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觉假体微电极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经4%甲醛固定及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湿性标本30例,观测眶内眼动脉及相关分支的起始、数量和外径与穿入视神经鞘膜动脉的起始、外径和穿入部位、视神经外径等参数。结果泪腺动脉1~2支,经外直肌上缘上方(3.83±1.43)mm前行。外直肌-视神经间隙的深度为(8.14±0.90)mm,内有睫状短神经5~10条,颞侧睫状后动脉1~2支。穿入视神经鞘膜动脉的方位,内侧20%,上方29.3%,外侧6.7%,下方44%。视网膜中央动脉主要经下方穿入视神经,穿入处距球后(0.85±0.28)cm,该处动脉外径为(0.40±0.09)mm。眼动脉斜跨视神经处远侧端距球后(1.44±0.22)cm。在球后与总腱环中点处,视神经左右径(3.96±0.35)mm,上下径(4.18±0.33)mm。结论宜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植入微电极的部位以视神经球后4~8mm处的外侧较好,植入深度应小于1.5mm。  相似文献   

2.
眼动脉眶内段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眶内手术中寻找和处理眼动脉及其分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测量4 0侧成人眶内眼动脉的分段、各段的长度、外径、重要毗邻、主要分支、各分支起点与各段分界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结果 :(1)眶内眼动脉依其行程分为 4段。O3 段与O4段的分界点 (O4段起点 )坐标在左眼约位于时钟 5 4分钟位置 ,在右眼约位于时钟 10分钟位置。 (2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点多集中在眼动脉角后约 7.4 0mm至角前约 3.90mm的范围内 ,视网膜中央动脉穿视神经鞘处至眼球后极的距离平均为 (8.4 6± 1.91)mm。 (3)眼动脉角至眼球后极的距离平均为 (19.32± 4 .2 2 )mm ;眼动脉弯至眼球后极距离平均为 (14 .2 0± 3.92 )mm。 (4 )眶内眼动脉各段中 ,以O2段发出的至眼球、眼外肌和泪腺的分支最多。结论 :(1)眶内眼动脉以四分段法对眶内手术更有实用意义。 (2 )眼动脉各分支的起点变化较大 ,可用眼动脉四段的分界点作为识辨眼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管内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8例(36侧)成人颅底湿标本视神经管进行了解剖观测,测量了管内段视神经的口径、视神经硬膜鞘各壁的厚度、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眼动脉与视神经管下壁的关系。结果 ①从视神经管颅口到眶口硬膜鞘的各壁逐渐增厚;②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1.2%眼动脉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到了眶口处,81.9%眼动脉绕到视神经的外下方;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走于视神经硬膜鞘下壁内。所得数据用SPSSl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视神经间接损伤后,硬膜鞘在眶口处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最强。由于管内段视神经被牢固地定于视神经管内,在外力作用下,管内段视神经能承受位移的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4.
筛窦外侧壁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献忠  韩卉  赵靖 《解剖学杂志》2005,28(3):347-348
目的:研究筛窦外侧壁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处理筛窦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24例成人头颅标本筛窦外侧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Dacryon(泪点,上颌骨、额骨、泪骨的交汇点)至筛前、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间的距离分别为(21.45±2.54)mm、(34.23±2.90)mm、(39.25±1.53)mm。筛前动脉眶内段长度为(4.98±1.17)mm,筛后动脉眶内段长度为(8.72±2.24)mm。结论:在筛窦手术或视神经管减压术时,Dacryon与筛前孔、筛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距离,可为正确寻找和处理筛动脉及视神经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筛动脉眶内段的显微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眶内筛动脉结扎及视神经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固定尸头标本,对筛动脉的起源、眶内走行、长度以及外径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92.8±4.7)%筛前动脉发自眼动脉O_3段、(7.2±4.7)%发自眼动脉管,穿过上斜肌与内直肌之肌间膜进入筛前孔;(44.8±9.1)%筛后动脉起自眼动脉弯、O_2段(24.1±7.8)%、O_3段(20.7±7.4)%、上斜肌肌支(6.9±4.6)%和脑膜中动脉(3.5±3.4)%,跨过上斜肌上方入筛后孔;筛中动脉出现率为(36.7±8.8)%,起自O_3段(54.5±9.1)%、眼动脉弯(27.3±8.1)%和O_2段(18.2±7.0)%。筛前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83±3.49)mm,外径为(0.80±0.24)mm;筛中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54±1.73)mm,外径为(0.42±0.13)mm;筛后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37±2.15)mm,外径为(0.46±0.18)mm。结论:筛动脉的起始及眶内走行多变异,筛后动脉变异较筛前动脉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视神经管(OC)的解剖学观察,为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部位提供参考。方法成年头颈部标本20例,观察OC的形态及测量相关数据,OC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眼动脉的走行等,寻找并确定手术标志。结果 OC的走行是从内上至前外下方向呈倒"八"字形,左、右侧OC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36.54°±1.98°)、(36.52°±1.73°)。OC与筛蝶窦的关系分为蝶旁型、筛旁型和筛蝶型。OC分内侧壁、外侧壁、上壁和下壁,有颅口、眶口。内侧壁最长、最薄;颅口呈横椭圆形,眶口呈竖椭圆形,OC中部横截面近圆形,是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沿OC的眶口向后,可见一条反光带即OC,32侧可见视神经管隆突,8侧未见明显的视神经管隆突。眼动脉在OC内与视神经的关系为:在颅口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占80%,在管中部均位于视神经正下方,在眶口位于视神经外下方占85%。结论 OC内侧壁最薄,眼动脉穿行在OC内,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外下方。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部位宜选择在内壁与上壁交界处,尤其在接近颅口处,以避免术中损伤眼动脉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7.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共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视神经管标本,观测下列参数.(1)视神经管的长度和视神经管各壁及硬膜鞘的厚度;(2)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颅冠状面的夹角;(3)视神经管及视神经在眶口、管中部、颅口的垂直径、横径,并计算其横截面积;(4)视神经管内侧壁的毗邻结构及视神经与颈内动脉、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平均长度(11.61±1.58)mm;视神经管横截面积在眶口处最大,为(22.05±3.47)mm2;视神经横截面积在颅口处最大,为(10.62±2.34)mm2.结论:(1)视神经管眶口处对视神经的膜性束缚力最大;(2)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后,鞘膜切开应选择内侧壁内缘稍上方.  相似文献   

8.
庞刚  韩卉  胡玉婷  朱友余  王惠珠 《解剖学杂志》2006,29(4):490-493,F0004
目的:探讨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的薄层冠状断层解剖,为临床眶上裂区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火棉胶切片技术对5例(10侧)成人眶上裂区标本进行连续薄层冠状断层解剖学观察。结果: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和内侧区,内有第Ⅲ、Ⅳ、Ⅴ_1、Ⅵ对脑神经及其分支和眼上静脉通过,未见眼下静脉。视神经由颅内的横椭圆形逐渐变为眶内的圆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颅口、中部和眶口处分别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和外下方。结论:冠状断层对于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显示效果良好,应作为该区影像诊断的基本层面。火棉胶包埋结合滑动式切片机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眶上裂区断层解剖学的一种简便适用、定位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0± 1.8)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4± 2 .7)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2± 0 .8)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1± 1.7)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 (10 .1± 0 .2 )mm ,宽 (11.6± 1.4)mm ,厚 (4 .9± 0 .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 ,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建立显微外科解剖基础.方法在26侧经防腐同定的尸头标本上,进行视神经管和眼动脉及其周边结构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视柱前端视神经管外膜与眶上裂硬膜融合变厚,形成凸向眶内的襞,厚度为(1.71±0.37)mm(1.14~2.38 mm).眼动脉有88.5%(23侧)于视神经管颅口底部内侧进入鞘膜,在襞前端内侧穿出入眶.视神经管外下壁与蝶窦外侧壁结合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长为(7.40±1.44)mm(5.60~10.10 mm).结论(1)视神经减压应在视神经鞘膜内上方切开;(2)眼动脉减压应在视神经鞘膜切开骨性视神经管全长的基础上再向眶内延长1.14~2.38 mm;(3)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可作为视神经减压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