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鞠汤治疗缺血性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越鞠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患者35例,并与阿斯匹林和多虑平治疗25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12列,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u=0.7964,P=0.4258),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评分和神经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及0.01)。  相似文献   

2.
3.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胁痛、胆胀病等范畴,该病病程往往较长,病势轻重缓急不等,容易复发。目前西医疗法主要是以手术为主。其主要弊端为患者不但身心痛苦,且医疗费用高、手术并发症多等,而中医药疗法具有标本兼治、绿色健康、患者易接受等优点,尤其对泥沙样胆囊结石具有很好的疗效,其中医证型对应为肝胃不和,食滞内停。胡兰贵教授长期从事于中医内科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本文主要介绍胡兰贵运用越鞠保和汤治疗泥沙样胆囊结石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汤一新主任中医师认为"脾阴是后天之本的本中之本",强调胃痞的治疗应重视脾阴,明辨脾阴实证与脾阴虚证,辨证恢复脾脏功能;对于肝脾不调者肝脾同治;认为湿有生理、病理之别,不同的湿邪,治法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5.
笔者自1984~1987年运用《丹溪心法》方越鞠汤加味以行气解郁法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职业本组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7岁,以30~50岁者居多,占40例;从事脑力劳动者30例,从事体力劳动者20例。  相似文献   

6.
胃痞易反复发作而难愈,许鑫梅教授认为,肝胃郁热、肝胆失疏、寒热错杂、胃阴亏虚、脾胃虚弱、气虚血瘀是胃痞的主要病机,中医辨治应重视调畅气机,立足顾护脾胃,辅以清肝泄胃、调畅肝胆、清温并用、顾护胃阴、升阳益胃及健脾活血之法,同时注重心理疗法、腹部按摩、饮食调护、服药方法及生活起居指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张杰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为虚、毒、瘀,脾胃亏虚为其本,内外合毒为其因,胃络瘀阻为其标,虚、毒、瘀互为因果,合而为患。治疗以扶正解毒化瘀为大法,以其经验方胃痞汤随证加味,在临床上将辨证、辨病相结合,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8.
黄静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00-800
黄兴谷主任医师为重庆市渝中区名中医,从医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长于脾胃病的诊治;在临床中灵活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痞,疗效满意。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蒙受教诲,获益良多。现将黄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越鞠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越鞠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患者35例,并与阿斯匹林和多虑平治疗25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u=0.7964,P=0.4258),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评分和神经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及0.01).  相似文献   

10.
介绍王见义教授运用六味消痞方治疗胃痞的经验。认为胃痞的病机以脾胃运纳失司、中焦气机壅滞为主,核心病机为脾虚痰阻气滞。临床以制厚朴、佛手、紫苏梗、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组方,即六味消痞方,适用于脾虚痰阻气滞之胃痞证,收效甚佳。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1.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骆洪道 《四川中医》1993,11(10):28-29
心下痞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实用中医内科学》以“痞满”列证。心下即胃脘部,痞乃阻塞之意。心下痞是指胃脘部有胀满堵塞感,触之无形而不痛的证候。心下痞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笔者自1989年9月至1992年6月  相似文献   

13.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田德禄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博士生导师 ,业医 4 0载 ,师古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 ,又能兼采西学 ,析今病之特点诊疗疾病 ,学验俱丰 ,尤其对消化系统疾病 ,造诣颇深。从其对“胃痞”的治疗 ,可见一斑。笔者有幸侍诊 ,收获良多 ,试述一二 ,以飨同道。1 澄本求源 ,揆度病机胃痞一病 ,属内伤杂症 ,它可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汤、胃下垂等多种胃病。老师认为虽其病位在胃 ,但与诸脏腑尤其是肝、脾、肠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机不外邪中胃府 ,肝郁犯胃 ,脾胃不和 ,腑气不通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中焦阻滞 ,气机不利 ,和降失职。1.1 邪中胃腑 …  相似文献   

15.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由于无症状而易被忽视,其预后可能比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更差。笔者用加味越鞠汤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海峰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6):27-27,29
“五泻心”汤,是以《伤寒论》中之大黄黄连泻心、附子泻心、生姜泻心、半夏泻心、甘草泻心五汤方而言,运用五泻心治痞,在临床上常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泻心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其中64例采用中药祖传泻心消痞汤治疗,32例采用泻心消痞汤合养胃颗粒联合治疗;对照组32例,口服养胃颗粒。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5.9%,联合组为87.5%,对照组为75.0%,中药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组在泻心消痞汤与养胃颗粒合用后具有协同作用。结论:泻心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较好,联合治疗后疗效确切,有进一步研究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何任 《新中医》1991,23(2):18-1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心下痞”之病证,乃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而不痛的证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相结,寒热错杂。故仲景有泻心汤之设。临床所见此证甚多,但并不多由表邪误下所致,即所谓内伤杂病之心下痞也。其证有因忧郁气结而致心下痞满,亦常见兼见脘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越鞠升降汤治疗轻中度的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越鞠升降汤,对照组服用氟西汀,每天20mg,疗程6周。在0、1、2、4、6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表,并评定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从治疗后第1周HAMD评分开始显著下降,有效率达88.6%,不良反应少。结论:越鞠升降汤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疗效可靠,安全,起效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柴术消痞汤治疗胃痞病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胃痞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胃痞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柴术消痞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每次10 mg,每日3次治疗,两组用药均为4周,在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统计主症、次症积分,研究"柴术消痞汤"临床疗效。结果柴术消痞汤治疗胃痞病的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2.88%)(P<0.01)。在中医证候疗效和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嗳气、反酸、嘈杂、恶心呕吐、便溏、便秘、食少纳呆、肢体困重、胸闷、喜太息、胁肋胀痛及小便短黄等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主证组中,肝胃不和证治疗组在缓解胃脘胀满、嗳气、反酸、嘈杂、食少纳呆及胁肋胀痛症状上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疗效(P<0.05~0.01);脾虚气滞证组在治疗胃脘疼痛及嗳气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0.01);脾胃虚弱证组患者中,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显著缓解胃脘疼痛及便溏症状(P<0.05~0.01)。结论柴术消痞汤是治疗胃痞病的有效经验方,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改善胃脘胀满、嗳气、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