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吡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300mg/(kg.d),连续3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75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染色,在每组小鼠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肉芽肿25~30个,测其面积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第7、14天和第28天时,C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比A组略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56天时,B、C组与D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均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喹酮能够抑制血吸虫卵肉芽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 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毗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ld起灌服吡喹酮300 mg/(kg.d),连续3 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ld起灌服吡喹酮75 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 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染色,在每组小鼠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肉芽肿25~30个,测其面积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第7、14天和第28天时,C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与A组叱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比A组略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56天时,B、C组与D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均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喹酮能够抑制血吸虫卵肉芽肿。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损害是虫卵肉芽肿,关于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的知识了解甚少。本文使用小鼠肺肉芽肿模型,观察肺内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动力学与机理。方法实验鼠分8组(每组7~8只),分别皮下注射10~50,000个日本血吸虫卵致敏鼠,以不注射的鼠作对照。2周后再静注虫卵3,000个,其后在不同天数(1~64天)取肺作病理检查,每鼠至少检测30个肉芽肿面积,求其平均值作t检验。用2,000个虫卵致敏鼠后2周,将5,000个虫卵分别由门静脉注入肝或由尾静脉注入肺,8天后分别取肝及肺,测肉芽肿面积。分离肺内肉芽肿,并从肉  相似文献   

4.
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小鼠肺模型进行研究。ICR雄性小鼠32只,分成免疫组和佐剂对照组各16只,免疫组小鼠经rSjc26GST免疫。免疫结束后第5天两组小鼠均由 尾静脉注射新鲜日本血吸虫虫卵悬液0.2ml(内含活卵1500-2000个),于注卵后第8天、16天和21天分批剖杀小鼠,观察肺部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病变。结果发现免疫鼠肺内肉芽肿大小受到明显抑制,免疫后第8天、16天、21天肺肉芽肿平均直径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体内体外试验法观察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卵的作用。 30只DDD株小鼠,每鼠经皮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0条,于感染后7周进行试验。吡喹酮混悬液的剂量为100mg/kg,在1天内共灌服4次,并设不服药小鼠作对照。两组小鼠于服药后1天和1、2、4和8周,每组各解剖3鼠,观察肝移和门静脉内的虫数,以及每鼠肠壁内计数900个虫卵,观察卵谱变化。结果:感染小鼠灌服吡喹酮后虫体肝移率达100%,而对照组为0~15.4%。小鼠于服药后1天,成熟虫卵减少,新近排空的卵壳增加;1周后,成熟虫卵增加,以后减少;2周后,近期死卵比例最高,其后逐渐减少,而钙化虫卵则持续增多。对照鼠在相应时间内未  相似文献   

6.
体内外实验证明,吡喹酮无明显的抑制成熟日本血吸虫卵孵化的作用,但可使毛蚴的活动能力受到影响或使其活动异常,为进一步探讨毛蚴生理特性的变化,我们观察了吡喹酮对毛蚴趋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4~25g),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35d后随机取感染鼠3只,设为实验1、2、3组;每鼠从口腔灌注0.5ml 0.3%吡喹酮悬液(吡喹酮原粉溶于0.3%羧甲基纤维素钠中,药物浓度30mg/ml),实际灌注药量约600mg/kg。另取1只未经服药的小鼠,设为对照组。 投药24h后,解剖以上小鼠。参考Dresden法取其大肠各1g,并收集虫卵。取各鼠虫卵悬液2ml于小试管中孵化,30min后吸取等量管口毛蚴悬液投入实验。  相似文献   

7.
吡喹酮对血吸虫成虫有很强的杀伤力,但对虫卵的作用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脑型血吸虫病,主要与虫卵毒素的分泌及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有关。为此,作者研究了吡喹酮不同疗程对曼氏血吸虫虫卵的影响,并探讨了吡喹酮用于脑型血吸虫病的可行性。实验用小鼠,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尾蚴200条,7周后,选择每克粪便虫卵在100个以上的阳性鼠作为观察对象。将感染度相似的动物分配在同一实验组内。实验一:共4组,每组10个鼠。1.吡喹酮60mg/kg  相似文献   

8.
吡喹酮是否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主要的致病机理是血吸虫卵在肝脏和肠组织的沉积,虫卵释放出可溶性抗原,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形成虫卵肉芽肿(Ⅳ型超敏反应),不断破坏肝脏和肠组织结构等。吡喹酮具有显著的杀血吸虫作用,但实验显示,吡喹酮不杀日本血吸虫成熟期卵及发育期卵,对虫卵的发育无明显影响。肖树华等以小鼠做实验,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32d一次口服毗喹酮300mg/kg,于不同时间剖杀小鼠,取肝组织压片,作卵谱检查,并与未治疗感染鼠对照。结果,治后1~3d,肝组织的卵谱与对照组相似,给药后7~14d,Ⅰ期(初产卵与空泡发育期)、Ⅱ期(发育期)虫卵相继消失,而Ⅲ期(成熟期)、Ⅳ期(变性或死亡期)虫卵则增多;治后21~27d,除Ⅲ期虫卵增多外,其余各期虫卵均少。卵谱观察的结果表明,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卵的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引起的病理损害是日本血吸虫危害机体的主要病因。研究抑制和调节肉芽肿形成的措施,减轻其对机体的病理损害是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作者用一株对日本血吸虫卵抗原特异的单克隆抗体3D_11注入小鼠尾静脉内,显著抑制和减少了小鼠肺内肉芽肿的形成。现简报如下。用 BALB/c 纯系小鼠20只,随机分为不同剂量的单克隆抗体3个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鼠。各组均以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应用吡喹酮后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内细胞的变化。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吡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300mg/(kg.d)连续3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75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后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HE染色,在每组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虫卵肉芽肿25~30个,分类计数每个肉芽肿内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计算其平均值并作比较。结果与A组比较,应用吡喹酮的3个实验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均显著减少,纤维母细胞增高的幅度也明显为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以C组最为显著,第56天,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分别减少了54.4%、87.0%和23.1%,纤维母细胞增高的幅度减少了59.4%。各组淋巴细胞数目变化不大。结论吡喹酮能明显抑制虫卵肉芽肿内炎细胞的聚集、纤维母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感染小鼠,在感染第58、59、60天每日以2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灌胃治疗小鼠,治后35d剖杀小鼠取肝脏做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作病理学观察;以图像分析仪定量测定虫卵肉芽肿的面积。结果 敏感株未治疗组虫卵肉芽肿由大量炎性浸润细胞及少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治疗组则由少量炎性浸润细胞和大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未治疗组肉芽肿的面积明显大于治疗组,两者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但抗性株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虫卵肉芽肿均由大量炎性浸润细胞和少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两组虫卵肉芽肿的面积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鼠体内吡喹酮的治疗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影响作用具有显著差异;在肝组织中,敏感株虫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高于抗性株。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后肝组织内可溶性虫卵抗原 ( SEA)及抗体水平和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5wk,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减虫率为 98.3% ,平均肝重量和体积均显著减小 ,治愈小鼠的肝表面结节明显减少 ,组织内沉积的虫卵已钙化 ,部分虫卵肉芽肿已呈纤维疤痕样改变 ,对照组肝内仍可见慢性和少量急性虫卵肉芽肿。治疗组肝组织内抗原水平下降 ,而其抗体水平不受影响 ,肝内虫卵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和面积均较对照组显著缩小 ( P<0 .0 1)。结论 :吡喹酮治疗可使肝组织内 SEA水平下降 ,从而抑制了虫卵肉芽肿的病变 ,但不能逆转已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病变。  相似文献   

13.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35d(PQT_1组)和45d(PQT_2组)用治愈剂量吡喹酮治疗。观察感染后45~115d的肝脏肉芽肿的体积变化。结果:PQT_1组治后10d不能或仅形成很小的虫卵肉芽肿,体积较对照组缩小73.01%,至115d肉芽肿体积缩小98.55%;PQT_2组治疗前肉芽肿体积与对照无明显差别,治后2周肉芽肿缩小43.20%,至115d肉芽肿缩小95.65%。认为吡喹酮不但可以抑制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而且可以限制已形成的肉芽肿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别采用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150只雌性小鼠,分为1.未致敏组:由尾静脉一次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2,500~3,000个;2.致敏组:先由腹壁皮下一次注入虫卵2,500~3,000个,10天后,由尾静脉注入同量虫卵一次;3.吡喹酮组:致敏鼠在注入虫卵前一天起,每天口服吡喹酮300mg/  相似文献   

16.
本文目的是了解在患肝血吸虫病时,虫卵肉芽肿对吡喹酮治疗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是否与药物杀虫作用或与宿主免疫反应有关系。实验用瑞士雄性小鼠,每鼠感染埃及株曼氏血吸虫尾蚴100条,感染后7周分为3组,即吡喹酮250mg/kg/d×3(A组);吡喹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DDD株小鼠进行体内和体外试验,观察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卵的作用方式。每鼠接种60条血吸虫尾蚴,于7周后应用。吡喹酮悬浮于2%Cremophor水溶液中,每鼠经口给药100mg/kg,一日4次。对照组仅给Cremophor。每组均于给药的第2天及1、2、4和8周剖杀3鼠。用解剖镜观察在两块厚玻璃板间挤压后的整只鼠肝及肝门脉系血吸虫分布情况,发现100%血吸虫肝移。对照组肝移率分别为15.4、11.1、4.6、0和0%。每鼠计数肠壁内900只虫卵,按虫卵的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 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 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 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别采用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 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 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吡喹酮对血吸虫虫卵无直接杀伤作用,但可促进血吸虫虫卵毛蚴的孵出,对毛蚴有明显的杀伤作用[1]。经吡喹酮作用后的毛蚴对钉螺的攻击力如何,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观察了吡喹酮在体内条件下对日本血吸虫毛蚴攻击力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昆明种小鼠18只,感染日本血吸...  相似文献   

20.
吡喹酮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吸虫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左旋同分异构体中。此药不仅能杀死血吸虫成虫,还可以抑制宿主组织内的虫卵周围炎症反应。本实验应用小剂量的左旋吡喹酮治疗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观察其对肝脏病变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体重20~22g 雄性小鼠120只经腹部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30d,将小鼠随机分成3组:(1)左旋吡喹酮治疗组(简称 LPQ 组),以75mg/kg 左旋吡喹酮(LPQ)悬液灌胃给药;(2)消旋吡喹酮治疗组(简称 PZQ 组),以150mg/kg 消旋吡喹酮(PZQ)悬液灌胃给药;(3)对照组,不给药。每组分别在给药后3、7、14、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