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古医籍文献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体质特点。方法:依据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症状、体征及预后等确定古医籍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纳入及排除文献标准,依据现代中医体质标准及古文献的描述确定中医体质,分别在头颈专科书、医案及综合性医书及外科类医书等近40余册古籍中筛查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中医体质文献。结果:查找到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中医体质文献6篇。经分析,古文献中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中医体质多为气郁体质和气虚体质。结论:古医籍文献中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医籍书名用典释例山西中医学院(030024)王晓鹤中医古籍的命名有很多与古代的典故有关。初学者在查找文献和阅读古医籍时,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史知识和中医基础,往往见到书名而不知其内容如何,有时甚至连该书是否是医书也不敢肯定。本文掇取一些古医籍书名中常见...  相似文献   

3.
据《脉经·自序》:“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可知,《脉经》一书保存了大量魏以前医学文献.文章对《脉经》与其所引现存世古医籍《素问》《针经》(《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脉经》文字之56%与这五部医籍的记载相合,除此之外出典不明之条文,多数是汉以前古医籍之遗文,或是上述五部医书之脱文.该文为揭示《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达万余种之多,蕴藏着前人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弥足珍贵。文章从古医籍是建立中医新学科的文献基础;是打造中医新诊疗技术的重要依据;是研制开发新药的不竭源泉三个方面论述了博大精深的古医籍是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并举典型事例予以佐证。文章主题明确,对中医药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浩如烟海的古医籍文献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医学巨擘悬壶济世的一生。古医籍文献不仅是传承祖国医学的基本形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宣传中医药养生理念、展现古典语言风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从阅读古医籍文献是积累中医药知识的经典模式、古医籍文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渊源、古医籍文献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古医籍文献是陶冶情操、培养生活情趣的养生指南等四方面裨益进行一一阐述,旨在激励当代中医学者潜心研读经典原著,切勿弃本逐末。  相似文献   

6.
中医古籍,汗中充栋,现存文献大约有四五千种之多。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加之行文及用字遣词跟现代文不同,又有着社会生活、思想习惯及文化修养等的差异,今人阅读这些古医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有难以逾越的种种障碍,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读古医书的人提出的一些问题,为了提高顺利阅读古医籍的能力,特于本刊一角,陆续以问答形式,为读者解决一些阅读上的具体问题。如能对读者有所帮助,我们将尽力去做,并望得到热心读者的反映,以便改进,更加切合实际,谨此告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古医籍有关中风病康复治疗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基于本体的古医籍知识获取研究,旨在探讨建立具有自然语言功能的中医古籍专题文献数据库和检索方法.通过搜集古医籍中有关中风病康复治疗的文献,用基于本体论的方法建立数据加工平台整理数据,建立同义词表以实现古今术语表达汇通,设计多功能文献检索平台,建立了利用计算机有效获取古医籍知识的方法,并建立中风病康复治疗古医籍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8.
鲍良红 《江苏中医药》2006,27(12):59-61
考释了数条中医古籍中常用而《汉语大词典》未见收录的词语语义,发现《汉语大词典》在义项收列、书讧溯源等方面存在可商之处。《汉语大词典》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涉及知识面极广泛,而中医诊疗活动无疑是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医古籍也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认识古医籍语词研究在古汉语研究和古医籍整理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科技出版社于1983年3月出版由汪巽人,陈竹友编著的《古医籍词义》一书,全书共702词,以单音词为主所列词义为一般字典、辞书所未见,而为中医药学特有与常见的,立意深远,独具一格,堪为启迪后学攻读古典医书之优良工具书。我省著名中医赵棻教授、俞慎初主任医师特为该书写了序.  相似文献   

10.
全国医籍校勘首次学术讨论会于10月17日至10月21日在杭州召开。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4篇,大会宣读7篇,小组交流12篇。参加者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71名代表。医籍校勘工作是中医理论整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古医籍达万种之多。做好这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古籍校勘工作,必须具有较高的医古文水平,懂得校勘方法,对目录学、版本学、文字学、训诂学、古汉语修辞学均有较高造诣。这次会议是整理中医古籍的良好开端,对今后的医籍校勘工作将起有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古典医籍之最1.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巨著是成书约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2.目前发现最早的本草古籍,是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万物》。3.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实物,是约成书于西汉,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书,竹木简古医书。4;...  相似文献   

12.
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不久前已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付梓刊行,这是我国中医文献领域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整理研究敦煌古医籍的学术专著,其内容是对以甘肃省敦煌县出土的古代卷子医书为主所进行的文献学研究。所谓敦煌医学卷子,是指约在公元10——11世纪时收藏于敦煌地区寺院,由隋唐前后人所写录的一批卷子医书,因避兵祸之灾而被人密闭在该地千佛洞莫高窟的一个石室中。敦煌  相似文献   

13.
《脉经》引用古佚医书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晋代王叔和编撰。在这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中,不仅汇集了魏晋以前各家有关脉学的理论,并全面系统地加以阐述,为脉学理论自成体系作出了贡献,还由于引用了诸多现已不传于世的古佚医书,在文献研究以及古医籍辑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历时千数百年,通过引入、保存了中国大量医学文献,其中包括中国佚书以及日本抄本与研究稿本等珍贵文献。如早期编辑的《医心方》《万安方》等稿本著作,收载了大量中国唐宋时期的医书内容,为研究中国古典医籍保留了重要文献;另有《明堂经》等中国散佚医书抄本,其后传回中国刊行,弥补了相关文献的缺失。江户中后期汉方医学者热心研究中国古典医籍,其中考证派学者森立之撰述数部百万字巨帙,皆以稿本留存,故以其系列著作《攷注》为例,探讨江户时期稿本医书的传存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古医籍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由于世远代湮,历史上战乱频乃,致使不少古医籍散佚无传。流传下来的著作中,有的已残缺不全,或由于古代印刷条件所限,版本很坏,竟至不可卒读者有之,亟待加以整理。金·张元素《医学启源》三卷,便是一部有很多脱误的古医书。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从1957年发现明版本后,即着手整理,历时二十年之久,几经雠校,始脱稿付梓,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兹阅读一过,深为任教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宏博的学问所折服,同时也感到该书点校颇具特色,是整理古医籍的成功范例。试就管见所及,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民国中医革新时代,裘吉生是一个改革巨擘,在多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对中西医学无门户之见,形成兼容并包的中西医学观;受到家乡优良传统——"书为天下公器"的影响,把私人藏书楼的珍贵医籍公开流通;先后刊行《国医百家》、《三三医书》及《珍本医书集成》等丛书,许多医籍借裘氏刊刻得以流传至今。裘氏所刊医书是今天所存中医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居于难以超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中医古籍的范围中医古籍即中医古代文献,它是中医文献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1911年以前用文言文写成的中医药图书文献。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非中医专著古籍中的有关中医药资料,应不应该纳入中医古籍范畴进行研究?二是与中医密切相关的一些古籍应不应该纳入中医古籍范畴进行研究?对第一个问题,当代中医药文献专家马继兴教授其实已经作了回答。他在《中医文献学》一著中列举了一些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如《金石萃编》一书中的《龙门药方》收集有不少宝贵的临床资料。并说:“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也是我们在从事研究中医文献和…  相似文献   

18.
近代学者的古医籍语词训诂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为当今研究古医籍中的语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总结近代学者对古医籍中语词训诂的研究概况,认为近代学者从运用形、音、义相结合的传统训诂学方法训释词义,从医理角度进行训释,解释命名理据,并提出新见解以开拓思路,为现代中医训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山东省图书馆海源阁医籍的入藏经过,参照《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海源阁书目》著录,按《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收医籍范围,并结合实地考察,发现山东省图书馆藏海源阁医籍十九种。其中,子部医家类著录计十八种,包括明刻本四种、清刻本十三种、清抄本一种;另有清刻本医籍一种著录于子部谱录类之下。若以单书细目计,则有医书二十六部四百四十二卷。海源阁所收医籍类别丰富且效用实际,递藏名家珍本,为古医籍版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王堆医书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古医籍,其脉诊内容表现为:开创“遍身诊法”之先河;出现“寸口诊法”的思想苗头;提出诊“脉”辨证的范例;发现了某些特殊脉象。它是中医脉诊发展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