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腧穴配伍对颈型颈椎病患者体表肌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腧穴配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方法: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先后进行3种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A组(远部取穴组:昆仑、后溪);B组(近部取穴组:风池、天柱);C组(远近取穴组:昆仑、后溪、风池、天柱),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患侧斜方肌体表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平均振幅值,测量肌电积分(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及肌电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均值,计算肌电振幅变化率,组内比较不同腧穴配伍针刺前后对体表肌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组间比较各组针刺后差异。结果:组内针刺前后比较,A、B、C组的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针刺后比较,A、B、C组针刺后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治疗均能够提高IEMG、RMS,降低肌电平均振幅值和肌电振幅变化率,增强颈椎稳定性和肌纤维的主动收缩能力,改善颈部前屈的耐疲劳性;而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与取穴的远近、取穴数目的多少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与特点。方法 检索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收录的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 纳入94篇文献,涉及腧穴83个,总频次614次。累计频次应用较高的腧穴为颈夹脊、风池、天柱等;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以风池-颈夹脊最多,大部分为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结论 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以选取近部穴位与远端四肢腧穴配伍为主,常选用风池、颈夹脊、天柱、后溪、阿是穴等腧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临证加减,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穴处方提供一定参考,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0-2012年3 a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规律。方法:对3 a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录入,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468篇,使用腧穴159个,总频次3 275次,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腧穴为风池、颈夹脊、百会、天柱、大椎、风府、足三里、肩井、内关、太阳;腧穴配伍前5位的为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百会、风池→天柱、风池→风府、风池→颈夹脊;所选用的腧穴遍布十四经脉,其中以阳经腧穴为主;腧穴分部规律主要以头面颈项部和上肢部为主;特定穴的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57.59%,其中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结论:用穴主要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辩证取穴。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析谷世喆教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取穴规律和组方特色。方法:运用Excel2019创建谷世喆教授治疗颈型颈椎病针灸处方库,使用R语言对其进行频次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Gephi软件对针灸处方进行社区聚类分析。 结果:共纳入病例101首针灸处方,谷世喆教授治疗颈型颈椎病用穴共64个,总频次1107次,使用最多的腧穴为颈百劳,其次是肩中俞、天柱、合谷、风池。阳经穴位使用频率高达70.37%,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治疗颈型颈椎病腧穴配伍以颈百劳-天柱-肩中俞最为常见。社区聚类结果显示,形成了三个稳定的腧穴群组,分别为:肝俞-肾俞-膈俞-大肠俞;膻中-百会-印堂-安眠;肩中俞-天柱-风池。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谷世喆教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注重阳经选穴,颈项局部选穴和腰背部选穴相结合,体现了谷教授治疗颈椎病“温阳通气,形神同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电针联合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电针取穴颈4-7夹脊、风池、天柱、大椎、外关、后溪,挑刺取穴:百劳(双),新设(双),并设对照组:毫针刺法,取穴同电针取穴.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2.5%,对照组为36.8%,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电针联合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对偏瘫痉挛肢体表面肌电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起止点组和电针拮抗肌组,前者取肱二头肌起止点处阿是穴,后者取上臂拮抗肌穴位(如天井、清冷渊等),直刺进针后留针30 min,拔针后检测患者在完全静息状态下肱二头肌表面肌电数据,分别于针刺前、针刺2星期、针刺4星期对痉挛的肱二头肌进行表面肌电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均方根值(RMS)、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两组患者针刺后肱二头肌RMS、IEMG值均较针刺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发现,RMS、IEMG值在针刺不同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针刺4星期后RMS、IEMG值总下降趋势相同。结论电针起止点或拮抗肌穴位均可降低偏瘫患者静态肌张力;表面肌电在评价偏瘫患者治疗后痉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8例和对照组156例。治疗组针刺后溪穴及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对照组不取后溪穴。治疗后对两组分别进行疗效评定,并随访1年比较治疗后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8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总复发率分别为5.1%、13.6%,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伍后溪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该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经辨证取穴与常规取穴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为分经针灸组,选取病经在颈项部的阿是穴(即"六合穴")配伍该病经同侧的络穴及其对侧表里经的络穴进行治疗;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取患侧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和外关穴治疗。两组患者均隔天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次。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量表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结束后统计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66.7%(20/3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20分量表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分经辨证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上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有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章,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纳入116篇文献,针灸处方146首选穴73个总频次819次。所用腧穴归属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且督脉及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较为常见;腧穴当中,风池运用累积频次最高;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配伍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八脉交会穴及原穴的频次最为高。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选穴、配伍方面有相当的规律性,对于指导临床及相关针灸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分别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F)、维普(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等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文献,经过阅读筛选,将整理出的数据资料用Excel2010软件建立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处方主穴数据库,统计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常用穴位、部位、经脉以及特定穴的应用规律,再利用SPSS 25.0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的规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54篇相关文献,涉及43个穴位,总频次为302次,以风池(49)、颈夹脊穴(33)、天柱(30)、阿是穴(22)、合谷(17)、风府(16)、百会(16)等穴较为常用。使用经脉最高的依次是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通过对14个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发现3个有效聚集群:颈夹脊、百会、风府、后溪、外关、天柱、太阳、率谷、完骨、风池为一类;合谷、列缺、大椎为一类;阿是穴为一类。结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规律特点:多于头颈部局部取穴,常使用交会穴,重视循经取穴,重视远近配伍取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