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平阳秘”可从一定角度用“平衡”来讨论,但它包含着许多非平衡的内容和不能用“平衡”来讨论的内容。为“阴阳平衡”所下的定义,无法用“平衡”定义健康,必须用“正常值”来界定,即用“正常”定义“健康”。“平衡”概念在医学领域的局限性早已被医学家们注意和指出,已经提出了比“平衡”更深刻、更符合人身实际的“内稳态”、“有序稳态”等新概念,这与“阴平阳秘”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平衡”概念在哲学和科学上是多义的,“阴阳平衡”概念的使用者向未对其定义作过具体规定,因而带来理解上的歧义性和任意性;按中医经典理论,“阴平阳秘”反映着阴与阳的全部相互关系,是阴阳关系的最佳状态,从未使用过“平秘”概念,更不包含、亦未注出过“平衡”之意;“阴平阳秘”所反映的人身实际内容,既有平衡现象,也有非平衡现象,用“要么是平衡的”、“要么是非平衡的”这种“二择一”判断来论断生命,是不合实际的;“阴平阳秘”是人的有守稳态,反映着人的生命活动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变的平衡与非平衡的全部复杂情况,把它概括为“阴阳平衡”,阉割了“阴平阳秘”的精髓和灵魂。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中叶始、人们用“阴阳平衡”来解释“用平阳秘”,尽管以“相对平衡”强调“动态”变化,但临床中仍理解为恒时恒定。作者从两词含义的理解和稳态学说等方面强调二者不能等同,应予区别。  相似文献   

4.
阴阳,是对一切事物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组成形式的概括。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用阴阳学说的理论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等各方面的规律,认为“阴平阳秘”是健康状态。二十世纪中叶,人们为了使其含义现代化,用“阴阳平衡”来解释之。我认为,二者是不等的。理由如下: 其一,细酌《内经》原文,“阴平阳秘”不合“平衡”的意思。一般资料作如是解释:平者,和也;秘者,密也。《说文解字》注:平,舒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谨察阴阳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非谢承德福建省长汀县中医医院(366300)杨滨福建中医学院第五届西学中班(350003)关键词阴阳,朱丹溪,张景岳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可能存在阴阳的“常不足”与“常有余”现象。因为阴阳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有余”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阴阳自和”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和”是阴阳固有的根本属性和规律,它是正常人健康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必然结果和最佳状态:“阴阳失调”是阴阳自和的水平下长,“阴阳离决”是阴阳自和的瓦解和破坏,养生和治病都要自觉运用“阴阳自和”的原理,促进“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7.
“阴阳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秦汉时期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和理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及其后世研究对人身“阴阳自和”有了明确认识和临床运用。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即人身的自组织规律,“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自组织理论。但迄今的研究对这项理论重视不够,需要重新把它提出来,作为阴阳学说的一项基本理论,加深理论和临床研究,揭示“阴阳自和”在发病和愈病中的枢机地位,发展诊“自和”、用“自和”、助“自和”、调“自和”的诊治方法,确立“调其阴阳之所自,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治则。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表述健康状态的概念十分类似,它们分别是平衡与稳态。中医学不仅以平衡(阴平阳秘)作为健康的标志,还在临床上把治疗的目标定为"以平为期"。现代医学稳态概念的提出已近100年,其维稳机制的认识是从最初的"拮抗装置"到后来的负反馈原理,以及结构稳定性的发现,但稳态理念一直停留在生理学层面,没有更多地运用到临床医学中。一直到21世纪初开始的系统医学研究才使它有了新的开拓。系统医学的稳态可以用方向盘或直角坐标系里的功能曲线蛛网模型来图示。方向盘可以直观地表述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而基于稳态蛛网模型分析提出的系统医学基本公式,对于指导中西医临床具有普适意义。它可深入解读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定义并分析疾病内、外因之间的数学关系,有利于把握"治未病"及稳态调节过程等。应用系统医学的稳态理念解释或整合中医平衡,可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与系统中医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们都在寻求养生保健的最佳方法,什么是最佳方法呢?一些专家倡导的主动养生法很有创意。 现代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打破了固有的自然平衡,而从中医角度讲,健康的身体就是保持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在于平衡,平衡才能健康长寿,主动养生就是达到这一目标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在平衡生活的基础上,做好主动养生,才能成就健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阴阳”两字义首见《说文·部》云:“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今云)声。”“阳,高明也;从,易声。”阴阳二字连用,出《大雅公刘》:“既景乃岗,相其阴阳”一语,谓在山岗上测日影,察其向背云尔,与后世所谓阴阳之义迥别。由此观之,商周以前所谓阴阳,不过自然界中一种粗浅微末之现象,绝不含有何等深邃之意义。“阴阳”两字相连属成一名辞,表示无形无象之两种对待性质,自孔子或老子开始。它“是两个具有对立属性又是一个统一体的东西,《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是它的最简要与最恰当的定义。”(《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因此,“阴阳”二字连用也是哲学概念。所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阴阳”二字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在当初用它分析事物本质有一定意义的,也是具  相似文献   

11.
议"胃体阳而用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般“体”指客观存在的实体,“用”指体的作用和机能。故而中医理论也常引用这一概念来阐述脏腑的本体和功能。如“肝体阴而用阳”,与肝一样,胃的体用在古代医著中也有较多的论述,如《张氏医通》就明确提出:“胃之土,体阳而用阴”。但现代临床对此每多忽视,为此有必要对之加以深刻认识,以期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2.
重视和发展中医之阴阳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经·病传》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阴阳两字,浸润了数千年来中医整个思想体系,支配了中医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也指示了诊断、处方的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3.
“阴阳自和”中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秦汉时期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和理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及其后世研究对人身“阴阳自和”有了明确认识和临床运用。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即人身的自组织规律,“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自组织理论。但迄今的研究对这项理论重视不够,需要重新把它提出来,作为阴阳学说的一项基本理论,加深理论和临床研究,提示“阴阳自和”在发病和愈病中的枢机地位,发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做好老年病的防治,发挥古老中医在老年病上的优势值得讨论。鉴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由于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较低,人的寿命较短,素有“七十古来稀”之说,古代运用阴阳学说论述老年病甚少,为了能更好地把握老年病的特点以及完善医学中的阴阳理论,提出了老阴老阳说,请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哲学源头《易经》的中心思想是阴阳平衡。运用《易经》中的哲理研究人类健康 ,我认为 ,人们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维持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平衡为健康长寿之本。1 阴阳平衡是《易经》的中心思想《系辞下传》子曰 :“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孔子说 ,乾、坤两卦 ,是《易经》的门户。乾指阳性的物 ,坤指阴性的物。阴与阳相交 ,德性相互配合 ,由此产生 64卦各卦阴柔阳刚交错的形象 ,以具体象征天地所创造的一切 ,贯通天地造化的奥妙。所谓“门”,…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的“阴阳学说”,“养生学说”、“整体观念”的辩证论治等理论来看,应该说生命在于平衡,故《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平衡,包括二个方面:一个是宏观的生态平衡;另一个是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韦丰 《开卷有益》2011,(12):52-53
民间有“冬令进补,春天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谚语。中医认为,冬令进补“天人相应”,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关系密切,可以保持人体内外协调,增强肌体的抵抗力,使人健康不生疾病。但冬季进补要因人而异,切忌乱进补,应消除在冬季进补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8.
解析健康     
什么是健康?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理解,站在不同角度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的健康定义可看作是社会学健康定义的代表;几个主要的医学健康定义中则以“健康是人体统计学的正常状态”最实用,但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近年来系统论的健康观为人类健康另辟坦途。在此,我想谈谈我的健康观点,并尝试着从系统论、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顺时调节阴阳治疗顽固性失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眠是“眼、醒”周期时相的紊乱,基本病机为“卫气出入失常,阴阳失交”。临床上以《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和阴阳睡眠学为指导,上午用茶叶或咖啡等阴出阳,下午用验方涵阳入寐饮助阳入阴,通过恢复正常的“眠、醒”周期,治疗无罪性失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傅青主女科》重视肾理论在妇科的运用,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为水火之宅,藏真阳而寓元阴”,在诊治妇科经、带、胎、产诸方面疾病中重视肾中阴阳平衡的调节,强调精血同源,气血相生的原则。总结出“补血生精”,“益气生精”,“温润填精”,“气中补阳”,“固肾摄精”及“阴阳并顾”等治疗法则,为后世运用补肾法治疗妇科疾病奠定了基础,是我们的临床工作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