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胞移植可以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促进缺血区域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和收缩功能。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至犬心肌梗死模型后在体内的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8-04在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杂种犬16只,体质量15~25 kg,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方法:16只杂种犬投币法随机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6),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2 h经冠状动脉内移植CM-DiI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冠状动脉结扎后2 h及6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6周处死所有动物于梗死区及其邻近部位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①心肌梗死后6周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化情况。③透射电镜观察移植组梗死区心肌组织的变化。 结果:纳入杂种犬16只,全部存活。左前降支结扎2 h后可见结扎点远端心肌组织变紫,室壁活动减弱,心电图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①对照组心肌梗死后6周和心肌梗死后2 h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 > 0.05)。移植组术后6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均较心肌梗死后2 h有明显改善(P < 0.01),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改善(P < 0.05),移植组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提高7%左右。②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移植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可分布于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并表达肌球蛋白重链;正常心肌组织及对照组心肌组织内未见移植细胞。③透射电镜下可见移植组分化完全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类心肌样细胞。 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在梗死区梗死周边区存活并逐渐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选择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2004-01/2006-12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立即将提取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群分3次缓慢注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移植前、移植后5 d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移植5 d后左心室舒张末径较移植前缩小(1.20±3.77) mm (P > 0.05),左心室收缩末径较移植前缩小(4.50±4.52) mm (P < 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提高(10.65±9.83)% (P < 0.01)。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干细胞能够修复受损心肌,改善不利的心室重构及恶化的心功能,但细胞移植后对梗死心室重构影响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后,心肌组织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表达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7/2007-05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实验动物中心和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健康雄性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移植组、陈旧心肌梗死对照组、陈旧心肌梗死移植组,6只/组。 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移植组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主干结扎1 h,观察缺血梗死区仍然呈暗红色,确认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成功。陈旧心肌梗死对照组、陈旧心肌梗死移植组在移植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左室前壁和心尖部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确认陈旧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成功。Ficoll分离法获得犬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急性心肌梗死移植组在造模后1 h于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分多点注射细胞悬液,每点注射0.5 mL,(1~2)×107个细胞/mL;陈旧心肌梗死移植组于造模后4周开胸确认梗死区,同法行细胞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mRNA的表达,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 结果:移植后6周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移植组、陈旧心肌梗死移植组的梗死区、梗死周围区基质金属蛋白酶2,9mRNA及NF-κB表达均显著降低(P < 0.0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2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 < 0.01)。 结论:犬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mRNA表达减少及其抑制因子mRNA表达增加,从而抑制梗死后心室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为重建受损心肌带来希望,但移植后的细胞分化以及细胞移植能否长期持久地改善心脏功能等问题均不明确。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入犬梗死心肌后,在心肌组织的分布、分化情况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03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完成。 材料:成年杂种犬16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10只、模型对照组6只。 方法:细胞移植组于髂前上嵴或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行CM-DiI标记。两组犬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于心肌梗死后2 h,细胞移植组向心肌梗死区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 mL(3×107~1×108个细胞),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心脏的迁移、分布及分化。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后6周细胞移植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P < 0.01),心排出量明显升高(P < 0.05);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舒张末容积均得到显著改善(P < 0.0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亦明显改善(P < 0.05)。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可分布于心肌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并表达肌球蛋白重链、连接蛋白43。 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2003-06/2007-11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76例,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46例,男34例,女12例,除常规治疗外,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在冠状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冠状动脉内;未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30例为对照组,男22例,女8例,仅采用常规治疗。随访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由治疗前(43.1±5.6)%、(44.9±7.5)%增加到(54.8±4.6)%、(50.1±7.1)%;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脑钠肽水平由治疗前(696±102)、(680±93)ng/L 下降至(303±89)、(396±88)ng/L;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分别由(25.8±8.5)%、(26.2±6.4)%降低至(14.8±4.6)%、(20.4±7.3)%。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在移植过程中和移植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表明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安全可行,移植后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6.
背景:心脏干细胞移植后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表达及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的:观察经心外膜注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衰犬心脏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16只杂种犬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植入永久起搏器。右室快速起搏三四周后建立心衰模型。移植组犬经心外膜多点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快速起搏三四周后,各项超声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较起搏前改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定量PCR检测细胞移植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及CXCR4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说明经心外膜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提高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及CXCR4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7.
背景:干细胞再生可修复受损心肌,但目前利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相对甚少。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后,对起搏器诱导的心力衰竭模型犬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犬均通过快速右室心尖部起搏建立心力衰竭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通过心肌直接注射法分多点注入CM-DiI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取材,取心尖、前壁和室间隔心肌,FITC标记心肌肌钙蛋白,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测定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可见CM-DiI和FITC双重染色的双阳性的细胞,呈黄色荧光;模型对照组仅可见FITC染色的绿色荧光图像。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结果示,模型对照组间质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呈显著间质纤维化和心肌细胞纤维化;而细胞移植组未见明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无心肌细胞纤维化,提示快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成功建立犬心力衰竭模型。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心尖、前壁、室间隔的胶原容积分数均明显降低(P < 0.05),射血分数明显升高 (P < 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均无明显变化(P > 0.05)。说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心力衰竭犬心肌中可增殖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大部分临床试验是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后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移植,结合外科手术同期予以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报道相对较少。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骨髓单个核细胞经桥血管进行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病例分析。 对象:2004-11/2005-06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10例,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40%。 方法:患者进行手术的同时,抽取自体骨髓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桥血管远端吻合口完成后,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注射到前降支,其他桥血管经近心端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分别注射到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内。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通过心脏超声、磁共振评价心功能。 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术中采集骨髓血45~60 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平均为4.1×107个,锥虫蓝排斥试验测定细胞活性> 95%。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1,3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术后心肌酶、肌钙蛋白T未见异常增高,心电图未发现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改变。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 < 0.01);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均明显缩小(P < 0.05)。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均未见与骨髓血采集以及细胞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内移植的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桥血管进行心肌内移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内皮功能障碍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主要体现为一氧化氮的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进行心脏修复具有一定效果,但在治疗早期移植的干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对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临床实验,于2005-01/2006-12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研究室完成。 对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同期收治的前壁心肌梗死并已成功再灌注治疗、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男性患者16例,年龄33~75岁,按患者意愿分为细胞移植组8例,对照组8例。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细胞移植组患者抽取自体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入细胞悬液(12.84±4.10)mL,细胞总数为(1.36±0.44)×109个,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为(17.75±8.21)×106个。分别于细胞移植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制备血浆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移植前后血浆中一氧化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前列环素2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4,72 h细胞移植组血浆中一氧化氮浓度均明显升高(P =0.015,P=0.03);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列环素2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在短期内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浓度,且不影响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前列环素2水平,提示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且不损伤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已证实,各种干细胞移植治疗损伤脊髓,都可以一定程度的恢复脊髓中枢神经的功能。但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损伤脊髓以及长期效果的研究少见。利用大鼠抽取新鲜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将其移植入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神经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及长期预后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级别:生物安全一级。①实验材料:8周龄SD雌性大鼠,体质量200~22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备用。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22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细胞组(n =11):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椎管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模型+DMEM组(n =11):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在损伤邻近区注射DMEM。假手术组(n =9):仅剪除T9-10棘突和椎板后,不损伤脊髓,逐层缝合。③实验评估: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情况,BBB评分评估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①假手术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中评分无明显差异,属评分正常。模型+DMEM组评分为0分,其脊髓功能无明显恢复。模型+细胞组在2,4,6,8周脊髓功能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与模型+DMEM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②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移植的细胞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嵌合到宿主脊髓组织表达血管标志。 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8周,不仅能够在损伤脊髓内存活,而且还能分化新生血管,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发现干细胞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可进一步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血管再生正是利用这一原理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目的:采用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兔缺血肢体血管再生的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2008-04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 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12只/组。 方法:2组兔均建立后肢缺血动物模型,造模1周后,细胞移植组取体外分离培养的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腓肠肌部位皮下分多点注射,细胞悬液总体积0.5 mL,细胞总量2×106个;模型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对兔股动脉及股浅动脉起始段行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测量股动脉血管内径、血流峰值速度、血流加速时间;取缺血部位肌肉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分布情况及病理学检查血管再生情况。 结果:移植后2周,高频超声检查细胞移植组兔股动脉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均大于模型对照组,血流加速时间小于模型对照组(P < 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移植部位可见抗Brdu染色阳性细胞的存在,病理切片示细胞移植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同时高频超声检测股动脉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效果评价提供了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国内外已基于不同研究需要建立了多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多采用大鼠为实验对象,但大鼠血容量少,不利于生化指标的检测。 目的:探讨容易重复而且可靠的肝纤维化模型制作方法,并通过骨髓干细胞自体肝门静脉移植给予治疗,判定其疗效和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9/2006-03在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肝功能检查正常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8只,体质量2.0~2.5㎏,随机分为2组:健康对照组8只,模 型 组30只。 方法:连续12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诱导兔肝纤维化,将造模成功的17只大鼠分为移植组与空白对照组。采集移植组兔骨髓,分离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72 h,经肝门静脉自体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4周通过病理与生化指标分析诱导后骨髓干细胞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结果:注射硫代乙酰胺12周时,病理切片显示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性,有少许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部分伸入小叶,有炎性细胞浸润,为肝纤维化症状。经兔肝门静脉移植骨髓干细胞4周后,总蛋白、清蛋白和白球蛋白比值均有所提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有所降低,空白对照组也有改善,移植组肝纤维化病变较空白对照组改善程度明显。 结论: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能成功诱导兔肝纤维化,且致死率低,容易重复;骨髓干细胞移植有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有助于肝组织结构恢复和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常规药物治疗、介入或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对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远期疗效均不理想。近年来采用干细胞的血管再生疗法在梗死部位修复或重新建立有效侧支循环逐渐成为可能。 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对兔缺血后肢血管再生的促进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11在江苏省血吸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完成。 材料:选用新西兰大白兔8只,制备兔后肢缺血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只。 方法:分离培养实验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溴-2-脱氧尿苷标记,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成悬液注射于实验组兔后肢缺血部位;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2 周后行兔股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移植前后的血管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及血流加速时间等;取缺血部位肌肉组织,通过免疫荧光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分布及血管生成情况。 结果:细胞移植2周后实验组兔的股动脉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 < 0.01),血流加速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兔移植部位有抗5-溴-2-脱氧尿苷染色阳性细胞存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缺血部位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自体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心肌细胞在人类出生后已几乎失去增殖能力,增加具有完整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数目是治疗心力衰竭所致心肌损伤的关键。实验拟进一步观察和验证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心力衰竭患者近期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①对象:选取2003-10/2005-06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细胞移植组7例,心肌梗死对照组16例。另选取2003-10/2005-06收治的11例严重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全心衰竭女性患者为二尖瓣病变细胞移植组,以2001-10/2003-10收治的同类疾病女性患者10例为二尖瓣病变瓣膜置换组。以上4组患者术前均依靠大剂量正性肌力药物和利尿剂维持心功能,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在髂前上棘抽取骨髓25 mL,用DMEM完全培养基分离培养骨髓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的。细胞达80%融合时用胰酶消化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移植,浓度调整为1.5×1010 L-1。心肌梗死细胞移植组将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自左、右冠状动脉注入5 mL。心肌梗死对照组患者仅行常规治疗。二尖瓣病变细胞移植组患者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将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自左、右冠状动脉注入,同时行心肌内注射,每点注射0.1~0.2 mL,间距2 cm,注入量共5 mL。二尖瓣病变瓣膜置换组单纯行二尖瓣置换术。③实验评估:细胞移植前后通过心脏超声以及核素显像方法全面评价心功能。 结果:4组患者均完成3个月随访。①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影响: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比较,术前 10 d及术后2周心肌梗死细胞移植组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肌梗死面积均基本相似(P > 0.05);术后4,6,8周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均显著提高(P < 0.01),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缩小(P < 0.01)。②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心功能的影响:与二尖瓣病变瓣膜置换组比较,二尖瓣病变细胞移植组术后4周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均明显提高(t =3.97,P < 0.01;t = 3.61,P < 0.01) ,至术后8周差异最为明显,提高效果均显著优于术后4周(t =2.91,P < 0.05;t=2.64,P < 0.05)。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辅助用于风湿性二尖瓣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外科治疗亦能对心功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关于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与分化机制尚未达成共识,但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 设计:病例分析。 对象:河南省人民医院2003/2008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2组:骨髓细胞移植组48例,标准药物治疗组3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移植前超声心动图、血浆脑钠肽和心肌灌注显像检测结果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在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1年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根据临床需要给予标准的药物治疗。骨髓细胞移植组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经造影导管缓慢注入冠状动脉内,细胞数(3.1±1.6)×108。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超声仪测定心功能指标的变化,通过双抗夹心免疫荧光法全定量测定血浆脑钠肽含量变化,应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检测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 结果:2组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移植前后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①与移植前比较,1年后骨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末容积明显降低(P < 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 < 0.05);标准药物治疗组此2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 > 0.05)。与标准药物治疗组比较,1年后骨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P < 0.05)。②与移植前比较,2组患者血浆脑钠肽含量均明显降低(P < 0.05或0.01),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均明显缩小(P < 0.05或0.01),且骨髓细胞移植组变化幅度大于标准药物治疗组(P < 0.05)。 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可行,移植后1年内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脑梗死体积、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行为学评分等的影响,评价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对脑梗死的治疗价值. 方法 将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及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后三组采用线栓法制作MCAO大鼠模型.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股骨骨髓腔中的单核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细胞比例.将分离得到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经颈静脉途径移植到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大鼠体内,生理盐水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造模后72 h时伊文氏蓝染色及脑组织含水量检测显示血脑屏障的破坏情况,造模后1d、3d、7d时通过Zea-Longer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变化,最后一次Zea-Longer评分结束后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 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骨髓单核细胞中CD45+细胞的比例为91.2%.脑梗死体积、伊文氏蓝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在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中均较高,且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脑梗死体积、伊文氏蓝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下降,较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Zea-Longer评分显示,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造模后7d时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与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髓单核细胞分离过程简单,利用其移植治疗脑梗死可以显著减轻脑损伤程度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脑梗死具有很高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但关于移植后远期疗效的临床报道较少。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实验,随访12个月,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远期疗效。 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9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导管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入选华山医院心内科26例ST段抬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n=14)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当天,选取左髂后上棘为穿刺点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纯化;对照组(n=12)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评估:术后6,12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和几何构型参数改变;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间接评价心功能的变化;明尼苏达心力衰竭问卷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①超声心动图显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6个月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 (P < 0.05),而随访至12个月时,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但与6个月时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几何构型参数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明显降低(P=0.001);而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 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仍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③ 心力衰竭问卷评分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有利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由于样本量较小,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远期疗效仍然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