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柴胡汤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①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过程中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1 (TIMP 1 )mRNA的表达及小柴胡汤对其表达的影响。②方法 用体积分数 0 .4 0的四氯化碳花生油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并用不同剂量的小柴胡汤进行干预。应用苏木精 伊红常规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半定量法测定大鼠肝组织中TIMP 1mRNA的表达。③结果 小柴胡汤干预治疗 (6周、1 2周 )可明显减轻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TIMP 1mRNA在肝纤维化模型早期 (6周 )表达上调 ,随纤维化发展进程表达逐渐增强 ,至肝纤维化晚期 (1 2周 )TIMP 1mRNA表达明显升高 (F =1 9.6 2、2 2 .71 ,q =7.0 1、8.71 ,P <0 .0 1 ) ;小柴胡汤不同剂量干预治疗均可抑制肝纤维化早、晚期TIMP 1mRNA表达 (q =4 .2 3~ 7.83,P <0 .0 1 )。④结论 小柴胡汤能显著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程度 ,其可能通过抑制TIMP 1mRNA的表达来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1,TIMP-1)的siRNA经体内转染后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TIMP-1及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TIMP-1 siRNA处理组和TIMP-1 siRNA阴性对照组。CCl4皮下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12周。HE染色验证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IMP-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IMP-1的蛋白表达,qRT-PCR法检测TIMP-1和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结果:病理组织学显示相较模型组、阴性对照组,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在TIMP-1 siRNA处理组中明显减轻。TIMP-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量也明显减少(P=0.000)。结论:TIMP-1 siRNA能抑制或阻断TIMP-1表达,进而促进以Ⅰ、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肝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探讨MMP-1和TIMP-1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正常组及模型组,每组各10只,其中模型组以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方法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12周后同时处死大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清MMP-1及TIMP-1含量及肝组织MMP-1及TIMP-1表达的变化,两组间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分析。结果①与正常组(553.81±98.89)μg/L比较,模型组血清MMP-1含量较正常组明显下降(t=13.38,P〈0.01);模型组TIMP-1含量较正常组(10.17±1.35)μg/L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1.92,P〈0.01)。②模型组肝组织MMP-1免疫组化图像分析面积百分比为(5.60±1.51)%,较正常组(19.20±1.48)%明显下降(t=14.37,P〈0.01);模型组TIMP-1免疫组化图像分析面积百分比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8.96,P〈0.01)。结论模型组血清及肝组织MMP-1子IMP-1下降下表达减少,而TIMP-1表达增加,TIMP-1表达增加可能在肝脏纤维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大鼠肝纤维化组织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金属基质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肝纤维化组、糖尿病肝纤维化组(双模型组),各10只。糖尿病组和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模型;肝纤维化组和双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40%的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四氯化碳最后一次注射后48h处死大鼠,心脏采血,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浆清蛋白(ALB)和清蛋白/球蛋白(A/G);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NP)和Ⅳ型胶原(C-Ⅳ);VG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变性坏死和纤维化的程度;RT-PCR检测肝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MP-1和TIMP-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比较,肝纤维化组和双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HA、LN、PⅢNP和C-Ⅳ浓度升高以及ALB、A/G下降,α-SMA、TIMP-1/MMP-1、TIMP-1基因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纤维化组比较,双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HA、C-Ⅳ浓度和肝脏纤维化计分升高,α-SMA、TIMP-1、TIMP-1/MMP-1基因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促进了肝纤维化的发展,TIMP-1/MMP-1表达失衡加剧了肝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组织中MMP1、TIM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肝纤维化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 (MMP1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1 )的表达 ,为肝纤维化的诊治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蛋白 -过氧化酶联接法 (S- P法 )检测70例肝纤维化组织中 MMP1 、TIMP1 的表达。结果:(1) TI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强 ,并且呈正相关关系 (r=0 .92 74 ,P <0 .0 1)。 (2 ) M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无明显变化 ,无相关关系(r =0 .2 181,P >0 .0 5 )。 结论:TIMP1 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随纤维化发生、发展阳性表达增强。从分子水平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病变进行评估 ,为早期诊治肝纤维化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元胶囊对猪血清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水溶液组)6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猪血清,0.5 ml/只,腹腔注射,每周两次(星期一,星期四)共10周,复制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以此同时给予复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相应药物干预.造模、给药结束后观察各组动物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IV-C)及层粘连蛋白(LN)的含量.免疫组化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1,TIMP-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结果:复元胶囊组血清中ALT、AST、HA、LN、IV-C、PCⅢ比模型组低,特别是复元胶囊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红丝线草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红丝线草高、中、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制作肝纤维化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用等体积生理盐水喂养,秋水仙碱组、红丝线草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秋水仙碱0.1 mg/kg和高、中、低剂量红丝线草喂养各组大鼠,4周后处死,取大鼠肝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MMP-1及TIMP-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MMP-1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t=2.57,P<0.05),TIMP-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t=7.26,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丝线草高、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MMP-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2.77和2.68,P<0.05),TIMP-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2.76和3.63,P<0.05);红丝线草低剂量组MMP-1及TIMP-1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和1.41,P>0.05);红丝线草高、中剂量组肝组织中MMP-1及TIMP-1蛋白表达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2.68、0.05、0.16,P>0.05)。结论:红丝线草抗肝纤维化机制可能与MMP-1及TIMP-1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肝炎平对家兔血吸虫肝纤维化MMP-2、 TIMP-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肝炎平抗家兔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 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3 组:正常对照组(N组)、血吸虫感染 吡喹酮组(A组) 及血吸虫感染 吡喹酮 肝炎平治疗组(B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 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 1) 的表达水平。结果 B组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低于A组(P<0 05); B组MMP 2、TIMP -1的表达水平均低于A组(P<0 .01, P<0 .05)。结论 在抗血吸虫治疗后使用肝炎平,能通过减少肝组织MMP- 2、TIMP- 1的表达而发挥抗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肝门胆管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特征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9,TIMP-1在54例肝门胆管癌组织及15例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对MMP-9和TIMP-1的表达与肝门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MMP-9和TIMP-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是79.6%和72.2%,均高于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P<0.01).MMP-9和TIMP-1的表达与肝门胆管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有无转移、手术方式、生存期相关(P<0.05).MMP-9在肝门胆管癌中的表达与TIMP-1的表达呈密切正相关.结论 MMP-9和TIMP-1 表达可以反映肝门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侵袭、转移及预后,可以作为判断肝门胆管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基胍(AG)对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0min建立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全肝血流阻断组(B组)和全肝血流阻断加氨基胍治疗组(C组),每组再根据观察时间段的不同随机均分成3个亚组。A,B两组按1mL/kg从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组注射AG20mg/kg(溶于1mL/kg生理盐水中)。观察各组全肝血流阻断20min(T0)、再灌注4h(T1)门静脉血一氧化氮(NO)、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大鼠48h生存率,大鼠肺组织湿千质量比及电镜下组织结构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0.T1门静脉血NO,ET,TNF-α及肺湿干质量比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C组明显低于B组(P〈0.05);B,C两组大鼠48h存活率降低,但C组明显高于B组(P〈0.05);B,C两组肺组织均存在病理改变,但C组明显轻于B组。结论:氨基胍具有保护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大鼠肺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骨关节炎关节滑液中IL-18与PGE2含量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膝关节滑液(synovialfluid,SF)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含量,探讨IL-18和PGE2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提取54例膝OA患者(OA组)的关节滑液,9例对照组(正常组)膝关节液,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酶联免疫竞争法分别检测IL-18和PGE2含量,并对IL-18和PGE2两指标作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OA组膝关节滑液中IL-18和PGE2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有增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IL-18浓度值为(28.768±13.575)×10-9ng/L,OA组IL-18浓度值为(72.303±40.130)×10-9ng/L(P<0.01)。对照组PGE2浓度值为(24.697±7.814)×10-9ng/L,OA组PGE2浓度值为(42.302±23.818)×10-9ng/L(P<0.01)。分析表明IL-18与PGE2有较强正相关关系(对照组r=0.76,P<0.001;OA组r=0.94,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OA组关节滑液中IL-18与PGE2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IL-18与PGE2可能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IL-18的增高可能引起PGE2含量的增高,从而在O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痹肿消汤(bizhongxiao decoction,BZXD)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双向电泳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为阐明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作用机制提供新线索。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痹肿消汤治疗组(BZXD组),采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制成实验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分别分离正常组、模型组、BZXD组大鼠关节滑膜的总蛋白后,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扫描2-DE胶获取电子图像,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此3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成功复制了CIA大鼠模型;建立了正常组、模型组和BZXD组大鼠滑膜的2-DE图谱,其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47±39,994±41,1031±52,其匹配率为92%,91%,94.2%;模型组的3块胶在蛋白质点位置上有较好的重复性,不同胶间蛋白质点在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方向的偏差是(0.896±0.217)mm,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do-decylsu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方向的偏差为(1.102±0.104)mm。比较分析模型组和BZXD组大鼠滑膜的2-DE图谱,发现此2组间有328个差异点,BZXD组有174蛋白质点表达上调,147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7个蛋白质点只在模型组表达。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有193个差异点,123个在模型组表达上调,70个表达下调。结论:建立了CIA大鼠关节滑膜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识别了328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对这些差异蛋白质的鉴定将为痹肿消汤治疗RA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松片(Baisong tablet,BST)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囊泡纤夫蛋白(synaptotagmin,SYT)、突触融素(synaptophysin,SYN)的影响。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8只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对照组、氟西汀对照组及白松片试验组,每组7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刺激。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印迹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内SYT和SYN在海马区域的分布以及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原位杂交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SYT mRNA,SY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白松片组大鼠海马SYT mRNA,SY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的突触可塑性下降。白松片能上调SYT,SYN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粒径对肝靶向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粒径的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riamycinpolybutylcyanoacrylatenanoparticles,ADM-PBCA-NP)及阿霉素(adriamycin,ADM)经小鼠尾静脉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差异,研究不同粒径的ADM-PBCA-NP对正常肝脏的靶向性,旨在筛选出肝靶向性最好的ADM-PBCA-NP。方法:昆明种小鼠180只,随机分为游离ADM组、(22.3±6.2)nmADM-PBCA-NP组、(48.6±9.2)nmADM-PBCA-NP组、(101.9±20.3)nmADM-PBCA-NP组、(143.5±23.5)nmADM-PBCA-NP组和(194.2±28.4)nmADM-PBCA-NP组。每组30只,经小鼠尾静脉按2mg/kg的剂量分别注射上述ADM-PBCA-NP或游离ADM。每组于给药后5,15,30min,1,5,12h各处死5只小鼠,分别提取肝、肾、脾、心、肺、血浆样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DM的浓度。结果:12h以内除(22.3±6.2)nm组外,其他纳米粒组小鼠肝脏中的ADM浓度显著高于游离ADM组(P<0.05),而在心肌组织中未测到或ADM浓度显著低于游离ADM组(P<0.05),肾脏组织中高浓度ADM维持时间不长;(101.9±20.3)nm组小鼠肝脏中的ADM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次为(143.5±23.5)nm组。(22.3±6.2)nm组的ADM浓度在肝、肾、心、脾、肺组织中均未测到。各纳米组小鼠肝脏中ADM浓度在各时间段缓慢释放。结论:(1)一定粒径范围的ADM-PBCA-NP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并具有缓慢释药的特点,降低了心脏等脏器的药物分布,是治疗肝癌较理想的给药系统。(2)100~150nm粒径的ADM-PBCA-NP肝靶向性最强,这为临床应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药物治疗肝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0例头颈部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部淋巴瘤(lymphoma)的临床特点,提高头颈部淋巴瘤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5年间湘雅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70例头颈部淋巴瘤。结果:肿瘤好发部位为鼻腔鼻窦、颈部和扁桃体。170例淋巴瘤中,霍奇金病(Hodgkin disease,HD)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161例,NHL中T细胞性淋巴瘤占60.9%,B细胞性淋巴瘤占36.0%,混合型和未定型占3.1%。HD患者均有淋巴结肿大,NHL有淋巴结肿大者占34.8%。治疗上则以CHOP方案化疗及放疗为主。结论:头颈部淋巴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呈多样化,无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β1-40对海马CA1区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ONY)表达的影响,以及何首乌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右侧海马微量注射Aβ1-40,观察海马BDNF的表达变化;并使用何首乌浸膏对大鼠模型进行干预治疗。动物存活30d后,用“Y”迷宫检测各组动物学习和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m-blot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BDNF的表达;应用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和形态。结果:Aβ1—40能够导致大鼠学会躲避电刺激所需的“尝试次数”明显增加;BDNF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并可以在海马观察到Aβ1-40的沉积;CA1区的神经元出现胞体肿胀、排列散乱等形态改变,且使用何首乌对动物模型干预治疗30d后。大鼠的躲避电刺激所需的“尝试次数”明显下降;海马CA1区神经元BDNF表达明显上调。结论:使用Aβ1—40在体内能够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BDNF表达。何首乌干预治疗30d,能够改善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并能减少Aβ1-40对海马CA1区神经元BDNF表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供体胸腺细胞经胸腺注射对大鼠心脏及胸腺移植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的胸腺细胞注入Wistar大鼠胸腺内,2周后行心脏及心胸腺联合移植(SD→Wistar),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和病理排斥反应,检测血中及移植心中IL-2及IL-4水平。结果:单纯心脏移植及心胸腺联合移植在环孢素短期(7d及14d)应用下,可延长移植心及胸腺的存活时间,但不能诱导耐受;经胸腺注射供体胸腺细胞后,行单纯心脏移植及心胸腺联合移植,在短期环孢素作用下,移植心及胸腺均获长期存活;在移植物长期存活组IL-4保持较高水平,而IL-2处于较低水平。结论:经胸腺注射胸腺细胞可以诱导对同种异体心脏及胸腺的耐受;胸腺移植有利于耐受的诱导和维持。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将72例PTC根据侵袭程度分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组、甲状腺内型乳头状癌组和甲状腺外型乳头状癌组;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无转移组。免疫组化SP法对PTC进行VEGF-C,CD10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标记,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VEGF-C,计算出其阳性指数(positive index,PI)、显微镜下计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vessel density,LVD)。结果:PTC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PI值(23.15±3.7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4.54±2.93)(P<0.01);PTC微癌、腺内型、腺外型的MVD分别为35.25±2.06,41.75±5.46和52.58±4.16,随癌侵袭程度增加而增加(P<0.05);PTC微癌、腺内型、腺外型LVD分别为6.00±0.81,13.80±1.81和19.17±2.96,随癌侵袭程度增加而增加(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LVD(19.56±2.4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2.48±2.84)(P<0.05);VEGF-C表达与MVD和LVD计数呈正相关(r=0.743,0.90,均P<0.01)。结论:VEGF-C,LVD与PT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MVD,LVD与PTC侵袭有关;VEGF-C可能参与了血管、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分泌性蛋白SPLUNC1对上呼吸道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SPLUNC1重组蛋白,通过体外实验验证其杀菌/抑菌功能,并进一步研究其机制是否与SPLUNC1蛋白结合细菌脂多糖有关,从而为其将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将SPLUNC1克隆入pCMV-tag4A哺乳动物表达载体,稳定转染鼻咽癌HNE1细胞株;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其处理从患者上呼吸道分离的绿脓杆菌,比较转染SPLUNC1基因的细胞培养上清与转染空白载体的细胞培养上清对细菌克隆形成率的影响。同时将脂多糖包被96孔板,与SPLUNC1蛋白共同孵育,ELISA法检测SPLUNC1是否与细菌脂多糖结合;利用FITC标记的脂多糖干预转染SPLUNC1基因及空白栽体的细胞,观察细胞内脂多糖与SPLUNC1的结合作用。结果:转染SPLUNC1基因的细胞培养上清能显著抑制绿脓杆菌在LB软琼脂板上形成集落;体外试验表明,SPLUNC1能与细菌脂多糖结合,但结合效率低:HNE1细胞经转染SPLUNC1后,细菌脂多糖摄取明显增加。结论:重组SPLUNC1蛋白能经转染细胞分泌到培养上清液中,具有结合细菌脂多糖,杀灭或抑制上呼吸道绿脓杆菌的功能,从而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