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 历史流行状况 锡山市为丝虫病轻度流行区,33镇都是班氏丝虫流行区。据资料记载,历史抽查最高微丝蚴阳性为7.41%,1958年全市普查平均微丝蚴阳性率0.48%,最高为南泉镇,阳性率2.49%。阳性率在1%以上的有南泉、厚桥、安镇、梅村、张径、东湖塘、港下等7个镇,其余均在1%以下。经过大规模普查普治,到1970年,全市  相似文献   

2.
珠海市辖斗门县和香洲区 ,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 3 40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检查方法研究、治疗效果观察、大规模防治和防治后期监测 ,取得良好效果。1 983年全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 ;1 997年达到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 ,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及方法1 1 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1 1 1 人群微丝蚴感染率及其分布 :在重点村庄调查摸底后 ,对 1周岁以上的居民进行普查。受检者夜间 (晚上八时后 )耳垂取血 3大滴 ,涂成厚血膜 ,按常规染色和镜检。计算微丝蚴阳性率、村庄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3.
1958年前,邹县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2.2~30.6%。经全面普查普治,阳性率显著下降。1974年对381,313人查血考核,微丝蚴阳性率下降至0.08%,基本上消灭了丝虫病。自1975年以来,对丝虫病传染源进行了监测,每年选原微丝蚴阳性率较高的3~5个公社的3~5个大队3,000人左右,进行普查,作厚血片查微丝蚴,结果表明,丝虫病基本消灭后残存传染源为以往历次曾检出的原微丝蚴血症病人、新迁入带虫者和历次查血漏查者。经过防制,人房蚊虫密度较低,平均为1.0~3.1只/人工刻,丝虫病传播已得到控制。对蚊媒传播丝虫血内低密度微丝蚴“阈值”进行了探讨,血微丝蚴密度低于1条/120立方毫米(6滴),对传播丝虫病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淋巴系统丝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四种类型:以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媒介的马米丝虫病流行和以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商邱地区柘城县胡襄乡张庄村系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为了解该区班氏丝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巩固情况,并监测其残存中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简写为mf、微丝蚴血症及微丝蚴阳性简写为mf~+,微丝蚴感染率简写为mfr,下同)对丝虫病的传播作用;为制定消灭  相似文献   

5.
杭州市曾是丝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 ,原 7个县及 5个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防治前全市人有微丝蚴阳性病人 1 3万人 ,经过 50多年的反复查治 ,于 2 0 0 0年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 ,同时开展了慢性丝虫病人的社区管理 ,收到了较好效果。防治概况 全市 50年共查治 873万人次 ,治疗微丝蚴阳性者 1 3万多例 ,微丝蚴感染率逐年下降。 1 984~ 1 987年 ,我市共检查 85个乡 (镇 )、1 1 1个村 ,血检 9 1万多人 ,微丝蚴阳性率为 0 0 5 % ,1 988年全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 )病原监测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 ,根据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免疫色谱快速诊断技术 (ICT)用于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采用ICT对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其他寄生虫病患者等进行检测 ;对原班氏丝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 7~ 1 2岁人群用ICT进行检测 ,阳性者用常规血检法检测微丝蚴 ;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ICT为阳性 ;3例微丝蚴阴性的象皮肿患者、4例马来丝虫微丝蚴患者和 51例其他寄生虫病患者ICT均为阴性 ,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 1 0 0 %。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监测试点用ICT检测 776人 ,阳性 1例 ;用常规血检法对该阳性者进行 3次血检和对其周围人群 58人血检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该阳性者经海群生间歇双疗程法治疗后 ,ICT检测为阴性。在非流行区用ICT检测 1 95人 ,全部阴性。结论 ICT快捷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可用于班氏丝虫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漯河市辖3县1区,丝虫病曾在3县范围内流行.通过普查,微丝蚴阳性率最高的村达14.4%,最高的乡为2.8%,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通过广大卫生防疫人员的艰苦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近30年的有效防治,丝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至1984年3县经省考核验收均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达标后,为巩固防治成果,3县均进行了净化监测工作,对原丝虫病高发区进行抽检,对原丝虫病阳性病人及家庭成员进行复查,对微丝蚴阳性者进行巩固治疗,到1990年后,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者.为检验我市防治效果,2003年8月份按照全省统一监测方案.我们对3县进行了消灭丝虫病监测工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免疫色谱快速诊断技术(ICT)用于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采用ICT对班氏微丝蚴血症、其他寄生虫病患等进行检测;对原班氏丝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7-12岁人群用ICT进行检测,阳性用常规血检法检测微丝螺;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ICT为阳性;3例微丝蚴阴性的象皮肿患,3例马来丝虫微丝蚴患和51例其他寄生虫病患ICT均为阴性,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监测试点用ICT检测776人,阳性1例;用常规血检法对该阳性进行3次血检和对其周围人群58人血检,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该阳性经海群生间歇双疗程法治疗,ICT检测为阴性。在非流行区用ICT检测195人,全部阴性。结论:ICT快捷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班氏丝虫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监测,发现、清除残存传染源,为消除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流行县(市、区)按照《安徽省丝虫病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横向、纵向的人群与蚊媒的病原监测。结果至2006年,安徽省丝虫病微丝蚴率已由基本消除丝虫病考核验收时的平均0.13%下降至零;82个县(市、区)开展消除丝虫病监测的持续时间都达到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以上;无微丝蚴血症后病原学监测范围,以县为单位都达到了覆盖流行乡镇30%以上和流行区人口3%以上。结论安徽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达到消除丝虫病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
费县位于鲁东南,历史上曾是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195 5年进行丝虫病重点调查,微丝蚴阳性率为2 4 16% ,经过40余年的监测、防治,特别是1971~1976连续3次全民性普查普治和1977年全民食用海群生药化食盐,1978年经省、地联合考核,微丝蚴阳性率已降至0 0 3 7% ,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84年经省、地联合考核,微丝蚴感染率降为零,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5年通过省消灭丝虫病验收,2 0 0 3年10月,再次审评确认达消灭标准。1 基本情况与流行概况费县地势西高东低,除少数平原地区外,大部分为山丘,现有18处乡镇,10 5 4个行政村,总人口9…  相似文献   

11.
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消除淋巴丝虫病。方法通过对人群进行血检调查确定流行范围;在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监测,消除传染源。结果阳西县全县9个乡镇104个管理区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1970年)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59%,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59~1985年,全县共血检调查634 209人次,治疗患者12 575例,全民服药防治6 852人。1985年防治效果考核,在3个镇3个管理区共血检5 292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例,微丝蚴率为0.06%,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86~1997年进行防治后期监测,共血检35 453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解剖雌性致倦库蚊4 210只,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90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1998年经省卫生厅审评,阳西县已达到卫生部消除淋巴丝虫病标准。在阳西县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系统监测,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临沐县曾是班氏丝虫病的高度流行区,以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据1958年调查,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2.5%。经过20余年反复查治,1980年通过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观察防治效果和流行动态,近几年又对特殊人群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材料与方法1.l材料来源于历年县征兵办公室体检资料室及县卫生防疫站丝虫病防治监测记录。!.2方法12.l对应征入伍青年体检时血检微丝蚴。1.2.2选择2个原微丝蚴阳性率较高的村为本次监测点,全民血检微丝蚴。l、2.3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出生的儿童采滤纸血,做荧光抗体测定。1.2.4对1…  相似文献   

13.
枣庄市曾经为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 ,传播媒介是淡色库蚊 ,195 8~ 195 9年调查 ,平均微丝蚴率为2 1 0 %。采取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经过多次普查普治后 ,又采用 3‰的海群生食盐全民服药 ,1980年调查微丝蚴率以村为单位均下降到 1%以下 ,通过卫生部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此后除治疗晚期丝虫病人外 ,其他丝虫病防治措施基本终止 ,工作的重点转向病区流行趋势监测。 1995年根据监测的结果 ,山东省卫生厅组织考核认为枣庄市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1 材料与方法1 1 横向监测  1976~ 1995年 ,在全市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消长规律,阻断传播,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方法]1988年起在全县开展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监测和慢性丝虫病人的调查.[结果]基本消除丝虫病后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1991年起未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镇和流行区人口的33.3%和4.03%,11年后又监测2个乡镇4 000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90年后在8个血检村捕验致倦库蚊12 000只,未发现阳性蚊.调查慢性丝虫病人未发现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新体征者.[结论]平潭县丝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传播链已被阻断,已达到了消除丝虫病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1989~1992年在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的浙东南沿海地区姆坑村纵向监测结果,始监测时人群微丝蚴率为0.17%,平均微丝蚴密度为9.25条/60μl,致倦库蚊幼丝虫感染率为1.24%。1991年复查人群微丝蚴率为0.1992年蚊媒监测未发现蚊体内感染幼丝虫,结果表明监测区丝虫病的传播流行已被终止。  相似文献   

16.
黄梅县位于鄂东 ,与江西、安徽两省交界 ,历史有丝虫病流行的乡镇 17个 ,389个村 ,总人口为 71395 5人 ,属马来、班氏丝虫病混合感染流行区 ,是黄冈地区微丝蚴率最高的一个县。经大规模查治后 ,1986年考核验收 ,微丝蚴率为0 .35 % ,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之后 ,连续多年开展了病原搜索和后期监测 ,结果表明 ,已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现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检查 (普查 ) 凡血检对象 ,于晚上 2 1∶ 0 0至凌晨 2∶ 0 0时 ,采耳垂血 6大滴 (12 0 μl)涂成 2张厚血片 ,溶血、染色后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再作 6…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粤东地区11例班氏微丝蚴的周期性,每2小时血检一次观察,结果白天检出微丝蚴3.07%,夜间检出96.93%,周期性指数为109.06%,微丝蚴密度高峰时间为零时57分。结果表明粤东地区为夜现周期型班氏丝虫流行区,认为普查丝虫病以夜间9时至凌晨3时血检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东台市地处苏中沿海 ,辖 2 8个镇 2个省属国营农场 ,总人口 117.4万。以 2 0 4国道为界分堤西水网地区和堤东旱作物区。堤西系班氏丝虫低度流行区 ,人群微丝蚴阳性率低于 1% ;堤东为中度流行区 ,人群微丝蚴率为 1%~ 10 %。淡色库蚊为唯一传播媒介 ,自然感染率约在 0 .72 %~ 2 .76%之间。195 6年起 ,经过两次普查普治和一次复查复治以及 1987年对重点乡镇采取全民系列防治措施后 ,丝虫病感染者逐年大幅度减少。 1987年经省卫生厅考核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988年起转入后期监测阶段 ,1996年经盐城市卫生局考核达消灭标准。现将 198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眉山市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趋势和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变化.方法 采取查治残存传染源、集体服药和重点人群与防治薄弱村组为主要监测对象的巩固措施,采用重点乡镇人群普服0.3%乙胺嗪药盐的净化措施;开展后期慢性丝虫病调查和复查及横向人群监测.结果 1983年眉山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983-1985年在重点人群监测的原微丝蚴血症者114人和疫点人群3 605人中,分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微丝蚴密度1 ~252条/120μl,平均38.75条/120 μl;1984年和1988年横向人群监测3 104、5 551人,分别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5、1人,平均微丝蚴密度6.20条、11条/120μl.随着巩固和净化措施实施,1989-2012年连续监测24年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由基本消除丝虫病前的393例,减少至2011年的29例,1989年以来无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现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表现为高龄化、病程长的特点.结论 眉山市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未发现内源性传染源,显示实施巩固与净化措施后远期效果显著,原流行区现39岁以下人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输人性传染源的监测和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山东省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情况。方法系统阐述了1984~2002年丝虫病的监测结果。横向监测,采取病原学、媒介学、血清学、流动人口监测、晚期病人调查等方法。纵向监测,根据不同的地理方位及原丝虫病流行区发病率的高低,在全省各地共选择5个县5个乡(镇)18个行政村进行固定监测。结果横向监测,在全省74个流行县(市、区)共调查502个乡(镇)1345个自然村,血检954467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30例,阳性率为0.003%;媒介调查,共解剖淡色库蚊378816只,检出阳性蚊虫161只,自然感染率为0.04%;血清学调查,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10667人次,丝虫抗体阳性者148例,阳性率为1.39%,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水平;流动人口监测,在45个县(市、区)335个乡4473个村庄共血检36559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47例,阳性率为0.40%。纵向监测显示,累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59例,全部在3~6年内自然转阴,蚊媒自然感染率为0.04%,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