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凿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台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应用幽门切开刀治疗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28例(幽门刀组)以及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应用幽门凿手术治疗的患儿30例(幽门凿组)的病历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与幽门刀组相比,幽门凿组手术时间较短[(21.2±3.9)min vs. (36.8±7.3)min,t=-10.048,P<0.001],并发症较少[幽门凿组1例 vs. 幽门刀组7例,χ2=4.041,P=0.044]。幽门刀组2例幽门黏膜破裂(均中转开腹行黏膜修补术),5例幽门浆膜撕裂,幽门凿组1例幽门浆膜撕裂。所有病例随访1年,生长发育均良好。结论: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治疗肥厚性幽门狭窄中,应用幽门凿比幽门刀效率更高,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CHPS患儿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后幽门部黏膜近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2012年我院新生儿科确诊的34例CHPS患儿。以超细胃镜进入十二指肠乳头处,使用电切刀按上行性方向,沿幽门管纵轴切割肥厚狭窄的幽门管黏膜及环形肌以解除幽门部梗阻。术后第1、3、6月复查胃镜。结果 34例CHPS患儿共行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48次,均未发生胃及幽门穿孔、撕裂等严重并发症。24例患儿术后通过胃镜进行了复查,胃镜见幽门部及黏膜改变主要有黏膜充血肿胀、切口未完全愈合、切口疤痕形成、幽门部息肉形成等。结论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CHPS的新技术。术后黏膜充血肿胀、切口未完全愈合等幽门部黏膜改变的发生率随时间下降。切口疤痕形成并未影响幽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幽门前瓣膜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幽门前瓣膜声像图特点,总结幽门前瓣膜声像图特征.结果 12例先天性幽门前瓣膜患儿中,超声能实时直观显示位于幽门窦部瓣膜样结构5例,其中合并幽门肌层肥厚性狭窄2例.余7例幽门部未发现异常瓣膜样结构及幽门肌层肥厚征象,但能观察到幽门梗阻征象:胃潴留、胃内容物通过幽门极缓慢或困难,动态观察4例可见胃-食管反流征象等超声表现.术后证实均为幽门前瓣膜,超声能直观显示瓣膜结构的5例,其瓣膜位于幽门窦部;不能直观显示瓣膜结构的7例,其瓣膜位于幽门管腔内,故超声能确切显示窦部的瓣膜,虽不能显示幽门管腔内的瓣膜,但能提示幽门梗阻存在.结论 超声诊断先天性幽门前瓣膜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可为临床术前术式选择提供可靠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25天。因出生后进食呕吐入院。患儿出生后第1天吸奶后即有溢奶,逐渐加重,每次喂奶后即出现喷射性呕吐,不含胆汁,吐后可继续进食。大便次数少,干燥,黄绿色;尿量可,体重增长缓慢,门诊以“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收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生后24小时排出胎便。查体:体重3.2kg,发育正常,营养差,精神不振。皮肤弹性较差,皮下脂肪薄。前胸平坦,心肺未见异常,腹软,上腹部可见胃型,有胃蠕动波出现,未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弱,腹透可见单气泡征,肠腔内充气少。入院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于1993年3月2日在氯胺酮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幽门环肌轻度苍白,触之稍硬,肥厚不明显。切断幽门环肌,使粘膜膨出。探查胃体、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术后次日开始进食,仍呕吐。手术后第3天行胃肠钡餐检查:经导管注入钡剂后见胃蠕动尚可。观察约5分钟未见钡剂进入十二指肠。考虑为先天性幽门闭锁。于1993年3月5日行2次手术。切开膨出粘膜,长约1.0cm,见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经验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13例,年龄10~110 d,平均37 d,体重2.4~6.8 kg,平均3.3 kg。结果:78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1例因为幽门黏膜损伤中转为开腹手术,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手术时间(15.21±0.56)min。所有患者均随防至2013年6月,无复发,无生长发育迟滞,无肠粘连、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前,临床上认为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临床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非常重要的.但是,近年来随着临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广泛研究与开展,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根除幽门螺杆菌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临床对幽门螺杆菌耐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组175例,消化系统疾病组150例,健康对照组120例,均抽静脉血取血清一滴测定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54.29%)与消化系疾病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60%)差异无显性(P>0.05),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34.17%)差异有高度显性(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病因之一,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叶兵  王钧 《医学动物防制》2007,23(5):398-400
目的探讨球形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方法与结果回顾文献,从球形幽门螺杆菌的一般概况、致病性、其毒力基因以及可能的球变机制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球形幽门螺杆菌可能为幽门螺杆菌生活周期中的一种形式,可与螺旋状幽门螺杆菌表达相同的毒力因子,故临床应对球形幽门螺杆菌的诊断与治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李俊  毋亚坤   《中国医学工程》2011,(7):33+36-33,36
目的探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2010年11月共30例应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平均年龄43d,平均体重3.6kg。术前留置胃管,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取脐孔上缘弧形小切口,将Veress气腹针穿刺入腹,注入CO2气体,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力8-10mmHg,于此切口置入5mmTrocar,进腹腔镜,在腹腔镜直视引导下,在上腹部左右侧分别置入3mmTrocar,放入器械,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 30例病例手术均成功,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30-50min,术后6h开始喂糖水,12h喂稀奶,术后3-4d出院。结论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瘢痕极小等优越性,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先天幽门肥厚性狭窄Ramstedt手术治疗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涵  郑练 《河北医学》2009,15(5):542-545
目的:了解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患儿术后幽门形态的变化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89例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患儿采用Ramstedt幽门环肌切开术进行治疗,术后用B超追踪1年,测量指标为幽门肌厚度、幽门管直径和幽门管长度。结果:幽门肌厚度在术后4个月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幽门管直径及长度在术后2个月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幽门管长度术后恢复较快。结论:术后4个月幽门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幽门形态的恢复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唾液测定幽门螺杆菌抗原技术(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同时测试的方法,选取有上消化道症状来消化科门诊初诊的患者、经证实有胃Hp感染且根除治疗后4周复查的患者及无任何消化道症状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上述三组入选对象均有较高HP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57%、79.83%和76.7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14C—UBT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51.79%、34.45%、23.2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患者高于抗Hp治疗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8_32,X2=9.18,P〈0.05);在^14C—UBT阳性患者中HPS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82.76%、90.24%、9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腔中有较高的Hp检出率,胃Hp感染患者中大多存在13腔Hp感染。Hp根除治疗对杀灭胃内Hp有一定疗效,对口腔Hp感染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致病性强。随着抗生素广泛大量的使用,幽门螺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同时不良反应也凸显出来,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了困难,且其复发率高,故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一直是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及热点。标准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控制不佳,但以益生菌联合抗菌药物等新疗法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田胜云 《安徽医学》1990,11(6):35-36
<正> 幽门关闭不全文献报道较少。作者在一组3004例因胃病行纤维胃镜检查中发现72例幽门关闭不全,检出率为2.4%。本文就幽门关闭不全的存在、发病情况和治疗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幽门关闭不全中,男性49例,女性23例,男女之比为2.13:1。农民62例(86%),工人7例,干部3例。病程1至21年,平均11年,在10年以内者18例,10年以上者54例(75%)。年龄为20至69岁,平均44.5岁,40岁以内者19例,40岁以上者53例(73.6%))。其幽门关闭不全发生的基础疾病经胃镜和病理切片证实  相似文献   

14.
双幽门1例     
患男,50岁.维吾尔族.反复山现上腹部烧灼样疼痛3年.饥饿时诱发.进食后稍缓解,伴纳差,恶心、间断呕吐,发病以来体重下降12kg。曾做上消化道钡餐示慢性胃炎.门诊治疗尚有效(具体不详),半个月前上述症状再发而来我院就诊。胃镜示(图1):胃窦小弯侧见2个幽门,2个幽门之间相距约1.2cm,正幽门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对6种临床使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2月期间共采集3304例患者胃镜检查后活检组织做幽门螺杆菌培养,采用Kiby—bauer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分离菌株进行甲硝唑、阿莫仙、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和克拉霉素6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 3304例临床标本中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为1171例,占35.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甲硝唑耐药率最高,达99.32%;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低,仅0.51%,在12个月时间内的两种抗生素耐药率无明显变化;阿莫仙、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和克拉霉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分别为61.06%、4.78%、21.35%和39.45%,且在12个月内的耐药趋势均有明显变化。结论随着根治幽门螺杆菌时抗生素的应用,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耐药率逐年上升,甲硝唑的耐药率最高;药敏试验对临床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根治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简易幽门螺旋杆菌染色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窦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它适于中性环境 ,故常见于胃上皮 (胃上皮分泌中性黏液 ) ,即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现流行的幽门螺旋杆菌染色是根据Warthin- Starty的染螺旋体的办法稍加改进后的硝酸银法。这一银染色技术虽能使幽门螺旋杆菌呈棕黑至黑色 ,其余组织灰黄至黄棕色。但它程序复杂。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幽门弯曲菌染法。因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故此染色是基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染法加以改良而形成的。具体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从本室已做过 WS银染色法的慢性胃炎 (胃窦部 )和消…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学东  苏旭 《吉林医学》1995,16(4):195-196
我们采用Wathin-starry银染法,对89例胃癌病人和20例正常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对比了幽门螺杆菌在54例肠型胃癌和28例弥漫型胃癌中的感染率。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在89例胃癌病人中检出41例(46.07%),与正常人(15%)比较P<0.025;在33例肠型胃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32例(59.26%),28例弥漫型胃癌查见幽门螺杆菌8例(29.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关,尤其是和肠型胃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英 《四川医学》1998,19(2):151-151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四川省卫生防疫站(610030)刘正英澳大利亚的Waren和Marshal于1983年首次从慢性胃炎病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并提出幽门弯曲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  相似文献   

19.
杨保栋 《中外医疗》2010,29(21):185-185
众所周知,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资料表明,胃癌的发病率占各类肿瘤的第一位。在胃癌中,95%的又为腺癌,这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乃至名列人类所有恶性肿瘤之前茅,所以胃癌的相关研究是当前的热点之一。资料表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关系[1~2]。本文就从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杆菌在胃癌中的作用两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与出血性十二指肠溃疡湖南省澧县人民医院(415500)左学红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溃疡密切相关,世界各地的报道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胃窦部可以检测出幽门螺杆菌[1]。如果幽门螺杆菌对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为危险因素,则将进一步支持幽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