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两种髋关节功能评定方法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178例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获得完整随访资料86例。采用国内两种髋关节功能评定方法(北京标准和北戴河标准),进行功能评定和统计学比较。结果提示:功能评定之前,宜按Charnley标准将原有行走能力分为A、B、C三类;两种评分标准具有可比性;北戴河标准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髋关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疾病的一种较安全成功、最有效的手术方法[1]。它可以矫正关节畸形,恢复行走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术后康复锻炼是决定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2]。2000年3月至2004年4月我院对6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取得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自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8例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疾病的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59~87岁,平均71岁。其中3例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为股骨头坏死,12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均有明显疼痛,行走能力受限。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14例恢复自由行走,2例需要手杖帮助下行走,1例助行器协助行走,1例死亡。18例中,2例出现脱位,其中1例脱位患者于术后3个月因心肺疾病死亡,此外,有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术前Harris评分(41.7±1.4)分别与术后6个月(80.1±5.4)和末次随访(83.4±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例,良4例,可1例,差2例。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nyder希望理论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2—2020-01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02—2019-07间采用常规护理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08—2020-01间联合Snyder希望理论干预的52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入院时及出院当天应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自我护理能力、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各维度得分,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nyder希望理论可提高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骨科,导致双侧髋关节疾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原发性骨关节炎,因创伤、骨坏死、髋关节发育异常、头骨骺脱位等导致的继发性骨关节炎,还有一些炎症和代谢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Crohn's病、Paget's病、血红蛋白沉着症等。早在1967年,Charnley报道了最早的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近年来,随着人工关节研究的不断进步和髋关节置换术的逐渐完善与更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终末期受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心理健康状态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5月行THA手术且随访至少2年的311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6例,女45例;手术年龄17~82岁,平均(40.7±13.4)岁。根据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的心理状态评分(SF-12 MCS)分为心理困扰组和无心理困扰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术后满意度,并对术前、术后的临床相关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53例(81.4%)患者THA术前存在心理困扰,其中215例(85.0%)在术后得到改善。THA术后的AS疾病相关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01)。心理困扰组患者SF-12 MCS改善值高于无心理困扰组(P<0.001)。两组间Harris髋关节评分改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4)。心理困扰组患者的术后满意率为82.6%,无心理困扰组为89.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结论:AS髋关节终末期受累患者的心理困扰情况发生率较高。THA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信延续康复指导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1间在舞阳县人民院骨伤科行THA治疗的68例髋部疾病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出院后护理方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在出院时常规进行口头指导和发放书面指导手册,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给予延续康复指导。观察组则通过建立微信平台,由微信延续康复指导小组成员对患者继续进行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3个月后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假体松动或脱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等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假体松动或脱位、DVT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康复训练依从性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THA患者术后通过微信平台实施延续康复指导,能有效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髋关节功能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脊柱矫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髋关节相关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脊柱矫形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科随访资料齐全的37例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患者髋关节是否受累将其分为2组:A组,患者自述髋关节无痛、屈伸活动不受限制且客观查体屈伸活动良好(≥120°);B组,患者自述髋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或客观查体屈伸活动受限(120°)或行THR。将B组患者再分为三组:B1组,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需行THR;B2组,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脊柱矫形术后行THR;B3组,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THR后行脊柱矫形术。收集患者SRS-22、BASFI评分表、Harris评分表功能部分,分析组间及组内异同,并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收集患者因髋关节运动受限所致生活不便主诉及是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结果:矫形前,A组SRS-22功能评分、BASFI平均分、Harris功能评分分别为2.8±0.7、3.8±1.4、40.8±4.7分,矫形后分别为4.1±0.6、2.1±1.3、43.6±2.6分;矫形前B组分别为2.4±0.6、6±1.5、30.7±8.1分,矫形后分别为3.5±0.6、4.5±1.1、37.2±4.2分。脊柱矫形术使A、B两组患者整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不同程度提高,尤其直立相关活动能力(站立、行走、够高物等)明显改善,而屈曲相关活动能力(穿袜、弯腰捡物等)有所下降;矫形前后A组患者活动能力均优于B组。B1组患者脊柱矫形术后活动能力低于预期;B2组患者主诉脊柱矫形术后活动能力下降,但行THR后恢复并提高;B3组患者主诉THR后活动能力不同程度提高,脊柱矫形后再次提高,但部分患者坐立困难。结论:脊柱矫形术会改变AS患者髋关节有效运动范围,充分认识此点,是AS后凸畸形伴髋关节受累患者成功实施脊柱矫形术及全髋置换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386例(392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并且于术前,术后2周、4周、8周、24周进行Harris评分,分析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外侧入路组、后外侧入路组、后侧入路组及小切口入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4%、97%、100%、100%。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创伤小、对髋关节干预性较小的后侧入路及小切口手术入路是髋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规范功能锻炼的内容和流程,提高患者手术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法 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按照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手册内容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指导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评价,以及患者对住院治疗满意度的统计。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阶段(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评价,出院前χ2=0.06,(P>0.05)比较无差异,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比较χ2=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其生活自我照护能力和患者满意程度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386例(392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并且于术前,术后2周、4周、8周、24周进行Harris评分,分析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外侧入路组、后外侧入路组、后侧入路组及小切口入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4%、97%、100%、100%。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创伤小、对髋关节干预性较小的后侧入路及小切口手术入路是髋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国际骨科学杂志》1998,19(2):102-103
本文介绍Charnley低磨损髋关节假体用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退行性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年轻病人后25年的随访结果,并分析其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3.
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手术后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张京新  马仲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6):1210-1212,1217
[目的]对全髋人工关节和多枚AO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伴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术后进行的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方法]1998年5月-2003年10月,对4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型26例、Ⅳ型18例)分别予以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21髋)和全髋人工关节治疗(23髋)。分别用Charnley改良Merle d′Aubign′e评分法评定手术侧髋关节的疼痛、活动度和运动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量评分-EQ-5D评分体系评定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评分。[结果]4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至少24个月,骨折内固定组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8%(7/19),而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7%。手术后24周的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Charnley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骨折内固定组。[结论]与骨折内固定相比,对于手术前健康状况良好的伴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健康生活质量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刘冰 《中国科学美容》2014,(15):140-142
目的:观察半髋关节置换术改善老年(年龄≥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半髋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手术指标和改善髋关节功能效果。结果半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全髋组(P<0.01);髋臼外展角和髋臼前倾角优于全髋组(P<0.01);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4.23%高于对照组77.36%(P<0.05);并发症发生率5.77%略低于全髋组15.09%(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以降低手术风险,维持股骨颈假体位置,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和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总被引:31,自引:11,他引:31  
目的评价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并对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 98例 (112侧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1.5~ 8年 (平均 4.2年 )的随访,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及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术后除 32侧髋关节轻度疼痛, 4侧髋关节明显疼痛外,其余关节均无疼痛。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 37.5°改善为 69.5°。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 38.2°改善为 5.7°。术后所有患者生活均可自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股骨假体穿破股骨上端皮质 4例,坐骨神经损伤 3例,早期脱位 2例,髋臼假体脱位 2例,股骨假体下沉 23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的髋关节病变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采用髋关节前外及外侧联合切口可有效地松解关节前方挛缩的软组织,矫正髋关节屈曲畸形。多关节受累应首选受累最严重的关节施术,第二次手术宜在第一次术后 3~ 6个月内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全髋关节置换组(110例)和半髋关节置换组(11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全髋关节置换组均长(多)于半髋关节置换组(P 0. 05)。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全髋关节置换组为91. 82%,高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82. 73%(P 0. 05)。并发症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组为18. 18%,半髋关节置换组为5. 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均较为理想,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和Charnley评分标准。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45髋);男22例(22髋),女21例(23髋);年龄29~72岁,平均(52.7±14.1)岁。分别使用Harris[1]和Charnley[2]评分标准进行术后评估并分析、比较。所得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两种评估方法均无差出现。Harris和Charnley评分为优者分别为33例(73.33%)和26例(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5,P〈0.05);评分为良者分别为10例(22.22%)和12例(24.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42,P〉0.05);评分为中者分别为2例(4.45%)和3例(7.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8,P〉0.05)。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两种评估方法均无差出现。Harris和Charnley评分为优者分别为35例(77.78%)和31例(7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8,P〉0.05);评分为良者分别为9例(20.00%)和9例(2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7,P〉0.05);评分为中者分别为1例(2.22%)和1例(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3,P〉0.01)。结论两种方法在评估结果上基本一致,但也表现出各自特点,Charnley评分确实方便简单,能大致反映具体情况,等差的评分易于记忆使用。Harris评分中得分的不等差,反映所评项目的轻重差异,表达更清楚,但必须使用图表记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出院计划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7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出院计划服务。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并于干预前、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时评价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髋关节功能。结果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时,干预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及牛津髋关节功能量表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出院计划护理模式可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髋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微创 SuperPath 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及生命质量,并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做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54 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7 例,分别行 SuperPath 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两组手术前后的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计时“起立 - 行走”测试时间、单腿站立测试时间、6 min 步行测试距离、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健康调查简表 SF-36 评分及并发症,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 1 周及 3 个月的 Harris 评分(70.5±5.6,83.1±5.5)分别高于对照组(63.8±6.1,78.0±5.6)(P<0.05),6 个月及 12 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 1 个月及 3 个月的计时“起立 - 行走”时间 [(36.5±7.3) s,(24.4±4.9) s] 更短,术后 1 个月的单腿站立时间 [(14.4±3.6) s] 更长,术后 3 个月的 6 min 步行距离 [(395.1±27.7) m] 更远(P<0.05)。观察组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 [(20.0±3.6) h,(9.7±2.8) d] 分别短于对照组[(33.2±5.4) h,(13.2±3.7) d](P<0.05)。SF-36 评分,术后 12 个月观察组心理健康及总体健康两个维度评分(78.1±9.3,82.0±8.8)分别高于对照组(73.1±8.7,76.3±10.2)(P<0.05);躯体疼痛及社会功能两个维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 2 例出现无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相比较于传统后外侧入路,微创 SuperPath 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更快、更有效地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符合现代快速康复理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TF)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TF患者156例,给予THA手术治疗,术后完成随访。术后对患者进行Harris评分评定,根据结果分为良好组(n=43)与不良组(n=113)。设计调查表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进行1个月随访,156例患者中43例恢复不良,占27.56%。经单因素统计分析,与良好组患者相比,不良组患者年龄高于70岁、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手术时间高于2 h、导管留置时间高于24 h、苏醒期出现躁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高于7 d、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占比明显提高,隐性失血量明显增加(P<0.05);经多因素分析,影响老年TF患者行THA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高、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手术时间长、隐性失血量多、苏醒期出现躁动、围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P<0.05)。结论 老年TF患者THA术后髋关节恢复存在一定的不良情况,影响不良情况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合并多种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