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氏辨治胃痛,不寻常法,别出新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篇载录医案丰富,充分体现了叶天士的胃痛临证心得。文章从治法及用药两方面进行探析,归纳总结出叶天士辨治胃痛之特点:治法上,从气机论治时,畅肺气以治胃,喜用杏仁、白蔻仁等;从阳虚论治时,重在通胃阳,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通降胃阳以治胃,或合人参通补结合,或合附子通温结合;从营虚论治时,和营卫以治胃,以桂枝汤化裁。用药上巧用姜品,于营虚阳伤时,用煨姜;肝郁木乘或浊痰上逆时,用良姜;于阳虚痰饮时,用干姜;且妙用姜汁,为胃脘痛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临证指南医案》脱肛篇展现了叶天士诊治脱肛的特色经验。叶氏勤求古训,创立新说,认为脱肛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肾等脏腑相关。从辨虚实、辨脏腑、辨脉象等辨证,以\"升举、固摄、益气\"三法为治疗大法,具体体现在重视温补后天脾胃,甘药培中,甘温益气,治在中焦;以血肉之品填补下元,温肾助阳,兼理奇脉;中药炒炭增强收涩之力,固摄肾气,收敛阴液等。叶氏治疗脱肛圆机活法,提高了临证疗效,对后世医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临证指南医案·凡例》对于学习本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以凡例为指导,从内伤致痹因痹致痿和宣通治痹三个方面解析《临证指南医案·痹》的特色,并附应用案例以说明。通过解析医案,分析了饮食失节致痹、烦劳太过致痹和营虚或血虚络涩等内伤致痹医案,从而强调内伤在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凝练提出因痹致痿病机,并提出通痹治痿法,以上述认识为指导,解析《临证指南医案·痹》记载的痹痿同治医案,将医案体现的治法总结为温养通补和清热通补两法,将本篇提出治疗痹的宣通法细分为温阳利湿、清热利湿和甘寒和阳三法。  相似文献   

4.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临床实录,内容涵盖内、外、妇、儿各科,所载医案立法丝丝入扣,用药切中病机,是学界公认的能够反映叶天士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的著作,对临床诊疗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其中胁痛一节共23案,其治疗胁痛大致可分为气、虚、痰、瘀四大类,气机郁滞者,主以辛散理肝;痰饮流注者,主以温化痰饮;肝络虚损者,主以通补理虚;络脉瘀痹者,主以辛泄宣瘀。同时辛味通络法贯穿始终,使理气活血而不伤正,甘缓补虚而不腻滞。将络病学说运用于胁痛的证治,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书中暑病医案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叶天士辨治暑病的经验,不仅为现代临床辨治暑病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古代医籍研究及名医经验总结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暑病医案54例,将医案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0.0和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证候、症状、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在54例暑病医案的初诊记录中,共涉及证候13种;症状203个,频次≥3的高频症状27个;药物97味,频次≥3的高频药物44味,《中药学》教材中收录的常用药物82味。(2)得到药-药二阶关联16组,三阶关联32组,四阶关联12组,五阶关联2组;有意义的药物聚类组8组。结论:叶天士所论暑病,包括暑温和暑湿两大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暑病,以气分证居多,病位涉及肺和脾胃,以暑热壅肺、暑湿阻滞脾胃为常见证;暑邪深入营血,病位涉及心、肝、肾,以出血、阴伤、动风、神志异常为主证。治疗暑病以清热祛湿、顾护津气为基本原则,善用祛湿药对,治湿三焦兼顾为其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的7则医案,探讨叶天士从体质辨治外感病的特色。认为叶天士重视体质因素对于外感病发病的影响,在治疗时权衡外邪的强弱和体质本身的性质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7.
8.
钱俊文 《新中医》2016,48(7):274-275
从\"学宗《内经》,遵经不泥\"\"奇经辨证,独具一格\"\"久病入络,虫蚁搜剔\"\"针药并用,内外同治\"\"剂型多样,服法讲究\"5个方面探讨叶天士的治痹特色,认为叶天士对于痹证的治疗,机圆法活,特色鲜明,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  相似文献   

9.
温热大师叶天士不仅擅长治疗温病,还是一位治疗杂病的大家。《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叶氏治疗痹证的医案共55例,体现其独具一格的治痹思想,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治胃脘痛之经验。辨证当首辨虚实,再辨寒热、辨气血、辨燥湿、辨病邪,再根据证型立法选方。通过对本书的研读,笔者对叶氏治疗胃脘痛之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举例分析典型医案,以求充分展示叶氏之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对反酸一症的辨治特色。方法: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与反酸相关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分析叶天士对反酸的辨治特色。结果:32则医案纳入研究,涉及21个篇章,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茯苓、半夏、人参,叶天士将反酸的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治疗以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为主方,辅以柔肝解郁之白芍、乌梅;苦寒降火之黄连、栀子等。结论:叶天士治疗反酸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肝胃法,辨其病因之主次先后,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对呕吐病的认识、治疗、用药等方面的特色,并为临床辨治呕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呕吐篇,并结合《临证指南医案》其它篇章中叶天士的相关论述和当代医家的论述,总结了叶天士辨治呕吐的特色。叶氏认为肝木在呕吐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并提出冲脉致吐的观点,临床治疗上,善辨虚实,重视阳气,治疗方法包括暖肝通厥法、苦降辛通法、清上焦以解中焦法、平冲止吐法、通理胃阳法、开泄浊闭法、养阴熄风止吐法,遣方经时兼蓄,用药灵活擅加减,同时亦重视日常调护。  相似文献   

13.
水肿为临床常见病症,《临证指南医案》选方用药精当,脉因证治切于临床实用,其所载医案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认为阳水为病多因风、湿、热邪侵袭,阴水为病则多为肺脾肾功能失调而发,故以祛风散邪、清热宣肺、分消走泄之法辨治阳水;以补气益肺、温阳健脾、补火生土等法辨治阴水;若水肿时久,诸法难效,则可参酌以治奇经之法辨治。以《临证指南医案》辨治水肿之法为指导,结合辨证与辨病论治和既病防变及善后调养的指导思想,临床应用颇为卓效,最后附一典型医案加以例证。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行开发的历代医案数据库,总结《临证指南医案》疟疾辨治特色。其所载疟疾医案症状以脾胃症状及全身症状较为突出;病因病机强调湿热,认为疟疾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疾病,脾胃虚弱是其发病的重要内因,在此基础上感受外邪,引起痰湿内结、中焦气滞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治疗重视扶正,常用温补法;方药主要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体现了叶天士别具一格的治疗思路,为临床疟疾的治疗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消渴病,善于病证结合,拓宽《内经》以来治疗思路,丰富其病因病机,提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为消渴主要病机。认为脾瘅迁延不愈,可转为消渴,使消渴的辨治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16.
"痿痹"是以肢废不用或兼痹痛为主症的一种虚实夹杂肢体经络病。文章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痿痹的验案进行分析,明确叶氏对痿痹病机的认识为肝肾亏虚、阳明亏乏,湿热、痰瘀阻滞经络,虚实夹杂;辨证以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并提出辨证分期的理论;分析叶氏"痿痹"治疗特色以温养宣通为基本大法,强调经热则痹,络热则痿;新邪急散,宿邪缓攻,治法以温养肝肾、清利湿热、祛痰化瘀、固卫却邪等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临证指南医案》淋证辨治5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丽萍  罗鸿宇 《河北中医》2007,29(8):744-744
叶天士,清代杰出医学家,以温病著称于世,其治疗内、外、妇科杂证之功力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足可见证。其辨证析病,圆机活变,选方用药,切中病机,精专而效如桴鼓。其对淋证辨治亦有独到之处。我们通过学习《临证指南医案.淋浊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书中诸方药,疗效显著。现重温并总结叶天士淋证辨治5法如下。1分利法主治淋证湿热下注(即热淋证)者。证见:小便淋沥涩痛,尿道灼热,少腹拘急,或见口干口苦,或见寒热,苔黄腻,脉濡数等。方用:萆、淡竹叶、瞿麦、赤茯苓、木通、蓄。如溺痛偏甚者,去瞿麦、蓄,加茵陈、海金沙。分利之后,湿热大减,溺痛减轻,如见伤阴,则改养阴通腑之法,方药选用生地黄、阿胶、猪苓、泽泻、栀子、牡丹皮以善后。2养阴澄源法主治素体阴虚兼湿热下注者,或淋证屡作,久用分利清热药见有伤阴者。证见:溺痛不甚,仅见小便短赤、频急、灼热感,或见腰膝酸软,口干,寐差多梦,遗精,舌淡红,脉细数,甚则见盗汗,午后潮热等。方用:六味地黄丸去山茱萸以养阴而治其本,加用车前子、牛膝、黄柏、萆清利下焦之热而澄其源。如伴遗精频作,茎中或阴道痛痒,下腹坚满者,又当辨为足太阴经病,缘由下焦先蕴湿热,热阻气郁,撑满于膀胱所致,治用养阴通腑...  相似文献   

18.
《临证指南医案·疮疡篇》共载医案44则,记录了叶天士诊治疮疡疾病的学术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4方面:新发疮疡重视病因由外来者祛邪为主,从饮食而生者清阳明为主;血热久疮注重凉血养血,并以膏丸之剂缓图其功;疮疡变证注重气血状态,随证治之;颈项、乳房部位瘰疬、痰核则以少阳经络气血皆薄为基础,从肝胆气血痰火论治。  相似文献   

19.
《临证指南医案·耳篇》共载医案17则,记录和体现了叶天士诊治耳病的学术思想。叶氏认为外邪侵袭和肾阴虚是耳病的两个主要病机,在此基础上还特别重视辨识疾病的病位,发病季节、加重病情的因素分析,而后立法处方,加减化裁。本文对《临证指南医案·耳篇》所载医案进行分析,从中探求叶氏对耳病的诊治思路,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著名医家叶天士治疗便血的经验进行归纳并探索,为现今临床医学辨治便血提供借鉴。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中的便血医案53例,将53则医案中有关的信息录入计算机统计表格,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对证候及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剖析并归纳相关统计结果。结果:53则便血病案的首诊记载中共涉及到的证型有21种,药物101味,其中高频药物(频次≥4)30味,茯苓、人参、当归、白芍、地榆等较为多见;《中药学》教材中收录的常用药90味,按功效归为16类,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性以温热药居多,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脾经为主;聚类分析得到有意义的药物聚类组9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4组药-药二阶关联,86组三阶关联,97组四阶关联,42组五阶关联,6组六阶关联。结论:叶天士辨治便血,以虚实为纲领,阳虚、气虚、阴虚为虚证之别,湿热、瘀血为实证之异。治疗便血并非一味收涩止血,而是针对阳虚失摄、阴虚火旺、湿热蕴结、瘀血阻络之不同病机随证变法,多采用自拟方辨证施治,所用药对及药组可为现代临床便血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