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科门诊人流量大,患儿年龄较小,配合度低,家长迫切度高,这便需要儿科医生诊疗迅速、处方准确。因此,如何提高诊脉的效率是儿科临床诊疗上的一大难点,小儿指纹诊法的应用便能相对弥补其不足。小儿指纹诊法属于儿科望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古代各种学说、理论、思想集大成者,临床上多应用于3岁以下儿童。笔者认为古时多言小儿指纹诊法应用于3岁以下,皆因3岁以下小儿皮肤嫩薄,表皮透亮而薄,食指桡侧浅表静脉易于显现,且小儿血气旺盛,元气蓬勃,加之食指桡侧皮下络脉为人体上最易于观测的手指浅表静脉。而研究明确表明,7岁以下小儿指纹临床意义相同,差别在于年龄越小,患儿指纹越易于观测。文章结合成功案例,探讨3岁以上患病儿童用小儿指纹诊法的临床应用,以期拓展小儿指纹诊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更好地将经典中医方法应用于现代临床。  相似文献   

2.
在儿科诊断方法中,三岁以下小儿常用观察指纹的方法,并且是儿科独特而重要的诊法。所谓“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长短测轻重”,其中“红紫辨寒热”是说小儿指纹,色鲜红者,多主外感风寒;色紫红者,多为热证。“红色主寒”似乎已成定论,这不仅与临床不符,而且与中医基本理论相悖逆。  相似文献   

3.
第四讲儿科诊法的特点儿科诊法的特点,主要有四诊不全具备、小儿以望为主、年龄不同则内容殊异、指纹为儿科特有诊法等四个方面。一、望闻问切不能全备儿科之难,不难于治疗,而难于诊断。首先是小儿不会语言,不能呈述自己的病情,年龄稍大,虽会语言,但又缺乏表达能力,往往词不达意,或以饥为渴,或以痒为痛,语不足信,此在问诊上即不全备;再则小儿有病,多  相似文献   

4.
蒙医儿科临床应用小儿食指Jirugadasu(意译:络脉,也可称脉络,指纹)诊察法诊病历史悠久,但记载不详尽〔1〕。20世纪70年代,蒙古族医生旦森道尔吉在其著作《小儿疾病治法》中详述了“小儿手指络脉诊病之方法”〔2〕。根据《景岳全书》记载,小儿指纹诊法最早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图诀》及《全幼儿鉴》等书〔3〕。追溯蒙医该诊法之起源,笔者认为,很有可能与中医望指纹诊法同源。但蒙医小儿食指络脉诊察法具有其自身特点,故简述如下,不妥之处请同行赐教。1 小儿食指络脉诊察法分别诊察初生~3岁男女幼儿左、右手食指桡侧脉络(静脉),男…  相似文献   

5.
清朝儿科世医夏鼐所著《幼科铁镜》一书是儿科名著。夏氏父子两代行医时间长,诊治患儿多,在儿科诊断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经验,主要有:四诊中独重望诊;判断生死预后注重望"宝色";临证注重辨证分析、探病推原;同时还对传统沿用的望小儿指纹诊法提出了不同见解。这些都值得认真学习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小儿指纹诊法的历史沿革、理论依据及使用价值,总结了小儿指纹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望小儿指纹也称望虎口三关脉纹,是中医儿科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诊法之一。笔者参考多部古籍资料就望小儿指纹诊法起源、理论依据及其所包含望三关、颜色等内容进行梳理。该诊法融合经络学说、五色主病理论、寸口脉学说等思想,自唐朝起源,历经多代医家验证传承至今,是值得用现代科学探索发展并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儿科诊断方法。该诊法补充完善了临床四诊信息,利于辨证论治,不仅可作为诊断用法,还可作为病情观测指标并判断疾病预后、转归,部分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亦证实该诊法具有科学性及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医家所引述的《水镜诀》不是唐代王超的《仙人水镜图诀》,可能是元代曾世荣所作。因此,不能作为证明小儿指纹诊法起源于唐代的依据。《幼幼新书》引述的王超《仙人水镜图诀》、《杜光庭指迷赋》以及孙思邈之论和唐代“画指为信”在“立契”上的应用表明,小儿指纹诊法起源于唐代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宋金元时期儿科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元时期中医儿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儿科理论体系形成,单独成科,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五脏辨证方法确立;对麻、痘、惊、疳等儿科常见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创立易虚易实学说、指纹望诊学说、小儿护养学说等。  相似文献   

10.
陈复正在对儿科疾病的认识治疗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认识,特别是在补偏救弊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本文主要从陈氏对小儿指纹辨证、脉诊之要;对"惊风"的认识;对小儿用药方面以及对"变蒸"的认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指纹"系指小儿食指掌侧面的浅静脉.观察这部的"指纹"变化,可以辅助诊断推测疾病的预后,是古代"络脉诊法"的发展,乃祖国医学儿科学中诊查疾病的独特方法之一.此法宋、钱乙氏(公元1023-1104年)《小儿药证直诀》中亦有记载.后经元、滑伯仁,明、王肯堂,清、陈飞霞氏等沿用并加发挥,内容逐渐充实.但亦有以为临床价值不大,如张景岳、夏禹铸等氏,主张废而不用的.看法各有不同,莫衷一是.我们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实际意义,开展了指纹调查工作,先后共观察了病儿838名和健康儿160名,并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小儿推拿作为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瑰宝,是中医认识小儿生理病理规律和运用手法防治儿科疾病的独特形式,可以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治疗诸多儿科疾病。本文通过对目前小儿推拿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的概述,倡导多使用小儿推拿治疗方法来治疗疾病,并且我们有义务在不久的将来将小儿推拿推广出去,让更多的患儿享受到推拿治疗疾病的好处,针对如何将小儿推拿进行推广,我们将进行相关规范化研究,从而将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儿科疾病的推拿治疗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使中医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3.
指纹诊法是祖国医学中特有的诊法之一,南宋以来的临床医书多有论及.近年来,指纹诊法的科学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其起源,却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清、周学海《脉义简摩》称:指纹诊法肇源于《内经》,它征引《素问》皮部论、经络论、平人气象论,以及《灵枢》经脉、论疾诊尺、邪气脏府病形等篇为说.周氏之前,清、张登《诊宗三昧》已征引《素问·经络论》语,以解释指纹诊法,但没有明确指明这是指纹诊法的起源.梁翰芬先生在《婴儿病诊指纹之研究》一文中,也曾引《灵枢·经脉篇》语,以为指纹诊法缘起之据.但  相似文献   

14.
1指纹的起源及意义 小儿指纹望诊始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诀>,发扬并完善于宋元时期.它的出现弥补了"四诊"在儿科诊断方面的不足.中医学认为"小儿多未能言,言而未足取信,脏腑柔弱、易虚易实"等,自古儿科被认为是难上之难,其最突出的就是诊断难.小儿指纹望诊法的应用正是对"四诊"不足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从面诊论治小儿病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法,离不开望闻问切四诊。然而小儿口不能言,脉无所察,唯形色以为凭,故历代儿科医家均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笔者在儿科临证中,每每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而在望诊中更注重面诊,尤其在其他诊法难以实施时,则以面部望诊为据而施治,多获效验。现选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已故名老中医张刚主任医师 ,一生潜心研究儿科 ,勤于实践 ,经验丰富 ,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学习 ,受益匪浅 ,今将张老的部分临床经验整理如下。1 论诊法 ,倡简便实用张老临证诊断注重四诊合参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 ,在其生长发育及病情反应方面都有其特性 ,因此诊断中除问诊外 ,总结了一套简便实用的诊断方法。1 .1 握手分表里。握手诊法在儿科四诊中占主要地位 ,临证每一患儿必验于手。握手诊法包括两部分 ,首先通过触诊分辨手的温度 ,一般说手心热为里热 ,手背热主表热 ;如手心、手背均热提示内有蕴热 ,复感外…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畲族医药的阴阳哲理涵义、诊法、疗法、药物性能及介绍了小儿风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苏培迪  冯晓纯 《光明中医》2016,(15):2173-217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此论虽通言诊法的大要,然尤以小儿最为适宜,其中望诊在儿科诊断中意义极大。冯晓纯教授在小儿临床实践中,十分注重小儿望诊,尤其在气池望诊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并形成了一套能真正有效指导小儿临床诊断的中医气池望诊思想体系。冯晓纯教授认为,气池的变化能反映小儿的正气盛衰,对辨证五脏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简要阐述冯晓纯教授对小儿气池望诊的理论认识、临床经验及运用体会,以鄉同道。  相似文献   

19.
咳嗽为小儿肺系疾患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以外感咳嗽居多,内伤咳嗽较少.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其诊法与用药均不同于成人.现就笔者诊治小儿咳嗽的经验总结如下.1 小儿咳嗽 尤重望闻小儿不同于成人,在问诊时有的不能自述病情,较大儿童多言不达意,常由家长代诉,切诊时小儿往往哭闹不安.因此,儿科望诊、闻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李季国 《新中医》1995,27(12):4-5
本文论述了尺肤诊法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并介绍了尺肤诊法在儿科疾病诊断的运用方法,主要诊察尺肤的色泽,疏密,温凉,滑涩,润燥等,并参合四诊以了解疾病之新久,寒热,虚实,津液盈亏以及顺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