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述了小儿指纹诊法的历史沿革、理论依据及使用价值,总结了小儿指纹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儿科门诊人流量大,患儿年龄较小,配合度低,家长迫切度高,这便需要儿科医生诊疗迅速、处方准确。因此,如何提高诊脉的效率是儿科临床诊疗上的一大难点,小儿指纹诊法的应用便能相对弥补其不足。小儿指纹诊法属于儿科望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古代各种学说、理论、思想集大成者,临床上多应用于3岁以下儿童。笔者认为古时多言小儿指纹诊法应用于3岁以下,皆因3岁以下小儿皮肤嫩薄,表皮透亮而薄,食指桡侧浅表静脉易于显现,且小儿血气旺盛,元气蓬勃,加之食指桡侧皮下络脉为人体上最易于观测的手指浅表静脉。而研究明确表明,7岁以下小儿指纹临床意义相同,差别在于年龄越小,患儿指纹越易于观测。文章结合成功案例,探讨3岁以上患病儿童用小儿指纹诊法的临床应用,以期拓展小儿指纹诊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更好地将经典中医方法应用于现代临床。  相似文献   

3.
在儿科诊断方法中,3岁以下小儿常用观察指纹的方法,并且是儿科独特而重要的诊法。自宋代后历代医家对小儿指纹诊法均有阐发,并且认识也不尽一致,归纳前人的认识,这集中体现在小儿指纹诊法三关定位的阐释、指纹形态以及实用价值的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明代医家所引述的《水镜诀》不是唐代王超的《仙人水镜图诀》,可能是元代曾世荣所作。因此,不能作为证明小儿指纹诊法起源于唐代的依据。《幼幼新书》引述的王超《仙人水镜图诀》、《杜光庭指迷赋》以及孙思邈之论和唐代“画指为信”在“立契”上的应用表明,小儿指纹诊法起源于唐代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1指纹的起源及意义 小儿指纹望诊始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诀>,发扬并完善于宋元时期.它的出现弥补了"四诊"在儿科诊断方面的不足.中医学认为"小儿多未能言,言而未足取信,脏腑柔弱、易虚易实"等,自古儿科被认为是难上之难,其最突出的就是诊断难.小儿指纹望诊法的应用正是对"四诊"不足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小儿指纹诊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正> 观察对象:选自济铁托儿所等地3岁以内健康儿200名,及1977年——1978年在该院就诊之225例外感、腹泻脱水、贫血病儿. 观察方法、内容和标准:按照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儿科学讲义》记述的方法观察:1.指纹浮沉:浮纹清晰可见,宛如即在表皮之下;沉纹需仔细辨认方可见,似在较深部.中:介于浮沉两者之间,无:仔细辨认亦不可见.2.指纹色泽:分淡红、深红、青紫、青、紫黑、黄色等.3.指纹淡滞:淡:色较淡,用手指稍加压指纹即隐而不见;浓滞:色较深,用手指稍加压指纹仍清晰可见.4.三关:风关指纹在食指近掌部第一节,气关在食指中间节,命关在食指远侧节.  相似文献   

8.
指纹诊法是祖国医学中特有的诊法之一,南宋以来的临床医书多有论及.近年来,指纹诊法的科学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其起源,却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清、周学海《脉义简摩》称:指纹诊法肇源于《内经》,它征引《素问》皮部论、经络论、平人气象论,以及《灵枢》经脉、论疾诊尺、邪气脏府病形等篇为说.周氏之前,清、张登《诊宗三昧》已征引《素问·经络论》语,以解释指纹诊法,但没有明确指明这是指纹诊法的起源.梁翰芬先生在《婴儿病诊指纹之研究》一文中,也曾引《灵枢·经脉篇》语,以为指纹诊法缘起之据.但  相似文献   

9.
李晨  申秉炎 《北京中医药》2021,40(11):1241-1244
《幼幼集成》一书宗《内经》《伤寒》之旨,兼采诸家之长,又不为所拘,对小儿指纹诊法有其独到见解,突出了指纹的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其三观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的指纹辨证方法,对儿科有实际指导意义.笔者对该书中小儿指纹诊法的理论依据及其所包含望三关、颜色、浮沉等内容进行逐一梳理,并列举该诊法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望诊是通过医者视觉观察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位于望闻问切四诊之首。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对望诊独具匠心,为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仲景望诊内容很多,现仅就望形体动静姿态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1 望形态变化1.1 望胖、瘦 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的人,日久将形成虚胖之体,形虽肥大,但表阳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抵抗外邪能力差,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如血痹病即为虚胖之体感受风邪所致。故《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说:“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形体由胖变瘦是患痰饮病的重要体征。痰饮病…  相似文献   

11.
陈渭良望喉诊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渭良先生 ,广东南海人 ,主任医师 ,兼职教授 ,岭南中医名家。幼承家学 ,熟谙经典 ,后从师于岭南五大骨伤名家之一李广海 ,得其真传 ,多有创新 ,笔者有幸随医侍诊 ,获益良多。陈师善用望喉诊法协助诊断、辨证 ,简洁实用 ,颇具巧思 ,今不揣冒昧 ,公布于斯 ,以飨同道。1 望喉诊法理论基础陈师曾谓 :“咽喉为经络会聚之处 ,上通于脑 ,下通五脏六腑 ,为沟通上下之要冲 ,气机出入之门户 ,脏腑诸病皆可反映于咽喉 ,咽喉受邪亦可内传于脏腑。临诊医病 ,不可不望咽喉。”先生临床将局部诊法与全身诊法相结合 ,四诊合参 ,辨证施治 ,医明药精 ,多获…  相似文献   

12.
于收 《现代中医药》2012,32(3):33-34
目的探讨望小儿指纹对小儿手足口病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对60例手足口病患儿每天早晨及午睡后观察其食指络脉的显露部位、流畅程度、及颜色变化,并同时记录当时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结果 20例食指络脉长度抵达风关,37例抵达气关,3例抵达命关;34例络脉流畅,26例迟滞;9例淡红,4例鲜红,45例淡紫,2例青紫。都具有随着病情加重或好转的规律性变化。结论望小儿指纹在手足口病诊治中有一定意义,其对疾病预后和转归的判断、治疗效果的监测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医腕脉诊法是哈萨克医学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是哈萨克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腕脉诊法作为哈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是哈萨克医学在不断地发展中形成的,是哈萨克医学经数百年实践累积下来的临床经验,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生理与病理的状况。哈萨克民族在繁衍生息、在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地理气候特点的哈医药学.其中包括哈医腕脉诊脉法,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腕诊脉法,作为哈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脉诊通过切摸特定部位脉象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其中包括病理性脉象有四大星辰脉、两大阳阴脉、二十四个脏器脉,这些反映机体十种物质平衡状态中温热与寒凉、紧硬与松软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关于望诊法诊断蛔虫病的实用价值,国内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主要得出了二种结论:有的认为望诊法对蛔虫病有诊断价值;有的则认为没有诊断价值。望诊法诊断蛔虫病究竟有无实用价值,我们核对了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提出我们的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用望诊法诊断肠道寄生虫病,在祖国医籍中早有记载,《望诊遵经》(汪宏)、《辨舌指南》(曹炳章)、《时方妙用》及《医学三字经》(陈念祖)等书中都有较详细的描述,民间也有用望诊诊断蛔虫病的习惯。几年来,不少学者对应用望诊法诊断蛔虫病、勾虫病的价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有些学者  相似文献   

16.
浅析小儿“脾常不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亚梅  王棉娟  李爱婷 《陕西中医》2001,22(12):762-762
1 生理特点概述 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主要是指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 ,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温病条辨解儿难》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理胃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的血气、营养来源 ,肌肉丰满机体健壮 ,皆与脾有密切关系。小儿为纯阳之体 ,在生长过程中 ,表现为生机旺盛 ,蓬勃发展 ,好比旭日之初升 ,草木之方萌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十分精细和迫切。而脾胃的运化…  相似文献   

17.
<正> 审察指纹的色泽变化,是儿科诊断的手段之一。关于指纹的不同色泽与主病,明·龚信《古今医鉴》:“紫热红伤寒,青惊白色疳。”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指纹析义歌诀亦曰:“红艳多从寒里得”。现行全国高等医  相似文献   

18.
小儿指纹观察在心衰诊治中的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儿指纹观察在心衰诊治中的临床意义初探山西省长治钢铁公司职工医院(山西046031)元万林山西省长治锻压机床厂职工医院许玉清为了探讨小儿指纹变化与心力衰竭(以下简心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100例小儿肺炎及100例肺炎合并心衰患儿进行了指纹观察...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曰: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五色之见,莫不相输应焉。本文依据《黄帝内经》经典,论述了五色与五脏、五色与疾病,以及察五色色中之泽、五色与面部部位的关联,旨在通过面部之五色诊法及早的发现患者机体和脏腑功能的异常,在临床中更好地体现治未病原则。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系统观点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型所处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然而,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不仅未曾降低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