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效果、安全性、技术要点等。方法:对造影后动脉瘤直径〈3mm的9例1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6个采用了单纯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2个采用了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2个采用了球囊辅助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10个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00%填塞4例,90%以上填塞4例,70%~90%填塞2例。术中出血l例,继续填塞成功;术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应用法舒地尔后缓解;1例弹簧圈部分残留在载瘤动脉内,但未见血栓形成及其他不良反应,1例术后第二天再出血死亡。8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再出血,4例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技术难度大,常需结合血管内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技术的选择和操作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胡再虎  陈节  崔明 《安徽医学》2012,33(2):189-191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探讨栓塞的技术、并发症以及预防。方法对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动脉瘤100%栓塞,1例栓塞95%,2例栓塞90%,1例栓塞80%,急性脑梗死1例,血管痉挛2例,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方法,选择正确的栓塞技术可以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合并脑室出血铸型的Hunt-HessⅣ-Ⅴ级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48h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其中2例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4例采用水解可脱弹簧圈(TRUFILL DCS Orbit),2例采用水凝胶弹簧圈(HES)技术,术毕均行双侧脑室外引流,3例术后1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7例动脉瘤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出院时患者预后(GOS标准):良好5例,中残2例,重残1例。结论虽然Hunt-Hess高分级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病情危重,治疗风险很大,但积极地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辅以脑室外引流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报告电解脱弹簧圈(Guglielim detachable coils,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方法 采用神经介入GDC系统栓塞29例颅内动脉瘤。结果 100%闭塞15例、90%闭塞12例、80%闭塞2例。术后并发头痛3例、微弹簧圈部分脱出并悬挂于载瘤动脉内1例、动脉瘤破裂、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各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GDC系统是一个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手术并发症少的栓塞系统。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刚  冯华  吴南  王宪荣 《重庆医学》2002,31(12):1220-1221
目的:着重讨论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有关技术及体会。方法:采用神经介入技术和美国波斯顿科技公司生产的GDC系统栓塞29例颅内动脉瘤。结果:100%闭塞15例,90%闭塞12例、80%闭塞2例。术后并发头痛1例、微弹簧圈部分脱出并悬挂于载瘤动脉内1例、动脉瘤破裂、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各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弹簧圈和栓塞技术对提高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疗效。结果56例中成功栓塞54例,其中45例100%栓塞,8例95%栓塞,1例90%栓塞。术中破裂1例,后顺利栓塞。5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6~36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患者共50个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0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38个,闭塞95%以上7个,闭塞90%以上4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死亡1例,23例随访3~8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患者手术情况、影像学特点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1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动脉瘤16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影像学特点.术后随访2~18个月,观察两组动脉瘤栓塞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两组病例均未发生术中动脉瘤出血事件,术中动脉瘤均完全栓塞、载瘤动脉保护良好,术后均无再出血、无死亡病例,5例(26%)患者并发脑梗死(均为出血性动脉瘤患者).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0±8)个月,18例(95%)复查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5%)动脉瘤复发,再次行血管内治疗,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无复发.随访过程中,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未发生再出血及梗死情况.19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其中16例出血患者均行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患者行头颈CT血管造影(CTA)发现动脉瘤,并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可行,复发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降低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患者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9.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Wang QJ  Li TL  Duan CZ  He XY  Fang B  Yin FM  Zhao QP  Xu R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232-234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对145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病人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对55例病人62个动脉瘤应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90例106个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或EDC)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45例病人168个动脉瘤,其中动脉瘤达到100%栓塞的为96个,95%栓塞的为45个,90%栓塞的为15个,<90%栓塞的为12个。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5例,脑梗死1例。118例病人痊愈,23例好转,2例恶化,3例死亡。通过DSA进行随访17例,3例3个动脉瘤复发,其中2个动脉瘤再次使用EDC达致密填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对13例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使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3例中,后交通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动脉瘤呈囊状7例,球形2例,葫芦形2例,宽颈2例;动脉瘤直径在4-11mm之间。结果13例电解式可脱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6例,95%栓塞4例,80-90%栓塞2例,不足80%1例。栓塞后载瘤动脉痉挛3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1例次,过度栓塞1例次。结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93例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93例颅内动脉瘤(共118个)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29例,Ⅲ级25例,Ⅳ级10例,Ⅴ级2例。80例行急诊栓塞,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予以3H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104个(88.14%),闭塞达90%以上11个(9.32%),闭塞在90%以下3个(2.54%)。全组手术死亡3例(3.23%)。随访2~22个月,1例术后2周死于中枢衰竭及肺部感染;1例术后1.5个月复发出血,经手术夹闭痊愈;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经再次填塞后痊愈;1例(1.07%)重残,7例(7.53%)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其余恢复良好。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可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为佳;破裂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在局麻或全麻及全身抗凝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随访1~16个月。结果  22例共23个动脉瘤,栓塞21个,其中16个100%栓塞(76.2%),4个90%栓塞(19.0%),1个50%栓塞(4.8%);1个伴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栓塞失败。死亡1例,余术后随访无SAH发生。4例动眼神经麻痹中3例完全恢复,1例稍有好转。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效果良好,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开拓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柃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 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在局麻或全麻及全身抗凝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随访1-16个月。结果22例共23个动脉瘤栓塞21例,其中16个100%栓塞(762%),4个90%栓塞(19.0%),1个50%栓塞(4.8%);1个伴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栓塞失败。死亡1例,余术后随访无SAH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使用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系统(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与体会。方法采用神经介入方法、应用DCS系统栓塞治疗11例13枚颅内动脉瘤。结果用DCS系统对11例患者13枚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栓塞,完全栓塞(〉95%)7个,大部分栓塞(80%~95%)5个,并发动脉瘤破裂1例,外科手术后痊愈,1例弹簧圈脱出到远端小动脉,经抗凝治疗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使用DCS系统栓塞治疗颅内动脉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特点。方法: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6例,3个动脉瘤采用1枚弹簧圈,3个动脉瘤采用2枚弹簧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最小3mm×6cm,最大12mm×30cm。结果:交通动脉瘤6例均成功栓塞。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项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探讨和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直径≤3.0mm)的临床可行性、难度及其适应证。方法总结分析55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相关临床因素,包括术前患者的临床一般状况、Hent-Hess分级、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并发症以及临床预后。结果 55例患者均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50例为破裂动脉瘤,5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完全栓塞30例(54.55%),近全栓塞和部分栓塞25例(45.45%)。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7.27%),术后再出血1例(1.81%),术后死亡1例(1.81%)。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临床治愈47例(85.46%),轻度肢体活动功能障碍5例(9.09%),重度肢体活动障碍2例(3.64%),无复发及颅内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有效、可行的;另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状况、预后选择最佳血管内治疗方案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梁旭光  朱迪  王华  孟林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2):1416-1417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方法:采用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微弹簧圈的栓塞。结果:30例病人康复出院,其中1例左下肢不全瘫,1例术后死亡。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微弹簧圈栓塞效果佳,致死、致残率极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