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更昔洛韦体外抗人巨细胞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体外抑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作用方式.方法:根据病毒复制周期设计3种作用模式来观察更昔洛韦对HCMV的抑制作用:模式Ⅰ将病毒与细胞混合后,再加入药物;模式Ⅱ将药物与细胞混合后,再加入病毒;模式Ⅲ将药物与病毒混合后再加入细胞.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确定该药物治疗指数.结果:更昔洛韦对人胚成纤维细胞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1 685.23 mg/L.在模式Ⅰ中,更昔洛韦对HCMV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255 mg/L,治疗指数为47.8;在模式Ⅱ和Ⅲ中,更昔洛韦对HCMV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更昔洛韦对HCMV感染细胞后显示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其作用逐渐增强,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同时,体外实验显示,更昔洛韦对人胚成纤维细胞感染HCMV无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伐昔洛韦抗病毒抑制疗法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频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复发次数>6次/年)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Ⅰ组:阿昔洛韦400 mg,每d 2次6个月;Ⅱ组:伐昔洛韦500 mg,每d 1次6个月;Ⅲ组:伐昔洛韦500 mg,每d 2次3个月;Ⅳ组:伐昔洛韦500 mg,每d 2次3个月,500 mg,每d 1次3个月。对患者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并检测患者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2,HSV-2)DNA病毒载量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4种治疗方案均能明显减少患者疱疹的复发次数,其中Ⅳ组减少复发次数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伐昔洛韦500 mg,每d 2次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后续的减量抑制疗法可以进一步抑制病毒复制。结论伐昔洛韦能有效预防患者频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3.
美洛昔康联合奥曲肽增强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美洛昔康和奥曲肽以各自不同的作用机制均能抑制肝癌生长,两者联用其抗肿瘤作用将如何,并不清楚.从不增加不良反应但又能最大限度增加抗肿瘤作用的角度考虑,我们将探讨美洛昔康联合奥曲肽能否协同抑制肝癌细胞生长.方法采用 3H-TdR掺入法探讨美洛昔康和奥曲肽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的影响,根据中效原理判断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并观察它们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美洛昔康联合奥曲肽在体外能显著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生长,其浓度与 3H-TdR掺入值呈负相关(r=-0.980, P<0.01).美洛昔康联合奥曲肽能显著抑制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抑瘤率为75.4%,较单药美洛昔康抑瘤率55.1%明显增高(P<0.05 ).各组裸鼠的体内实验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体外细胞培养及裸鼠原位移植瘤实验均表明:美洛昔康联合奥曲肽能显著增强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美洛昔康和奥曲肽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蛋清溶菌酶对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蛋清溶菌酶(HEWL)对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HSV-1)的抑制作用.方法:以HSV-1的敏感细胞BHK-21为实验细胞模型,以更昔洛韦为阳性对照药,以0.5-烷基磺酸钠(SDS)为阻断剂,采用细胞病变法(CPE)判定溶菌酶对hHSV-1的抑制效果.结果:HEWL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和半数中毒浓度(TC50)均>1 000μg·mL-1,HEWL对hHSV-1抑制作用的最小有效浓度(MIC)为104.17 μg·mL-1,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46.88μg·mL-1,治疗指数(TI)为10.67.在平行对照试验中,更昔洛韦对BHK-21细胞的TC0和TC50均>500 μg·mL-1.更昔洛韦对hHSV-1抑制作用的MIC为7.81μg·mL-1,IC50为3.91 μg·mL-1,TI为64.0.5%SDS完全阻断了HEWL的抗病毒能力.结论:蛋清溶菌酶对HSV-1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度与溶菌酶的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苷激酶(TK)基因在垂体腺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dGHTK质粒转染GH3细胞后TK基因的表达情况;使用非放射性细胞增殖检测法,测定不同感染复数(MOI)AdGHTK转染后的GH3细胞对更昔洛韦的敏感性;将转染AdGHTK的GH3细胞和未转染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观察旁观者效应。结果TK基因可转染入GH3细胞并成功表达;即使在低MOI下,转染组细胞成活率也随更昔洛韦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存在旁观者效应。结论将TK基因导入GH3细胞并经更昔洛韦处理,可明显降低肿瘤细胞存活率,为垂体腺瘤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HPLC测定体外类体环境中更昔洛韦浓度的方法,并考察医用生物蛋白胶携载更昔洛韦在体外的缓释作用.方法: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携栽更昔洛韦.观察缓释情况并测定其释放率.HPLC流动相为水:甲醇(2:98);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2 nm;柱温:30℃.结果:更昔洛韦在5~35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为O.89%~2.35%,高、中、低3个浓度的回收率为98.4%~100.8%.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适用于在体外条件下更昔洛韦浓度的测定.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携栽更昔洛韦在体外类体环境下缓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对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的粒 -单祖细胞 (CFU -GM)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 ,用更昔洛韦干预HCMV感染的CFU -GM ,观察计数CFU -GM的产率 ,大小 ,峰期及维持时间。结果 :①更昔洛韦组集落产率明显高于病毒组 (P <0 .0 1)。②更昔洛韦组大集落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病毒组 (P <0 .0 1)。③更昔洛韦组集落维持时间较病毒组延长。结论 :在体外更昔洛韦有抗HCMV作用 ,能促进受HCMV感染的CFU -GM增殖  相似文献   

8.
伐昔洛韦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随机、设置对照组 ,研究盐酸伐昔洛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 70例慢性乙肝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性治疗用药的基础上加服伐昔洛韦片 ;对照组病人治疗用药与治疗组病人综合性治疗用药相同。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综合有效率分别为 94.3 %和 77.1 % ,HBe Ag阴转率分别为 42 .8%和 8.5% ,两组异常的 Ig G、Ig M、C3 恢复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P<0 .0 1 ) ,未发生有与伐昔洛韦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伐昔洛韦对慢性乙肝的治疗 ,对抑制病毒复制、肝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正东 《华夏医学》2003,16(3):330-331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尖锐湿疣 (CA)后的复发率降低情况。方法 :CA患者祛除疣体后静脉滴注更昔洛韦0 .2 5 g,1次 / d,共 6 d。观察 3个月内 CA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 CA3个月的复发率为 2 3.7% ,比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 .0 1)。结论 :更昔洛韦安全、有效 ,能降低 CA的复发率 ,有较好的抗 HPV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江德琴 《四川医学》2008,29(2):217-218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咽结膜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5例咽结膜热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组、干扰索组和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组,分别将3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X2检验,比较3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 3组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53.6%、52.0%和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组的显效率均高于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5%、76.0%和96.9%,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咽结膜热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更昔洛韦或干扰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毒素致兔急性肺损伤(ALI)时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和肺组织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及美洛昔康对急性肺损伤干预作用的机制。方法:将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致伤组、美洛昔康干预组。用内毒素(700μg/kg)一次性静脉注射方法复制兔ALI模型,应用美洛昔康(2.5 mg/kg)进行干预。分别检测血清ACE活性和肺组织ET-1含量。结果:致伤后0.5 h,血清ACE活性明显升高,1 h时血清ACE活性达到峰值。美洛昔康组血清ACE活性也出现升高,但明显低于致伤组。致伤组肺组织ET-1高于对照组(P<0.01),美洛昔康干预组肺组织ET-1明显低于致伤组(P<0.01)。结论:美洛昔康可以抑制血清ACE活性和降低肺组织中ET-1的含量,对内毒素所致ALI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免疫球蛋白(IVIG)在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AVE)中的作用。方法:对82例小儿AVE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而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IVIG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在疗效及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IVIG是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优于单用更昔洛韦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急性咽结合膜热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急性咽结合膜热的效果。方法 :对 30例急性咽结合膜热患儿采用更昔洛韦 5mg·kg 1·d 1~ 10mg·kg 1·d 1,连用 3d ,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儿中 2 5例使用更昔洛韦治疗 3d后体温降至正常 ,咽炎症状减轻或消失 ,总有效率为 83 3% ,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更昔洛韦是一种治疗小儿急性咽结合膜热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interferon)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ganciclovir)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3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并行相关分析。结果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治疗前CD3、CD4明显下降(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20例痊愈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接近正常水平,而10例未痊愈患者虽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健康对照者(P〈0.05)。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能够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5.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诊断的43例患儿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进行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下降,ALT、GGT下降,肝脾回缩,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KP下降,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应用更昔洛韦治疗血CMV-lgM的总阴转78.26%,显著高于对照组30.0%。更昔洛韦的副作用: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消化道反应,但停药后很快恢复。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退黄、护肝作用明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诊断的43例患儿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进行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下降,ALT、GGT下降,肝脾回缩,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AKP下降,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应用更昔洛韦治疗血CMV-lgM的总阴转率为78.26%,显著高于对照组30.00%。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退黄、护肝作用明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方法:11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给予更昔洛韦,诱导阶段按每次5mg/kg,每天2次,静脉滴注,疗程14d。后维持阶段按每次10mg/kg,每周2次,共3个月。结果:复查11例血CMV-DNA-PCR、CMV-lgM均转阴。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照比较炎琥宁和更昔洛韦在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者并随机分为炎琥宁组和更昔洛韦组各80例,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生素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分别给予炎琥宁、更昔洛韦治疗。每个疗程7d,治疗1~2个疗程,观察主要症状消失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更昔洛韦组有效率达97.50%,高于炎琥宁组的92.50%。更昔洛韦组退热时间、喘憋、啰音和咳嗽消失时间与炎琥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昔洛韦组12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下降症状;3例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等症状。炎琥宁组出现皮疹、瘙痒、斑丘疹症状,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与炎琥宁比较,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疗效显著,症状改善较快,但不良反应发生较多,药物毒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卢光慧 《中原医刊》2004,31(20):47-48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静脉点滴对秋季腹泻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 8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4人 ,对照组 42人。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纠正酸中毒等处理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静脉点滴。更昔洛韦静脉点滴用量为 5mg/kg ,每天 1次。对照组加用病毒唑 10mg/kg ,每天 1次。根据病情以上药物连用 3~ 5天。随后观察全身症状改善情况、大便的性状及次数 ,判断疗效。结果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治疗组在症状改善及止泻时间上优于对照组。结论 :更昔洛韦  相似文献   

20.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佃军 《重庆医学》2011,40(13):1307-1308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进行统计,记录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更昔洛韦治疗HCMV感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抑制WBC和PLT发生率分别为17.75%、4.33%,并可致ALT升高(发生率为8.30%)。其中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2.08%,肝损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0%,其影响因素不明。结论更昔洛韦治疗HCMV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