天分别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OAE)进行普遍听力初筛复筛,复筛未通过者3个月内转诊至成都市妇幼保健院听力中心接受脑干诱发电位(ABR)诊断。结果:筛查住院期间新生儿1508例,初筛通过1389例,通过率92%,42天后未通过初筛的119名中有116名接受复筛,最后未通过复筛的7例接受ABR诊断,最后确诊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3例,听力损失发病率1.98‰。结论:OAE是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理想的检测方法。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可及早发现,并进行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2.
4 04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状况及高危因素,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运作模式.方法 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 041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d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进行第3次筛查,未通过者立即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技术诊断.结果 共筛查4 041例,通过初筛、复筛及第3次筛查,最后经ABR检查,确诊为听力障碍的有9例,发病率为2.22%.其中,双耳极重度聋1例,重度聋3例,中度聋2例;单耳重度聋1例,轻度聋2例.在这9例患儿中,窒息1例,早产儿2例,胆红素脑病2例,其余4例无明显高危因素.结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及早发现听力障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DPOAE是适合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快速可行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新生儿早产、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导致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初次听力筛查的性别耳别差异,以及几种高危因素对新生儿初次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出生及新生儿病房的新生儿总计2 029例,全部由医院听力中心进行听力筛查检测。运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检测,分别按耳别、性别、正常产和高危因素进行分组比较,得出不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男女性别、耳别在通过率上存在明显差异(P<0.001,P<0.05),正常产与各种高危因素新生儿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新生儿听力初筛通过率右侧耳高于左侧耳,女性新生儿初筛通过率高于男性,正常产高于各种高危儿通过率,夏季新生儿通过率要高于冬季出生新生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诱发性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法(DPOAE)听力筛查在本地区的应用价值及筛查阳性率。方法用DPOAE仪测试出生后3~5d的新生儿(初筛),未通过者于30~42d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转诊进行诊断性检查。结果 877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听力初筛的通过率为86.00%,1218例(14.00%)未通过。692例于生后30d复筛,555例(80.20%)通过复筛,未通过的137例(1.56%)进行了转诊。15例(0.17%)被诊断听力损失。结论 DPOAE法听力筛查筛查效果良好。应加强听力筛查宣教,以提高复筛率。  相似文献   

6.
彭向东  姚捷  刘霞云 《河北医学》2012,18(7):956-958
目的:明确影响耳声发射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因素,为新生儿筛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GSI-70全自动新生儿耳声发射筛查仪,对出生后3d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并对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0月筛查结果显示未通过的1756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主要为高胆红素血症1492例,早产儿403例,多胎儿294例,低体重212例,其他各种原因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超24h的71例.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多胎、低体重、其它各种原因入住重症监护室超24h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率显著增高,筛查时需特殊注意.  相似文献   

7.
<正>听力损失是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1‰~3‰,高于其他先天性疾病[1],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逐渐得到普及。为提高初筛、复筛通过率,笔者将2008年9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4226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我院出生的4 226名新生儿进行耳声发射(BOAE)检查,获得新生儿早期发现听力异常的资料。方法:在本院出生的4 226名新生儿于出生第3天进行初次听力筛查,出生42 d时对不通过的新生儿用同样方法进行复筛;对二次复查未通过者在3个月内进行听力诱发电位检查(ABR),并接受全面的听力学诊断和评估。结果:住院期间筛查新生儿4 226例,一次通过3 994例,通过率为94.5%;42 d再次复查137例,通过92例,通过率为67.2%,未通过45例;最后确诊听觉障碍5例,总发病率为1.18‰,其中轻度听力障碍2例(0.47‰),中度听力障碍2例(0.47‰),重度听力障碍1例(0.23‰)。结论:在我国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完全可行的。住院期间普遍初筛,可早期发现听力异常,并建立健全听力保健,可减轻听力损害,促进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可以通过对其听力的筛查的通过率及听力损失的发病率来实现。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对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还没有通过的患者要在出生42天后接受听力复筛,42天后,复筛还是不通过的患者,将在3月龄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进行诊断性检查。我科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对在我院分娩的大部分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共4000例,其中正常新生儿3500例,新生儿科500例,以上新生儿均在出生48小时后进行检查。检查前用小棉棒清理外耳道,在新生儿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结果:初筛未通过的有100例,其中正常新生儿46例,新生儿科64例。复筛正常新生儿46例中有10例未通过,未通过率为2.8‰;新生儿科64例中有8例未通过,未通过率为1.6%。结论: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基础性工程;存在高危因素听力损失的可能性更大,高危新生儿听力异常明显高于正常儿,应加强对高危儿的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漏诊因素,以提高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确诊率。方法用丹麦Madsen公司生产的Accuscreen听力筛查仪对出生后48-72小时内的新生儿进行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OAE)检查;对出现异常者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内进行复查,并应用快速脑干诱发电位听力筛查仪(AABR)进行初步诊断;于出生后6个月再次进行TEOAE及AABR检测,结果异常者最后确诊;运用本院儿童和孕产妇管理系统,对初筛对象2864例,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全部进行家庭随访,共3次,在随访中,无论TEOAE是否通过,只要小儿对声音反应异常,均应用AABR进行检测。校对检查结果。结果2864例新生儿中,用TEOAE进行初筛。184例异常,异常率6.42%(184/2864);对184例初筛异常患者进行AABR检测,6例异常,被最后确诊;1例初筛时TEOAE通过而经AABR检测异常,最后确诊。结论单纯应用TEOAE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简便、快速、经济。但可产生漏诊现象。对生后3个月内的婴幼儿。如发现听觉有异常表现,即使TEOAE检测通过,也要用AABR确诊检测,以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未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听力诊断方法。[方法]用短音诱发脑干听觉诱发电位(click-auditorybrainstem responses,click-ABR)和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s,ASSR)及鼓室声导抗技术对听力筛查未通过新生儿进行听力学评估,均在出生6个月内明确诊断,并进行听力学跟踪随访至1~2岁。[结果]310例听力筛查未通过者于出生6个月内诊断为听力正常者260例,占未通过听力筛查的83.9%;click-ABR听力评估结果异常43例,占未通过听力筛查的13.9%;click-ABR听力评估结果正常,ASSR检测异常者7例,占未通过听力筛查的2.3%;鼓室声导抗测试异常10例,占未通过听力筛查的3.2%。[结论]对未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需进行click-ABR和ASSR及鼓室声导抗检测及动态随诊观察,从而给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18-21
目的分析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技术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查在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自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高危新生儿312例(624耳),于出生后3~20 d行听力障碍初筛,其中采取TEOAE技术检查法筛查出双耳均通过者159例(318耳)设为通过组,均未通过者153例(306耳)设为未通过组。于出生后42 d、90 d行第1次复筛、第2次复筛,比较TEOAE技术检查法、AABR检查法分别与联合法检测的通过率,比较三种筛查法在通过组与未通过组初筛、复筛中的通过率。结果 TEOAE技术检查法初筛、第1次复筛的通过率分别为50.96%、88.14%,均明显高于联合法的43.43%、83.17%(P0.05)。AABR检查法初筛、第2次复筛的通过率分别为77.72%、94.87%,均明显高于联合法的43.43%、88.30%(P0.05)。通过组初筛、第1次复筛、第2次复筛采取联合筛查法检测的通过率分别为85.22%、88.05%、94.97%,均明显高于未通过组的0、78.10%、81.37%(P0.05)。结论 TEOAE技术联合AABR检查能够对单一筛查法进行有效补充,有助于降低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假阳性率及漏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价值及随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丹迪公司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58名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BAEP检测,对其中听力检测异常的患儿分别在36、月龄进行BAEP复检。结果258例患儿BAEP异常率为81.01%,异常主要表现为Ⅰ、Ⅲ、Ⅴ波潜伏期均延长,Ⅰ~Ⅴ波间期延长,波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有60名新生儿BAEP检测听力异常患儿参加了BAEP复查,该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3月龄V波平均听阈为(70±14.6)dBnHL,6月龄V波平均听阈为(42±12.6)dBn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异常率随UCB水平的增高而增高;BAEP异常率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疸程度与BAEP异常程度及预后有直接关系,对新生儿BAEP检测异常的患儿在6月龄时BAEP复诊后再对其中有听力障碍的患儿推荐干预措施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大规模新生儿听力筛查与早期干预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大范围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UNHS)的可行性,以及对筛查出的听力障碍新生儿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2月上海市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情况,包括筛查人数、初筛率、初筛和复筛阳性率、确诊人数以及听力障碍程度的分布。筛查技术采用筛查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法,于出生后3 d内和42 d内分别进行初筛和复筛,对复筛未通过者三个月内转至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予以确诊。确诊后的婴幼儿六个月内进行干预,并进行跟踪随访和评估,比较干预和未干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2002~2005年筛查总人数分别为56191、82662、86940、121460例,初筛率分别为83.38%、93.93%、94.01%和98.03%,初筛阳性率分别为12.53%、11.41%、12.00%和11.92%;复筛率分别为63.92%、63.47%、71.50%和70.04%,复筛阳性率分别为10.40%、13.48%、11.00%和10.74%,最后确诊人数分别为125、128、129、433例。由此得出上海市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2.35‰(815/347 253)。确诊患儿中双侧中度以上听力损失319例(39.14%,319/815),截止2005年6月随访资料完整者194例,其中中度以上进行系统干预者34例,因经济原因等未行干预者31例,两组语言及认知发育相差显著(P<0.05),接受干预组语言和认知发育接近正常儿童水平。结论在较大范围内实施政府统一协调和学科合作的UNHS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对确诊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5.
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Zhao PJ  Xu ZM  Wu SH  Jin CH  Yu H  Shen P  Li J  Wang WC  Shen XM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4):285-288
目的 了解先天性听力障碍在高危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以及可能导致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两阶段的筛查方案,即出生后以耳声发射(OAE)进行初筛,初检时间不固定;出生42d左右,以OAE复筛,未通过者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予以确诊。结果 共筛查高危新生儿208例,男性130例,占62.5%;女性78例,占37.5%。初检和复检率分别为100%和82.96%。初检结果阳性有72例。阳性率为34.61%;复检结果阳性的8例,阳性率为7.14%。最终前来诊的病人有6例。确诊有听力障碍的2例。高危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病率经约为1.78%。结论 对高危儿进行听力筛查,初检时间最好选择在病情稳定。出院前进行。如果条件允许,能进行42d左右时的复筛,则可降低假阳性与正常儿童不同的是高危儿童即使通过筛查,也建议其定期复查,所以,高危新生儿需另行建立一个详细的追踪随访体系,以便能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生长发育情况,另外,必须详尽地向家长解释筛查的结果和意义。让他们了解疾病可能对其孩子造成的影响及复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1050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Nie WY  Gong LX  Liu YJ  Xiang LL  Lin Q  Qi YS  Nie Y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4):274-277
目的 探索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了解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状况,以便早期干预。方法 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简称TEOAE)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9ABR)和40Hz听性相关电位(40Hz-AERP)技术诊断。结果 自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11198例,实际筛查10501例(总体新生儿初筛率为93.8%);初筛通过8882例(84.6%)。需门诊复筛的共1619例。实际复筛人数1476例。通过1387例。门诊复筛率为91.17%。复筛通过率为93.97%。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61例(90只耳),另加1例假阴性病例。由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5.90%(单耳和双耳),双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2.86‰。初筛的假阳性率为14.91%。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0.26%。结论 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可及早发现,并进行及早干预,有效的促进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婴儿听力损伤的影响. 方法 应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对40例CMV感染儿(感染组)及20例非感染儿(对照组),进行听力筛查及评估. 结果 感染组中40例46耳(57.50%)未通过,其中双耳未通过的有15例(37.5%),单耳未通过的有16例(40.0%),对照组中20例3耳(7.5%)未通过,均为单耳未通过.感染组听力损伤率为77.5%,对照组听力损伤率为1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21.0,P<0.01). 结论 婴儿CMV感染是导致人类非遗传性先天性耳聋的主要原因,BAEP是早期发现CMV听路病变的敏感性、非损伤性检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的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5 月单耳或双耳未通过自动判别听性脑干反应(AABR)或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筛查的NICU新生儿(NICU组,425例)及门诊无围生期疾病健康新生儿(健康组,833例)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结果 Ⅴ波反应阈大于或等于30 dB者健康组301例(36.1%),NICU组211例(49.6%),NICU新生儿ABR听力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新生儿(P<0.05).健康组ABR平均阈值为(19.76±6.59)dB,NICU组ABR平均阈值为(41.52±20.35)d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ICU组双耳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明显较健康组延长(P<0.05).结论 NICU 新生儿听力损失程度高于健康新生儿,ABR的异常反映了听觉传导通路异常.  相似文献   

19.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在感音性聋测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低强度原始音 L1=6 5 d B,L2 =5 0 d B,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在感音性聋测试中的应用。方法 在听力正常组和感音性聋组 1k Hz,2 k Hz,4 k Hz和 6k Hz刺激点 ,分析反应频率为 2 f1- f2处 DPOAE幅值的引出率 ,大小和其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 ,并计算测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听力正常组 2 5例 (5 0耳 )全部引出 DPOAE,感音性聋组 4 0例 (5 3耳 )高频 DPOAE5 1/ 5 3引出 ,1、2 k Hz处 5 3/ 5 3引出 DPOAE。正常组在各频率 DPOAE的幅值均较感音性聋组高 (P<0 .0 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感音性聋组 DPOAE幅值与纯音听阈在各频率处均呈负相关。 DPOAE对感音性聋检测有较文献报道更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 低强度原始音刺激诱发出的 DPOAE,主要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感音性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