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丹溪六郁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宋永嘉医派和李杲脾胃升降观的影响,十分重视气机的升降。六郁学说的特色为:凡郁皆在中焦,中焦致郁多见;无郁不关乎气,六郁相因为病。六郁学说充实和发展了中医郁证理论,开郁证专题研究之先河。学习和研究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对临床治疗郁证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丹溪治法心要》所记载的六郁证进行全方位分析,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丹溪治法心要》和CNKI的相关文献,从六郁证的提出、病因病机、辨证依据、治则、方药特点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6个方面进行探析。结果: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首创"六郁"致病理论,完善了郁证学说;提出六郁证气血怫郁的病机及理气解郁、相因治郁、攻补兼施、补益元气、调气健脾化痰等治法;完善了六郁证的临床辨证体系,创制了治郁的越鞠丸、六郁汤,并善于应用二陈汤。结论:朱丹溪的郁证学说对郁证以及各种杂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炯恒从郁论治内伤杂病的学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承烈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868-870
赵炯恒主任中医师临证从郁论治内伤杂病,提出了肝失疏泄、思虑伤脾致肝脾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疏肝理脾是郁证的基本治法,及《伤寒论》四逆散是该法的代表方剂,并提出了“情胜疗法”是临床诊治活动中不可忽视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郁证性泛酸是指由七情内伤引起或参与引起的泛酸,可分为病郁同存与单纯郁证两种。病郁同存是指肝胃同病、肝胃不和,主要包括肝气犯胃与肝胃郁热;单纯郁证是指七情伤及肝心(脾)而表现出的相应证候。单纯郁证肝病泛酸或仅伴有少数肝经表现,或可伴有涉及多脏腑纷繁多样的躯体症状,后者多属隐性郁证或广义郁证。六郁也是郁证性泛酸的常见病机。郁证性泛酸有其临床特征,须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郁证性泛酸可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  相似文献   

5.
郁证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病因主要为情志失调与体质因素。情志失调指七情过极,刺激过久,超过人体调节能力而导致气郁、火郁、痰郁、热郁、湿郁、食郁、血郁中的一种或多种。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不同体质的患者对于郁证的易感性不同,人体在一种情志刺激下能否发病,不仅与该刺激的类型、刺激量有关联,更重要的是与人的体质有关。郁证患者的体质以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为主,以体质学说指导针刺治疗郁证,可纠正患者失衡的体质,针对郁证发病的基础,充分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林毅教授在系统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精华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提出了“六郁治乳”理论。认为中医治疗乳病可从气郁、血郁、火郁、痰郁、食郁、湿郁“六郁辨之”,乳房疾病的产生主要与肝、脾(胃)、肾及冲任等经络相关;乳腺疾病可从“六郁治之”,确立了“明辨六郁,详察虚实,标本兼顾,平衡调治”的总体治则,临床诊疗可采用祛除诸郁之疏肝、祛瘀、清热、化痰、利湿、消食、健脾、补肾等“八法”,以平衡调治为宗。“六郁治乳”理论为构建中医乳房病学系统的理法方药辨治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汉代以前《黄帝内经》中已有情志抑郁引起妇科疾病的记载;东汉张仲景首次对郁病进行了辨证论治,记载了属于妇人郁证的脏躁、梅核气之病名;宋金元时期,气血学说为后世妇人郁证搭建起了理论框架,妇科疾病从郁论治的范围大大扩展;明清时期明确提出“妇人多郁”观点,被后世医家普遍认可和临证应用。通过系统梳理历代古医籍有关妇人郁证文献,揭示其历史发展特征,研究古代医家对妇人郁证的认识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文献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朱丹溪在五郁理论的基础上,首倡"六郁"学说。其将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六种类型分别施治,郁证的脉象多沉,病因与情志因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洁)等有关,其病机为气血怫郁,治疗上以调畅气机为主,兼以除湿、化痰、清热、行血、消食,并独创名方"越鞠丸""六郁汤"。其"六郁"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恶心呕吐不仅是脾胃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七情内伤所致之肝(胆)病、心病、Ⅱ类脾病(脾心病)以及病机属于痰饮、瘀血的郁证表现。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的呕恶即为郁证性呕恶,可见于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并有呕恶表现的一类疾病。郁证性呕恶存在单纯郁证和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单纯郁证病位在肝、胆、心、脾,与胃无涉;病郁同存即郁证与脾胃病同时存在。单纯郁证呕恶需要从郁论治,病郁同存呕恶可从郁论治结合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0.
<正> 郁证从肝论治,是因为诸郁基因相同,以肝为首。笔者就此略陈管见。一、郁证的病因病理郁证病因颇为复杂,多有“肝病多郁”、“郁病皆气”、“百病生于气”等说法,但总不离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运纳失常;肺失宣降,通调失职;肝失疏泄,气机失畅;心失宣通,血脉失畅;肾失蒸化,温煦失养等。其中肝失疏泄最为关键。肝之疏泄关系到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流畅和诸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发挥,所以肝之疏泄失职,一方面可直接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使之不畅或不通,遂成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