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整脊手法与放松手法对颈性眩晕干预治疗效果,探讨治疗颈性眩晕的优势方法。方法:选取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整脊手法组和放松手法组。使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X线颈曲值、血液流变学分别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分析、比较。结果:2种治疗方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工作生活、心理、社会适应、颈曲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均P<0.05),但整脊手法组较放松手法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整脊手法及放松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肯定的疗效,但整脊手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古典刺法关刺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关刺结合温针灸疗法,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治愈46例,占57.5%;好转29例,占36.25%;无效5例,占6.25%;总有效率93.75%。治疗前后ESCV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关刺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可靠,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情况,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途径,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颈五针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针刺颈五针法)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施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内容评分,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指数、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五针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容易造成误诊的原因.方法:对我科43例青年颈性眩晕患者误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误诊为美尼尔氏病11例,高血压性眩晕7例,外伤后遗症性眩晕3例,良性位置性眩晕15例,前庭神经炎4例,迷路炎性眩晕3例,经颈椎检查试验、颈椎张口位X片、经颅多普勒,全部确诊为颈性眩晕.结论:在临床工作中不能以常规颈椎片检查阴性而排除颈性眩晕诊断,而要密切结合临床,必要时可进一步检查,降低误诊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腹针对30~65岁的56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选用君(主穴)引气归元;臣(次穴)商曲、气穴;佐:滑肉门、气旁、上脘上、建里。每日1次,连续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均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所有病例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处理。结果:统计结果表明,经过治疗,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总分及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5个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表明,经薄氏腹针治疗后,患者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有显著好转,且无明显副作用,说明薄氏腹针为一种确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在当前社会当中,由于科技飞跃,竞争压力增加,使得人们生活方式出现明显改变,各类颈椎病变,特别是颈性眩晕的发病率日渐增加。颈性眩晕会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在工作以及生活当中被迫承受更多的活动负担。当前颈性眩晕在具体发病机制方面还没有得到明确,对应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颈椎体操锻炼的依从性。方法:指导颈性眩晕恢复期患者进行颈椎体操锻炼及相应健康教育,3个月后随访,观察颈性眩晕的发作情况并进行护理分析。结果:颈性眩晕的发作次数、程度与依从性呈正相关,良好的依从性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就医次数。结论:颈椎体操锻炼对颈性眩晕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进行颈椎体操锻炼责在坚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分析和评价中医药对不同临床分型的颈性眩晕的治疗优势.方法 将20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就诊时门诊号或住院号的最后一位数字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综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症是指颈椎及相关软组织,受到退变组织刺激压迫,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缺血性眩晕(椎动脉受挤压,椎-基底动脉缺血所引起的眩晕;或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颅内外动脉血管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眩晕),和非缺血性眩晕,即颈部本体感觉障碍,感觉中枢传人错误,引起反射性眩晕。在按摩门诊中,颈性眩晕患者,非缺血性眩晕能占70%以上。本病是复发性中老年病;女性多于男性,最常见者是长期伏案工作及电脑的工作。本病诊断是依据全国第二届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血管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头及颈部外伤后性眩晕,进行性加重性中枢神经症状患者等。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以源于颈椎的眩晕和不平衡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6种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包括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与偏头痛及颈源性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与颈椎失稳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及体液因子学说。由于颈性眩晕患者的主诉多而客观体征少,其诊断要在排除其他可能疾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相关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确诊。手法、封闭疗法、物理疗法及药物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颈性眩晕的非手术疗法;对于诊断明确,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且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常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进行椎动脉减压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进行治疗。继续努力探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制定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颈前路重建稳定术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颈性眩晕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本院脊柱外科颈性眩晕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颈前路重建稳定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前多存在颈椎间盘退变性突出和颈椎不稳,钩椎关节增生不明显;术后颈椎手术节段植骨融合良好,生理曲度得到稳定性重建。术后颈性眩晕取得较满意改善,优良率为93.75%.术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26.13±2.15)分,较术前评分(12.78±2.85)明显提高。结论:颈前路重建稳定术对难治性颈性眩晕患者,取得较满意近期临床疗效,颈椎不稳和颈椎间盘退变性突出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颈源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也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其特点是眩晕的发生和头部的活动密切相关,如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常伴有头痛、颈僵,颈肩痛等症状。颈性眩晕发病率高,诊治棘手,多数患者深受其苦,影响工作和生活。据文献资料报道:国内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8%~17.6%,而颈椎病患者中,有眩晕者多达半数以上,有学者研究发现50岁以上头晕患者中约有50%为颈源性眩晕,国外有学者提出,在耳鼻喉科就诊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给患者带来生活困扰的疾病之一.因其在生活琐事或从事工作时突然发作,令人措手不及,而造成人身财产损失.颈性眩晕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头颈部位置转变为某一角度时,即产生天旋地转、如坐车船的感受,因此又称作位置性眩晕.  相似文献   

14.
陈洁  于光前 《中医药导报》2009,15(11):42-43
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性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证.多见于中老年人,目前该病有趋于年轻化的现象,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5.
吴欣  宋兆杰  潘长青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1948-1949
目的观察温针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温针治疗组与针刺对照组,应用彩超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温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阻力指数下降;针刺对照组患者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在治疗前后均无改善。结论温针对颈性眩晕患者疗效确切,彩超对颈性眩晕诊断及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杵针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杵针结合中药湿热敷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果:6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治愈30例,占50%;好转25例,占41.67%;无效5效,占8.33%;总有效率91.67%.结论:杵针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可靠,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途径,操作简单,患者无痛苦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杨晓鸿 《陕西中医》2009,30(9):1205-1206
目的:观察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电项针加腹针;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方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24.84±2.96,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18.54±2.70,P<0.05。结论: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手法并针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手法联合针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40例.结果 本治疗方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有效率达90.00%.结论 手法并针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有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背部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和血管神经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我科采用以针刺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颈性眩晕是指颈源性因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为临床常见的眩晕类型,其发病与颈椎病压迫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椎动脉收缩等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颈肩部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猝倒[1]。该病男女均可发病,40岁以上人群好发,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时,西医常选用倍他司汀、曲克芦丁等血管扩张剂以缓解症状,但疗效不甚理想。中药及针灸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临床疗效显著,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2-3]。为了给临床提供更多的借鉴,笔者采用补气养血健脾汤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3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