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弹簧圈介入填塞治疗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发病前往往无任何症状,不易发现。一般破裂后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症状而入院,研究表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次SAH多发生在第1次出血后7d内,且再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在SAH后及早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由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有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iod hemorrhage,SAH)的潜在危险,且SAH后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而目前所采取的干预性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同样存在一定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与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出血的危险性和治疗的风险进行综述,希望能提出较佳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处理策略。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SAH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别较大。Juvela[1]通过平均19.7…  相似文献   

3.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突起,尸检发现率为0.2%~7.9%.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70%,年发生率为6~35.3/10万[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偶尔检查中被发现,也可能是因为瘤体占位效应引起的颅神经麻痹或脑干压迫症状而被发现[2].未破裂动脉瘤的三种治疗手段是观察、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本文复习近年关于未破裂动脉瘤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就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和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部分出血形成血肿,由于出血导致的血管痉挛,以及血肿所致高颅压引起的脑疝,可导致患者死亡,如能及早开颅探查并夹闭动脉瘤,尽快清除血肿,可提高重型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存活率,并且能有效提高其生存质量[1].我院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对疑为动脉瘤破裂所致SAH合并颅内血肿的46例患者,急行显微手术探查,术中发现前循环破裂动脉瘤36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2]2]3%。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因此,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抗CVS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动脉瘤性SAH后CVS药物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以提高对CVS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破裂、再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早期作出诊断,并行动脉瘤夹闭术至关重要[1].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对65例自发性SAH,行320排CTA检查后,急诊行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应尽早施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脑积水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而引起自发性SAH的常见原因为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等.由于动脉瘤好发于颅底动脉交叉处,最易直接受到血流冲击,加上血管先天性发育不良,极易破裂出血.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210例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并发脑积水,现就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占所有动脉瘤的85%以上,动脉瘤破裂后有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因此大部分作者建议早期手术,可以降低由于动脉瘤再次破裂而造成的死亡和致残率[1-3].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翼点入路夹闭52例前循环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患者破裂出血前通常无明显症状,约90%的患者因破裂出血而被发现[1]。颅内动脉瘤在发生破裂后多引发IH症状,易造成脑部损害及颅内压升高,导致再次出血。因此,对于IH合并RIA患者,需尽早实施手术治疗,避免患者再次出血。报道显示[2],良好的护理方案可对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分析综合化护理方案对IH合并RIA早期手术患者GC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再次破裂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6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入院保守治疗期间,症状加重,头部CT显示颅内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65例,其中未使用镇静、镇痛剂53例,入院后收缩压≥140 mmHg有45例,入院48 h后手术58例。53例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尽早尽快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是预防再出血最根本的措施;酌情给予镇静资料、控制性低血压对预防再破裂出血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开颅夹闭还是血管内栓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年发生率为6~8.0/10万.SAH 3个月的病死率达36%,严重致残率达18%~([1-2]).上世纪60年代Mckissock等~([3-5])报道了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与保守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认为外科手术是有益的,此后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神经影像学、麻醉学等学科飞速发展,手术死亡率及致残率不断下降,使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成为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日益成为其首选方法,但栓塞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再次破裂、血栓形成、脑缺血等并发症。自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6例,并发脑缺血1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中约50%~70%是由动脉瘤破裂所致,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a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动脉瘤破裂所致SAH 2周后发生的肺积水[1].  相似文献   

15.
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出血性脑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86例不同部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临床表现及急诊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86例共87个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脑内出血病例.经CT、螺旋CT三维脑血管成像、MRA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急诊清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同时手术夹闭破裂出血的动脉瘤87个.结果 86例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均获夹闭.56例恢复良好,16例生活可自理,5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结论 急诊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可防止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出血;清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生痉挛的严重程度;去骨瓣减压是最快捷、最有效解除颅内高压的手段,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主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尽早进行手术,多数在72小时内采取手术治疗,以预防再出血,减少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便于对出现的缺血性神经障碍进行积极处理。首次SAH后几天内常发生再次出血,可使约50%病人死亡或残废;因脑血管痉挛而出现迟发性脑缺血障碍的病人约占30%,使很多患者有严重神经学并发症甚或死亡。脑血管痉挛及症状性脑缺血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蛛网膜下腔血液积存,尤其位于基底池者,似乎对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起了很重要作用。因此,迅速清除血凝块可减少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危险性。本文作者报道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方法 4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共有105个动脉瘤,均进行了3D-CTA或/和脑DSA检查,41例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或/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患者放弃治疗。一次性手术一侧开颅29例,一次性手术双侧开颅1例,分次手术4例,一次性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手术+血管内栓塞3例。结果 41例患者共成功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91个动脉瘤,其中39例随访3月~5年,无再出血症状发生,1例开颅夹闭加包裹术的患者出院后4年包裹的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夹闭一侧动脉瘤的患者出院后2年对侧动脉瘤破裂出血,再次入院手术治疗后康复。39例患者随访时进行GOS评分,5分30例,4分4例,3分3例,2分1例,1分1例。35例患者经3D-CTA或/和DSA复查,未见动脉瘤新生或再通。7例放弃治疗的患者随访3月~2年,未破裂的动脉瘤患者4例,其中2例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破裂的动脉瘤患者3例均发生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结论 CT、3D-CTA的应用能为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后复查提供有效的帮助,DSA仍是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对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患者应尽早采取开颅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外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源于动脉瘤破裂者约占50%~70%,其他病因见于颅内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血液病、颅内血管炎及药源性等。本文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5%~80%,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再出血,有较高的致残病死率.目前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1937年Dandy首次成功地使用银夹夹闭动脉瘤瘤颈,其后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引入、动脉瘤夹设计的改进,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手术夹闭动脉瘤的风险显著降低,并且对于一些复杂的巨大的动脉瘤亦可通过手术夹闭获得治愈[1-2].另一方面,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当时技术所限同样面对高风险,直到20年后Guglielmi发明了一种电解脱式铂金弹簧圈装置(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并将其推广至临床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才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随着适合不同治疗环境的各种类型弹簧圈的不断推出,血管内支架辅助治疗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的应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已成为诸多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50%~80%自发性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情绪激动、剧烈活动、过劳、用力、排便、咳嗽、饮酒等诱因[1]。该病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首次出血后如未得到及时正规治疗,3周内将有40%病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2]。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